查看原文
其他

什么才是最好的建议?

2017-05-13 孙宽 宽余时光

🐔Tips:点击上方蓝色【宽余时光】查看往期内容 🐤


你有你的路,我有我的路。

至于适当的路,正确的路和唯一的路,

这样的路并不存在。

——尼采



自从有了《宽余时光》以后,经常会有读者询问一些问题,其中包括教育、情感和投资理财等。我也多次被邀请做在线讲座。每次我听到有人问,这个或那个怎么办的时候,我都问自己同样的问题:什么才是最好的建议?


有一篇文章《来自天堂的故事》,我为纪念一位智者罗伯特而作。那些年,处于单身情感迷茫期的我,常常去看望他,希望听他讲故事。当我有事请教他的时候,他仍只讲故事,若我非要请他给我些建议时,他要求我随心意付咨询费。


那时的我不能完全理解每个故事的意义,许多事情都是近几年我才开始领悟。我也不理解为什么他非要收费,尤其是连他儿子请教他或寻求建议时,他也要儿子最少付200新币咨询费,不然他绝不过问,就更不用说建议了。


罗伯特显然不缺钱,但他为什么非要收咨询费呢?


听了几年故事,他终于告诉了我,一般情况下,我们最不需要的就是建议。


因此,他绝对不会主动给任何人建议。如果我们不是如饥似渴地寻求建议时,别人给的任何建议都是多余的,而且可能适得其反。


我们站在十字路口,不知道何去何从时,也许需要有个可以信赖的人,听我们诉说一下自己的困惑和迷茫。我们有幸遇到智者,能帮我们分析一下每条路上不可预知的情况,特别那些我们的阅历想象不到的各种可能性,才是我们真正需要的。这就好像帮我们在十字路口点上一盏灯,最后走哪条路和如何走,还要靠我们自己选择。


至于咨询费,只是看我们是否真正需要这盏灯,否则对于闭着眼的人,即使点了灯也没意义。

 


事实上,我们不仅不需要任何建议,有些建议,只要一说出口,可能适得其反。


我12岁去外地上学,中学6年,我母 44 33816 44 14939 0 0 3400 0 0:00:09 0:00:04 0:00:05 3400亲差不多每三天一封信,拳拳爱心日月可鉴。她表达爱的方式是给我这样那样的建议;于我,这些建议如同清规戒律,不是这不要,就是那不行。开始我还读一读信,久而久之我都能猜到里面的内容,所以我通常不会仔细阅读。结果我闯的祸或犯的错,事实上比她的担心和想象得还多。


我姐姐为了逃避母亲的各种建议,总希望能早点独立生活;但通常越着急,恋爱可能越不顺利。其中有一个对象,开始别人介绍时姐姐没看上,第二次又有人介绍同一个人,她竟然同意了。有一次姐姐无意中提到,她同意的根本原因是,我母亲建议她不要和这个人交往。


马克每次给婆婆打电话都好像如临大敌,最后都是婆婆沉不住气打过来,他还总是很不耐烦,有时甚至把电话扬声器一开,往桌子上一放根本不听。我常能听到婆婆自说自话地建议着一些事情,而马克早不知道跑到哪里去了。虽然如此,马克仍是婆婆的4个孩子中唯一还接电话和与她保持联系的孩子。


有位女友和一个男生交往了一段时间以后,才发现对方尚未离异,这个男生当初为了追求她而故意隐瞒了实情。我和另外俩女友都认为故意隐瞒等同于欺骗,特别是重大的原则性问题。我们忍不住地冲上去建议她不要冒险,然而几年后,他们还是走在一起了。

 


这些例子都不陌生,那么,我们有没有真正需要别人的建议的时候呢?


有。只有当我们认真反思自己的时候,我们的内心才开始聆听。


我年轻时,对强制性建议条件反射,因此各方面都经历过不少挫折,那是我的成长,人最终都会自己长大。可怜天下父母心,哪有看着孩子走在歪路上,还能忍住不冲上去矫正的?可是无论怎样矫正,生命中有些弯路都注定了要走,不过故意屏蔽长辈的建议是非常愚蠢的。


人生短暂,我们没有足够的时间,也没有必要去把世界上的错误都犯一遍,或把所有的祸都闯一次。但只有走过弯路后,我们才会反思,我们才学习理性地客观地看世界,所以国外更强调“挫折、坚毅、艰辛”教育,在孩子的成长路上,不提倡走任何形式的捷径。


从这一点上来说,我母亲起的反作用倒成了最有价值的,也许因此对我的锻炼达到了最佳效果。为了躲避她建议我,我任何事情都不让她知道,也不和她商量。我对她所有的建议都“嗯、啊、是、哎”,实际上我一意孤行,刚愎自用,横冲直撞……


我是在自己头破血流、无数次焦头烂额之后,才开始反思的。


假如我不曾在无数挫败中连滚带爬,也许我并不会或也不懂用心聆听,不会修正自己的态度,更不会主动地去寻找建议和帮助。我深知其惨重后果,因此在求教时,才特别虚心诚恳、踏实认真地把别人的建议反复斟酌和思考研究,而且一旦得到可行的建议,马上付诸于行动。


多数听过我讲座的人都知道,我分享的差不多都是失败和挫折,至多有些成长过程的喜乐,唯愿能抛砖引玉;若不能,算帮听众了解别样的生活或思维方式也无妨。


但若谈到有什么具体建议,我是真的没有,自己也认为不应该有。

 


我也越来越能体会罗伯特的用意,父亲其实不需要儿子的200块钱,但这是儿子敞开心扉虚心聆听的信号,也是父亲允许自己开口的底线。


有时,我们作为家长总怕孩子吃亏,但孩子往往吃亏更多。为什么多数情况下,我们的建议越多越适得其反?全世界孩子的共同特点,都很具有讽刺性,就是家长不提醒可能还没想到,越提防越可能提供了一种可行性,越反对的事情,通常都越有可能发生。


15年前,阿姨家曾经住过一些印尼学生。某日,一个女生和她朋友的私人谈话正好被阿姨无意中听到,其中一个说:这个房子在乌节路上,最少值一千万,你应该去追她家儿子。


不久以后,表弟提议每个月给阿姨1000块,建议阿姨把把房子转在他名下。这时阿姨发现表弟正和这个女孩悄悄来往,她马上建议表弟不要跟这个女孩交往。现在已经无法考证这两件事是不是撞时,纯属巧合。总之,建议无效,最后阿姨一气之下对儿子说:你若继续和她来往,我的房子不会留给你。


结果就这样,表弟搬了出去,再也没回来。到表妹的时候,阿姨要求表妹自己搬出去独立生活,因为她觉得做母亲的都心疼孩子,建议孩子这事那事在所难免,但结果却常常适得其反。最好和孩子之间彼此独立,像朋友一样,非要听听父母建议时,我们才说不迟。


我非常佩服阿姨。15年的心痛是无法挽回了,但她的成长和她的收获却可以借鉴。反观,多数华人子女,即使成年后仍寄居在父母檐下,干涉父母生活或受父母干涉,难免不互相“建议”,最后搞不好却成了互相厌恶,而且孩子的心离我们也越来越远。

 


我们每个人的人生都只有一次,何不让别人去做别人,而我们也有机会和时间好好做自己呢?


我记得我曾经问罗伯特,什么情况下他会站出来或冲上去给儿子一些建议呢?他说他不会站出来,也不会冲上去的。因为别人不需要的时候,即使一个字都是多余的。我穷追不舍,又问:假如你明明看到了他前面的危险,也不建议吗?他说他还是不会,除非有生命危险。


也许人生的一部分意义,就是用来犯错和闯祸的。


无可否认,智慧一部分是从我们的犯的错和闯的祸中得来的。没有这些,人生也许才是不完整的。我们的建议在某种程度上剥夺了别人的选择,特别是那些强制性的建议,阻挡了别人成长,不是帮助别人开辟坦途,反而是设置障碍,并影响了别人享受生命成长中的苦痛与喜乐。即使建议被迫采纳了,我们也可能被剥夺了生命中那些能使我们更强大的成长。


什么才是最好的建议呢?


最好的建议就是不建议,没到生命受到威胁,危在旦夕时,我们最多只在十字路口,帮忙点上一盏灯。

 

...................................................................


宽余时光阅读推荐


【原创】【母亲节特集】裙边上的纸花

【原创】【谁不曾是父母的宝贝】我们可以给妈妈带一些回去吗?

【原创】【谁不曾是父母的宝贝】洋总裁和她的孩子

【原创】【谁不曾是父母的宝贝】理发师和她的孩子们

【原创】【感恩的心】朋友家的饭菜

【原创】【茶余饭后】我的牙有个豁儿

【原创】【人生感悟】你看到了什么?

【原创】【人生感悟】朋友

【原创】【教育无痕】请看好自己的孩子

【原创】【感恩的心】母亲也去了

【原创】【感恩的心】最疼我的人也走了



孙宽:原名孙宽余,南京大学文学硕士。曾做过播音主持,经商从教;曾在香港、新西兰、美国、新加坡等地工作和学习;现旅行和自由写作,定居新加坡。2016新年前创办微信公号《宽余时光》,目前已发文240余篇,部分作品曾发表于新加坡《联合早报》和国内报刊杂志。

孙宽的私人微信号:kuanyushiguang。


写在后面的话


特以此文献给母亲节,我相信天下的母亲都把自己认为最好的给了孩子,在此祝所有的妈妈们母亲节快乐!


感谢您的阅读,图片来自网络。感谢您订阅和关注《宽余时光》(ID:kuanyushiguang-sky),欢迎您转载和转发分享。感谢您对《宽余时光》和孙宽的厚爱和支持打赏。预祝您生活愉快,一切安好!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