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宽 | 你知道自己与配偶的“核心情结”是什么吗?——婚姻中显露出来的矛盾冲突都可能是治愈良机(二)
🐔Tips:点击上方蓝色【宽余时光】查看往期内容 🐤
本文承接《婚姻中显露出来的矛盾冲突都可能是治愈良机;除了自救,我们的爱人也许就是天下最好的治疗师(一)》、《从什么是真正有教养谈开去》,涉及到的背景阅读还有《愤怒是魔鬼——如何瞬间转化情绪》和《只有爱情是不够的(1-3)》、《生命的意义》、《朋友》等。
——孙宽
和本文内容相关的背景阅读链接
孙宽 | 婚姻中显露出来的矛盾冲突都可能是治愈良机;除了自救,我们的爱人也许就是天下最好的治疗师(一)
孙宽 | 对他人不幸的同情和悲悯,对生命负有的责任和义务,使我们战胜对死亡的恐惧
孙宽 | 精神上的“断、舍、离”——到目前为止关于抑郁症的写作总汇
...................................................................
1
马克和我的“核心情结”是什么?哪些让我们曾经碰撞出火花?
两个人对感情都十分谨慎的人最终能走到一起,在某个时刻一定曾经碰撞出火花。我们通常可能认为,也许我们迷恋的是对方的外表或气质,迷信的说法就是命运的安排。
其实,这是我们生命中获得“完整之我”的本能需要,在一个特定的时刻达到共识,某个层面的磁振频率正好吻合,达到共振。我们的潜意识了解我们想要治愈创伤的潜在渴望,我们会感觉自己鬼使神差地被什么驾驭着,任凭这样的驱使帮助我们做出了选择。
马克说他从未和任何人发生过那么多激烈的矛盾冲突,而我一辈子有过无数次恋爱,但实际上没有一段感情曾经长久过,我甚至从未和任何人真正在一起生活超过三个月。
也许有些特质让我们痛苦,但正是这些特质,赋予我们机会,在爱情中与童年相连接,以期待获得最终真正的治疗。
我们每个人婚姻中的很多问题,都是由原生家庭衍生出来的。我们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都有许多未被满足的需要,都会受到一些心理伤害,我们都有自己的“心理情结”,或叫“心理按钮”。
但我们俩的“核心情结”是什么,必须追溯到我们所在的原生家庭,甚至我们父母的原生家庭,这些特质都如生命一样代代相传,要想在自我探索和修复的路上找到突破,我们都必须回到原生家庭。
2
我们的原生家庭有许多相似之处,我们都在强势的亲子教育阴影里失去了自我;我们有某种程度上的同病相怜、相互理解、接纳,甚至相比之下产生侥幸心理;性格和思维方式又正好相辅互补。
我和马克的“核心情结”是对爱充满渴望和同时又恐惧被拒绝和失去。
我们原生家庭中的夫妻关系,即我们的父母关系非常相似。首先父母相爱,但却彼此争吵厮打了一辈子,最终都剩下了比较强势的那一半。其次亲子关系属于同种模式,也是他们夫妻关系的模式:控制欲强、严厉的母亲和意志薄弱、充满童心、溺爱孩子的父亲。
我母亲和婆婆在许多方面有共性:情绪型,都有歇斯底里的癫狂状态,但我母亲比较内敛一些,至少在外人面前能矜持和保持形象;她们都对子女要求甚高,我母亲从不称赞孩子,我不觉得她认为我们谁是优秀的。
母亲一生经历坎坷,母亲幼年丧母,她有母亲在时被严格管教,而失去母亲后又被过度娇宠,因此她“亦天使亦魔鬼”,只是魔鬼的一面,外人通常没有机会看到。因此她给我们的爱几乎和她自己的一样残缺不全,忽冷忽热,完全是两个极端:一方面过于严苛和刻薄,一方面过分娇宠溺爱。
婆婆虽然说马克是她最亲的儿子,但她常常抱怨所有人,因此马克从未相信过婆婆的话。我想这主要也因为她从未真正地以子女为荣过,她是一个非常难以取悦的人。
婆婆是个独生女,但却是暴力家庭的受害者;因此她也成为有严重的暴力倾向的家长却完全不自知,比如言语暴力、冷暴力、倒反心理暴力、肢体暴力、公众示范性暴力等。马克一直到成年后仍被当众掴掌过,马克的哥哥、弟弟都很少和婆婆来往,嫂子、弟妹和小姑都被各种施暴过,因此她们都已经和她断绝往来。
马克是唯一和婆婆有较为密切的往来,并在我们婚后开始经济上赡养婆婆的孩子。不过马克至今仍然被婆婆极强的控制欲和各种暴力所威慑,根植内心的恐惧使他常不经意的爆发坏脾气。
无助、无能和无力感都会产生更多的愤怒,懦弱的另一个表达方式就是各种暴力。
我是在马克与婆婆的关系中,看见了我们家的亲子问题;慢慢地我在马克身上看见了我自己,而他身上的问题进一步反射了的各种问题。
其实从少年时期,我就开始大量阅读心理学和哲学书籍,做过无数的心理辅导和治疗。我一直都在探寻和渴望了解自己,希望通过发现自己,去寻找生活的寄托与生命的意义。但事实上,我真正开始有所感悟或意识到问题的所在,则是在我遇到马克之后。
3
我看到他的问题时,我也看到了我自己的问题。比如我们的核心问题,基本都源于爱和恐惧,因此我们都会不自觉地去取悦他人。
为了取悦他人,我一直在过多承担不属于自己的责任,因此我从不允许自己失败;而当我遭受到拒绝时,又越感觉无法承受的挫败感,就越恐惧,也越努力地取悦,越多不负重荷的负担,越无法承受重负时,我就越无可避免地逃避。
也许职场上的努力和成绩,都是我伸展出去的呼吸和自由,我感觉到汗水换来的收获非常踏实。但是一旦面对自己和自己的情感,我就开始逃避我所遇到的一切感情问题。
我在爱情方面的表现是,一面在不懈地努力追求,一面不自觉地逃避,恐惧被拒绝,就总先发制人,先拒绝他人,先逃跑。我是永远的逃跑主义,稍有风吹草动,立刻就关闭心灵的大门。
自己躲在心灵的禁锢中绝不敢出去,也不许任何人进来。
遇到马克,也许就是遇到了自我救赎。
他比我更恐惧,我做过的一切他都正在做,我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我开始认识了我自己。我终于停了下来,开始寻求心灵的自我医治。
幼年的我不只是孤僻自卑的,而且及其敏感脆弱。从高中开始,我努力想改变自己个性中的种种缺陷,我曾经非常努力而且成功地把自己塑造成一个公众眼光里能被接受,甚至招人喜欢的,外表上光鲜亮丽的“强人”,这个人永远是阳光的、乐观的、勤快努力和充满智慧的、不惧怕任何困难的。我一直不断地要去证明给别人看,实际上主要是证明给我母亲看,渴望得到她的认可。
这样的“蜕变”的过程相当辛苦,我不断苛责苛求自己,其实处处都是对自己本性的否定。对任何事情要求完美,不放过自己的错误或疏漏。有时甚至在他人看起来我的某种高傲,都是因为自卑和没有信心造成的。
内心深处,我从未真正接纳过爱,或接纳过自己,即使我以为我自己做到了;我也未能完全敞开心扉、毫无保留地爱,即使我以为我曾经为爱不顾一切,付出过一切;我不断地渴望爱、追求爱,却又不停地回避爱和拒绝爱。
马克在这些方面看起来比我放松得多,他的态度是另一个极端“我才不在乎呢!”
他也自卑,常觉得自己在原生家庭中被忽略,有明显的“排行老二情结”——“哥哥是父母的第一个孩子,妹妹是唯一的女孩,弟弟是家里最小的宝宝,所有的孩子都曾经得到过父母的特别重视,只有我是最不重要的,多余的和没用的。”
他内心的情结是脆弱和敏感的,抱怨和情绪化,是他的主要表现。他一方面认为自己一无是处,一事无成,卑微渺小,永远有种无助感和无力感造成的抱怨。
我们结婚初期,为了改善这种情绪的恶性循环,我让他絮叨一下心中的不满,结果他竟然坐在那儿花了4个小时,历数上了上百件鸡毛蒜皮的小事来抱怨他心中对我的不满。即便如此,他的另一方面又表现出,破罐子破摔的消极和满不在乎。
他越自视过低,就越反应为“我就不在乎了!我是我的世界里的王!”这不仅仅让完全自私的“无他心理”占据了心灵,也让真正爱护他的人同时被完全忽略了。其实,看起来自视过高的人,都是自视过低和极度自卑的;只有能正视自己和完全接纳自己,人才会谦逊温暖,人性中的美和光芒才能真正散发出来。
常感觉自己被忽略的人,都是用忽略他人来表达“不满情绪”的。现在可以解释马克为什么会在英国旅行中的表现那么令人惊愕,那种全程忽略我和阿姨等人的做法,就是他在表达不满情绪,和当众对爱人施行冷暴力。
而他的没有自信,胆小怕事,缺乏责任心的具体反应,就是“天塌了反正我不管!”而无形的无助感与无力感,使任何小事情都可能成为他内心的恐惧,进而形成没有真正内在原因的愤怒。这些潜在的情绪都使他不自知地成为情绪的奴隶,动辄暴怒,或任何事情不随心,马上就主动攻击他人,其中包括耍态度、发泄抱怨、挑衅甚至肢体上的先发制人。
4
我们都不欣赏自己的原生家庭,这造成我们和原生家庭之间的某种疏离;但是我们都非常幸运地遇到了自己生命中那位特殊的“家长”。
马克遇到了苏,他朋友朱利安的母亲,我遇到了老干爸爸。我在宽余时光里反复提到过他们。这些生命里外来元素,使我们接触到完全不同于原生家庭的善良美好,这样的美好的人性,使我们有机会感受到了另一种爱。
这是我们生命里最重要的补充。
这样的爱,来自没有血缘关系的朋友、陌生人和他们的家庭,它使我们看到人生的另一种可能性和希望。
这些完全不要求回报的爱,使我们感受到了人性的善良和美好,我渴望变成更好的人。我愿意用一生的努力去成为自己欣赏的人。
虽然,我们对情感关系中的伴侣都有幻想和自相矛盾的要求,但总体上我们仍然相信爱情。这两位特殊的家长,他们是我们仍然相信爱,还有足够的勇气去追求爱情的原动力。
马克在这个特殊的家庭里感受爱和温暖,得到重视和赞扬,产生了一定的自豪感和责任感及对朱利安的保护欲,学习享受生活和注重生活质量,学校坚强和坚韧的生活态度。他在朱利安病逝前所做出的选择,都说明他懂得用真心真情去付出。
我和老干爸爸的特殊的家庭里,我得到了良好的教育和各种生活上锻炼,极大程度上使我改变了自己看世界、看人生的态度;悲观怯懦的我一定要改变自己,我不断地要求自己养成各个方面的自律、在生活各个层面的自主性和主动性,以及对自由的理解和渴望、做起事情时的果断和勇敢等。
我从老干爸那里得到不仅仅是我曾经缺失的父爱,还有他赋予我生命以外的那些力量,永远是我追求真善美的勇气来源。
我非常相信这样的说法,“当我们感到所有的门都关上的时候,上帝总是会为我们打开一扇窗。”我开始接受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这样一种诠释,无论怎样的事情发生,它的到来对于未来可能都有其意义,只是我们在当下的时候,未可得知而已。
因此,我们需要一点儿对生活的信仰,更需要一些对未来的乐观态度,这样当下发生的一切,即使是灾难也会比较快地熬过去。
也许所有的磨难都是幸福的红地毯。而对于不可知的未来,总要有些美好的诚信和期待。
5
我和马克真正互相吸引对方的,也是他人无法取代的。
我们都是某个时刻最真实的自己。
那样的时刻,我也许8岁,我的情感缺陷形成于父亲去世那年;他可能3岁,他的主要特点集中在全然不顾的天真有趣和无理取闹两个极端,所以我觉得那是3岁的孩子。
因此,我们都是某种程度上的巨婴。
但这个8岁和3岁孩子,在某一时刻本质区别不大,我们有共识。即使我们都有自己顽劣的特性,我可能是勇敢而鲁莽的,他也许是口不择言、肆无忌惮的,但是我们孩子般的纯粹和真实,使我们拥有了与众不同的快乐,这是一种极致的美好。
可以想象一下:这两个纯粹的小孩儿,他们可能是最好的玩伴,他们有对世界纯真美好的好奇,他们能完全将自己融入大自然中,他们和孩子与动物完全混然一体,没有任何疏离感,他们能够感受这世界上最阳光、最美妙、最神奇的瞬间。
他们能在噪杂的世界里听到鸟儿动人的鸣唱,甚至草蜢咀嚼植物的声音;他们能在人人走过但无人留意的路边,看见毛毛虫的美丽、蚂蚁搬家的宏大阵容......
这些在真正成人的世界里也许意义不大,但他们俩却能满心欢喜;他们都能和动植物世界里的各种生命沟通,他们有“通灵”的魅力,他们能自说自话,进入完全无我的状态。
这一刻,他们就是那个动植物世界的成员,一切生命都是鲜活而有意义的。他们看到了普通成人世界看不到的一切,他们绝不存在于成年人的城府、顾及、顾虑、虚伪与烦恼之中。
是的,我必须说马克是唯一一个能和我如此同步的人。
那是一种没有人可以替代的境界,即使我们在最焦虑时候,大自然的治愈作用也异常明显,我们都能在瞬间放下心中的牵挂,特别是动物、鸟类和鱼。比如去动物园或海底世界,在看到动物玩耍或鱼游来游去的那一刻,我们便立刻完全投入其中,没有疏离感。
这种完全没有疏离感的忘我状态,还表现在我们对卡通电影或儿童电影的热衷。我们经常是儿童电影院里唯一没有带孩子的成年伴侣。不仅如此,马克和我都在任何时候,立刻放下手上的活儿,甚至好像很重要的事情,一头扎进卡通片的世界里,即使是看过100遍老掉牙的电影,仍然能让我们融化在世外桃源的瞬间里。
到目前为止,我只遇到两位男性可以和我分享观赏卡通片或儿童电影的感受,而且真正享受并可以反复进入世外桃源的境界里,一位是我以前的爱人,他已经去了天堂;另一位就是马克。
我相信这是我和马克都感觉“这个妹妹(哥哥)我好像在哪里见过。”当中最重要的一点,如我上一篇文章提到的“这样的爱情,往往能激起无限璀璨炽烈的生命火花。”那种似曾相识的感觉无比美好。
若我们能平和地保持这种状态,我们确实就是人人羡慕的神仙了,然而我们毕竟是饮食男女,婚姻最终还是要落实到朝朝暮暮。
我们还有其他的“我的核心情结又是你的核心情结”吗?那不仅应该是擦亮爱情的火花,也应该是婚姻能够坚持下去的基石。我们是否拥有这样的基石?那会是些什么呢?
(相关内容待续)
请珍惜原创,尊重作者的劳动,保护原创作者的权益
法律顾问 | 北京市康达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唐新波律师
...................................................................
宽余时光阅读推荐
其他文章请添加关注继续浏览
(ID: kuanyushiguang-sky)
孙宽 | 婚姻中显露出来的矛盾冲突都可能是治愈良机;除了自救,我们的爱人也许就是天下最好的治疗师(一)孙宽 | 从什么是真正有教养谈开去
孙宽 | 对他人不幸的同情和悲悯,对生命负有的责任和义务,使我们战胜对死亡的恐惧
孙宽:原名孙宽余,南京大学文学硕士。曾做过播音主持,经商从教;曾在香港、新西兰、美国、新加坡等地工作和学习;现旅行和自由写作,定居新加坡。2016新年前创办微信公号《宽余时光》,目前已发文260余篇,部分作品曾发表于新加坡《联合早报》和国内报刊杂志。
孙宽的私人微信号:kuanyushiguang。
感谢您的阅读和赞赏,感谢您订阅和关注《宽余时光》(ID:kuanyushiguang-sky),欢迎转发和转载,转载请联系孙宽(微信号:kuanyushiguang)。图片来自网络。使用二维码赞赏的读者请留下姓名,让我能有机会向您表示感谢。
您已经读到这里了,好感动啊!请顺手点击下面的广告,预祝您生活愉快,一切安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