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宽 | 婚姻中显露出来的矛盾冲突都可能是治愈良机;除了自救,我们的爱人也许就是天下最好的治疗师(一)
🐔Tips:点击上方蓝色【宽余时光】查看往期内容 🐤
本文承接《从什么是真正有教养谈开去》,涉及到的背景阅读还有《愤怒是魔鬼——如何瞬间转化情绪》和《只有爱情是不够的(1-3)》。
《宽余时光》刚刚开通了流量广告。广告内容是微信平台选择的,敬请读者多多包涵。感恩您阅读时顺便点击广告,让《宽余时光》能得到些许奖赏。再次感谢您不懈的鼓励和支持!
——孙宽
和本文内容相关的背景阅读链接
...................................................................
1
自小文《从什么是有教养说开去》发送后,我收到了无数关切的问候,其中大家问的最多的一句是:“你写的这些马克知道吗?”
大家很担心我写的这些激烈冲突或我思想上的矛盾与情感中的困惑,万一让马克看见了就糟了。
看来害怕矛盾冲突是普遍现象,漠视或逃跑就成了最常见的两种处理方法。
幸亏我是和马克交换了意见以后写的,那正是交谈后的冷静期。他在英国,我在新加坡,距离在此刻是必要的。
我并不知道出路到底在哪里,但我希望自己学习面对一切负面情绪,接受它而不是否认它,或简单漠视与逃跑,这都是目前最有积极意义的做法。
早在我尚未完成的抑郁症系列小文里提到过,恐惧和爱基本上概括了我们所有的情绪,而且我们每个人都恐惧,这是正常的。
我们恐惧面对现实生活中所出现的任何问题,第一种做法是先否定它、漠视它。其中我们最恐惧面对的就是矛盾冲突,由于恐惧,我们通常否认它的存在,多数人的做法是掩耳盗铃,回避谈它,假设它并不存在。
第二种做法,一旦有矛盾冲突,立刻逃离。38 38860 38 14940 0 0 3051 0 0:00:12 0:00:04 0:00:08 3058>
国外婚姻统计数字表明,其实有三分之二的离婚是不该离的。由于我们惧怕面对矛盾冲突,通常只为解决暂时的痛苦,马上离婚。但心灵的伤痛并没有获得治愈,然后就带着被撕开的创口,又进入新的亲密关系。
可想而知,新的亲密关系又走回类似,甚至同样的模式,某种程度上可能带来更多更大的痛苦。
“人们说一切都会好起来,其实这是骗人的。”
2
我们终于知道了,那些公主和王子“从此他们幸福地生活在一起"都是童话。有那么一瞬间,我们感觉自己是上当受骗了。
其实我们每个成年人都清楚“从此” 就意味着更加复杂、更具有挑战性的生活开始了。
马克和我就是“从此”——从《只有爱情是不够的》中描述的婚礼开始,我们就在不断地冲突着,也在不断地治愈着,我从未想给自己或他人一个假象,我们没有矛盾冲突。
相反,我反而相信矛盾冲突都是婚姻中的另一种“祝福”,即使我肯定在某个瞬间有过沮丧和绝望。
能正视矛盾冲突,并从中学习获益,适时调整和改善关系,就是一种良性的发展。我今天能记录这样的生活和自己的真实的思想,也希望它是一个良性的研讨课题,那么很多伴侣因剧烈的冲突而分手,也许都是可以避免的。
我相信所有矛盾冲突之际,都是彼此医治的良机,正视矛盾冲突不只是婚姻的一部分,也是我们人生的重要一课。
所幸爱情和婚姻,正是我们区别于动物的重要情感关系,或者说是大自然赋予我们的最神圣、最美妙、最神奇的能力。不管我们曾经受过多少伤害,当爱情来临时,我们仍然会勇敢地投入它的怀抱。
婚姻是最一所医治和疗伤学校,而我们的爱人也许就是天下最好的治疗师。我们华人相信产妇在月子里坐下的病,只能在下一次坐月子时补救回来;所有情感中缺失的部分,只能在婚姻中得到安慰和救赎。
“我不是完美的。”
3
到此,我相信您已阅读过我的小文《愤怒是魔鬼》,在文章前面的背景阅读处可查。
那是结婚初期,我开始了解马克的情绪表达就是这样一个水平。在来到爱情这扇门之前,我们都是带着成长的创伤的,而恋爱期间,我们不经意地遮蔽了自己的伤口。
大多数人的心理情结中,总有某些特别敏感、一触即发、人际杀伤力特别强的“超级按钮”,心理学家鲁伯斯基称之为“核心情结”,它往往会在亲密关系中被伴侣引爆:伴侣一个无意识的举动,或一句无心的话语,都足以使我们回到过去的伤害情绪状态中。
那一瞬间,我们的潜意识误认为,目前这个不小心引发我们旧情绪的人,就是过去曾经伤害我们、带给我们痛苦的人。
马克和我都带着类似的原生家庭的伤痛,特别是亲子关系造成的伤害,令他愤怒的那一刻,我就是那个曾经伤害他的“母亲”,我给他做的早餐瞬间变成了想要控制他的枷锁,然后“核反应堆”就爆炸了。
另外,马克小时还有多动症,轻度自闭兼焦虑症。
所有这些心理障碍在成年后都有所改善,但在自然状态或亲密关系中便会回到原状——任何事情不随心意,或感觉有人在针对他刺激他,就立刻大发雷霆,烦躁、暴怒,完全无厘头的情绪激化。
这也是我们为什么总能对外人和颜悦色,并控制情绪,一回到家后就肆无忌惮,甚至失去控制;我们最容易伤害自己身边关系最亲密的人,我们也最容易被身边的人,自己信赖的人和亲密的人伤害。
因此,我们需要了解家庭成员的“核心情结”是什么,这样我们能避免踩到对方最敏感的某个点或面上,因为那些都是永久的“核反应堆”。
“你又把我弄哭了。”
4
“亲子关系模式”是一切亲密关系的基本模式,亲子关系中出现的主要问题,也会无可避免地伴随我们整个一生。
例如马克的这些剧烈反应都说明,像他这样的人内心非常自卑脆弱,缺乏自信,没有安全感。所有这些不安定的心理因素,进而造成他们巨大的恐惧心理,使他们常常表现出过于敏感、情绪常常过激、很容易愤怒,特别在过度恐惧时,甚至会带有攻击性,通常情况下,他们有可能完全不自知或不能自控。
比如《愤怒是魔鬼》一文中描述的状况,假如当时我不迅速冷静下来,事态就真的难以想象了,家破人亡也未可而知。
与其说我是有智慧的,不如说我以前见识过这种状况,我知道我必须控制自己,时刻控制自己濒临崩溃的情绪。
在关键时刻保持冷静,不仅仅是我能给他最好的爱,也是一种自我保护或自救。
能控制情绪是好的,但它也是把双刃剑,过多的情绪积累,不能好好地得到安抚或找到宣泄的安全地带,时间长了就成了情绪包袱,这也是我这6年来先后两次抑郁的潜在原因。(孙宽 | 精神上的“断、舍、离”——到目前为止关于抑郁症的写作总汇)
人人都需要找到适合自己的情绪出口,否则都是自毁模式。
至少现在写作是我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情绪出口,读者给予我积极正面的鼓励和支持,就是我隐形的翅膀。
“我不想要孤独,我只想一个人安静一下。”
5
现在我们可以回到小文《从什么是真正有教养谈开去》中,按一般人的常规判断或普通成年人的理论分析,这个婚姻本身就没有存在的必要,更没有继续发展下去的可能。
若在这个基础上去谈论有没有教养,就连出发点都可能是错误的,或者说是自欺欺人的。因为我们谈论教养,基本上只能针对“有教养”的人而言,对于完全没有“教养”这种概念的人——“我不知道我不知道”,一定会完全不知所云。
这样的质疑和思考,使我重新回到正题上,我们的婚姻基础是什么?
换句话,我为什么会遇到他?是什么吸引了我,或者是什么使我们互相吸引?
概括起来,他确实是“专业”来修炼我的,或者说就是专门成就我的。
我们选择什么样的人作为伴侣,基本上已被我们的童年决定:我们与父母的关系基本决定了我们人生中所有重大问题,其中包括择偶。
我们的成长环境中,我们如何获得爱,谁给予我们爱,爱的类型和质量等,在这个关系里我们得到什么,我们匮乏什么,我们欢喜什么,我们恐惧什么,我们渴望什么,我们失望什么......
而我们最终遇到的那个人,那个我们认为对的人,总好像似曾相识,因为他们往往很像我们的父母或者抚育者。
我们选择伴侣,我们建立自己的家庭,最终能否经营一个良性发展的婚姻,都无可避免地带着原生家庭的痕迹,一方面我们把原生家庭教育的主要成就带进自己的新生活,一方面也会把原生家庭教育的问题暴露无遗。
“不曾改变,无论为谁。”
6
父母或抚育者无形地灌输给我们很多“信念”,它们万难破毁,几乎伴随我们一生,这些顽固的“信念”的绝大部分都在我们4岁之前已经形成,
比如健康的三观,有益的生活理念和习惯,文明的教养和礼仪等,同时一些负面的情绪也会不知不觉地影响我们。比如有些父母或抚育者,一张口就溜出来的“臭男人!男人没有一个是好东西!”“
尤其是一些负面的情绪往往直接影响我们的爱情观、婚姻观、家庭观。若没有特别的心理辅导或长期有意识地改造自己,基本上是万难破毁的。
我们即使有意识地矫正了自己的某些“不正确”或负面的观念,一旦生活中遇到类似情况,我们仍然没有信心,马上就开始怀疑,负面情绪或负面能量立刻占据主导地位,一切退缩到原始状态。比如,此次在英国期间马克和我都倒退回怀疑爱情,质疑我们婚姻基础,甚至不相信我们都认为自己和对方很般配的“原始状态”
然而,所有的这些倒退和负面情绪,以及顺延负面情绪,马克出现了令人惊愕的表现,而我的极度沮丧,险些导致我临阵脱逃。我们的这些异常行为和言论,都和我们曾经的内心伤害有关,所有内心深处的创伤都和童年的父母或抚育者密切相关。
我们所有在童年未得到满足的爱和安全感,童年时期被否定的人格或未建立起来的人格,童年被掩藏或迷失的自我,都会在我们的婚姻里等待我们。
最终,在某个时刻,我们自身所携带的这些残缺的未得安抚的负面特质,都会和伴侣的负面特质恰如其分地相吻合。比如:忽视、挑剔、讽刺、挖苦、批评、拒绝、分离、屏蔽、冷漠、伤害、遗弃、忧伤、愤怒、憎恨、叛逆、虐待,甚至歇斯底里和暴力攻击等......
亲密关系中难度最高的部分,
当这样的情感发生碰撞时,他们不仅仅会有似曾相识的来电感觉,他们往往能互相理解,在若干个精神层面都会有共识,这样的爱情往往能激起无限璀璨炽烈的生命火花。这就好像贾宝玉第一次见到林黛玉时的感觉:“这个妹妹我好像在哪里见过。”
然而当“心结”彼此相撞时,这样的撞击也能在瞬间造成致命的伤害和痛苦。
那么,马克和我的“核心情节”是什么?哪些让我们曾经碰撞出火花?我们的“心结”又有什么是可以造成致命伤害的?
(相关内容待续)
“是什么令你恐惧?”
“所有的一切。”
请珍惜原创,尊重作者的劳动,保护原创作者的权益
法律顾问 | 北京市康达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唐新波律师
...................................................................
宽余时光阅读推荐
其他文章请添加关注继续浏览
(ID: kuanyushiguang-sky)
孙宽 | 为什么除了本性善良以外,培养孩子“有教养、懂礼貌、主动性强、能承受压力”永远比学富五车、满腹经纶重要得多?
超凡不脱俗,性感不迷惑(2016年情感篇总汇)
孙宽 | 生老病死是生命常态,除了坦然接受无常,我们还应做好哪些准备?
孙宽 | 对他人不幸的同情和悲悯,对生命负有的责任和义务,使我们战胜对死亡的恐惧
孙宽 | 精神上的“断、舍、离”——到目前为止关于抑郁症的写作总汇
孙宽:原名孙宽余,南京大学文学硕士。曾做过播音主持,经商从教;曾在香港、新西兰、美国、新加坡等地工作和学习;现旅行和自由写作,定居新加坡。2016新年前创办微信公号《宽余时光》,目前已发文260余篇,部分作品曾发表于新加坡《联合早报》和国内报刊杂志。
孙宽的私人微信号:kuanyushiguang。
感谢您的阅读和赞赏,感谢您订阅和关注《宽余时光》(ID:kuanyushiguang-sky),欢迎转发和转载,转载请联系孙宽(微信号:kuanyushiguang)。图片来自网络。使用二维码赞赏的读者请留下姓名,让我能有机会向您表示感谢。
预祝您生活愉快,一切安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