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 第二個波羅蜜 | 丹津葩默比丘尼
欢迎关注维安正念小站 (点击上方蓝色字关注图标)
主页君的前言: 戒律虽然听上去挺沉重的,好像在限制我们的自由,但仔细想来,却是在保护我们的自由,随心所欲真的是自由吗,看看随心所欲的心往往带给我们的是什么? 很多年前受居士五戒的时候,受戒的师父们一直教导,受戒是来衡量自己,而不是用来评价他人。愿大家都能身心自在!
以下这篇文章,摘录自丹津葩默比丘尼的网站。原文链接请按阅读原文。
佛教裡有許多關於道德的論述,但最基本的有五個原則是人人皆應遵從的,不論是出家眾或 一般人。這五戒為不殺生、不妄語、不偷盜、 不淫邪以及不飲酒。
第一戒是最基本的戒律,以無暴力為出
發點。此戒律指導我們如何活在世間,而不
造成傷害。這些戒律並非高高在上的人所制訂
的,它們是幫助我們清醒地活在這世界的基本
原則。一個已經開悟的個體像是阿羅漢,因為
他們是自由心智最自然的表現,自然能遵守這
些原則。藉由遵從這些戒律,我們嚐試把我們
的生命帶向與已開悟的個體一致的途徑。
這些戒律就像地圖,讓我們了解如何活
在世間,而不對自己或其他生物造成傷害。
這裡指的不只是人類,還包括動物、昆蟲和魚
類。所有的生物都會明白他們無須恐懼我們的
存在,我們不會殺害他們,我們不會拿走他們
的財產,我們不會欺騙或對他們說謊,也不會
對他們性侵犯。既然我們沒有喝酒,我們可以
控制自己的行為,所以他們和我們在一起是安全的。這是相當重要的。
想像一下,假如世界 上每個人都遵守這五個戒律,世界會變得完全 不同。事實上,如果所有的佛教徒都遵守這五 條戒律,這世界也會變得完全不同。這些基本 戒律是支撐佛法生活的根本,如果我們進行禪 坐,我們的心就不會因為後悔我們所說過的話 或做過的事而分心。 第一戒不取人性命或不殺生是最基本 的,因為對每個生物來說,自己的生命都是最 珍貴的。如同我們不希望其他人傷害我們或奪 取我們的性命,其他的生物也有相同的想法, 即使他們只是小蟲。如果某件事情威脅到我 們,我們感到害怕,並且想逃離危險。因此, 這個戒律就是向所有生物說明:『別擔心,我不會傷害你。』這個戒律的根本是以同理心看待所有生命。這是我們不傷害的出發點。 在大乘佛教傳統中,有一種練習是自他 交換,讓我們站在他人的立場,體會他們的感 受。如果一個人能夠做這個練習,即使只是一 段很短的時間,很容易就能明白對待他人的適 當行為,因為沒有人想要被傷害。
第二戒是不在未經別人允許的狀況下拿 取,就是不偷竊的意思。同樣的,基於我們不 喜歡別人拿走我們的東西這個道理,別人也不喜歡我們隨意拿走他們的東西。如果人們知道 我們不會拿走他們的東西,他們在我們身邊就 感到安全,我們是值得相信的。這個道理聽起 來似乎很容易,因為我們都不是小偷,但是這 裡指的還包括借東西。 有多少人借了他人的書、DVD和CD都沒 有還!舉例來說,如果我們借了一本書,我們 就該好好保管它,甚至應該比我們自己的書還 愛惜,一定要狀況良好的歸還。這是我們的責 任,否則,就算是犯了偷盜。在我們的尼众寺院,我們有類似公共圖書館的地方,人們可以來借 書或DVD—我們有很多佛法 DVD—上面都寫著 『請歸還給DGL尼众寺院』。但是許多館藏就這 樣消失了!雖然借的人大部分都是很用功的佛 法學生,這仍然是個難題。 在我出家之前,我曾經在倫敦的圖書館 工作,在那裡你可以看到人們對待書本的態 度,就如同他們是公共書籍,而非自己的財產 一樣。許多人會在書上畫線或是做記號。我記得某一本書被歸還的時候裡面夾了一片培根當 書籤!我們必須以更尊敬的態度對待他人的所 有物,並對待他們就如同我們希望別人對待我 們的物品一樣。
第三個戒律是避免不當的性行為。同樣的,這個戒律的意義指的是以不會傷害我們自 己和他人的方式對待自身的性慾。換句話說, 要對我們的性行為負責任。在古老的典籍中, 裡面有一長串的女性名單,是你不能碰觸的, 像你的女兒、你的母親,他們大多是站在男性 的觀點,當然,因為書是他們寫的! 但是,重點在於:這個行為是否會為任何人帶來麻煩?不只是當事者兩個人,還有所 有人,不論當下或未來。我們必須以相當成人 的態度來對待我們的性關係,而不是把性當成 剝削他人的方式。 我們必須了解『成人』的意思。現在有 許多地方叫做『成人情趣商店』。但說真的, 這些所謂的成人情趣商店其實是給很幼稚的人 消費的。這些商店標榜的性愛是青少年會覺得 刺激的東西。其中並沒有任何成人的因素在。 做個真正的成人是要能成熟並且對自己的行為 負責任,即不給任何人帶來麻煩。既然性衝動是股很強烈的慾望,與其被它控制,我們更應該控制它。明顯的行為像是通姦、強暴和與未成年者發生性行為等等都是不被允許的。但是,任何性行為,只要剝削了其他個體,就犯了此戒律。
第四戒非常重要,是關於言語,因為我們很容易被人們的言語還有他們表達的方式影響。這個戒律的字面含義講的是不說謊或扭曲 事實,但也包括意含侮辱的、分化的言論,或 空穴來風的流言。分化的言論表示,說一些引 起人們互相爭吵的話,而非促進和諧。
首先,我們說的所有話都必須屬實。據 我們所說或所記憶,人們應該要能夠相信我們 說的是正確的話。我們必須要誠實,並且不要 設法欺騙任何人。我們內在部份的整體性證明 我們是可以被相信的。但是,光說實話是不夠 的。有些人自豪他們一向說實話,但是他們嘴裡說出的話總是讓人難受的、負面的實話,因為這是他們發洩內心憤怒和負面情緒的方式。 因此,言語不僅要真實,也要仁慈。如果人們說了嚴厲的話,我們永遠都會記得。我 們忘記他們所說的仁慈的話,但是那些殘忍的 話就像插在我們心上的一把刀。
當我們小心對待言語時,我們讓人們感覺更好。即使他們做錯了任何事,,也要用能讓他們改進並且用讓他們感覺更好的方式告訴他們。 值得記得的是人們的內心有多容易受傷與脆弱。他們外表看起來很堅強,其實內心 看起來像柔弱剛出生的雛雞。男人和女人都一 樣。人們批上一層外在的盔甲,但是事實上他 們的內心很脆弱,我們應該要欣賞這樣的狀況,而且不要做或說任何事去傷害他們。所以 我們應該要為自己的言語負責任。 舉例來說,有時候一對伴侶會被困在這樣彼此對待的關係中,讓對方覺得被看扁。他們甚至不再察覺這樣的狀況,因為他們已經習慣彼此用負面的方式對待對方。通常話中涵義 聽起來好像無害但是語氣很負面。對我們來說,向後退一步,聽著我們自己的語調就是最 好的練習。聽我們說出來的話,聽話中的語調。充滿覺知,停留在當下並且毫不批判的聆聽是一個很好的練習。
這個戒律的第三個層面就是分話他人的言語。我們的言語應該是要讓人們團結以及製造和諧。對我們來說,一個有效的方法是承諾 只對他人說正面的話。我們不應該說關於任何 一個人的任何一件事,假設這是我們不希望他 們聽到的。特別是對於和我們同屬一個僧團、 團體或是社群的人們,我們要非常小心不去製 造分歧,而要維護和平。 佛陀一次又一次的強調維持同一個僧團 的和平和有好朋友在身邊有多麼重要。
有一次 佛陀的弟子阿難陀告訴佛陀說:『你知道嗎? 我覺得一段好的同伴關係佔據了靈性生活的一 半。』佛陀回答說:『不,阿難陀,良好的同 伴關係是靈性生活的全部。』我們必須很嚴肅 的看待這件事:如何設法與我們的社群、家 庭、同事和世界保持和諧。 之所以有這些戒律的原因,是因為我們 一再打破它們,然後又試著遵守。雖然業力的輪迴是存在的,這不代表佛陀在天空中高舉著 一支雷擊棒,像宙斯一樣,誰犯了其中一個戒律就劈頭打在他身上。但是當我們破壞戒律時,我們承認自己的所作所為,我們很後悔, 從中我們發起決心,希望下次做得更好。
如同小孩或嬰兒,當他們第一次學走路
的時候,他們的腳沒有力 他們站起來並且走一
到兩步,然後就跌倒。他們再試一次,他們起
身,走了幾步,然後他們又跌下去。一次又一
次地,他們站立的時間逐漸增加。如果這個小
孩心想:『這實在太難了,很明顯的我的雙腳
太無力,每次我站起來就跌倒。那些大人都有
著強而有力的雙腿,他們可以走。但我恐怕永
遠沒辦法。』他們只會坐在那邊不動,但是小孩並不笨。小孩知道如果其他人可以做到,他們也可以,他們的腿逐漸變壯,他們能夠持續站著並且他們學著如何走路,很快地,他們就
能到處跑了。 對於遵守戒律來說也是同樣的道理,我
們嚐試,我們搖搖欲墜然後我們摔倒。然後我們再次站起來並持續地走,直到最後,我們能
夠毫不費力地走。正視這些戒律的好處也包括能夠經常提醒自己。
現在,第四戒關於言語的戒律是反對無意義的流言。這表示無盡的暢談有關政治、運動、家庭、鄰居或是政府。許多人只是為說話
而說話。他們並沒有任何重要的事要說。他們
害怕寂靜。
通常我們去人們的家,就算沒人在看,
電視一定開著。他們感覺需要背景有噪音或聲
音。在印度即使你去一個美麗安靜的地方,某人一定把收音機開得越大聲越好。事實上,現在在印度的所有寺廟都有很吵的擴音器,他們
以高分貝擾人的音量整天播送著。
另一件對我們有幫助的事情,是不要一
直對著我們的心說話,試圖保持冷靜的覺知,
讓內心的聒噪終止。說長道短不只限於我們所說出的,還包括我們所聽入的。我不曉得這麼
說是否完全關閉了你的電視機。抱歉!我們應
該限制進入心靈的垃圾,以及從我們心中發出,嘴巴講出的垃圾。如果我們不能停止,至少能夠限制。
第五個戒律是關於酒精,基本上這表示不喝酒,或吸食任何毒品,因為他們都會干擾 我們對心智的控制。也許在用餐的時候喝一杯酒是沒問題的,但是如果一杯喝完之後又接了 三杯,那麼麻煩就大了。我們應該記得如果一 開始就不喝酒,就不會有續杯的問題。通常人們喝醉的時候,就對所有負面行為敞開大門。 我們失去控制。佛教就是教我們不當心智的奴隸,而當主人。深受毒品或酒精控制不但白費我們的努力,也經常引領我們走上與所去之處 相反的道路。 問題是喝酒有時候看起來無傷大雅,但是它會引發其他問題例如酒醉駕車或不當的行為。如同我們所知的,今天有許多罪行都是因 為藥物以及酒精的影響犯下的。我們需要遠離酒精,因為他們不僅毒害我們心智,也毒害我們的言語和行為。
丹津葩默比丘尼简介
杰尊玛丹津·葩默(英语:Jetsunma Tenzin Palmo,1943年6月30日-),本名戴安·派瑞(英语:Diane Perry),生于英国英格兰赫特福德郡,藏传佛教竹巴噶举派比丘尼。她是少数西方世界的佛教出家女众,复兴了藏传佛教瑜伽女的传统,曾在印度喜马拉雅山区的岩洞中独自修行十二年,期间包括三年的精进禅修。2008年2月16日,噶举竹巴传承的精神领袖-第十二世嘉旺竹巴法王-授予她杰尊玛的称号[1],是目前藏传佛教中位阶最高的女性出家众之一。
创立道久迦措林尼寺(Dongyu Gatsal Ling Nunnery),位处印度的喜马偕尔邦,是藏传佛教中少见以比丘尼僧团为核心的寺院,担任该寺的住持与导师。
1988年,因为签证过期,必须出境,丹津·葩默离开岩洞,由印度前往意大利。丹津·葩默因为长期的独居苦修,在藏传佛教之中得到很高的声望。为了帮助其他的比丘尼在藏传佛教中获得平等的地位,她开始巡回讲说及进行募款,同时教授禅修技巧。
2000年,在印度创立道久迦措林尼寺(Dongyu Gatsal Ling Nunnery),为藏传佛教中的女性修行者提供教育以及学习禅修的地点。
更多相关文章:
有关“训练心mind training”的殊胜教诫 | 阿底峡尊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