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南京邮电大学黄维院士、仪明东教授《Adv. Mater.》:具有超宽工作温度的有机聚合物忆阻器

老酒高分子 高分子科技
2024-09-08
点击上方“蓝字” 一键订阅

神经形态计算采用模拟、数字、数模混合超大规模集成电路以及软件系统搭建神经系统模型,模仿人类神经系统的传感和信息处理方式,为开发高效能人工智能系统提供重要技术支持。神经形态器件能够模拟神经元和神经突触功能,是神经形态计算系统的核心硬件之一。目前,以忆阻器为代表的神经形态器件已在常温下实现在超低功耗的并行计算和多种类型的人工神经网络中的应用,然而其在极端温度环境下的工作性能和可靠性仍面临挑战,这极大限制了人工智能系统在工业制造、能源勘探、航空航天等领域的应用。

针对这一问题,近日,南京邮电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有机电子与信息显示国家重点实验室黄维院士、仪明东教授和李雯教授带领的团队提出了一种具有超宽工作温度的有机聚合物人工突触器件。该器件以可低温溶液加工的聚[[2-[(3,7-二甲基辛基)氧基]-5-甲氧基-1,4-苯]-1,2-乙烯二基](MDMO-PPV)为忆阻功能层材料,表现出连续可调电导,因而能够模拟生物突触基本功能,包括兴奋性突触后电流(EPSC)、双脉冲易化(PPF)、双脉冲抑制(PPD)、强直性后增强(PTP)、兴奋/抑制、脉冲时序依赖可塑性(STDP)、短期增强(STP)到长期增强(LTP)以及“学习-遗忘-再学习”过程等。不仅如此,未封装的器件能够在77 K至573 K的超宽温度下工作,解决了当前有机人工突触器件无法在极端温度下正常工作的难题。另外,中国台湾中研院侯政宏博士利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和飞行时间二次离子质谱ToF-SIMS深度分析,直观且详细的揭示了器件的工作机理,验证了离子迁移控制记忆响应的动力学过程。该研究结果为未来研究人工智能设备在极端环境下的适应性提供了可靠的参考,为下一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开拓了道路。

 

图1 具有超宽工作温度的有机聚合物人工突触器件结构与器件内部离子迁移工作机制示意图


神经元是中枢神经系统中负责信息处理功能的基本工作单位,它们之间通过称为突触的连接进行连接和交流。突触由一个突触前神经元、一个突触间隙和一个突触后神经元组成。在突触中,信号以神经递质的释放形式从突触前神经元传递到突触后神经元。在双端人工突触器件中,电极可分别被视为突触前神经元和突触后神经元。器件的电导被认为是突触的权重,可以通过施加不同的电脉冲信号来调整。这一过程被称为突触可塑性,它在大脑学习和记忆能力中起着关键作用。作者所制备的有机聚合物人工突触器件成功模拟生物突触基本功能,如图2所示。

 

图2 有机聚合物人工突触的基本突触功能模拟示意图


接下来,为了揭示器件开关行为的原因,首先利用XPS深度剖面技术探究器件电导率随外加电压变化的内在机理,直观分析各层材料的变化。未施加电压的初始状态器件发现Al电极的顶部和底部界面均能检测到明显的Al3+和O2-信号,这表明由于空气和MDMO-PPV有机物诱导氧化导致了AlOx的富集。施加+8 V电压后,可实现忆阻器的低电阻状态。从LRS忆阻器获得的元素剖面图可知,在Al电极/MDMO-PPV界面附近,Al3+的分布略有加深,整个MDMO-PPV层的O2-浓度明显升高。Al3+高价离子的迁移相比,O2-离子更容易迁移。此外,发现[In]+离子向相反方向迁移,即从ITO电极迁移到Al电极。氧和铟的迁移都可以增加MDMO-PPV层中的离子组分浓度,从而形成LRS忆阻器。如果施加-8 V的反向电压,MDMO-PPV层中产生的电场将逆转离子迁移,同时,观察到MDMO-PPV薄膜的电导率在-8 V电压条件下会显著下降,导致忆阻器形成高阻状态HRS


除了XPS深度分析,还获得了3D ToF-SIMS图像,可以全面了解组件分布研究了初始状态、LRS和HRS忆阻器的三维分量分布,结果如图所示。从图可以看出初始状态器件在顶部Al电极的两侧都可以发现氧化。LRS器件获取的3D图像显示了电场驱动下AlOx的清晰加深。AlOx分布的加深表明界面附近有更多的Al被氧化,这可以作为氧离子库,维持后续氧离子向MDMO-PPV膜的迁移。更重要的是,这种迁移被发现是可逆的聚合物活性层中离子组分浓度的降低导致了HRS器件的高电阻。值得强调的是,从HRS器件获得的3D图像与初始状态器件的3D图像高度相似,这表明在反向电压下,迁移的组可以返回到其初始分布。利用XPS和ToF-SIMS深度分析技术,作者明确地验证了可逆离子迁移是开关行为的根本原因,这有助于突触可塑性的强大可控性。

 

图3 有机聚合物人工突触的离子迁移工作机制示意图


进一步,作者对该器件在不同温度下的鲁棒性进行了详细的探究。发现其具有超宽工作温度范围(173 K-473 K,在线测试,77 K-573 K,离线测试)。且未封装的器件在液氮环境(77 K)中存储72小时后仍保持可靠的记忆开关行为。目前国内外对于有机聚合物忆阻器的温度研究多集中在高温部分,对于低温部分研究较少。与之前报告的有机和无机忆器相比,该研究制备的有机聚合物忆阻器在当前有机电子领域中是工作温度范围最广泛的器件。

 

图4 有机聚合物人工突触的超宽工作温度示意图


相关研究结果以“Polymeric memristor based artificial synapses with ultra-wide operating temperature”为题,发表在国际知名期刊《Advanced Materials》上。仪明东教授、李雯副教授、侯政宏博士和黄维院士为共同通讯作者,李佳钰博士以及钱扬周博士为论文第一作者。该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有机电子与信息显示协同创新中心、江苏省优势学科及智能纳米材料与器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的支持。


原文链接: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adma.202209728


相关进展

南邮黄维院士团队陶冶教授和陈润锋教授课题组 JACS:单组份刺激响应聚合物长余辉

南京邮电大学黄维院士、赵强教授和马云教授课题组 Nat. Commun.:响应行为可动态调控的室温磷光聚合物

南邮黄维院士团队陈润锋教授和陶冶教授课题组《Nat. Commun.》:多彩超余辉

西北工业大学黄维院士/王学文教授课题组 Adv. Mater.:二维材料柔性传感器

南邮黄维院士团队陶冶教授、陈润锋教授《Appl. Phys. Rev.》:通过主客体掺杂实现低电压驱动的有机电致长余辉发光二极管

黄维院士&朱纪欣教授《Nat. Commun.》: MXene水凝胶基安全电子器件的结构 − 需求定制化设计

西工大黄维院士团队《Nat. Commun.》:在聚合物磷光闪烁体方面新进展

南邮黄维院士团队陈润锋教授和陶冶教授课题组 Sci. Adv.:全彩水溶性聚合物长余辉材料及其在多彩安全打印中的应用

南京邮电大学陈润锋教授和黄维院士团队JACS:动态共振有机光电材料新进展

黄维院士、陈润锋教授团队 Nat. Commun.:提出手性簇晶体策略,构建单组分多彩圆偏振有机长余辉发光

南工IAM黄维院士、于海东教授、吕刚教授《Nano Energy》:在日常用品表面集成多种功能的柔性智能电子器件

西北工业大学黄维院士、空军工程大学许河秀教授团队:基于剪纸方法的可重构隐身超材料新进展

黄维院士、安众福教授团队与合作者JACS:具有高力学强度的超长磷光泡沫材料

黄维院士、安众福教授团队《Nat. Photonics》:高效纯有机闪烁体

西北工业大学黄维院士、安众福教授团队:多晶型依赖的动态超长有机磷光

西北工业大学黄维院士、安众福教授团队与南洋理工大学赵彦利教授合作《Nat. Commun.》:多彩聚合物长余辉研究新成果

Nature Photonics《自然•光子学》报道黄维院士、安众福教授团队 首例多彩有机“夜明珠”

南京工业大学IAM黄维院士、安众福教授课题组有机磷光新进展:兼具长寿命和高效率的有机长余辉材料

黄维院士和赵强教授团队:光热响应型单线态氧载体用于乏氧肿瘤持续光疗新进展

南京邮电大学黄维院士、赵强教授研究团队在动态金属-配体配位用于多色再写纸研究方面取得进展

黄维院士、林进义教授团队:动态超分子氢键作用实现刚性共轭聚合物薄膜本征可拉伸性及其多级结构调控

黄维院士团队:有机小分子的多彩长余辉发光

西北工业大学黄维院士团队《Science Advances》:在调控光致变色响应行为用于安全打印领域的新成果

西北工业大学黄维院士团队在高效稳定层状钙钛矿太阳能电池最新突破性进展

南京邮电大学黄维院士团队赖文勇教授课题组:喷墨印刷高性能柔性微型超级电容器

西北工业大学黄维院士课题组等钙钛矿发光二极管新成果

西北工业大学黄维院士团队在《自然》发文发现全无机钙钛矿纳米晶闪烁体

南京工业大学先进材料研究院黄维院士、刘举庆教授课题组:基于界面工程调控聚合物阻变存储器转变电压的新策略

南京工业大学IAM团队黄维院士、霍峰蔚教授和四川大学的黄鑫教授:具有感应功能的改性皮革用于多功能电子皮肤

南京工业大学黄维院士和林进义副教授团队在宽带隙聚合物发光半导体及其光电子器件方面取得一系列进展

南京工业大学黄维院士和王建浦教授团队在钙钛矿领域取得最新研究进展

南京工业大学黄维院士、黄晓教授课题组:层状材料异质结研究新成果


高分子科技原创文章。欢迎个人转发和分享,刊物或媒体如需转载,请联系邮箱:info@polymer.cn

诚邀投稿

欢迎专家学者提供稿件(论文、项目介绍、新技术、学术交流、单位新闻、参会信息、招聘招生等)至info@polymer.cn,并请注明详细联系信息。高分子科技®会及时推送,并同时发布在中国聚合物网上。

欢迎加入微信群 为满足高分子产学研各界同仁的要求,陆续开通了包括高分子专家学者群在内的几十个专项交流群,也包括高分子产业技术、企业家、博士、研究生、媒体期刊会展协会等群,全覆盖高分子产业或领域。目前汇聚了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及企业研发中心的上万名顶尖的专家学者、技术人员及企业家。

申请入群,请先加审核微信号PolymerChina (或长按下方二维码),并请一定注明:高分子+姓名+单位+职称(或学位)+领域(或行业),否则不予受理,资格经过审核后入相关专业群。

这里“阅读原文”,查看更多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高分子科技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