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指控监听电话 百度将锅甩给消费者合适吗?
百度遇到过太多公关危机,但结果多数是“消费者没赢,百度没输”。
文 | 江玉楼
下雨天,打豆豆;任何时候,打百度。这话再次得到验证。近日,江苏省消费者保护委员会向百度公司提起民事诉讼,指控百度旗下APP涉嫌“监听电话、定位”。1月8日,百度强调旗下APP不会、也没能力监听电话。不过,行业人士认为,监听电话“技术上可行”。
百度的公关一直被人诟病,在魏则西事件时,尤其给社会造成恶劣观感,这种负面印象一直难以消除。本次,江苏消委会对百度发动公益诉讼,支持者众多,不仅因为百度屡犯众怒,更因为它给出的解释没有逻辑,难以成立,单靠公关的快速反应难以服众。
首先,百度自己的解释,否认了“不会也没能力监听电话”的说辞。通俗地说,它的权限设置中包括开通通讯录、录音等电话权限,而通过读取录音,技术上实现“监听功能”完全无障碍。对于一个确实植入用户手机的技术能力,百度用“没能力”来回应,很牵强。
其次,在安卓系统和苹果系统中,百度采取了双重标准。后者因为有封闭的安全系统要求,百度APP的权限设计非常节制,以适应苹果对用户的隐私保护条例。但在开放的安卓系统,手机百度和百度浏览器可以说是百无禁忌,会自动开启权限,可见双标的实际做法也让百度自相矛盾。
再次,江苏消委会提请本次公益诉讼的一大理由,是认为百度APP过度搜集用户个人隐私信息。百度用“应用场景”来回应,意思是说为了满足用户使用的实际需要。但是对照其他APP,像百度手机、百度浏览器这样要求全部权限的少之又少。
一些专门类别的APP也会开启地址、通讯录等权限,但一来这些APP有专门使用需求,用户对此有心理默认,比如旅行APP要求地址权限。二来这也是本次公益诉讼的价值所在,那就是警告手机APP过度搜集用户信息会越过红线,必须要有清晰的权界意识。
江苏消委会发起的公益诉讼,属于民事公诉的概念,其目的就在于厘定民事权益的合理界限。像APP权限设定、对用户信息搜集这些做法,在日常生活里随处可见,但又往往处在模糊地带。因为大公司与消费者之间力量不对等,消委会发起公益诉讼,也成为明确权界的好办法。
现在有一种“我们都是信息透明人”的看法,这个判断固然有道理,但它并不是消费者自动放弃消费选择的理由,更不应该成为技术大公司凌驾用户知情权、肆意挖掘用户大数据的“挡箭牌”。百度至今不承认做法欠妥,咬定是外部原因,是用户问题,可见要破除这种势利的思维很有必要。
在媒体的调查报道中,也发现除了百度手机、百度浏览器这两款APP,其他许多APP也或多或少存在开启权限不经过授权、利用与用户的信息不对称、甚至有意钻消费习惯的漏洞。如果江苏消委会能够与百度公司好好打一场官司,想必也有助于提高消费者自我保护意识。
总之,百度遇到过太多公关危机,但结果多数是“消费者没赢,百度没输”。以至于到了今天,社会对百度的印象一直不算好。支持公益诉讼,用法律来厘清企业行为边界,不只是消费者的机会,其实也是公司反省价值观的机遇——除非根本就没拥有过忠于公益的公司价值观。
来源:搜狐号三條出品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点击图片可查看搜狐新闻年终策划《山河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