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姨访华“淘金”:中国是英国脱欧后的“速效药”
特蕾莎·梅首相在中英关系的“黄金时代”前来中国寻找投资和经贸机会,这是英国人的淘金之旅,中国人或许更应该同时启动在英国的寻金之旅。
文 | 赵楚
2018年1月31日至2月2日,作为首届中英总理会晤制度的嘉宾,英国首相特蕾莎·梅访华,本次访问引起国际间相当关注。
因为两个引人注目的背景:其一是美国特朗普总统反全球化政策宣言,其二是英国正在进行的艰难脱欧之旅。前者给全球经贸投下了浓重的不确定性阴影,这是中英两国都不得不格外关心的课题,后者则关系英国现实与未来的经济全球布局。
观察梅首相的本次访华,需要考虑这两个既有全球性时代意义,同时也牵涉中英独特国情的背景。
中英“抱团”抵抗特朗普阴影
2017年是中英建交45周年纪念年,中英两国都进行了颇为热情的纪念活动。2015年,随着中国元首对英国进行规格空前的国事访问,中英两国建立了“全球战略伙伴关系”,并宣布两国关系进入“黄金时代”,英方完全采纳了这些源自中方的话语,本次梅首相访华前,宣称将增强中英“黄金时代”关系。然而,必须看到,中英的战略合作也罢,经贸发展也罢,实际上都离不开有利或不利的美国因素的影响。
本次访华前,梅首相已向媒体坦承英国经济可能面临“困难时期”。而与中美经贸关系有关的是,美国对华贸易战的烽烟不时涌起,中美经贸关系由于特朗普保护主义政策而面临更大变数。
随着更注重双边而且规则充满变数的特朗普经贸政策陆续出台,美国可能进入更任性的重组全球贸易体系的时期,而这无疑会对中英这样高度依赖全球化经济体系的国家带来必须未雨绸缪的政策规划。中英都必须考虑美国维持目前政策前提下的各自经贸全球化前景,以最坏的情况预估出发,重新界定各自的双边与全球经贸政策。
这是为何英国会对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表示支持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英国作为全球主要大国带头参与像亚投行等中国特色全球化项目的主要原因。在脱欧的考量下,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作为全球最新的对外投资国,作为全球成长与规模均惊人的消费市场,可以说是英国未来经贸成败的关键压舱石。
对于中国来说,一带一路倡议牵涉英国及欧美的核心业务部分是基础建设与高科技企业投资,而英国现实的困难和需要,都给中国提供了极好的示范性机会。中国国有核能巨头已与法国企业组成合资公司,决心参与英国的欣克利角及后续核电项目,投资额高达245亿美元。这些项目不仅为中国对外投资提供了难得的实战机遇,更重要的是,面对大西洋两岸的对华投资恐慌和投资保护呼声,如果此等项目成功,那无疑是中国亟需的成功范例。而欧美基础建设与高科技企业的投资,则是中国在全球经贸发展中下一步更大规模成长的关键领域,成败影响极为重大。
中国是英国脱欧后的一味“速效药”
“黄金时代”的成色需要以真实的黄金来衡量,中英黄金时代关系最后必须转化为可见的现实与经贸利益。本次随梅首相来访的有50位英国巨型企业的领袖,这富于象征意味:如果失去中国市场和合作,那很可能意味着英国经济失去未来。
梅首相领导的本届内阁本是脱欧内阁,而在不久前过去的大选中,梅首相领导的保守党实际上失败了,这反映了英国社会对现实经济和脱欧后经济前景的深刻担忧。不仅梅内阁的前途,保守党的前途都取决于经济景气的指标。而要带来良好的经济前景,中国可以说是一味“速效药”。
英国是全球第六大经济体,相比中国与德国的超过2000亿美元的贸易额,中英贸易虽然自2010年以来有60%的巨幅增长,但仅为840亿美元。英国对华产品与服务出口额仅占其总额3%,而进口额仅占7%。
脱欧后的英国全球经济战略包含四个不可或缺的支柱:通过谈判达成与欧洲的有利投资和市场互惠关系;与美国开拓更自由化,甚至一体化的跨大西洋经贸合作关系;与中国达成更大规模的市场和投资合作;对包括TPP等全球与地区经贸和投资框架的参与。此外,其国内经济政策的重心则在于启动信息化与环保时代的新一波基础建设投资。
从鸦片战争以来大历史视野回顾,难免于人以河东河西之慨。在产品与服务市场方面,中国巨大的规模和需求几乎成为新时代全球经营竞赛的决赛战场,这对梅首相来说,必定念兹在兹;而对于英国国内经济的启动来说,中国的投资与市场有同样重要的意义。这也是双方均感兴趣的领域。
中英在包括安全、全球气候及朝核问题等重大全球及地区问题上有相当宽广的合作基础,对于英国来说,要在目前国力条件下维持最低限度的全球政治参与,与中国的意见交流和协作也是必不可少和有益无害的前提。
梅首相的访华紧接法国总统马克龙之后。这也不无值得品评的意味。中国的对欧经贸合作政策光谱复杂,但重心始终是与法德这样的“火车头型”大国。确有欧洲评论家认为中国有“分而治之,各个击破”的总体对欧经贸战略,此点未必杯弓蛇影,但就多元的互动现实而说,英法德这样的大国在对华经贸关系上客观地具有深刻的竞争性。
脱欧后的英国经济前景不无阴影,对于中国而言,其对欧洲的桥头堡作用有所下降,这都使得中国在对英经贸关系中占据了历史性的有利谈判地位。中方对此不会没有充分意识,因此,本次特蕾莎的中国淘金寻金之旅很可能为双方新的经贸发展,尤其是中国对英投资与市场参与带来新的机会。
英国可帮助中国在欧洲获得优势
本次梅首相随访的人员有从事教育的人士,稍具中国近代史常识的人们均知道,英国不仅是近代世界经济第一波全球化的缔造者和发动机,实际上也是至今仍运行的国际基本政治及经贸秩序的观念与思想提供者,是社会和产业现代化的制度和思想原发性矿藏所在。
中英关系的黄金时代对于中国各阶层来说是一个重新学习和批判英国历史、文化和社会现代性贡献的机会。
英国至今仍是全球举足轻重的现代教育与科技大国,其教育传统和制度既是中国近现代教育的主要模板,也是极有活力的现实参照。据统计,中国现有13万在英国留学生,为英国第一大外国留学生群体,中英教育合作不仅是文化的交流,实际上也是英国向中国提供广义的服务产品的一环。教育合作更深远的意义在于,通过教育的合作,两国社会、文化和思想的交流会有持久的基础,而未来合作的最后基础端赖于两国未来人民的互相深度接触和了解;没有这种人与人的深度关系,任何持久的经贸及双边关系都是不可能的。
英国也是至今仍雄踞前列的全球金融大国,对于中国的全球投资与经贸下一步发展,都具有广泛借鉴和借力意义,也是英国拓宽对华经贸的重点。在全球运用巨大的资本,乃至国家力量,需要复杂的知识,经验,机制与人力资源,英国在这方面具备独特的优势和传统,中国在这方面可受益于英国的不在少数。中国现实需要扩展对英国和欧美的基础建设及企业投资,需要更深度融入欧美市场和社会,在这一过程中,英国相关企业和机构具有独特的助力地位,运用得当势必能使中国获得难得的优势。
英国是世界史第一个因经贸和产业力量缔造的全球大国,此点与30年来中国的全球地位成长有很大的可比性。借两国的现实经贸与双边关系动力,如果中国社会得以开启新一轮学习英国历史文化,研究英国产业和社会的热潮,则不仅对中英经贸发展有直接的益处,更是对中国的现实和未来发展具有难以估量的良性影响。
特蕾莎·梅首相在中英关系的“黄金时代”前来中国寻找投资和经贸机会,这是英国人的淘金之旅,中国人或许更应该同时启动在英国的寻金之旅。文明与文化的金矿更能令人长久受益。
来源:搜狐号三條出品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