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六安教师上访讨薪?回应舆情需要更多权威信息

熊志 狐度工作室 2018-10-22

面对民众的维权诉求,在任何时候,都要克制使用警力这种可能激化矛盾的工具,将精力放在打通常规维权机制的建设上,才能治本。


文 | 熊 志

5月27日,“安徽六安40余名教师在市政府门口上访维权遭殴打”的图片和视频,在网上流传开来。面对教师维权、警方粗暴执法的质疑,28日安徽六安公安通过官方微博平台发布《关于六安教师维权处警情况的通报》。

《通报》称,部分上访教师聚集滞留在市政府南大门,拒不听从工作人员劝导,严重扰乱公共秩序。在民警多次劝离无效的情况下,公安机关对少数行为违法人员依法带离现场,当天下午三点前已全部交由其所在学校负责人带回。

教师上访讨薪发酵成公共事件,引燃舆情愤怒之火,一方面是因为这个群体足够特殊,一直以来都被赋予更高的社会声望;另一方面,那些流传于网络的现场执法图,包括给教师带着手铐的场景,形成了足够强烈的强弱反差。施加在“体面人”身上的过度执法,容易在大众心中衍生出一种惊惧的情绪:教师尚且被如此对待,普通人如何?

当然,目前的信息,仍然不足以坐实粗暴执法、殴打教师。没有权威媒体的报道,网上流传的图片也未经证实,来自当地警方的《通报》倒是很及时,不过除了“教师上访扰乱公共秩序”的基本线条外,也没有做出更多的交代,反而是在事实还原层面,以一种开放的姿态将举证的权利下放给了当事人——

“如果民警有殴打教师的行为,我们诚恳欢迎当事人帮忙指证举报”。但这种开放举证,转移了一个焦点问题:处置上访维权的过程中,警方有没有对执法过程予以记录?如果有,为何不公开录像?如果没有,执法是不是存在程序缺陷?

至少目前来看,这是一起传言多,但是有效信息少的公共事件。上访现场发生了什么,现有的图片或者视频,包括《通报》,支撑不起事件的全貌。同样不明晰的是,教师为什么会走上集体上访之路?上访风波因为教师的身份被放大,群体身份的特殊性,隐含着一种善待“接续文明香火的人”的社会预期,另一方面,它还包含了一种手段上的落差:作为掌握知识更多、受教育水平更高的文化人,他们像中产那样,有着更温和或者稳定的气质,用更体面的方式维权,为什么却选择了走上街头,去承担对抗的风险?

连教师们也相信闹大才解决,这可能意味着,正规的维权机制持续失效,以至于矛盾发酵到了非得聚众上访的地步。网上流传的信息显示,六安教师本该享受的绩效,被无故克扣,而接二连三的文件,则以开除教师岗位、不能评优等条件,威胁教师们不再质疑待遇问题。这种说法真假存疑,需要权威部门来去伪存真。

公共维权事件的处置,有过不少相关案例和历史教训。六安教师上访风波,警方在第一时间站出来回应舆情,这是进步的地方。不过执法者应该做的,是拿出执法记录自证清白。执法透明是走向规范的第一步,而此次风波的发酵,也再一次证明了一个老道理:面对民众的维权诉求,在任何时候,都要克制使用警力这种可能激化矛盾的工具,将精力放在打通常规维权机制的建设上,才能治本。

来源:搜狐号三條出品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关键词


逃离天津 | PUA骗局 | 路虎案

天津落户 | 严书记 | 滴滴顺风车

汶川十年 | 空姐遇害 | 山东抢人

点击“阅读原文”来搜狐参与更多讨论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