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围城”天津:有人挤破头求落户有人辞去公务员逃离

王倩 狐度工作室 2018-10-22

天津的“抢人”行动,最近赚足了眼球。一天30万落户申请的数字,也刷新了此前城市“抢人”的纪录。

很多想要落户天津的人“醉翁之意不在酒”,看上的是天津在高考上的巨大优势,落户只为子女高考留条后路,尤其是那些在北京漂着的人。

为了挡住这些想挂空户的人,天津在短短96小时里几次微调人才新政,也遭到了朝令夕改的质疑。但就天津要为城市发展抢人留人的本意来说,调整似乎也可以理解。

如果抛开高考问题,天津到底是不是一个值得年轻人投奔的城市?搜狐号“三條”找到三个年轻人,按照天津这次抢人的标准,他们应该都算是天津想要的“人才”,但如今已有两人逃离天津,另一人身体虽在,灵魂却常常想着逃离。

无论是准备投奔天津的,还是天津的主政者,读懂这些年轻人的个体感受和选择,或许有助于各自做更好的决策。


文 | 王 倩

天津滨海新区行政审批中心服务大厅

“在天津工作几年,工资基本没涨”

(徐芫芫,媒体人,在天津工作6年,已离开天津)

我研究生是在北京读的,新闻专业,毕业后去了天津一家媒体,工作6年后,去年回到了北京。

当年毕业的时候,天津的一家媒体来北京招聘,我就投了简历、去面试,接着就到天津去实习了。我第一次踏上天津的感受是:啊!这个城市公交车上这么宽松,还可以坐上位置,整个城市的节奏好缓慢,这个城市好适合生活!比起之前在北京每天实习挤公交地铁挤得人抓狂,那种缓慢、舒适的感觉特别好。加上当时在北京也没有特别理想的工作机会,我就去了天津。

工作6年,整体感受是,天津压力没那么大、节奏没那么紧张。我去的媒体行业,本身压力比较大,不能做类比;但是,我看我身边其他行业,他们的工作就是压力小、节奏慢。在天津工作,单位里也更有人情味儿一些;而在北京,根本没有时间跟别人去交流、去建立关系。

天津生活压力也相对小得多。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租房成本很低,在市中心,租个一室1500元左右,两室也就2500元。这在北京当然办不到。另外交通也很方便。天津号称自行车王国,大部分人都是可以骑自行车上下班的,除非你住得实在太远。

这次很多人关注的教育,天津其实没有想象的那么好,优质教育资源也是很紧张的。我那会儿在媒体工作,经常接触的新闻就是“教育资源很紧张、医疗资源很紧张”。比如,公立幼儿园经常就有入园难的问题,大家会连夜排长队去给孩子报名;后来实行网上报名了,网上的报名系统又会崩溃;天津的中学实行划片入学,因为优质资源很紧缺,要采用摇号入学的方式。

工作、事业方面,长远算的话,薪资涨幅、升职空间都十分有限。我在天津工作这几年,工资基本没涨。如果要换工作,可选择余地也很小。从媒体出来,再去找另一家媒体,就很难。我之前去一家互联网公司面试,同样一份工作,在北京总部的薪资是一万,在天津分部就只有六千。这就是差别。

而在北京不一样,各式各样的媒体积聚在这里,我有很多机会,而且流动方便。你不去传统媒体,可以去互联网公司,还可以去自媒体。随着经验、能力的提升,换一份工作薪水就可以涨一涨。这便拥有了改善自己生活的可能。

在天津的话,这很难。从一个企业跳出来,别说涨工资,再去找一个相应的工作都很难。我有个朋友,她是安徽人,在天津上学、工作、买房,有了天津户口。但是他老公在北京工作,每个周末回天津。看孩子就成了很大的问题。她常常唠叨:“只要你回到天津工作,一切问题就都解决了。”但他老公一直不搭话,因为他在天津根本找不到一份北京给他的同等薪资的工作。这就是现实。

这次看到天津发布“海河英才计划”,个人觉得有点似曾相识。天津之前有个蓝印户口的政策,当时也说要吸引人才,你在天津买房投资的话就给蓝印户口。有了这个户口,有相应的社保、医疗政策,子女也可以在这边高考;2014年,蓝印户口政策取消,因为根本就没有留下什么人才,反而是周边省份河北、河南、山东的人为了高考移民来办户口;当时还是个很敏感的事情,媒体都不让报。

最后,分享一个事情:我以前去采访一个天津武清的养老院。武清的养老院,去的人很多,好多是北京过去养老的。那时流行一个口号“京津冀三地养老一体化”。但是,养老企业最大的困扰是——招不到人。

养老企业本来就非常需要人才。好不容易把那些专科院校、职业院校的技能型人才招过来,培养出来,然后不能给他们解决户口,他们的孩子就上不了学,最后只能回老家。企业老总就说过:我一点办法都没有?我拿什么留住人家?我能让人家不结婚吗?我能让人家不生小孩吗?他很困扰,说能不能在这些天津非常急需的人才方面帮助解决落户问题。他要经常派员工去社保局跑,问什么时候有政策优惠?能不能给我优惠政策呀?但那时候政府开放得很有限。

如果天津真要为城市留住人才,别光看学历,多照顾这些能在天津好好工作又急需户口的人吧。

“想跳出体制,发现天津没有工作好找”

(李峰,公务员,天津工作3年,已离开天津)

我大学毕业考了天津滨海新区的公务员。工作3年后辞职,现在北京一家互联网公司做技术方面的工作。

那时候刚到天津工作,在外轮岗实习,每天除了跟同事聊天儿、处关系,感觉就没啥事了。一年之后转正,工作也很简单,点点电脑上的申请、学习会议精神,仅此而已。就感觉完全用不上知识了。另外,单位特别重视那种能搞活动的人,写各种材料、搞各种活动,尤其是有了微信公众号,大家都没有什么变现的价值,每天都拼命地写宣传稿子,特别可怕。

当然,体制内的工作可能都是如此,不只是在天津。

想着跳出体制、换工作是在一两年后。那时候,向内看,我工作的环境很无聊,充满一种绝望感,周围人的人生轨迹也都是一样的。这个一样,不是一样的好,而是一样的normal。而向外看,我的大学同学们,有人年薪百万、有人出国留学、有人开了摄影工作室、有人已经有了自己的服装品牌。我逐渐意识到,他们发展越来越快,而我自己就只是在原地。在这个坐标里,他们是斜向上方的直线,我则是一条水平线。

这是无法忍受的。稍微有点实现自我愿望的人都不太能接受这种情况。

当我有这个决定的时候,放眼天津:首先,没有找工作的环境。天津的年轻人们不会去看市场上有什么好工作。在天津,进体制内就是最好的选择。而当我想从体制内跳出来、找一份工作的时候,发现天津没有工作可找。其次,是专业。现在大家找工作都往互联网方向找,但天津没有什么像样的互联网企业。对我而言,从体制内出来,总不能去传统行业吧,挣的钱也差不多,那我跳出来干嘛呢。

我当时很悲观:这三年我是毫无长进的,各个方面都是。那我就只能去比较新兴的、缺人的、还有一定含金量的行业。当时刚刚兴起数据安全,市场上也有了一些培训,我就报班了。

我开始每个周末到北京上课。老往北京跑,一方面让我有跟这个城市很熟的感觉;另一方面,往返于北京和天津之间,我心里的冲击很大:周末来上课,看看同学是什么状态;回到天津,再看看身边同事的状态。完全是两个世界的人。

有人形容天津为“知识的荒漠”。比如,我在天津想报在职研究生的时候发现高校里的专业设置还是太偏传统,而少有的跟高新技术相关的专业都不太有人选。而有前沿知识的人才也无用武之地。我一个大学学弟,计算机专业,毕业后打死不回天津老家,说“天津经济太落后、好专业根本找不到工作”。

我在天津工作那会儿,滨海新区有几个大园区。这几个园区里,聚集的都是一些制造业。其中,先进一点的公司,比如风力发电、生物制药之类,都是国外企业在中国的分工厂;本土的企业主要以食品加工为主,很多就是春卷加工之类的小作坊。所以,我一直没看明白:天津究竟是什么产业在撑着?那么,这次人才引进来是要安放在哪里呢?

天津滨海新区

这还是在滨海新区产业园区,天津市区就更传统,表面看起来挺繁华的,其实没有什么像样的,诸如咨询类、广告类的大公司或者是娱乐、摄影之类的文创公司。我那会儿在网上地图搜索,都搜索不出来。

去年我离开天津的时候,可开心了。因为在天津待得不开心,心想着这下可以真正地接触社会了。我没有太多难过和不舍,甚至有点觉得它白白耽误了我三年时间。

我离开的同一年,也有N个同事、朋友离开了天津,不过他们一般是回周边山东、河南、河北的老家了。

“希望引进些人才,让天津人感受压力”

(莫小露,教师,工作5年,留在天津)

我上大学就来了天津。毕业后在天津工作、结婚、买房。不过,我还总是幻想着以后回杭州定居。

大学毕业那会儿,先找到一份工作的眼前目标优先于回杭州定居的愿望,我就在天津的一家教育机构一干三年。三年期满,本来已经打算回杭州了,但是,计划赶不上变化,我正巧遇到了现在的爱人。之后领证、结婚,看来我注定要在天津度余生了。

就户口来说,天津落户的政策总是在变,原来是积分落户,开始有“积分落户”政策的时候还比较好积分,后来就比较困难了。

我就费了些劲:我去年考事业编老师,需要天津户口,并且要在规定日期前落户。走“积分落户”,可能赶不上规定日期了,然后就想着走“人才引进”。去公安局的户籍部门问,他们说“没有人才引进了”、“办不了”;然后,找了能说上话的朋友帮忙,就解决了问题。

第二次去公安局,他们就告诉我要准备的东西,包括学历证、结婚证、房产证和准迁证等一系列材料。第三次去公安局交材料。等信儿等了一个多月,不断打电话问进展、催进度,还打了市民投诉电话,终于在规定日期前两天把户口办下来了。也不知道那个投诉电话是不是管用。

现在天津发布了“海河英才计划”,落户应该快捷、方便了吧。真是计划赶不上变化,更赶不上政策的变化。

就我感受,天津人比较保守,图安逸,普遍来说没有太多进取心。比如,天津的家长都特别希望自己孩子考公务员或事业单位,他们觉得这才是个正式的工作,其他都没有保障;他们甚至不愿让自己的孩子去外地读大学,觉得在天津就是最好;学校里的老师抱怨外地人挤占了自己孩子考老师资格的名额,希望政府改政策。作为一个新天津人,真的希望引进些人才,让本地人感受感受压力。

从开始的忍无可忍、决意离开,到现在觉得也可以在这儿生活,但依然谈不上有感情,我还要学会熟悉、学会接受。不过,我现在一直跟我丈夫说,以后孩子念书,读大学一定要去江浙沪,然后我也可以跟着去南方定居了。

(文中徐芫芫、李峰、莫小露均为化名)

来源:搜狐号三條出品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关键词


天津落户 | 严书记 | 滴滴顺风车

汶川十年 | 空姐遇害 | 山东抢人

金哲宏案 | 伊核协定 | 生发“神药”

点击“阅读原文”来搜狐参与更多讨论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