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靠“男德班”挽救“娘炮” 这样的家长病得不轻

度一叨 狐度工作室 2018-10-21

家长们深陷中产焦虑等门类繁多的狂躁中不能自拔,改造世界已是不能,改造手头现成的孩子却很狂热,病灶不在于孩子“娘炮”,而是大人病得不轻。


文 | 江玉楼

继社会上盛行各种形式的“女德班”之后,培养阳刚男子汉的“男德班”也开始多了起来。

搜狐号后窗昨天刊发一篇文章《消灭“娘娘腔”试验争议》,介绍了这样一个要训练男儿本色的“男德班”。这类训练营招生面向5-12岁男孩,每学期收费逾万元,所接受的课程被形容为“西点军校”式的,对抗性、培养耐力甚至是故意冷落、羞辱性质的内容占据很大比例。在家长和教练的认知里,摸爬滚打是挽救“娘炮”的有效途径,希望将硬朗气质灌输到男孩身上。

教练带领几十个小男孩训练。图片来源:后窗

这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前段时间“娘炮”现象的争论。央视《开学第一课》节目请到几位“小鲜肉”作为助力活动的嘉宾,引发一轮“抵制娘炮”的舆论。

舆论在争论“娘炮”现象的时候,有过对立:一方认为反“娘炮”是莫名其妙的偏见,是对性别角色的无知和粗暴干涉;另一方则认为“娘炮”太可怕,“少年娘则中国娘”,似乎这是危害国家未来的事。

从“男德班”的兴旺上,可见反“娘炮”的一方行动力更强。那些看起来内向、爱哭、瘦弱的男孩,引起父母担心孩子太娘的焦虑,于是被送进“男德班”受训,在对抗性课程中接受“钢铁直男”的性格再造。

其实,究竟什么是“娘炮”谁也没有权威定义,它本身就很含糊,每个人的性格养成与外在表现各式各样。但就像谁也说不清什么是“女德”,却不妨碍“女德班”流行那样,“男德班”通过自行定义“娘炮”来制造供需关系,从爸妈手中接过改造“娘炮”的任务。

《开学第一课》微博助力活动

从媒体报道看,被“男德班”定性为“娘炮”的有如下特征:爱哭鼻子,不爱说话,身体素质差。你也很难争辩说这些可能是未成年孩童的常见现象,因为监护人家长认为这就是“娘炮”,也就是“病”,得治。父母对“娘炮”的焦虑,与“男德班”的生意经一拍即合。

在中国就是这样,父母掌握孩子的生杀大权,见女孩子大大咧咧就怀疑生的不是姑娘,就要送去“女德班”教化;见儿子不像英雄好汉就怀疑孩子的人生,就想到“男德班”的鞭策。从“娘炮”焦虑症到送去“男德班”,你以为他们是在做父母,实际上是做孩子的掌权人。

在将家长的各种焦虑演变为生意上,恐怕没有多少国家能超过我们。家长认为孩子“娘炮”了,约等于孩子感染了见不得人的“疾病”,一定要斩草除根。而“男德班”的问世也是水到渠成,家长需要一种治疗“娘炮”的“教育”,“男德班”就将它做成一门生意,替家长“操刀”。

于是,在“娘炮”的这个治理逻辑上,家长与教练合流了。“男德班”就此从一种快速强化体力和意志的训练营,变成一种治疗孩子精神疾病的手段。这种以牺牲孩子为代价的折腾,与家长把孩子送去电击来治疗网瘾如出一辙。家长只要开始用偏见评判儿女,孩子的好日子就到头了。

从报道可知,将自认为沾染“娘炮”习气的亲儿子送去受苦受罪,许多出发点是要把家长的失败让孩子去承担。例如有的妈妈认为丈夫太懦弱,越看儿子的举止越像不争气的丈夫,送儿子去男德班其实是因为厌恶丈夫,于是在失败婚姻中,儿子竟成了那个被反复锤炼的替代品,这跟“娘炮”有一毛钱关系吗?

俱乐部训练营的孩子们手举营旗,练习齐步走,表情各异。图片来源:后窗

讽刺的是,在检验“男德班”的治疗效果上,教练和父母的一致评价是“听话”——听话,难道不是最不男子汉的表现吗?所以你看到,男德班说是要塑造小小男子汉,最后得到的“成品”其实是“乖孩子”。这种情况下,鲁迅说要救救孩子,也还是不过时,但需要加上一句“先救救家长”。

总之,将“娘炮”争论演化为供求关系,实在是让人惊诧的中国式转折。但既然有“女德班”在先,“男德班”按需问世也是自然。家长们深陷中产焦虑等门类繁多的狂躁中不能自拔,改造世界已是不能,改造手头现成的孩子却很狂热,病灶不在于孩子“娘炮”,而是大人病得不轻。

来源:搜狐号狐度出品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关键词


抢孩子 | 范冰冰 | 朱军

晒官职 | 萝卜招聘 | 儿童血铅案

滴滴整顿 | 吴小平 马云退休

点击“阅读原文”来搜狐参与更多讨论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