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人教版一年级下册数学微课视频及练习3.1分类与整理(1)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中小学学,可每天获取免费课程!



课后作业


 










教学设计

分类、整理

教材第27页的例1及练习七的第1、第3题。

1.初步感知分类,通过操作学会分类、整理的方法。

2.通过分一分、看一看,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判断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初步认识象形统计图。

4.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学会把物体按一定标准分类的方法,并能正确地整理。

课件(录像或挂图)。

长方体有(   )个,正方体有(   )个,圆柱有(   )个,球有(   )个。

1.学习按单一标准分类、整理。

感知分类、整理。

课件(录像或挂图)显示气球,同学们仔细观察。

提问:你们看到了什么?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有各种形状和颜色的气球。

有这么多的气球,可以怎样分类呢?

我们先按不同的形状分一分,数一数每种气球各有几个。

引导学生说出:有3种形状的气球,并数出每种形状的气球各有几个。

板书: 

哪种气球最多?哪种气球最少?

引导学生说出: 最多, 最少。

2.学习按不同标准分类。

(1)分小组互相说说这些气球还可以怎样分类。

(2)老师组织汇报交流。

学生每次分完,都要说说是按什么分的,为什么不同的同学分的结果是不一样的,只要学生说得有道理,就应该肯定。

(如有的同学按颜色分,有的按个数分等)

分类、整理

1. 分类的方法。

   (1)单一标准下的分类就是以不同事物之间共有的某一种属性作为标准,把它们

划归为一类,它的分类结果是一定的,不可改变的。

(2)不同标准下的分类就是事物之间有几个相同的属性,我们分别以某些属性为

标准进行不同的分类。不同标准的分类,由于标准的不同,分类的结果也不同。

2. 分类的依据。

(1)根据事物的非本质的、表面的特征(如颜色、形状等)进行分类。

(2)根据事物的功能和用途(个别的功能和用途,如可以吃、可以玩、可以用)

进行分类。

(3)根据概念,即根据客观事物抽象出的本质特征进行分类。

教学反思

由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入,介绍分类的思想,使学生体会分类的意义。然后通过大量的操作使学生掌握分类的方法,能够按某一给定的或选择某个单一标准对物体进行分类,并能够选择不同的标准对物体进行分类。为学生提供充分“做”的机会,让学生通过操作进一步体验分类,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和合作学习的意识。选择学具和教具时,可以因地制宜,让学生熟练地分类,不仅使学生感到很亲切,而且又体会到数学的工具性,从而培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


第一单元、认识图形(二)

第1课、认识平面图形同步辅导视频

第2课、平面图形的拼组同步辅导视频

第3课、七巧板同步辅导视频

第二单元、20以内的退位减法

第4课、十几减九同步辅导视频

第5课、十几减7、6同步辅导视频

第6课、十几减5、4、3、2同步辅导视频

第7课、解决问题一

第8课、解决问题二


点击阅读原文获取更多免费资料!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