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工圖」來了!大灣區生活將出現這些新變化!
5月14日,中國人民銀行、中國銀行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國家外匯管理局出台《關於金融支持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意見》(下稱《意見》)。《意見》從促進粵港澳大灣區跨境貿易和投融資便利化、擴大金融業對外開放、促進金融市場和金融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提升粵港澳大灣區金融服務創新水準、切實防範跨境金融風險等五個方面提出26條具體措施,被認爲是粵港澳大灣區金融融合的“施工圖”。
今天用大白話來告訴你,《意見》發布將對我們産生哪些影響?
投資理財的選擇更多了
投資理財事關錢袋子,是大家最爲關注的問題。這次《意見》中不少內容與此相關。比如關注度最高的“探索建立跨境理財通機制”。這一條措施落地後,生活在大灣區的內地“土豪們”,可以購買港澳銀行銷售的理財産品了。同樣的,在香港和澳門的親們,也可以購買內地銀行銷售的理財産品。這樣一來,粵港澳大灣區內的居民可選擇的理財産品類型就更多了。
具體如何落地,目前尚未公布明確的方案。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國家外匯管理局局長潘功勝15日透露,相關機制正在進一步完善,將在條件成熟時推出。
據瞭解,“跨境理財通機制”可能參考股票通的做法,內地居民通過內地銀行在香港開戶,賬戶擁有人以人民幣直接或換成外幣,投資海外金融産品,包括股票、債券、紙黃金等,完成投資後只能換回人民幣現金,境內資金只在境內提取,採取資金封閉式循環管理。
保險服務更到位了
除了投資理財,和個人最爲直接相關的就是保險了。此次公布的《意見》中,涉及保險相關的內容最爲具體和詳細,和大家的相關性也最大。會帶來哪些好處呢?給大家列幾項感受一下:
首先,在香港買的保險,續保可以在內地解決了。
《意見》規定,對符合銀行保險監督管理機構規定和現行外匯管理政策的保險業務,進一步便利粵港澳大灣區內地銀行爲已購買港澳地區保險産品的內地居民提供理賠、續保、退保等跨境資金匯兌服務。
在《意見》發布前,這一政策已經在深圳進行試點了。18日,深圳人民銀行發布了一則材料,介紹了多項措施的落地情況。其中就包括“方便大灣區內的銀行爲已購買港澳地區保險産品的內地居民提供理賠、續保、退保等跨境資金匯兌服務”。
據悉,深圳多家銀行已經開啓這一項業務了。目前,個人在境內用境內銀行賬戶給香港的保險公司交保費,需要提交資料進行審核。銀行審核通過後,便可以匯入香港保險公司賬戶。
不過,需要特別強調的是,《意見》中提到的“符合銀行保險監督管理部門規定和現行外匯管理政策”,指的是必須符合外管局對個人購匯的限制。目前,個人經常項目下的購匯用途包括:因私旅遊、境外留學、公務及商務出國、探親、境外就醫、貨物貿易、非投資類保險、諮詢服務及其他共9大項,每年每人有5萬美元的購匯和結匯額度。根據規定,個人在境外購買非投資類保險,是包括在上面的9大項目中的,因此是被允許的。
不過,保險行業的專家特別提醒,這類保險主要是重疾險、住院醫療險等。而如果你投資的是投資連結險這類具有資産配置功能的保險,就不符合條件了。目前銀行審核的重點之一,就是看保險是否爲投資類。
第二,終於可以在內地享受到香港保險的售後服務了。
一直以來,香港保險有其特有的優勢,吸引著不少內地居民前往購買。但在此過程中,除了續保,其他的售後問題一直困擾著大家。此次《意見》提出“研究在內地與香港、澳門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系的安排(CEPA)協議框架下支持香港、澳門保險業在粵港澳大灣區內地設立保險售後服務中心。”
在大灣區設立保險服務中心,既可以爲已購買香港保險産品的內地居民提供代收續期保費、查詢及保險理賠等服務,又可以爲在內地工作或生活的港澳居民提供保險服務,同時還可以爲內地保險機構提高管理和服務水準提供更多的港式、澳式經驗。
第三,購買到大灣區專屬保險産品,以更低價格投保。
《意見》提出“支持粵港澳保險機構合作開發跨境醫療保險等更多創新産品”。若結合銀保監會推動全國首個區域性重疾表在粵港澳大灣區落地(當前處於徵求意見階段),可以預見,粵港澳大灣區內將陸續出現跨境醫療保險産品,大灣區居民將很快有望以更加便宜的價格投保。
事實上,除了三地保險機構有望合作推出各種跨境醫療保險,未來我們將在粵港澳大灣區看到越來越多的港澳保險公司。《意見》指出“支持符合條件的港澳保險機構在深圳前海、廣州南沙、珠海橫琴設立經營機構。鼓勵更多社會資本在粵港澳大灣區內地設立保險法人機構,支持保險公司在粵港澳大灣區建立資産管理、營運、研發、後援服務、數據資訊等總部”。一句話,我們將在廣東看到更多港資和澳資保險機構身影。
第四,港澳車主通過港珠澳大橋來粵保險覆蓋面擴大。
《意見》提到,“對經港珠澳大橋進入廣東行駛的港澳機動車輛,實施‘等效先認’政策,將跨境機動車向港澳保險公司投保責任範圍擴大到內地的第三者責任保險保單,視同投保內地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強制保險。”這意味著,以後港澳的同胞們通過港珠澳大橋進入廣東,在港澳購買的機動車責任保險在內地也有效(自動擴展等效於內地的交強險),港澳車輛不用再另外購買內地的交強險。
企業和海外做生意更方便了
除投資理財、保險保障等個人福利外,《意見》26條還將給企業帶來更多便利,將讓企業感受到實實在在的獲得感。
比如對於粵港澳大灣區企業來說,和海外做生意更簡單了。舉個例子,《意見》26條舉措中的第一條“探索實施更高水準的貿易投資便利化試點”。實際上,貿易投資便利化試點早已展開,按照《意見》,未來便利化程度應該會更上一個臺階。
去年1月,國家外匯管理局就已批複同意在粵港澳大灣區內的9市開展貨物貿易外匯收支便利化試點。試點開展以來,不少大灣區外貿企業財務人員表示,這一政策真是太省事了。
以某外貿公司財務人員小明爲例。試點前爲了一筆國際付匯業務,小明需向銀行逐筆提供紙質合同、發票、報關單及其他輔助材料,這個工作常常準備起來就要2—3天。而現在呢,單筆業務處理時間縮短至10分鐘,較試點前下降70%以上,預計一年可爲某些大型企業節省財務成本100萬元以上。
按照《意見》規劃的藍圖,企業的海外投融資手續也會大大簡化。比如《意見》中提到“資本項目收入支付便利化試點”,就可以讓企業簡化結匯和支付管理方式;在大大降低企業準備單證人力、時間成本的同時,也讓資金使用支付更加高效快捷。
同樣以小明的工作舉例,通常使用外匯資本金及結匯所得人民幣資金向上游廠家預付設備款項,經過6個月的交付期,上游廠家於設備交付時才開具增值稅發票。按原資本金支付結匯管理要求,手續繁瑣、流程複雜,企業經營資金周轉受到一定影響。而根據這一條,小明只需提供《資本項目外匯收入支付便利化試點業務支付命令函》即可,既解決了資金使用的燃眉之急,也節省了資料準備時間,大大提高了企業資金運營效率。
企業可以獲得更多海外融資
除了跨境貿易更加便利化外,隨著《意見》落地,企業將可更好地利用境內境外“兩個市場、兩種資源”進行投融資,獲得更多海外融資支持。
比如,《意見》提出支持銀行開展跨境貸款業務、開展私募股權投資基金跨境投資試點,支持港澳私募基金參與粵港澳大灣區創新型企業融資,鼓勵符合條件的創新型企業赴港澳融資、上市以及構建多元化、國際化、跨區域的科技創新投融資體系等舉措,將爲大灣區的科創企業帶來更多增量項目和投資機會,進一步打通境內和境外兩個市場,便利企業用好“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拓寬企業融資管道、減低融資成本,支持粵港澳大灣區實體經濟發展。
而“允許粵港澳大灣區內地非投資性企業資本項目收入或結匯所得人民幣資金用於符合生産經營目標的境內股權投資”將有望進一步促成大灣區內的産業並購,進一步拓寬企業的投融資管道。
更多金融就業機會等著你
《意見》的發布,除了將給個人和企業帶來諸多值得期待的福利外,也“劇透”了未來一段時間粵港澳大灣區內的重大金融項目和平台。比如一直以來關注度比較高的粵港澳大灣區國際商業銀行、廣州期貨交易所等被再次“點名”外,未來我們將看到粵港澳大灣區內將出現更多的外資金融機構。
其中,《意見》明確指出要“擴大金融業對外開放”,並對銀行、證券、保險三大行業畫出了詳細的規劃圖。
比如在銀行業:除了粵港澳大灣區國際商業銀行外,政策還支持各類符合條件的銀行通過新設法人機構、分支機構、專營機構等方式在粵港澳大灣區拓展業務;支持境外銀行在粵港澳大灣區內地同時設立分行和子行;支持商業銀行在粵港澳大灣區內地發起設立不設外資持股比例上限的金融資産投資公司和理財公司;鼓勵外資在粵港澳大灣區內地投資入股信托公司等金融機構。
在證券行業:有望出現更多外資控股的證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期貨公司等。
在保險行業:外資控股的人身險公司;外資保險集團、再保險機構、保險代理和保險公估公司有望陸續出現。
總之,隨著各項金融對外開放舉措率先在區內落地,粵港澳大灣區將成爲全國外資金融機構最密集的區域之一。對於普通市民,特別是大灣區內的金融從業者來說,大量外資金融機構的入駐不僅將提升大灣區金融發展實力,也將提供更多的就業崗位,令人期待。
推薦閱讀
在看的你真“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