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與澳門僅一水之隔的橫琴,想像空間有多大?

微觀澳門 2022-04-28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瞭望智库 Author 库叔说


橫琴與澳門僅一河之隔,在城市發展過程中更離不開彼此。 


珠海橫琴金融島。圖|圖蟲創意


加快粵澳深度合作區的建設不僅會為澳門解決目前發展的瓶頸問題,更會成為橫琴自身良好的發展機遇,並為粵港澳大灣區乃至中國的發展發揮積極的作用。


橫琴該如何抓住機遇?


1

蕉林綠野,農莊寥落




1952年,廣州軍區珠海警備區海防八連進駐距澳門僅數百米之遙的橫琴島。


島上的生活十分艱苦。沒有營房,戰士們就搭草棚、住山洞;糧食和蔬菜供應不上,官兵們吃醬油泡薑,還得上山挖野菜,下海撈海草。


這裏是軍事禁區,一般人不能輕易上島。人煙稀少,淡水資源貧乏,惡劣的環境讓橫琴的城市建設更是無從談起。


建設海島是海島守備部隊的基本任務之一。連隊官兵先後自製扁擔1800多條、木炭9萬多公斤、鋤頭180多把。憑著這些簡陋的工具,採石13萬立方米,修築坑道數百米、土公路3800米。


如今的橫琴島在當時分為大、小橫琴兩島,僅有40多平方公里的兩島之間是一條海水與濕地交織的巨溝,面積約14平方公里。


1968年,珠海決定在大、小橫琴島之間的中心溝進行圍墾。因為工程量太大,報請佛山市順德縣一起合作圍墾開發。


當時參與建設的盧禮元回憶說,當時勞動強度非常大,先從深進村挖好沙然後裝到袋子裏,再扛到小木船上,運到磨刀門水域的西堤,將沙包扔到海底截水,每天工作幾乎都超過了10個小時,一天下來人都要散架了。每天都要在膝蓋深的泥漿裏七八個小時,大腿以下皮膚幾乎沒有完好的地方。


實際參與的萬餘名順德人在幾乎沒有使用任何機械的情況下在1972年將海堤築好,締造了現代填海工程的一項奇跡。


建設還在繼續,1973年春,圍墾大軍開始引淡、排鹹、挖塘、開河渠,興修農田水利,在中心溝處女地上墾荒種植,將其開墾為珠江三角洲的桑基魚塘。之後,部分墾民在此定居,靠養魚、蝦、蟹、蠔為生。


原海防八連的登島新兵回憶起初次登島的情形時說:「1974年,那時候的我們坐船上島,目之所及都是蠔田、農田,還有光禿禿的山和石壁。」


1976年,橫琴下轄11個自然村,常住人口7000多人,其中擁有橫琴戶籍的原居民約4000多人。橫琴島居民多以養蠔、打漁為生,產業專案基本空白,少許人還種植些香蕉。有原住民回憶道:「小時候,父母往往要走一兩個小時去種田。」


面對蕉林綠野,農莊寥落的家鄉,橫琴人將目光對準了江對岸。


2

旁觀繁華,蓄勢待發




當時,連接橫琴島與珠海的橫琴大橋尚未落成時,島上居民坐船去珠海需要3個小時,相比起來,去澳門卻只需幾分鐘。


2019年7月1日,廣東珠海,修建中的洪鶴大橋,建成後連接橫琴新區和金灣區。圖|視覺中國


「一邊金碧輝煌,一邊荒草魚塘。」是當時對於澳門與橫琴現狀的貼切描述。


早在60年代,葡萄牙政府訂立了一個新法案,將澳門作為旅遊區,由此,旅遊業與博彩業的興盛帶動了澳門其他行業的發展,整個70年代,澳門經濟年平均增長達到16%左右,一躍成為世界上經濟增長率最高的地區之一。


80年代以後,澳門的製造業和金融業迅速崛起,到了80年代中期,澳門工業達到鼎盛,有工廠2700家,就業人員8萬多人。


迅猛的發展勢頭讓澳門成了橫琴人嚮往之地。


早年間,擁有橫琴戶口的居民,憑橫琴島村民證,可自由進出澳門,紅旗村還曾設有碼頭,專供島上居民來往澳門,銷售農海產品。不少橫琴人種香蕉、蔬菜,捕撈海魚,再把這些農產品運到澳門去賣,生活一天天好了起來。


橫琴碼頭附近停著很多漁船,魚販在碼頭附近收魚,漁民大多是外來的。在碼頭排隊的人不屑於去打漁:橫琴人是不會幹這些的,去澳門打工才體面。


但旁觀者終究是旁觀者。


在那個年代裏,做工談何容易,橫琴人除了方言相通,其他方面均與當地人格格不入。即便去了澳門,橫琴人一般也是出苦力,男人去挖墳場、做建築工人,女人則是做幫傭。


這些人早上出橫琴時,用村民證換來一個黃色的上街證,入了澳門港口後,再用黃色上街證換一個澳門發放的白色上街證。


40歲以上的橫琴女人出門,大都戴帽子或用花布包著頭,她們怕曬黑——曬黑了,或穿得差,就不容易在澳門找到工作。


就這樣,由於橫琴人在澳門缺少合法身份、工作能力和學歷,變成了澳門廉價勞動力市場的販夫走卒和城市邊緣人群,成為了人們口口相傳的「走鬼」。


轉機出現在1987年,這一年的4月13日,中葡兩國政府在北京簽訂了關於澳門問題的《中葡聯合聲明》。其中包括以下要點:中國政府在2000年前收回澳門;在中國政府恢復對澳門行使主權的前提下,保持澳門的社會穩定和發展。


澳門回歸倒計時的開啟,也給橫琴這個原本籍籍無名的小島帶來了新的歷史機遇。


1987年,珠海成立橫琴鄉人民政府,兩年後撤鄉建鎮。1992年,橫琴被列為廣東省級經濟開發區,珠海原市委書記梁廣大曾把橫琴島稱為黃金寶島,主張保護橫琴島上的自然環境,著重發展軟體產業、總部經濟、研發基地、會展產業和旅遊業。


與此同時,橫琴的基礎設施建設也在穩步推進。1999年,連接橫琴與珠海市區的橫琴大橋建成通車,2000年,連接橫琴與澳門的蓮花大橋通車啟用,這兩座橋樑一舉改變了橫琴的「孤島」歷史。


隨後,橫琴開始建設一批主幹道路網,接通市區供水系統,建成超十萬伏的變電站,實現了「六通」(橋通、路通、水通、電通、郵通、口岸通),具備了大開發、大建設、大引進、大發展的基礎和條件。


此時的橫琴,蓄勢待發。


3

逢「9」再轉




2009年1月10日,時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家副主席習近平視察訪問澳門期間宣佈:中央政府已決定同意開發橫琴島。橫琴開發由此納入國家戰略


2021年9月21日,珠海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出入口之一的横琴大桥。图|IC photo 


當年8月,國務院正式批復了《橫琴總體發展規劃》,將橫琴定位為「一國兩制」制度下探索粵港澳合作新模式的示範區,深化改革開放和科技創新的先行區、促進珠江口西岸地區產業升級發展的新平台。年底,我國第三個國家級新區——橫琴新區掛牌成立。


2011年7月,中央賦予橫琴「比經濟特區更特殊」的優惠政策,明確橫琴重點發展旅遊休閒、商務服務、金融服務、文化創意、中醫保健、科教研發和高新技術七大產業。2015年4月橫琴自貿區正式掛牌。


蕉林綠野的橫琴一時間車流潮動洶湧,打樁機的聲音此起彼伏。一入夜,與澳門夜生活的霓紅燈相輝映的,是橫琴島上挑燈施工的燈光。


「以前那邊,不是荒地就是菜地,誰稀罕。」這是一個珠海人對十年前橫琴的印象。但是從2009年開始,僅僅十年這樣一座小島就迎來了蝶變。


先說城市建設。


在交通基礎設施方面,橫琴大橋、橫琴二橋、橫琴隧道、港珠澳大橋延長線等骨幹路網陸續建成通車。產業載體方面,橫琴總部大廈、橫琴國際商務中心大廈、梧桐樹大廈、富力中心、保利國際中心、中國華融大廈等一大批高檔次的寫字樓已經建成,橫琴澳門青年創業穀、橫琴科創基地、粵澳合作中醫藥科技產業園專案入駐積極。


總長33.4公里,集電力、通信、燃氣、供熱等工程管線於一體的橫琴地下綜合管廊,也穿透地下平均厚度25米的淤泥,覆蓋全島。


再說經濟。


橫琴新區啟動開發近十年來,地區生產總值從2.85億元人民幣增長到183.6億元人民幣,年均增長68.32%。


金融業可以說是橫琴經濟改革的序曲。2009年橫琴金融機構只有1家農信社分社,到2019年時橫琴已經擁有6000多家金融機構,構建起了集20種細分金融類企業、傳統金融機構和新興金融業態共同發展的多層次金融服務組織體系。


2014年,橫琴長隆國際海洋度假區正式開業,四年累計接待遊客超6000萬人次。它的飛躍式發展,勾畫出橫琴致力於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產業集群的新畫面。


最後說社會民生領域。


2009年以來,橫琴的醫療、教育條件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2014年12月,第三代橫琴口岸投入使用,橫琴口岸實行24小時通關。便捷程度不少人深有體會,「原來通關差不多要用半小時,現在都以秒計算了,真是很方便。」


「一邊金碧輝煌,一邊荒草魚塘」的景象早已不再,如今的橫琴與澳門在同一片夜空下,交相輝映。


與此同時,港珠澳大橋宛若一條巨龍,橫臥在伶仃洋的碧波之上。


這座世界最長的跨海大橋,歷經6年籌備、9年施工,數萬名建設者披荊斬棘,創造了世界橋樑史上的奇跡。2018年10月建成通車後,粵港澳三地人流、車流和物流更加緊密地聯繫在一起,大灣區內的要素流動更為便利。


2019年2月18日,《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印發,要求粵港澳大灣區要為「一帶一路」建設提供有力支撐。《綱要》包括前言和11個章節,19次提到了「一帶一路」,同樣在《綱要》中頻繁出現的,是被提及22次的「橫琴」。


港珠澳大橋通車後,珠海將成為唯一與香港、澳門陸路相連的城市,橫琴灣將成為港珠澳大橋重要橋頭堡和環澳發展帶。


橫琴以嶄新的姿態再一次立上了時代潮頭。


4

為什麼是橫琴?




為什麼是橫琴?


澳門特別行政區第五任行政長官賀一誠在一次採訪中表示:澳門與橫琴僅一河之隔,且橫琴有106平方公里可以與澳門共同發展。


澳門長期飽受地狹人稠的困擾。雖然近百年來澳門一直在填海造陸,從最初的11.6平方公里擴大到如今的32.9平方公里,甚至連機場都只能通過填海造陸修建在海上,但填海造地的速度遠遠跟不上發展的需求而且成本很高。32.9平方公里的澳門居住了約67.96萬人,人口密度超過2萬人/平方公里。


此外,澳門的地理空間制約了產業發展,形成了以服務業為主的深具特色的產業結構。澳門經濟結構單一,博彩業一枝獨大影響了澳門經濟社會的可持續健康發展。一旦外部發生對博彩業不利的情況,澳門的經濟就會受到巨大的影響。比如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2020年澳門的GDP萎縮了56.3%。


雖然澳門特區政府有意嘗試改變博彩業「一業多大」的格局,曾探索過發展中醫藥、科技、文創等產業,但受到各方面因素制約,進展不盡如人意。


而且澳門在2019年遊客的平均留宿率只有0.7個晚上,相當於大部分遊客是過而不留。過而不留造成的影響就是無法持續拉動當地經濟。


在這樣的背景下,打破土地空間的瓶頸,實現產業多元、長鏈條發展,成為澳門的當務之急。


從這個角度而言,一水之隔、面積3倍於澳門的橫琴註定是一塊寶地,天然就是粵澳合作的最佳平台。


在打破土地空間的瓶頸方面,在2009年橫琴新區設立時,可出讓的經營性產業用地面積為11.12平方公里,橫琴新區成立以來始終致力於為澳門提供發展空間。2019年時,澳門企業在橫琴註冊企業總數(5.3萬家)中占比約4%,但橫琴對澳門企業供地占比約57%。再加上1.089平方公里的澳門大學供地,橫琴對澳門專案的供地占比超過61%。


在產業方面,2019年4月9日,國家發改委正式批復了《橫琴國際休閒旅遊島建設方案》,橫琴是繼海南、平潭之後,國務院批准的第三個國際休閒旅遊島,界定橫琴島及所轄海域,總面積106.46平方公里範圍為「橫琴國際休閒旅遊島」。《建設方案》的到來,對與澳門一水之隔的橫琴來說,意味著「澳門-橫琴」旅遊資源融合打包招徠國際遊客的時代正式來臨。同時也是粵港澳大灣區旅遊一體化發展的重要一環。


橫琴自然條件優越,山、海、林、濕地、岸線等自然資源豐富多樣,生態用地比例超過50%,環境優美,非常適合發展旅遊業。依託橫琴,借助高度開放的產業政策作為支撐,就可以創造出醫療旅遊、體育旅遊、健康旅遊、海島旅遊等新業態。這樣就可以延長澳門旅遊鏈條,增加旅遊業的黏性。


2021年9月5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建設總體方案》,明確「發展文旅會展商貿產業,高水準建設橫琴國際休閒旅遊島,支持澳門世界旅遊休閒中心建設」。


方案在發展文旅會展商貿產業方面,有很多重要的舉措,如在合作區大力發展休閒度假、會議展覽、體育賽事觀光等旅遊產業和休閒養生、康復醫療等大健康產業。


5

想像空間有多大?




澳門休閒旅遊產業的發展已經取得相當的成果,比如在酒店業、會展業、商務業等方面,但面臨著土地資源和人力資源短缺,以及業態相對單一的瓶頸。


2021年9月21日,珠海橫琴長隆國際旅遊度假區。圖|IC photo


橫琴與澳門的配合和協調,更多的應該是一種資源的互補和協同,在發展產品上突出各自的特色,來實現定位和方向上的錯位。


首先橫琴應在土地資源上留出空間,為澳門發展新的旅遊產品提供條件。


其次橫琴應在旅遊產品的開發上實現互通和互動。比如會展產業,可以充分利用珠海一流的會展場館,與澳門在共同吸引國際化會展專案上聯手,探索跨境聯合推出年會、論壇、賽事等,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展會平台,發揮兩地的優勢,拓展澳門「世界旅遊休閒中心」的建設空間。


可以預見,「橫琴+澳門」的合作區模式實際上將澳門的文旅概念做大了——橫琴借鑒港澳的高標準,提高自身的配套能力,依靠休閒度假、主題樂園吸引國內遊客;澳門依靠原有的服務業吸引國外遊客。


最重要的是,通過旅遊休閒中心的建設,通過產業政策支撐多業態發展,可以推動琴澳成為國際高端資源配置樞紐。人流、物流、資金流、資訊流可以在此自由有序進出。資質互認、標準對接、治理協同、民生合作可以在此突破。


從「泛珠三角橫琴經濟合作區」到納入珠海特區、從中國第三個國家級新區到「一國兩制」下探索粵港澳合作新模式的示範區,再到現如今的《橫琴方案》。多年來,橫琴被賦予了一個又一個使命,但橫琴人從未滿足於「珠海特區裏的明珠」的地位,而是不斷突破自我,找尋實現橫琴價值的方式。


參考資料:

1. 這次,為什麼是橫琴|新京報,2021-09-09;

2. 珠海市市長姚奕生:珠海及橫琴開發有大空間、大機會、大未來丨經濟日報,2021-04-18;

3. 橫琴的前世今生丨中國新聞週刊,2011-05-14

4. 橫琴見聞:十字門水道話今昔丨中新社,2011-11-04

5.  橫琴島的光榮與夢想丨外灘畫報,2009-07-28

6. 粵澳深度合作區建設重任為何花落橫琴?丨南方都市報,2021-09-06

7. 橫琴十年:澳門產業多元化發展的一個側影丨經濟觀察報,2019-12-18


推薦閱讀

★  濠江「洗米華」沉淪記

★  澳門本地人平常都去哪吃?

★  奧密克戎風險更甚,隱瞞行程後果嚴重!

★  @澳門人 係大灣區養老好處多多!

來源:瞭望智庫

在看的你真好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