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龙门二十品:《启功论书绝句百首》第32讲 | 每周解字

霍者 共同体Community 2024-02-05


(卅二)

— | — —  | | — △

题记龙门字势雄

 | — — | | — — △

就中尤数始平公

!— !| — —!

学书别有观碑法

 | | — — | !— △

透过刀锋看笔锋


~~刀法笔法,法中求法。

(押东韵。—为平声,| 为仄声,!为入声, 也属仄声,△为平声韵脚,▲为仄声韵脚。)

这首是论述书法史上著名的“龙门二十品” 。

所谓“龙门二十品”,是指在河南洛阳龙门石窟里面的20方碑刻造像。功德主多是北魏的王公贵族、高官和高僧。这个名称是清末的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里面提出的。

这20方(有19方都集中在古阳洞当中)书法和佛教造像是一个整体,所以又叫“龙门二十品造像记”。

单就书法方面而言,《龙门二十品》是魏碑中的名品,而《始平公造像记》更是其中最独特的精品。

始平公造像记

全称为《比丘慧成为亡父洛州刺史始平公造像题记》,就是慧成这位僧人为他曾经做过洛州刺史的父亲始平公所造的。。


这个碑刻上有打好横竖的界格。

最特殊的是,碑文一般是阴刻,类似于篆刻中的白文,就是用刀刻入碑体,碑文是比碑面要低凹下去的。

但是,《始平公造像记》却是罕见的阳刻

类似于篆刻中的朱文,笔画竟然高于碑面!

也就是说,刻碑的时候,师傅是把字外的空白挖去,而把字的笔画凸出来。

这在篆刻中很常见,但是在碑刻当中就非常罕见了。


是不是有碑刻变字帖的感觉?


首句:

— | — —  | | — △

题记龙门字势雄

次句:

 | — — | | — — △

就中尤数始平公


这是说:《龙门二十品》的题记都是北魏时期的魏碑作品,以字势雄强著称。这当中尤其以《始平公造像记》最为雄强。

尤,指事字,手上有凸起的疙瘩,为疣的本字,引申为特殊、突出等义。《说文解篆》上册第45页。


三句:

!— !| — —!

学书别有观碑法


别有是指另外有,即别有洞天的别有


书,箸也。参见第4期:

无与伦“筆”:溯“筆”及其30个神奇“别名”


这句是说:学书法另有观摩碑刻笔法的方法

是什么方法呢?


这就涉及到书法中的“碑学”和“帖学”之争了。

清代之前基本是“帖学”的天下。

所谓帖学主要是研究古人碑帖的优劣真伪,以及由此而产生学书法当临摹“帖”的观念。

而“碑学”对应地是研究碑刻优劣真伪,以及由此产生的以崇尚碑刻为学书方法的观念。

帖,除了古人真迹以外,还有根据真迹双钩后翻刻的碑,然后再拓成帖。

这就有了和原作品相比的一个失真问题。

古代因为科技条件所限,不能象现在复印和复制那么方便,所以翻刻法帖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

宋代的时候由于金石学的肇始,开始提出碑学

不过,真正碑学大盛则是到了清代。

清代书法成就巨大也和碑学的倡导有直接关系。

碑刻的“失真”是怎么回事呢?

书法家在纸上写了作品,再翻刻到碑上,即使工匠水平再高也多多少少会存在和原作有差异的情况。

所以,就这一点,是“帖学”派最强调的,就是要取法古人法帖真迹。

理论上这完全正确,但是实际上只能由能接触到原作的人(极少数)才能有这个便利了。

比如王羲之的《兰亭序》,只能李世民等人才能真正学了,普通的王公大臣也没办法,那怎么办?

所以宋代的《淳化阁帖》《大观帖》等等都是根据古人墨迹双勾了再翻刻,然后再拓印。

加上印刷术,读书人才真正有了学习书法的便利。

这也算是便民措施啊!

不过,这些翻刻的帖失真有时候也比较明显,这就和刻碑的问题一样了。


我们在《启功论书绝句百首》第九首

讲过勾摹作品的“响拓”。

那古人是怎么刻碑的呢?


先用半透明的纸蒙到原作上面,用极细的笔把原作的笔画双勾出来,然后在双勾的空白处填一种白色的粉,之后把这个一起倒贴在碑的表面。

等白色的粉完全粘贴到碑面时,就把这个半透明的纸撕下来,工匠根据碑面的白色部分就可以镌刻了。

工匠中的高手可以完全还原书法笔意,甚至还能把写坏的败笔处修正。

而且,碑刻的文字往往比写在纸上的文字多了一分“金石气”——这恰恰是“碑学”所倡导的!

颜真卿的《多宝塔》,和他晚年的《颜勤礼碑》等比起来,显得特别规整,所以也有学者曾认为是刻碑时工匠所修饰。

碑刻的优点是金石气,缺点当然就是无法100%还原真迹,尤其是草书中的淡墨,只能以刻的深浅程度来表示了。

启功属于“帖学”派,他说“师笔不师刀”,就是取法古人毛笔笔迹而不是碑刻。

但是,

这并不能否认碑刻的价值。

反过来说,

碑刻正因为是刀刻的,反而具有了毛笔所欠缺的很多东西。

这是一个辩证的关系。

我们不必再嚼碑帖争论的这些舌头,而且要明白:

碑刻虽然是刀刻,仍然是可以学习借鉴其高妙笔法的


怎样学习借鉴呢?


《启功论书绝句百首》100讲,录自说文解篆班每日一诗群中霍者的分享,欢迎交流指正。

“每日一字”群/“每日一诗”群


末句:

 | | — — | !— △

透过刀锋看笔锋


答案就是:从碑刻的刀锋中观摩出笔法。因为能从碑刻中体会到用笔,那就明白这个碑刻如何书写的了。

细加体会和临摹,就能逐渐体会这个碑文书法的奥妙所在了。

所以,都要学

关键是如何学,以及下怎样的功夫了。

所以,启功先生这句“透过刀锋看笔锋”其实已经给碑帖之争画了句号:

别争了,关键是怎么学

这就需要我们多读、多看——眼界的开拓很重要。

但是光看还不够,一定要动手。

动手可以先从一个帖开始。而先打好中锋的笔法基础,就从篆书的“二李”开始入门:李斯、李阳冰

李斯有《泰山刻石》《峄山碑》等,《泰山刻石》因为残缺严重,可选日本二玄社出版的曾氏修复版,前面残缺部分还有笔顺。

《峄山碑》就是《峄山刻石》,原石已毁,是宋代徐铉的弟子根据拓本翻刻的

徐铉、徐锴兄弟号称“二徐”,是研究《说文解字》的大家,哥哥徐铉编著的《说文解字》称为“大徐本”,弟弟徐锴的《说文解字系传》称为“小徐本”,说文解篆课堂上我们都讲过。

中锋的底子打扎实之后,再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适合的碑帖,循序渐进,由浅入深。

学书其实也是“三度”:

高度、广度、深度。

沉下心,慢慢来,喜悦地坚持,自然而然就好

《说文解篆》作者:霍者

自号观世无音,汉字美学布道者,汉文字美学中心创办人,

著有《中华汉文字美学》(上、下册)

《说文解篆》(上、中、下册),

《中国汉字美学简史》(上、下册)(即将出版)

正在编著《32篆心经》。


启功自注

龙门造像题记数百种,拔其尤者,必以始平公为最,次则牛橛,再次则杨大眼。其余等诸自郐。始平公记,论者每诧其为阳刻,以书论,固不以阴阳刻为上下床之分焉。可贵处,在字势疏密,点画欹正,乃至接搭关节,俱不失其序。观者目中,如能泯其锋棱,不为刀痕所眩,则阳刻可作白纸墨书观,而阴刻可作黑纸粉书观也。

【名家书评】

汉语史学者 高福生:


“霍者先生雅好汉字研究,积十数年之功,先著成《中华汉文字美学》上、下二巨册,今又出版《说文解篆》三大本,将东汉许慎之《说文解字》重新归类,并附以甲骨文、金文,标注现代音读。方便学篆,功不可没!”


著名学者、国诗家 徐晋如:


“古之治学,音韵必自《切韵》入,文字必自《说文》入,《说文》尤称难治。

霍者先生此著,驭繁如简,深入而浅出,其功犹在王筠《文字蒙求》、陈独秀《小学识字课本》之上,是今人读《说文》、识古篆、培基国学的极佳选择。


霍者“每周解字往期回顾:


书法课堂:《启功论书绝句百首》讲解之1/100

书法课堂:《启功论书绝句百首》讲解之2/100

脱下这件“衣”,你会看到它的小秘密

饮“食”男女须留意,龙口含珠懂礼仪

一次车身涂鸦的创作,让你看看“车”的前世今生

一个小小的改动,让“孔孟”灵动起来 

风趣:苏东坡的“八风吹不动”是哪“八风”?

一场低调而精妙之极的饭局 

李白:萧萧“班马”鸣?为什么不是“斑马”鸣?

“囍”与王安石的一段奇缘

福文化:永久之“福”之永久

汉字之趣:了子孑孓孒孖孨

汻:《水浒》的“浒”真可以读“许”吗?

陆游的“游”为什么不能写作“遊”?

无问西东问东西:从一幅奇妙的谜语对联说起



汉字是中华文化之根,也是中华文明的细胞。

汉文字美学——从汉字切入,通向中华文化的殿堂深处……


 

点击阅读原文 

即可进入微店购书!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龙门二十品:《启功论书绝句百首》第32讲 | 每周解字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