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乡村里的“中国小学”幸福穿越
[新教育学校掠影]
在乡村里的“中国小学”幸福穿越
江苏省海门市三和小学 叶宇红
在美丽的黄海之滨、长江北岸,坐落着一所拥有逾百年建校历史的乡镇小学——海门市三和小学。学校占地18949平方米,拥有教职工60名,学生942名,其中63%为外来民工子女,来自全国22个省份。
2014年7月,时任海南小学教育管理集团副总校长的我,应着组织的要求,带着一腔热情、一丝期待来到这里。这个承载着我童年无数快乐与憧憬,扬起我教育之梦的地方,是我心里最为特殊的一份存在。我就像一个离家外出打拼的孩子,迫不及待地想与大家分享自己积聚多年的美好,我要带着全校近千名师生,用行动穿越生命成长的历程,共同编织更美更幸福的教育生活。下面,就先请各位跟随专题片,对我们的特色文化进行一次穿越……(专题片:乡村里的“中国小学”)
一、传承和美文化 彰显灵魂之美
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和”是一个很重要的文化体系。最早在《管子》一书中强调“和合”则“和谐”,“和谐”则“团结”,“团结”则“成功”。孔子强调:“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历经五千多年的传承,“和”已经深入到每个中国人的血液里,成了东方文化的精髓。
三和,是集天时、地利、人和的和谐之地。我小时候听老人说,这片土地上之前有三户做生意的人家,一开始因为互相拆台,生意一年不如一年。后来他们相互帮忙,生意就越做越好,这个地方也慢慢繁荣起来,所以被称为“三和镇”。因学校紧邻其边,故取名为三和小学。
三和小学的历史可追溯到1912年,由当时的县议员顾思冰将庙堂改建成学校。1928年由张冠今和杜思瑜经手拆迁黄狼庙宇,扩建成完小。期间经历了抗战、文革,艰难困顿中,代代和小人依然执着坚守,从而迎来了学校教育的春天。我校第二任校长张冠今,是海门共产党人的先驱,他创立了海门历史上第一个中共党支部,可以说三和小学还是当时海门红色文化的发源地。
进入新世纪以后,在前几任校长的带领下,学校启动南通市级课题《农村小学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研究》, 2007年,借助省级课题《农村小学社区教育研究》,成功创建了“社区教育特色学校”,并在此基础上,开始“和文化”建设的前期探讨。
近几年来我校就读的外地民工子女人数逐年增多,如何寻找符合时代精神的学校文化,使多个民族、不同习俗的人相互融合,成了我们不断思考的问题。从创建初期“红色文化”到解放初期“普及文化”,从“和谐校园文化”探索,再到“社区教育”的研究;从传统文化的影响,再到历史使命的担当,2011年应势提出了我校教育的灵魂----“和文化”。
学校先后邀请了海门市新教育培训中心主任吴勇以及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中共甘肃省委党校哲学系范汉森教授到校一起研讨、构建学校“和文化”框架。
我们的核心理念:“和”。
和是一种境界。《论语》旗帜鲜明地提出“礼之用,和为贵”的儒家思想立场,礼以“和”为贵。学校的发展,要靠学校的每一个人、每一个团队相互包容,达到和平相处的境界。
和是一种品质。学校的每一个人要懂得尊重规律,尊重身边的人、事、物,努力做到“天人合一”、“止于至善”。
和是一种精神。学校的每一个人要心中有爱,让自己的生活充满快乐与幸福,并为周围的人能生活在光明和幸福中而不断努力。
我们的形象定位:弘扬“和文化”的示范乡镇小学。
我们的发展愿景:让学校成为每一位师生的“和谐家园”。
我们将自信、自主与合作深植于每个学生心中,引领学生以健康的心态全面发展自己,让学习成为每一个学生的“和谐旅程”;我们为教师搭建各种发展的舞台,帮助他们实现自我的价值与理想,让其享受创造感、尊重感、成就感与幸福感。
我们的学校精神:以和为贵、和而不同、协和共进。
我们的校训:和行天下 我们相信只有把“和”的思想付诸在自己的行动,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具有“和”特质的人,才有可能适应社会生活,在社会上有立足之地,你所到之处,才可能充满和谐与幸福。
我们的教育理念:奠定一生发展基石 学校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提供生命的滋养,也为学生未来的生命发展奠定基础;让每一位教师的生命在这里得以丰盈,成就学生也成就自己。
二、优化育人环境 构建和美校园
2014年的7月,我来到生我养我的家乡,正迎来了政府的校园加固工程,我们力求“赋予校园一切物质存在以教育意义”。考虑到学校的百年传承以及外来民工子弟众多,我最终将高级灰确立为校园主色调。高级灰集大气、稳重、高雅于一体,就如一代一代和小人百载默默无闻、却步伐坚定的辛勤耕耘。高级灰同时还是一种包容之色,能融天下所有的色彩,象征和小的942个和娃无论来自何方,无论性格如何,都将在这片天地协和共进,绽放华彩。
1.“和美”办公室的大胆重建
记得第一天来到学校,我就走遍了学校的每一个角落,校园的整体布局清晰,功能齐全,外显的文化鲜明。但独独办公的环境还停留在二十年前,教师的办公桌,还是我26年前工作的木质办公桌。因为时间的久远,桌面缝隙明显,表面粗糙不堪。有的老师虽然用挂历纸糊住了桌面,但是看起来依旧很糟糕。适逢教育信息年,而我们七八个人的办公室只有两台电脑供老师操作,怎么能跟上信息化教育的步伐?为此我就亲自去开发区领导处申请更换办公桌,添置电脑,并在办公室水泥地面铺置了黑白的塑料地毯,让老师们爱上这温暖舒适的环境。有了这份爱,我想,老师们会把更多的爱去扩散,去延续。
2.“和美”校园的层层润色
随着学校塑胶操场完工,我发现操场与教学楼的衔接部分一是少了绿,二是少了趣。经过多方考虑,最后决定用绿树加棋桌加以组合,让孩子一下课不要急着奔跑,而是找绿荫,找棋盘与同桌切磋交流技术。当棋盘放置后,还没有和同学说如何使用,就已经看到了孩子们自己带上棋子开始下棋了,我不禁暗暗应幸自己设计的小成功。
为了提升校园布局的纵深感与梯度感,我让总务处安排工人在花园添加高大的广玉兰,桂花等;为了让崭新厕所的白色空间不至于那么冰冷,我请美术组的老师寻找了适合孩子的世界名画贴上墙,让孩子看到色彩,看到美好。同时在女孩子的厕所张贴了百碟园,预示着毛毛虫都可以变成美丽的蝴蝶;男孩的厕所设计了海洋世界,预示着孩子们的世界宽广无边,只要有梦想就可以到达世界的各个领域。我想这样美好温馨的场景,孩子们会更加珍惜它,不会轻易搞砸搞脏。
我还亲自指导,让工人在校门口修建了紫藤架,挖了一口小池塘,里面种上了睡莲。原本光秃秃的水泥小道两旁,添置了木质栅栏。我设计对升旗台进行了改造,从之前的一根旗杆改成三根,升旗时,除了升国旗,还要升校旗及值周班的班旗。我们铺设了木质舞台,在背景墙粘贴了各省小朋友的照片,期许他们都能“做最好的自己”。东围墙是传统美德展示板,操场西围墙布置了各省特色介绍,前楼过道是“和字壁”,展示了百种和字作品。我们还在“桂园”里建了休闲小亭子“和雅居”,并挂上了串串风铃。清脆悠扬的铃声,孩子朗朗的读书声以及欢快的笑声,汇聚成世间最美的音乐,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我们还完成了班级牌更换,将香皂挂置厕所,准备了拖把架、雨伞抹布的收纳箱、办公室书盒上墙等。优美的自然环境陶冶了学生心灵,让学生的行为也渐渐美起来。
三、唤醒生命自觉,成就和美教师
目前,农村教育已经成为中国教育这个大“木桶”最短的一块板,而农村教师是中国教育最主要的一支力量。提升乡村教育品质,就是要提升农村教师的素质。
我校教师可分为三类。一是经验型。她们教学基本功扎实,对待学生耐心且富有爱心,特别是班主任工作经验丰富,班级工作井井有条。不足之处是理念更新不够快,参与课程研发的积极性不够。二是骨干型。这部分教师是学校的中流砥柱,上课、活动、课程、科研等方面,处处可见她们忙碌的踪影。三是雏燕型教师。这部分教师毕业时间不长,经验不够,但是充满激情,接受新生事物较快,不怕失败,敢于尝试。
立足学校“善知善励 适才适位”的人才观,我不遗余力地为教师创设机会,提供平台,让教师看到教育工作的生命力,唤醒他们的生命自觉,让她们能够正确地认识自我,愉快地接纳自我,恰当地控制自我,主动地设计自我,能动地完善自我,掌握自身生命发展的主动权,实现教师个体的生命价值和职业价值的内在统一。
我还十分注重用榜样引领,利用“师德标兵”事迹介绍,课程实验教师经验分享等,帮助教师进一步刷新职业幸福感。
作为一所百年老校,和小的老师们具有最质朴的教育情怀,但是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速度不够快,广度也远远不够。他们身上尚有很多待开发的潜力。我决定借用新教育关于教师发展的“吉祥三宝”,从教师个体的“专业阅读”、 “专业写作”,以及成立、建设“专业发展共同体”三方面入手,切实提高其专业能力。
1.专业阅读,站在大师的肩膀上前行。
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读书,读书,再读书,教师的专业素养正是取决于此。阅读,能够改变教师的精神状态,帮助他们建立教育信仰,从而提升人生境界,唤醒内心深处那份对教育事业的无限热爱。我在第一次的教师会议上,就与老师们立下誓约:每日阅读,每日写字,每日反思,做最好的自己!我要求教师努力让阅读成为自己的日常行走方式,通过阅读,建立自己的教育大厦。
我们读专业。《给教师的建议》《静悄悄的革命》《第56号教室的奇迹》《致教师》《什么是好的教育》《今天,我们这样当教师》纷纷纳入教师的行囊 ,一有空,老师们都会手捧书卷,细细汲取书中的芬芳,再拿起笔,记录下撼动心灵的点滴。每周三傍晚,我同老师们在多功能教室集合,互相交流、分享自己的阅读体验。这一天,是我的“读书分享日”。我与大家交流的是朱永新教授的《致教师》一书,是学校本年度的共读书目之一。首先,我让大家说说自己修炼到教师的第几重境界。是让学生瞧得起的老师?还是让自己心安的老师?是让学校骄傲的老师?还是让历史铭记的老师?刚毕业一年的刘老师说 “我在三尺讲台,先要站稳脚跟”,她是第一重境界;经验型教师都认为自己是第二重。但回答修炼到第三重的寥寥无几,第四重的几乎没有。这样的回答一是说明老师们很谦虚,但是另一方面来看,老师们缺乏向上的勇气。我以自己坚持“童心童画”课程研究十余载为例,告诉大家“从每件小事做起,一件一件坚持不懈的做着,就是在一步一步书写自己的历史,创造属于自己的生命传奇。”那一刻,我发现好多老师都激动不已,有几个甚至泪盈于睫。一次又一次的阅读交流,不断激荡着老师心中的宁静。当心中的火种被点燃,激情便锐不可当!
新教育实验表明,不同学科与发展阶段的老师,需要阅读不同的专业书籍。于是我和教科室商量,以办公室为单位,为教师订阅了《人民教育》《江苏教育》等前言读本,还有针对性的《小学教学设计》、《读写月报新教育》 等,随手翻翻、随意圈圈也成了教师的日常。
我们也读人生。新时期的教师,除了要有过硬的专业素养,还需要有健全完整的人格、良好的审美素养。各位教师根据自己平时的阅读喜好,自行订阅《读者》《青年文摘》《演讲与口才》《飞鸟集》《插花艺术》等,并定期交换 。我们还要求每位教师阅读所在年级的学生必读书目,与孩子在共读共写共同生活中,完成精神世界的完美交流。
2.专业写作,站在自己的肩膀上前行。
对于让老师们自觉写作,当初我还花了一点小心思。首先,我要求老师们积极撰写随笔,如外出听课之后的点滴想法,某日教学案例引发的深层思考。我在学校网站开辟了专题贴,要求教师每周上传。在专题帖首页,我写道:亲爱的老师们,做一个独具慧眼的有心人吧。把你的感动、你的困惑、你成功的探索,你的希望与梦想写下来,用文字将一个个平凡的日子变为永恒!
毕业不久的姜老师说:通过这次听课,我开阔了眼界,看到了自己与他人的差距。同时我认真思考了怎样让自己的课堂语言更优美?怎样吸引学生们喜欢上我的英语课?以后,我将更加积极地投身到教学中,相信通过不断努力,一定能拉近距离,不断进步。快退休的薛老师说:能远距离参加这样的活动,是我教育生涯中的第一次,因此格外珍惜。为期四天的活动,有观摩展示课、专家报告、省级教研员组织的现场互动点评,真正体现出“千课万人”活动的大容量、大视眼,活动的广度与深度。这样高强度的安排,身体的感觉很疲累,但是,名师的风采,专家的魅力,让我舍不得少听一点。我的身心无时无刻不处于兴奋状态,我聆听专家的思想,尽可能地吸收其精华。字里行间我看到年轻人努力的方向,看到年长者燃烧的激情。
渐渐地,反思成了自然,老师们传上来的文字越来越丰满。于是,我开始让老师试着撰写生命叙事,要求回到生活本身,尽可能真实、清晰地呈现教育现象本身。最初的尝试是教师们将学期工作总结中的条条框框变成故事娓娓道来,再穿插一定的教育教学理念。为了鼓励教师创作,我还坚持给这些叙事评奖,并将这些叙事集结成册,命名为《从美丽到美好》,昭示着师生生命的不断拔节。2015年2月,在小小中国馆建成以后,三位展馆负责人完成了她们的生命叙事。
张水英老师写道:说起桌面,蓝印花布可帮了大忙。南通的蓝印花布全凭人工手纺、手织、手染而成。我们祖辈那一代人身上穿的衣服、日常用的包袱皮,甚至那时闺女的嫁妆,都是自家纺织印染的蓝印花布。有些人家里的窗帘、头巾、围裙、包袱、帐子等也是用它来做的。现在把一匹宽幅蓝印花布往桌子上一铺,顿时让整个江苏馆显得格调朴素、高雅。再把我们搜集到的云锦、惠山泥人、西亭脆饼、剪纸等等东西往上一摆,原本苍白空旷的桌上立刻变得丰富多彩……
黄培香老师这样说:走进山东馆,您一定会被山东高密的三十里红酒香味吸引住。这是山东孩子邵子凡家长带来的。新学期开学第一天,孩子的父母用电瓶车装着两大坛子高密酒来到了班级,令我们分外吃惊,纷纷询问,这么多的酒,这么重怎么弄过来的?家长告诉我们,春节结束,他们一家四口乘坐长途汽车回海门,生怕坛子颠簸破碎,于是全家人轮流抱在怀里。出了车站,一路拎着,拎不动就抱着才把酒从山东老家带到了海门。这让我们深深感到山东人的豪爽、热情,以及对我们学校教育的支持!
包婷婷老师结合安徽的文房四宝:2015年3月,小小中国馆开馆了!我们的安徽馆也吸引了众多的教师、孩子来参观。除了感悟西递宏村的如诗如画,迎客松的大气磅礴,大家最喜欢的是就着花香、竹香,蘸水或墨,在纸上一笔一划书写。茶艺社団的老师和孩子在这沏茶、赏茶、闻茶、饮茶。小小安徽馆沉淀了心绪,温柔了年华……
我还要求每位教师,无论年长年轻,均开辟个人成长博客,用笔记录自己的教育生涯。分管主任每月会查看博客更新情况,每年九月教师节颁奖会评出“最佳博主”。
有了厚厚的文字累积,教师们撰写论文的时候便驾轻就熟。她们还对自己的论文加以梳理,申报了微型课题,进行长足研究。
一年半的时间里,我与老师们在共读共写中共同成长。我的《民俗文化课程 创造和和美美的教育生活》和《童心童画 美术乡土校本课程的思考与实践》发表了,撰写了生命叙事 《有一种美好感觉叫成长》,并且完成了五万七千多字的工作日志——《与和小幸福相遇的日子》!
3.专业发展共同体, 站在集体的肩膀上前行。
为了让老师们不拘囿于自己的一方天地,获得更好的发展,我一是组织在校内成立了各种专业发展共同体,有学校层面的“新公民教育”、“校园游戏”、“社区教育”、“和美课堂”等七大工作室,也有以教研组为单位的各学科“工作坊”,如低年级“读写绘”共同体,高年级的“国学经典”,通过日常的共同阅读、相互听课议课、相互评议教育作品,获得“豁然开朗”的快意感。我们还成立了新教育卓越课程研发小组,招揽了一批有思想、有魄力,即使身处喧嚣,亦能不忘初心的同仁。
二是与外校结盟。我鼓励教师积极参与集团内外的各种活动,签订“互助协议”等。
我们坚持一周一次的校内教师“读书分享”,一月一次的外请专家“和美讲坛”,一季一次的外来教育家的“四季相约”。随着时代的不断变迁,我将学校组织的教师培训趋于大教育视野,把积极心理学、社会学等纳入培训项目,提高教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一次次的对话中,教师劈开了自己顽固的思维壁垒,突破旧的思维框架,站在了全新的出发点。
四、研发卓越课程 创造和美生活
新教育强调“课程即生活”,认为课程的样态决定着学生生活的样态,且学校文化又是通过课程生活“活出来”的。三和小学在校的学生中,63%来自外省市,且大部分都是跟随父母一路辗转,甚至居无定所。从见到她们的那一刻起,我就对自己说:一定要改变他们的生活与学习状态,让他们“做最好的自己”!我召集课程研究小组成员一次又一次开会研讨,我带领全校教师深度卷入课程研发,为创造和美完整的教育生活不遗余力。
着眼于学生当下的生活,围绕校园文化,我们构筑了适切孩子的课程超市,即“孩子眼中的大中国七大课程”。1.学科拓展类(晨诵课程、整本书阅读课程、儿童生命剧课程、数学童谣课程、快乐英语课程)2.社区实践类(草莓课程、葡萄课程、小小汽车城、种植课程、酒酿香飘课程)3.习惯养成类(礼仪课程、每月一事课程)4.体育游戏类(民族游戏课程、足球课程、花样跳绳课程)5.生态艺术类(民歌、山东快板,葫芦丝、剪纸、苏绣、风筝课程)6.节日仪式类(常规仪式:表彰仪式、升旗仪式、期末庆典。成长仪式:开学仪式、入学仪式、十岁生日。校园节日:读书节、艺术节、体育节、科技节。传统节日:春节、元宵、清明、立夏、端午)(播放:小小全国运动会的影片)7.文化传承类(国学课程、名人课程、旅游课程)。我们深入研发,并认真实施,及时整改,让课程有梯度、有深度、有广度。
因为时间关系,我重点讲讲学校的“民俗文化”课程。三和小学是一个“民族百花园”,拥有63%的外来务工子女,每个孩子的身上都带着独特的文化烙印。为了让他们尽快融入这个和美大家庭,我们决定从“家乡印记”入手,通过对“民风乡情”、“民俗游戏”、“民间艺术”、“民间美食”四大板块的建构,让孩子将家乡和异乡的民俗风情有效对接、比较取舍、共融共享,既“入乡随俗”又“移风易俗”。
民风乡情品一品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各地都有不同的民俗风情。语文老师结合口语交际,让每个孩子“说说家乡话”,再一起“学学家乡话”;在“和美大中国”讲坛上,孩子们侃侃而谈安徽淮北的相山庙会、山东的孔子文化节、贵州凯里的芦笙节等。
民俗游戏玩一玩 每个孩子都极力推荐自己家乡的民俗游戏,体育老师把这些引入体育课,班主任将此放入大课间活动,学校大队部,则将民俗游戏与社区活动相结合,让越来越多的人感悟到民俗游戏的魅力。目前,我们已经成功开发了33个民族游戏,并利用上下午的大课间集中活动,每隔一周,班级与班级之间游戏轮换。在此基础上,学校策划了首届“民俗体育游戏节”:鼓点阵阵,黎族游戏跳竹竿闪亮登场;左闪右躲,满族的三人狩猎趣味浓浓,学校顿时成了体育游戏百花园。(播放:游戏节的影片)
民间艺术赏一赏 剪纸、编织、绣花等都是很著名的民间艺术,也是中华文化的瑰宝。通过整理,我们设计让孩子们唱各省市具有代表性的民歌,演奏山东快板、云南的葫芦丝;画画潍坊的大风筝;跳跳傣族的孔雀舞,扭扭胶州大秧歌……我们在升旗台前搭建了和美大舞台,孩子们可以唱、跳、演,尽情展示自己的风采;我们在“和美楼”四楼开辟了艺术长廊,孩子们将有着浓浓乡味的绘画、摄影作品张贴于此。我们还定期邀请家长能人来校指导,让学生们感悟原汁原味的民间艺术。
民间美食尝一尝 假期返校,孩子们都会带上许多美食,有粽子、山东杂粮饼等,这一天是“美食分享日”。爸爸妈妈来了,甚至爷爷奶奶也来了,大家品尝着浓浓家乡味的食品,交流着材料选择、切、择、和、炸等烹饪技巧,也有的现场制作,吸引了一大批小馋猫……
现在,你走进我们的乡村小学校,就像走进和美大中国。在“小小中国馆”,我们的小导游会兴致勃勃地向你介绍家乡的风俗风情;操场上,会有人邀请你玩一玩独具魅力的体育游戏。要是正逢“美食分享日”,你还会受到孩子的盛情邀约,对他们家乡的美食进行品鉴。舞台上,会有孩子踩着官步,唱着《女驸马》;多功能教室里,孩子们会就着多媒体,侃侃而谈“锦绣贵州”、“多彩云南”……师生在民俗文化中完成了一次又一次幸福穿越。(播放:民俗文化节)
五、聚力每月一事,培育和美学生。
我们将提高学生全方位的核心素养作为顶层目标,通过“每月一事”的扎实推进,致力于培养“会微笑、会读书、会运动、会欣赏、会实践”的和美少年。老师们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八礼四仪”“传统节日”为重点,将行为习惯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整合,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面育人,把“学校无小事,事事皆育人”的理念深深扎根于心。
2014年暑假后学生到校报到的那一天,我确定看到了一群天真烂漫的孩子。他们脸蛋脏脏的,手上黑黑的,衣服皱皱的,但是他们的眼睛亮亮的。他们是跟随着父母背井离乡,四处辗转的外来民工子弟。他们的父母大部分在这承包地皮,种植一年四季的大棚蔬菜;也有的去家纺企业打工,或是收垃圾……他们没有浴室,没有桌子,没有一张踏实的床,有的甚至直接住在大棚里……因此我和德育处商量,提出“洗好脸、穿好衣、走好路、吃好饭”等基本要求,让我们的孩子,首先在外表上不至于打折,或者说不要让人低看。我们在厕所里装上了整仪镜,要求班主任加强教育,值日生天天检查,德育处定时不定时到班抽查,小小的坚持有了满满的收获。
三月植树、四月踏青、五月感恩,六月艺术……从启动仪式,到活动开展、资料搜集,我们一丝不苟。在感恩主题月,孩子们自制鲜花、贺卡,洗一次碗、为母亲梳一次头,风信子中队的黄晓同学更是交上了一份最漂亮的答卷!在母亲罹患白血病时,她毅然站了出来。“妈妈给了我生命,我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医生,我不怕疼!”在苏州大学附属医院医院,十岁的小黄晓目光坚定。为了符合捐髓的身体要求,瘦弱的黄晓拼命吃东西,即使撑得想吐,还坚持着。当又粗又长的针扎入她的背,她疼得冷汗直冒,却一点眼泪也没掉。“医生,你开下电视吧,让我看看动画片。”在门外等候的父亲、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不禁潸然泪下。爱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也是最好的疗伤药。如今,她的母亲已经出院,小黄晓也回到了课堂。中国红十字会听说了此事,也给予了捐助。“感恩”成了和小师生心中最温柔的情怀。
为了锻炼学生体魄,同时也感受红军当年长征的艰辛,今年四月,结合踏青主题,我准备做一次大胆尝试——让全体师生徒步往返24里至快活林山庄。周一,少先队宣布行动计划。接着,我们开始前期热身。先是在学校操场练习健步走,从3圈慢慢过渡到10圈;然后我们开始进行模拟户外行走,并记录时间。这样持续了一个月之后,终于迎来了“长征日”。出发前,我站在队伍前,大声喊:出发啦!彩旗引路,孩子们个个精神抖擞,一路欢歌笑语。有的家长不放心,开着车一直跟在旁边,可是孩子始终坚持在队伍里行走,50分钟后到达目的地。下午,孩子们再次徒步回校。我怕孩子累,提出我来拿班旗,孩子愣是没让,说不累不累。(播放:“重走长征路”视频)活动结束,从孩子的日记、家长的反馈,以及老师的反思,我看到了最真切的美。
一路走来一路歌。五百多个日子,我们接待了新教育代表团队十五批次,与徐州贾汪区团结小学结成友好学校,与新疆伊宁县墩麻扎镇中心小学缔结联盟学校。我们迎来了国家督学王占铭先生,迎来了全国媒体“江苏教育行”的记者朋友们……
最后,用诗人舒婷的诗句来结束我今天的汇报:
只凭一个简单的信号
集合起星星、紫云英和蝈蝈的队伍
向没有被污染的远方
出发
心也许很小很小
世界却很大很大
各位新教育同仁们,虽然地处农村,但我们拥有清新的空气,广阔的天地,更有城市孩子无法经常看到的各种植物和动物的生命姿态。收拾行囊,我们将重新出发,延续之前的行走,踩出一条新的路。我们会热爱每一个相遇的日子,热爱每一个相遇的人。让我们一起陪伴孩子在课程文化中穿越,编织最美最真的教育生活!
守望新教育特别链接——
[新教育学校掠影]
......
......
守望新教育微信号 swxjy_cdq 守望新教育:聆听大师的教育智慧,分享高人的教育心得,汇聚田野的教育创造,助力有缘的教育梦想。守望新教育:呈人之美,成人之美。守望新教育: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新教育实验,是一个以教师专业发展为起点,以通过“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培养卓越口才、构建理想课堂、建设数码社区、推进每月一事、缔造完美教室、研发卓越课程、家校合作共建”十大行动为途径,以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的的教育实验。
什么是新教育?对于我来说,当一些理念渐被遗忘,复又提起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只被人说,今被人做的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模糊走向清晰,由贫乏走向丰富的时候,它就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旧时的背景运用到现在的背景去续承,去发扬,去创新的时候,它就是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