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教育的变与不变
[教育大家谈]
未来教育的变与不变
作者|顾明远
对于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与教育的发展,顾教授认为信息技术的变化一定会给教育带来革命性的变化,未来教育的变与不变其实就是互联网时代的变与不变。
变——
教育环境变了
过去我们说教育,总是觉得在学校里头受教育,现在,因为互联网时代,因为信息化时代,到处可以接受教育。像去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的叫做《反思教育》的报告中讲到的,要重新来反思教育、定义教育。在学校里面接受教育都是制度化的,但其实教育是无处不在。
培养目标变了
从我们小时候直到现在,我们的教育还是以知识为主,以考试成绩为主。而当今的这个时代,一部手机可以走遍天下,这个变化太大了。所以这样一个创新的时代,培养的目标不仅需要有知识,还需要有能力、有思维。《经济学人》杂志发表的一篇文章,讲21世纪我们要培养学生四个方面的技能:思维能力、组织沟通能力、处理信息的能力、个人生涯规划能力,头一个是培养创造性、批判性思维。所以我们的培养的目标就要变了。
教育内容变了
教育内容和课程要变化,不仅仅是要把现代科学技术、现代的发明和发现教给学生,而且要更广泛的把这些课程整合起来。现在国外出现一个STEAM课程,要把科学、技术、工程、美学以及数学结合起来。这个课程的改革要以这个项目为基础来讲学习。这是我觉得第三个可能的变化。
教学模式变了
第一次工业革命是机器代替了部分人力,信息技术的革命用机器代替了部分脑力。现在到了互联网的时代,可以说把人类的智慧联系起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报告也讲到,现在的知识是全人类的知识,学习也是全人类的学习。过去班级授课制,我们上课的时候只能照顾到平均水平。互联网时代为个性化的学习提供一个很好的平台和环境,可以按照个人来设计,照顾到每一个人。给每个学生提供最适当的教育是最好的教育,也是最公平的教育。
师生关系变了
过去,教师是知识的唯一载体,是知识的权威,但今后已经不再是。学生可以通过各种渠道从互联网上收取到知识,搜索到与教师的观点不同的一些意见,可能比老师知道的还多。教师应该逐渐成为一个学习的设计者、搜集信息的指导者、解决困难的帮助者。同时,也是和学生共同学习的一个伙伴。
不变——
教育的本质不变
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活动,本质是传承文化、创造知识、培养人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去年的《反思教育》的报告也讲了教育应该以人文主义为基础,培养人们尊重人类,尊重人格,热爱和平,为可持续发展而担任教育的责任。拿我们国家来讲,十八大提出的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这个本质不会变。人才首先是人,把人培养成有理想信念,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有扎实的知识,这个本质是不会变化的。
学校不会消亡
互联网时代,处处可学、时时能学,是不是可以不要学校和教师了?所谓教育,实际上是一个人的社会化的过程,学校作为儿童走出家庭步入社会的第一个社会场所,我觉得是不会消亡的。接触同学、学会理解别人、学会和别人沟通,这就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当然我们一直在批判应试教育,但是有一些家长说我把孩子放在家里边也不是一个办法。还是要让孩子走上社会,到学校去。
教师也不会消亡
教师要成为一个设计者,指导者和帮助者。机器是人创造的,不可能培养人的,人需要人来培养。在课件里面画一个圆,学生看这个圆没有感觉;如果是老师在黑板上画一个圆或者是什么,学生就非常有感觉,这就有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同时,教师的知识魅力、人格魅力,永远是学生的榜样,是一个巨大的教育力量。
(文章来源:搜狐教育。顾明远: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教育学会名誉会长)
五种反教育行为,
校长和教师要坚决与之斗争
作者|顾明远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育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学校的职责是敬业爱生,促进每个学生健康成长。但是现实生活中却时时出现上述那种教育,笔者把它称为“反教育行为”。
曾看到一张照片,标题是“差生伺候优生吃饭”。画面说明是,某校夏令营为了让学生“体验人生百态,把握自我命运”,根据学生的表现打分,把学生分成“上士”“中士”“下士”三等。“上士”吃三菜一汤,还有一杯代表身份的“红酒”;“中士”吃两菜一汤;“下士”站在桌子旁边伺候“上士”吃饭,只有等“上士”吃完了,把碗筷收拾了才能去吃比较差的饭。谁看到这张照片都会感到十分吃惊,这位校长竟然想出这种馊主意!
今天我们大声疾呼,“育人为本”不应再停留在号召上、口号上,而应该针对育人中存在的问题,加以批判和纠正,与反教育行为作斗争。目前,教育中反教育行为表现在许多方面。
反教育行为之一
反教育行为之一,是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特别歧视所谓“差生”“后进生”。上述那张照片不就是对学生人格的极大污辱?前几年山西某报登过一篇文章,标题为“谁毁了我一生?”,讲述一名非重点学校学生考上重点高中后,受到重点学校一位英语教师歧视。该教师常用语言伤害这位学生,使其功课一落千丈,对学习失去了信心。
当前有些学校设重点班或实验班,有的教师对非实验班的学生歧视,说非实验班的学生都是“烂学生”,使学生心灵受到极大的伤害。有些班主任甚至当着家长的面数落学生的缺点。这都是有损学生人格的反教育行为。
反教育行为之二
反教育行为之二,是用暴力对待“后进生”。电视曾曝光这样一件事,杭州有一所西点男子学校,用黄连、辣椒、鞭子等惩治顽皮的儿童,画面上还展示了一名儿童背上的条条鞭痕。另据报道,武汉某训练学校居然把学生整死!这种反教育行为严重违反了《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是一种违法行为。此外,家长体罚子女的事也屡见不鲜。这都是违背法律和教育规律的行为,我们是不是应该与之斗争?
反教育行为之三
反教育行为之三,是用非人性的标语口号来督促学生拼命学习。有一所学校高三班的黑板上方贴着这样的标语:“生时何必多睡,死后自然长眠。”何等惊人!类似的标语口号常见于高三毕业班上。这不仅不利于鼓励学生努力学习,而且会增加学生的压力;把学生捆绑在分数的战车上,更不利于学生理解人生的真正价值。
反教育行为之四
反教育行为之四,是在学习中提倡竞争。有一种错误的观点认为,市场经济讲竞争,社会上竞争激烈,因此应该把竞争机制引入学校。这是违背教育规律的,历代教育家都不主张学生在竞争中学习。学校应该营造互相切磋、互相借鉴、互相帮助的学习气氛,使学生共同进步。但现在学校却强调竞争,学生间互相保密、互相歧视。有一个学生考了一百分,回家大哭一场。母亲问她:“考了一百分为什么大哭?”女儿说:“因为还有一个同学也考了一百分。”这种竞争滋生了嫉贤妒能的心态,是不是也是一种反教育行为?
反教育行为之五
反教育行为之五,是拔苗助长,对学生实施过度的教育,过早地给儿童加重学习任务,用沉重的学习负担剥夺其幸福的童年。这不仅使儿童身体受到损害,而且也使其社会情感受到扭曲。江苏瓜农施用膨大剂,使未成熟西瓜在地里裂开。我们的教育是不是也在向学生施用膨大剂?这值得大家反思。
反教育行为,学校中存在,也反映在社会、家庭中。陶行知先生说过,好教育培养出好人,坏教育培养出坏人。反教育就是一种坏教育,学校、家庭、社会都要与之斗争,特别是学校,作为专门育人的阵地,更要坚决与之斗争。
(文章转自教师吧(jiaoshilaile),向作者编辑致谢!)
守望新教育特别链接——
[教育观察与思考]
陈玉琨:一流学校的核心竞争力
......
......
守望新教育:聆听大师的教育智慧,分享高人的教育心得,汇聚田野的教育创造,助力有缘的教育梦想。守望新教育:呈人之美,成人之美。守望新教育: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新教育实验,是一个以教师专业发展为起点,以通过“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培养卓越口才、构建理想课堂、建设数码社区、推进每月一事、缔造完美教室、研发卓越课程、家校合作共建”十大行动为途径,以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的的教育实验。
新教育新在何处?对于我来说,当一些理念渐被遗忘,复又提起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只被人说,今被人做的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模糊走向清晰,由贫乏走向丰富的时候,它就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旧时的背景运用到现在的背景去续承,去发扬,去创新的时候,它就是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