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姜堰“+”新教育,加出教育“理想”模样

2017-05-25 许妍 姜红军等 守望新教育

[置顶本公众号][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守望新教育 守望真善美]


        最好的缘分就是"越靠近,越想靠近"。因为那场美的相遇,2003年,姜堰正式成为全国第一个新教育实验区。到现在,姜堰的不少新教育人手中依然珍藏着朱老师的《我的教育理想》,它如"信物"一般见证了姜堰与新教育的缘分妙不可言。

 

姜堰“+”新教育:加出教育“理想”样

作者|许妍 姜红军 钱小明

江苏教育新闻网|江苏教育报

  

        走进新教育实验学校泰州市姜堰区实验小学城南校区,手指上的阅读、泥塑、绘画……多种特色大阅读活动给记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采访中,校长沈桂荣向记者介绍了更多“闻所未闻”的阅读推进措施:“古诗牌”“悦读币”“悦读卡”“悦读章”“大礼包”“小农场”……一系列做法让孩子们在阅读时直呼“无压力”“很过瘾”。

  

        对于城南校区创造性进行新教育实验的做法,新教育实验发起人、教育专家朱永新也连连称赞。泰州姜堰作为全国新教育实验的第一个县域实验区,它的一系列特色举措,在推动全区提升教育实力的同时,也为新教育实验提供了宝贵经验。


 

        打造学生享受成长的理想乐园

  

        走进姜堰每一所学校,你总能见到精心挑选的书籍整齐地摆放在校园走廊、楼梯拐角,休息时、放学后,总有不少孩子聚在这里,阅读随处可见。

  

        采访中,姜堰教育局副局长林忠玲告诉记者,在“营造书香校园”的基础上,姜堰创新形式,组织双语美文诵读、读书征文演讲、汉字听写大赛、成语大赛、英语课本剧等赛事,“在电视文化、电子媒体、网络游戏与我们争夺孩子的今天,我们用丰富的阅读课程引领学生深度阅读,让学生真正过一种‘书’式生活。”林忠玲如是说。

  

        “虽然地处偏远农村,数码社区却为里华小学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拓展了无限的空间。”姜堰里华中心小学教师尹金梅说。“建设数码社区”是新教育十大行动之一,姜堰则要求各校结合本地实际,通过学校内外网络资源的整合,建设学习型网络社区,最大程度地实现教育资源在线共享。2005年4月,姜堰成为全国新教育实验“数码社区”项目会议的举办现场,面向全国展示建设成果。截至目前姜堰已经建成1600多个云桌面,建成了近30个平板实验班,越来越多的农村孩子通过“数码社区”共享更多的优质教育资源。

  

        从“理想课堂”到“一周一行走”“灵动周三”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从“多彩周五”的社团活动课程到“卓越课程”研发……姜堰孩子在新教育的“关怀”下,脸上有了更多的童年幸福表情。

  

        “真做新教育、不做表面文章,贴近社会和学生实际……”在参加姜堰区2016年度新教育实验学校工作汇报会之后,新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李宜华结合55所学校的实验情况,对姜堰近年来的新教育实验工作给出了这样的评价。


朱永新教授为为姜堰新教育学校题写“童心最美”

  

        搭建教师专业发展的理想舞台

  

        在刚结束的省第11届金钥匙“校园之间”智力竞技活动中,姜堰王石中心小学教师许雯带领学生从南通、苏州等4个地区的60支队伍中脱颖而出,斩获特等奖。可在办学之初,这所学校只是一所办学条件差、硬件设施落后的农村学校。

  

        如今,学校网络教室、实验室、舞蹈室等现代化教学设施一应俱全,校园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深入了解后,记者发现改头换面的不只是学校的硬件环境。该校通过建立“新教育实验成才俱乐部”,开展“农村学校师生在新教育实验中的成长”研究,积极打造学习型学校,仅在新教育实验启动的第一个年头,该校不过数十人的教师队伍就在省级以上报刊发表论文、随笔70多篇,多名教师飞跃成长、脱颖而出。

  

        姜堰教育人抓住提高教育质量的主阵地,要求新教育实验学校教师常年坚持写读书笔记、教育随笔,定期开展读书沙龙。据姜堰行知实验小学校长周杰介绍,该校将“写随笔”与“小课题研究”相结合,短短几年学校教师就在《江苏教育》等20多种刊物上发表论文400多篇。

  

        近几年,新教育的年会也成为姜堰教育人的“秀场”:张甸初级中学教师徐秀忠的班级被评为2015年度全国新教育十佳完美教室;姜堰第四中学教师石建华被评为2016年度全国新教育榜样教师;白米中心小学教师潘兆良领衔的“童画课程”入选2016年度全国新教育十佳完美课程。

  

        据该区教师发展中心办公室主任刘付刚介绍,为了让教师大胆地投入到课程整合的行动中去,该区教师发展中心教研部印发了《关于“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创新班申报的通知》,并于2016年启动“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创新班”申报工作,确立了首批70个区级“创新班”。同年10月,第二批74个“创新班”诞生。今年4月又确立了第三批221个“创新班”。自此,覆盖全区35所学校(校区)的365个“创新班”正在实验中。

  

        实施过程中,姜堰第二实验小学康华校区教师郭建珍的“诗经文学审美创新班”,娄庄中心小学教师夏萍萍、沙素兰的“绘本慧心阅读创新班”等脱颖而出,成为全区的亮点。为了保证“创新班”的课程实施不受干扰,姜堰教育局大胆实践,为其在实验周期内开设了免试“绿色通道”,打消教师的顾虑。如今,“课程意识”已经在全区教师心中扎根生长。



        创建本土“完美教育”的理想样态

  

        走进地处农村的姜堰区行知实验小学,经过师生共同投票确定的“蜜蜂班”“向日葵班”等一个个充满朝气与活力的班名打动了记者。原来,自2012年起,姜堰就开展了缔造“完美教室”活动,而这只是姜堰“完美教育”的一个缩影。

  

        有富有寓意的办公室别称,有简约美丽的办公室标识,有共同追求的办公室愿景,有促进发展的办公室公约,有反映办公室生活的文集、影像……姜堰对完美办公室的创建也提出了高标准。

  

        据林忠玲介绍,受新教育“完美教室”的启发,姜堰打造了“完美教育”系列文化,并且进行本土化创新,在创建完美教室的基础上,又先后制定了完美办公室、完美教师基本标准,出台了《小学教育重点聚焦的20个细节》《小学生应养成的100个好习惯》,并通过向学生推荐100幅名画、100首名曲、100个体育游戏等活动,将完美教育延伸到学校生活的各个角落。

  

        到目前为止,该区已经命名了1000多间完美教室,200多间完美办公室。包括完美教室、完美办公室、完美课堂、完美课程、完美教师团队等在内的“完美教育”系列校园文化,成为姜堰全区所有学校的精神追求。“国家课程校本化”“评价方式改革”“创新班”“快乐游考”“梦想教室”等,从新教育内化、延伸而来的一系列教育创新项目都成为姜堰教育发展史上阶段性特色成就的关键词。

  

        颇有姜堰印记的特色做法得到了教育界同仁的广泛关注,在践行新教育的过程中,姜堰走出了一条带有明显区域印记的新教育之路。“新教育在姜堰的实验样态,并非完全的拿来主义,我们创造性地实现了新教育理念与姜堰教育实际的完美结合。”姜堰教师发展中心教科部主任杨爱军这样概括姜堰与新教育的携手。

  

        “姜堰在历史上就常常与‘第一’有各种联系,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有底气坚信能创造更多的‘第一’,打响姜堰教育品牌,为新教育实验贡献‘姜堰智慧’。”姜堰教育局局长武晓明充满信心地说。


《守望新教育》特别链接——

[区域新教育实验叙事]


        和着新教育的韵律起舞

        在新教育的天地里舞动梦想



新教育,为"教育之乡"插上腾飞的翅膀

江苏《现代快报》

 

        5月19日下午,地处姜堰东北角的娄庄中心小学内,孩子们正在进行每月"校园之星"的评选。孩子们用自己的判断选出了一批又一批"身边的榜样"。在学生家长夏萍萍看来,学校的这一做法,把选择权交给了孩子,也真正把成长和改变的权利交给了学生。无论是学生习惯实打实的改变,还是学校管理的良性循环,亦或是家长居高不下的满意度,这些成果的背后,都得益于该校"推进每月一事"的坚持与不断完善。


        而"推进每月一事"正是当代著名教育家朱永新发起的新教育实验十大行动中的一大行动。和娄庄中心小学一样,姜堰的南苑学校、白米中心小学等学校,同样尝到了学生习惯改变带来的"甜头"。如今,"推进每月一事"不仅成为姜堰各学校工作计划中的"标配",其行动的影响力也已经深深走进了师生的心中,成为助推学校发展的文化基因。


        作为全国第一个区域整体加入新教育的实验区,泰州姜堰10多年来在提升区域教育品质的过程中不断从新教育实验汲取养分。同样,它的一系列特色举措,在推动全区提升教育实力的同时,也正在为全国新教育实验的深入推进提供宝贵的区域经验。


        一本书让姜堰与新教育实验结缘


        泰州姜堰,素有"教育之乡"的美誉,姜堰城区的北大街,有一座王氏宗祠,这里是明清泰州学派面向基层平民的讲学之所,为三水这方土地留下了"乐学"的教育文化血脉。

受"乐学"文化基因影响,这里相继走出了"清代棋圣"黄龙士、京剧大师梅兰芳、"当代草圣"高二适等一批名人。


        早在恢复高考制度后的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姜堰以泰县之名成为了江苏"三泰"教育高地上的高峰。然而,高升学率并没有给姜堰教育带来同行们的心悦诚服。不少人潜意识里以为"三泰"质量是以拼时间拼消耗的应试手段"揪"出来的,甚至一度传言,姜堰的教育就是"只要揪不死,就往死里揪"。


        姜堰教育人在被深深刺痛的同时,内心也开始反思:姜堰教育除了把众多子弟送入心仪的高校外,如何才能真正"教给学生一生有用的东西"?


        就在苦苦寻觅之际,2002年,全国新教育实验发起人、著名教育专家朱永新《我的教育理想》一书出版。朱老师在书中描绘的关于切合中国国情的理想教育美好蓝图,引发了姜堰教育人强烈的认知共鸣和浓厚的学习兴趣。


        "如果说最初的相逢是一场缘分,那么随后的了解才能更好地让彼此靠近。"姜堰区教育局副局长林忠玲介绍,有了对"理想教育"追寻的方向,姜堰教育部门随即组织人员到第一所新教育实验学校--昆山玉峰学校考察,现场聆听朱老师关于理想教育的"布道"。在这之后,每一年新教育实验的年会、实验区工作会议等,姜堰都会组团参加,跟着走南闯北,接受核心辐射。


        最好的缘分就是"越靠近,越想靠近"。因为那场美的相遇,2003年,姜堰正式成为全国第一个新教育实验区。到现在,姜堰的不少新教育人手中依然珍藏着朱老师的《我的教育理想》,它如"信物"一般见证了姜堰与新教育的缘分妙不可言。


        "十个一"探索新教育本土化实践


        手指上的阅读、泥塑、绘画……在姜堰区实验小学教育集团城南校区,多种特色的大阅读活动给记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采访中,该校校长沈桂荣向记者介绍了更多"闻所未闻"的阅读推进措施:"古诗牌""悦读币""悦读卡""悦读章""大礼包""小农场"……一系列做法让孩子们在阅读时直呼"无压力""很过瘾"。


        除了这所学校,走进姜堰的每一所学校,你总能见到精心挑选的书籍整齐地摆放在校园走廊、楼梯拐角的"图书漂流角"。休息时、放学后,总有不少孩子聚在这里,阅读随处可见。


        林忠玲告诉记者,阅读在姜堰一直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和群众基础,在营造书香校园的过程中,姜堰结合"书香社会"的建设,打出了"大阅读"的组合拳。通过组织双语美文诵读、读书征文演讲、汉字听写大赛、成语大赛、英语课本剧等赛事,同时该区积极与电视台合作,开设了"教育频道",录制"凤凰读书吧"电视栏目,不少孩子在电视上"露脸"。现在的姜堰校园,越来越多的孩子喜欢上阅读,形成了百花齐放的校本阅读特色,校园内书香四溢。


        "一书一世界",姜堰实验区"营造书香校园"的做法不得不令社会各界称赞。"大阅读"这仅是姜堰新教育探索"十个一"目标中的一个。


        新教育姜堰实验区教师发展中心教科部主任杨爱军介绍,在践行新教育的过程中,姜堰走出了一条带有明显自身印记的新教育之路。对照新教育实验提倡的十大行动,姜堰提炼出了本土化的"十个一"目标,即一书一世界、一人一博客、 一周一行走、 一生一舞台、一课一风格、一人一平板、 一月一主题、一班一风景、一人一课表、 一校一时空。这"十个一"是新教育实验"十大行动"的区域特色版本,也是发展创新版本。


        "真做新教育、不做表面文章,贴近社会和学生实际……"在参加姜堰区2016年度新教育实验学校工作汇报会之后,新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李宜华结合55所学校的实验情况,对姜堰近年来的新教育实验工作给出了这样的评价。


        搭建教师专业发展的理想舞台


        叶甸中心小学的马军老师,是姜堰区第三届博客大赛的"十佳"获得者,虽然身处农村学校,他通过写博客,已经成为区作协的会员,还是江苏省首届散文大赛一等奖获得者。在他的影响和带动下,他所带的一届又一届的学生也爱上了文字、爱上了表达,不少作品在区级以上刊物发表。用马军的话说,接触新教育,让他找到了自己前行的方向。师生共写随笔的行动,让他的教育生活多了一份精彩与期待。


        像马军一样,一大批教师在新教育实验的场域里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句子,他们在平凡的岗位中,默默耕耘。


        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核心,新教育也倡导教师研发卓越课程。作为教育改革的先进区,姜堰在这方面的努力与新教育不谋而合。为让教师大胆地投入到课程整合的行动中去,该区教师发展中心教研部于2016年3月启动了"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创新班"申报工作,确立了"诗经文学审美创新班"等首批70个区级"创新班"。如今,覆盖全区34个学校(校区)的365个创新班正在实验中,"课程意识"已经在全区教师心中扎根生长。王芳、刘丽萍、张益明、许红丽、郭建珍、王燕、王琴等一批教师在课程整合中逐步建立了学科的话语权。


        近几年,新教育的年会成为姜堰教育人的"秀场":姜堰第四中学教师石建华被评为2016年度全国新教育榜样教师;白米中心小学教师潘兆良领衔的"童画课程"入选2016年度全国新教育十佳完美课程。在备受各界关注的中考、高考中,该区也是一路领跑,2015和2016年,省高考状元连续花落姜堰。


        打造"完美教育"的姜堰样本


        "蜜蜂班""向日葵班"……走进地处农村的姜堰区行知实验小学,经过师生共同投票确定的一个个充满朝气的班名吸引着大家的目光。自2012年起,姜堰就开展了缔造"完美教室"活动,而这只是姜堰"完美教育"的一个缩影。


        据林忠玲介绍,受新教育"完美教室"的启发,姜堰打造了"完美教育"系列文化,并且进行本土化创新,在创建完美教室的基础上,又先后制定了完美办公室、完美教师基本标准,出台了《小学教育重点聚焦的20个细节》《小学生应养成的100个好习惯》,并通过向学生推荐100幅名画、100首名曲、100个体育游戏等活动,将完美教育延伸到学校生活的各个角落。截至目前,姜堰区已经命名了1100多间完美教室,500多间完美办公室。


        在"完美文化"建设的同时,姜堰也始终努力和着互联网发展的韵律,积极建设数码社区。从2014年起,姜堰就启动了智慧课堂的研究和实践,先行试点的里华小学、实验小学城南校区已经享受到了智慧课堂带来的巨大"红利"。特别是通过对"电子书包"的运用,实时进行教学评价、学习数据统计,在网络终端中形成针对每位学生的个人学习数据库,最大化实现教学目标。


        "对于新教育实验工作,姜堰在历史源头上就与'第一'有着紧密的联系。在今后的工作中,尤其在区域教育文化的提升和传播上,我们有底气坚信,还能创造更多的'第一',打响我们的教育品牌,不断为新教育实验贡献我们的'姜堰智慧'。"姜堰区教育局局长武晓明充满信心地说。



《守望新教育》特别链接——

[新教育实验]


        新教育的核心理念是什么?

        如何书写教师的生命传奇?

        新教育如何构筑理想课堂?

        作为一个普通教师, 牵手新教育的“接口”在哪里?

        新教育学校文化表现在哪些地方?学校如何把新教育之魂“活出来”?

        教师成长之路在哪里?

        新教育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新教育的家教主张有哪些?

        新教育的奥秘何在?

        新教育如何在一个学校起步?

        新教育如何养成好习惯?

        新教育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如何开展区域新教育实验?    

        新教育实验从哪里起步?

        如何缔造一间完美的教室?

       2016年新教育实验十件大事

        我是一个行动着的理想主义者

       用生命叙事——新教育故事汇

        2016全国新教育实验年度盛典

        2015全国新教育实验年度盛典

        如何评价新教育?

         ......



守望新教育:聆听大师的教育智慧,分享高人的教育心得,汇聚田野的教育创造,助力有缘的教育梦想。守望新教育:呈人之美,成人之美。守望新教育: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新教育实验,是一个以教师专业发展为起点,以通过“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培养卓越口才、构建理想课堂、建设数码社区、推进每月一事、缔造完美教室、研发卓越课程、家校合作共建”十大行动为途径,以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的的教育实验。


新教育新在何处?对于我来说,当一些理念渐被遗忘,复又提起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只被人说,今被人做的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模糊走向清晰,由贫乏走向丰富的时候,它就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旧时的背景运用到现在的背景去续承,去发扬,去创新的时候,它就是新的。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