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造书香校园]
阅读就是帮助孩子建立更大的智力背景
作者|王兮
《人民教育》2017.10
诵读与想象,擦亮孩子的眼睛
音乐响起,是班德瑞的《安妮的仙境》,优美舒缓的音乐如秋日的晨光,流泻进这间小小的教室,孩子们的眼睛亮了,心儿伴着音乐舒缓起来。今天诵读的是金子美玲的《望着天空的眼睛》,我轻轻地读了一遍,孩子们静静地听着,呼吸也变得轻盈。第二遍,我请孩子们跟着我读,我读一句,孩子读一句。我指着屏幕上的字,尽量平缓语气,用柔和的声线来引导他们想象,感知。第三遍分角色读时,孩子们声音柔和起来,模仿我朗声读到:竹篱笆下开着/天蓝色的小牵牛花/——就像望着天空的眼睛。真美啊!那一刻,他们的心已经飞出了窗外,就像那小小牵牛花,在倏然绽放的一瞬看到了天空和世界。
——每天早晨,星星班的孩子都是用这样的方式开启黎明。一年级的时候,我选择了一些朗朗上口的儿歌和童谣,用不同颜色的字体引导孩子们分角色读,比赛读,小组读;用肢体语言和孩子一起有节奏的读,拍着手读,跺着脚读,摇头晃脑的读,手舞足蹈的读……
读完了,便是写和画。
有些诗我只是要求孩子们把自己头脑中的图像描摹出来。蜡笔色泽柔和,水彩笔色彩浓郁,铅笔简单凝练。孩子喜欢用什么就用什么,画得不好也没有关系,我只是努力培养他们诗歌的画面感。
有些诗太有趣,孩子们想说,想写,我便任由他们天马行空。比如,在学习林焕彰的《日出》时,作者把太阳比作一个娃娃,不停地踢着蓝被子。我问孩子们:“你觉得太阳还像什么?”他们在自己创作的小诗里这样描述道:“太阳是一个闹钟,提醒我们起床”“太阳是个盆子,里面装着闪光的金子”“太阳是一个红色的取暖器,给我们温暖。”儿童诗似乎打开了另一个隐藏在孩子内心的世界,擦亮了他们“望着天空的眼睛”。
就这样,读着写着,星星班的孩子和我一起穿越了一年级的儿歌童谣,穿越了二年级的童诗,三年级进入了泰戈尔的《飞鸟集》。四年级时,我把常丽华老师的《农历的天空下》课程移植到了班级里,二十四节气,不同的节气诗歌,透过文字,让孩子们去感受士大夫的风度气韵,感受古人伤春悲秋的情怀,感受诗歌中悄然绽放的意象……
在我看来,晨诵是一种传达,只有老师对诗歌有感觉有理解,才能把这种精神味道传达给学生。我觉得作为一位语文老师,不应该只是停留于教授语言文字的用法,止步于语文工具性的意义,更应该带着孩子们体味文字背后的思想的深度,引领语文人文性的价值。
就这样,我们启程了!
我的解读尽管粗粝,但我努力想去抵达相互共鸣的愉悦。庆幸的是,我们常常早晨吟罢,晚上仍在回味,于是,小小的句子便让我们的舌头、嘴唇的肌肉有了记忆一般,唇齿
留香,余音缭绕,还是在心里驻足了下来。
就这样读着,读着。四年来,这已然成了一种习惯。
就这样走着,走着。四年来,诗歌擦亮了我们的眼睛。
多样化阅读实践让阅读成为生活方式
2012年,我教一年级。记得刚刚开学时,我请孩子们每人带几本图画书到班级里来,精挑细选之后,我在每本书的封面上贴上号码,然后发给班里的孩子们。于是,班里就有了一个流动的图书馆,今天我读1号,明天读2号,后天读3号……这些书与其是给孩子读,不如说是提供给父母和孩子亲子共读,因为我深深认可松居直先生所说的“用爱的语言对孩子说话”。我利用校讯通把阅读的要求发到父母手机上,“请每天晚上把孩子亲昵地搂在怀里,一起感受阅读的快乐。”就这样,孩子们读完了100多本绘本。
有的绘本适合精读。于是我又二度挑选,以读写绘的方式放进了我的课堂。每周五上午的最后一节课,我们固定为班级的阅读课,我试着在绘本里寻找到可供学生讨论的话题,特别是引发不同观点的话题,利用这种纸质的“玩具”和孩子讨论,用语言、用肢体动作带着孩子们完成“精神上虚拟的冒险”。这些观点的讨论争辩可以让孩子们更深入走入故事本身,以故事人物自居进行深度思索,在故事结束后方能更深刻得反观自身。每读完一个精彩的故事,我会带着孩子们完成读写绘。
读完“图书馆老鼠”,我带着孩子们走进了成都市图书馆,用表演的方式呈现这个故事。表演完后,孩子们又在我们班一位巧手妈妈的带领下创作了自己的小巴掌童话。这次活动的“余温”激发他们更多阅读和写作的热潮。后来,爸爸妈妈们的亲子共读,我的每周故事会,班级的午读,都在孩子心中不断“加温”,班里的孩子们创作了更多的手工书,写他们自己的故事,把活动变成了一种持续的“保温”,创造阅读的氛围和乐趣,让阅读和写作成为一种自然而然的状态。
渐渐地,绘本已经不能满足他们的阅读口味了。他们捧起了《了不起的狐狸爸爸》《我的小姐姐克拉拉》等桥梁书。三年级,我在班级里引入了“彩乌鸦系列”。学校建立书香校园,我就顺带把很多经典搬进了教室。《青鸟》,《草房子》,《一百条裙子》……每一种书都有60本,我尝试开展整本书阅读,引导孩子从泛读走向啃读。导读课,汇报交流课,阅读单,这样的深入阅读带给孩子们更多生机和活力。读完了《亲爱的汉修先生》我们跟远方的新教育教室结对子,互相写信。读完了《小王子》,我们表演生命叙事剧,阅读与生活有了更深的链接。
四年级,我倡导阅读的广泛性。课前三分钟,我请孩子们讲历史故事;班级拍卖会的奖品我选了林汉达的历史书;就这样,我的班级里掀起了一股“林汉达风”。我们班的陈敬舫把《中国历史故事集》读了不下十几遍,几乎可以倒背如流,成了班级小有名气的历史学家。我还在班级里印发了阅读存折,作为评选“阅读大王”的依据。共读加个人选择阅读,既尊重了孩子的个人阅读口味又避免了阅读挑食,既保证了阅读的深度,又照顾了阅读的广度。
不只是孩子的事情
在书香班级的建设中,我发现推动学生阅读易,推动父母阅读难。而后者如果不愿意阅读,那么学生的阅读也很难坚持下来。所以,为了避免父母用补课压榨孩子的阅读时间,我借着给父母们“每月一信”的机会,一再强调了阅读的重要性。
“阅读就是帮助孩子建立更大的智力背景。”“童书的共读,是帮助我们与孩子建立语言密码,是为了让孩子懂得真、善、美,打开视野,拓展心胸和格局,甚至引发思考、思辨,不轻易人云亦云。阅读,让你寻觅到人类最伟大的智慧,让你知晓你最感兴趣的是什么。阅读,就是了解他人,认识你自己。”
每一次家长座谈会我都给父母们赠书,并推荐阅读。为了鼓励和督促父母们在规定时间内完成阅读,我把书籍分成两种:《正面管教》、《如何说,孩子才会听》。孩子学号为单数的父母先看《正面管教》,学号为双数的看《如何说,孩子才会听》,一个月后再进行交换。我鼓励父母们也能和孩子一样写读书笔记,完成此项作业的父母全班表扬,还可以获得星星币(班级评价的一种方式),并被评为“班级优秀父母”。
我还利用网络平台上共读课,在微信群上推荐书单和阅读方法,聘请父母担任班级“生命叙事剧”表演的场外指导。2016年,我的阅读调查显示,我们班的家庭藏书逐年增多,75%的同学达到了500本左右,大部分父母阅读量也从每年1本增加到了5本左右。
阅读是一生的事。很遗憾,我不能和孩子一路同行,但这又仿佛是生命的留白,小学阶段,我教孩子学习阅读,剩下的路就是孩子们从阅读中学习。正如,朱永新老师所说,敬畏生命,呼吸经典,与更年轻的生命相互编织有限之生的不朽意义。感谢新教育,让我和孩子们在阅读中得以满足和舒展,阅读是生命的照见,从阅读中我们抵达了生命的丰盈。
(作者单位四川省成都市石室双楠实验学校。图片来自作者和新教育2016领读者大会。向作者致谢!)
守望新教育:聆听大师的教育智慧,分享高人的教育心得,汇聚田野的教育创造,助力有缘的教育梦想。守望新教育:呈人之美,成人之美。守望新教育: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新教育实验,是一个以教师专业发展为起点,以通过“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培养卓越口才、构建理想课堂、建设数码社区、推进每月一事、缔造完美教室、研发卓越课程、家校合作共建”十大行动为途径,以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的的教育实验。
新教育新在何处?对于我来说,当一些理念渐被遗忘,复又提起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只被人说,今被人做的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模糊走向清晰,由贫乏走向丰富的时候,它就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旧时的背景运用到现在的背景去续承,去发扬,去创新的时候,它就是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