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童话——童话经典100本 (2017版)
[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新教育:营造书香校园]
没有一艘船能像一本书,也没有一匹骏马,能像一页跳跃着的诗行那样——把人带往远方。这条路最穷的人也能走,不必为通行税伤神,这是何等节俭的车——承载着人的灵魂。 ——狄金森——《新教育|以阅读为翼——新教育实验的阅读理论与实践》
阅读,让心灵澄澈,让眼睛有光。阅读,帮助孩子发现自己,创造自己。阅读,轻轻地为孩子播下一粒书的种子。阅读,与最美好的书籍相遇,与最伟大的心灵相伴。生命因阅读而精彩,童心因阅读而明亮。阅读,从儿童开始!——《阅读,从儿童开始——2017领读者大会通知》
文章摘要——
童话是儿童最早的神话,儿童的创世原典,儿童生命的魂魄所在,是个人的原始文化,是个人文化发育成长的母体,个体后来发展起来的全部科学的、道德的、审美的品质都发芽于、孕育于、肇始于童话。
童话以独特的思维方式和话语方式为儿童建造了一个温馨、诗意的居所,使之得以安居于其中,安享它带来的无与伦比的欢愉。没有了童话这样的充溢着语言创世意蕴的文化养料,儿童的生命就枯竭萎顿了。”
童话是可以读到老的。童话对于成人、老人也意义非凡,欲永葆童心,必永读童话。童话对于消解工业文明的遗祸同样具有深刻的影响,正如池田大作:“一个远离’童话世界‘的社会,表明这个社会是多么地煞风景,已经变成了多么干瘪无味的状态。
童话与幻想小说的最根本的区别,在于对善和恶的开采上。童话似乎更倾向于对美的赞颂,而幻想小说则更倾向于对恶的批判。童话总是乐于关注人性善的一面,然后用比较纯净的文字加以表述,而幻想小说则乐于揭示人性恶的一面。
童话对于我们这些思想文化的启蒙者和教育者,还别有一层深邃的意义,也即童话与童观(儿童观)的内在关联:童话实际上是童观的文学表现,而童观的进步又引领滋养着童话(乃至其他儿童文学)的实践。
(以下两篇文章转自振林书斋和宁波赫德,向作者李庆明老师致谢!图片选自网络。)
永远的童话
——童话经典100本 (2017版)
作者|李庆明
来源|振林书斋|宁波赫德
“安徒生是专为那些极其聪明的孩子写作的,这些孩子的年龄从9岁到90岁。”(‘Andersenwrote for extraordinarily intelligent children of all ages, from 9 to 90. ’)评论家Harold Bloom的这句话与我国著名儿童文学作家和翻译家任溶溶先生所说的“安徒生是可以从小读到老的”,可谓异曲同工。童话的这一奇妙特性和效用是值得我们深思与回味的。
童话对于儿童生命成长的意义不言而喻,如拙文所言:“童话是儿童最早的神话,儿童的创世原典,儿童生命的魂魄所在,是个人的原始文化,是个人文化发育成长的母体,个体后来发展起来的全部科学的、道德的、审美的品质都发芽于、孕育于、肇始于童话。童话以独特的思维方式和话语方式为儿童建造了一个温馨、诗意的居所,使之得以安居于其中,安享它带来的无与伦比的欢愉。没有了童话这样的充溢着语言创世意蕴的文化养料,儿童的生命就枯竭萎顿了。”
童话对于成人、老人也意义非凡,欲永葆童心,必永读童话。童话对于消解工业文明的遗祸同样具有深刻的影响,正如池田大作:“一个远离’童话世界‘的社会,表明这个社会是多么地煞风景,已经变成了多么干瘪无味的状态。”这是一篇十年前发表的旧文(实际上写于12年前安徒生200诞辰),其中的个别观念如今有些微不合时宜之处,而且也有了一些新的认知(如童话的叙事模式等),但思想主旨并未改变,特于鄙人微公号刊布,以释怀旧意绪矣。
安徒生(1805-1875),19世纪伟大童话作家,被誉为“世界儿童文学的太阳”和“发现儿童的人”。
对于所有的儿童来说,2005年是一个不同寻常的年头。4月2日,是丹麦作家安徒生200周年诞辰日。为了纪念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2005年命名为“安徒生年”,这一年,成为全球儿童的盛大狂欢。
安徒生的确是值得纪念的。他一生寒微,孤苦伶仃,却为后世留下大量弥足珍贵的经典,他的童话在全世界的阅知率仅次于《圣经》,足见其非凡的魅力。但“安徒生年”的纪念又不局限于安徒生。它要纪念的实际上是所有和安徒生一样为儿童带来安乐的作家,更是童话本身这一不朽的文化。许多人都知道,在“安徒生年”,童话还赢得一项前所未有的殊荣,金碧辉煌的世界文化遗产大厦里,终于有了它的一席之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6月份郑重宣布,将包括《小红帽》和《灰姑娘》等故事在内的格林童话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格林兄弟为所有爱追根寻源和憧憬未来的人创造了两个最经典的童话句式:“很久很久以前……”和“从此,他们过上了幸福的生活”。——除了失忆者和庸俗得没有任何梦想的人之外,没有谁不会使用这两个最能反映人类纯美心灵的句式。它们表达了作为时间性存在的人所固有的一种力量的绵延和穿越,犹如一道永恒的神圣之光,世代流传,给遭遇动荡和不幸命运的人们带去希冀和信念。说句正经的俏皮话:单这两个句式,格林兄弟就可以获得和安徒生一样的至尊地位。
《小红帽》
但,童话果真有如此的神奇吗?我说得是不是有些夸张,或者有些自作多情呢?
童话对于儿童的神奇诱惑,我想没有人会怀疑。童话多数为孩子所写,心智健全的孩子也格外喜欢童话。对于儿童来说,童话的奥妙就在于它实际上是儿童奇幻纯真心灵的写照,每个孩子都可以像照镜子那样在童话中直观到自己。儿童是人的一生中最梦幻的时期,有了梦想和幻想,儿童就差不多拥有了一切。我常借用马克思的话说,儿童是“真实的想象”的,他把想象的东西作为源自内在真实生活的一部分,而不像成人因为担心想象的虚幻而去追求“想象的真实”,他们从来不会以一种理性的或功利的心理去伤害、糟蹋自己的想象,美丽而奇特的想象常常自然而然地从心灵里流淌出来,正因为如此,儿童的想象、梦幻本质上是童话的,如同原始文化中的想象是神话的一样,美国心理学家奥托·兰克曾指出,神话中的创造“只有在儿童时代的活动以及无法制止的想象力的丰富中才能被发现。”(参见拙作:《母语阅读与人的成长》)
我们也可以说,童话是儿童最早的神话,儿童的创世原典,儿童生命的魂魄所在,是个人的原始文化,是个人文化发育成长的母体,个体后来发展起来的全部科学的、道德的、审美的品质都发芽于、孕育于、肇始于童话。童话以独特的思维方式和话语方式为儿童建造了一个温馨、诗意的居所,使之得以安居于其中,安享它带来的无与伦比的欢愉。没有了童话这样的充溢着语言创世意蕴的文化养料,儿童的生命就枯竭萎顿了。
童话对于儿童的巨大魅力还可以进行现象学的阐释。从现象学的立场看,童话表现的是与人的理性“意识”完全不同的图景,反映的是一种超乎感知的自发、自主或自由地表现自身的“精神”。精神分析哲学的大师卡尔·容格曾经指出:“精神是从外部降诸人的一个魔法师。”“精神”不同于一般的“意识”和“心理”,从本源的意义上讲,它是一种超验的(不能被感知的)、超自然的、呼吸般的存在,如同生灵降临节发生的奇迹的风一样,常以生发、激励、燃情、振奋、活跃、生翼、疾速等面貌出现,具有动力的性质。容格认为,精神在原始人的神话中得到充分而持久的表现,如今,精神除了仅仅留存于宗教思想中,已经变成了人的意识的附属功能,因而也丧失了它原有的自主特性。
其实,精神还表现于童话中。在童话中,精神的原型常以长者面目频繁出现,他代表着神异、洞见、睿智、精灵、善良等超人的“精神”品格,有时在童话中,精神还以半人半兽的动物面目出现。由于动物特征在原始人、潜意识(还包括儿童的想象或梦幻)中并无任何贬损之意,所以,在童话中,动物的智慧和道德常常是优于人的。总之,精神的特性在童话中得到最完全的反映。容格据此说:“童话作为精神,自发、天真,未加雕饰的产物,除却精神本来面目外,不能很好地反映任何东西。”(《童话中的精神现象学》,刘小枫编:《现代性中的审美精神——经典美学文选》)不过,在我看来,童话中精神现象,与其说是通过童话中诸如智叟、半人半兽之类的形象显现出来的所谓“精神本来面目”,不如说是童话本身表现出的独特思维方式,我们可以把它称之为“精神”的思维方式。童话的这种所谓“精神”的思维方式,本身就是现象学式的。现象学的思维方式,通俗地讲,是一种“源始”(寻求本源的)的、不偏执于主观(思维)或客观(存在)一端的“非实体性”、“非二元论”思维方式。主体(思维)与客体(存在)之间原本就是不分的,统一的或同一的。
童话的精神思维和神话的精神思维很相似,正是主与客、思与在浑然不分的。(参阅叶秀山:《思·史·诗——现象学和存在哲学研究》)正是这种现象学式的非二元的精神思维方式创造了无比瑰丽神奇的童话世界。因为正是这个“不分”,使得除了主体与客体、思维与存在之外的所有有关部分与整体、过去与未来、因果与并列(包括同时)、偶然与必然、苏醒与梦寐、死亡与复生、灵魂与肉体、神灵与人物、他人与自我、虚幻与真实等等差异和区别都没有了意义!而所有这些,都是与处在万物有灵阶段或诗性智慧阶段的儿童心灵世界相契合的。这就是儿童喜欢童话的秘密。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童话都适合儿童。粗制滥造的童话不适合,纯粹逗乐的童话不适合,我甚至认为,那些被称之为“幻想小说”的作品(它们也可以在宽泛的意义上称为童话),例如风靡一时的《哈里·波特》,也应该很审慎地推荐给孩子阅读。据我所知,一些有教养传统的国家是不向孩子推荐《哈里·波特》的。像美国,《哈里·波特》刚上书架不久,便被美国图书馆协会打入最差图书排行榜(在百部最差的图书中,目前排第48位),与威廉·贝内特先生(里根总统时代的教育部长)编著出版的《美德书》被奉为美国儿童书架上永远的精神宝典适成对照,同时也与我们国内的文化奸商以及浅薄的文化掮客们疯狂渲染《哈里·波特》的成功,令孩子们趋之若骛适成对照!其实,《哈里·波特》也没有什么不好,但即使很好,甚至将来成为经典(我们拭目以待),也还是要在决定是否推荐给孩子们之前好好斟酌思量的。作为幻想小说,《哈里·波特》这类书和童话还是有很大区别的。这种区别应该影响我们对儿童阅读的指导。
我很同意曹文轩先生的一番话。他认为,童话与幻想小说的最根本的区别,在于对善和恶的开采上。童话似乎更倾向于对美的赞颂,而幻想小说则更倾向于对恶的批判。童话总是乐于关注人性善的一面,然后用比较纯净的文字加以表述,而幻想小说则乐于揭示人性恶的一面。因为小说总具有批判的精神,总具有某种颠覆现实、撕破现实嘴脸或面具的意味。(《中国儿童文学5人谈》)而孩子的心灵是柔弱而稚嫩的,童话应当为儿童输送契合他们心灵的优雅、诗意、柔美、精致的作品,总之,是能令儿童的心灵产生感动、悲悯和无限美好遐想的作品。安徒生就是这样一位伟大作家,尽管他本人未必完美无缺,但却一直固执地用羽毛笔书写着略带忧伤而醇美的童话,为孩子们营造着一个永恒的乐园,就像在黑暗中划亮一根又一根能照彻心灵宇宙的火柴。诚如亚里士多德所说,儿童健康美好人生的基石是良好的习惯。“年轻时形成的观念是很难改变的,因此年轻人成长时首次听到故事应该是美德的典范……这样我们的年轻人才能在健康的土地上成长,沐浴着阳光雨露,接受美好的事物。”(柏拉图《理想国》)特级教师周益民先生曾经指导孩子们阅读过日本作家新美南吉(1913—1943)的《去年的树》,他将课文和教学设计都寄给了我,这篇童话不长,不妨全文摘抄如下:
一棵树和一只鸟儿是好朋友。鸟儿站在树枝上,天天给树唱歌。树呢,天天听着鸟儿唱。
日子一天天过去,寒冷的冬天就要来到了。鸟儿必须离开树,飞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去。
树对鸟儿说:“再见了,小鸟!明年春天请你回来,还唱歌给我听。”
鸟儿说:“好的,我明年春天一定回来,给你唱歌。请等着我吧!”鸟儿说完,就向南方飞去了。
春天又来了。原野上、森林里的雪都融化了。鸟儿又回到这里,找她的好朋友树来了。
可是,树,不见了,只剩下树根留在那里。
“立在这儿的那棵树,到什么地方去了呀?”鸟儿问树根。
树根回答:“伐木人用斧子把他砍倒,拉到山谷里去了。”
鸟儿向山谷里飞去。
山谷里有个很大的工厂,锯木头的声音“沙——沙——”地响着。鸟儿落在工厂的大门上。她问大门说:“门先生,我的好朋友树在哪儿,您知道吗?”
门回答说:“树么,在厂子里给切成细条条儿,做成火柴,运到那边的村子里卖掉了。”
鸟儿向村子里飞去。
在一盏煤油灯旁,坐着个小女孩。鸟儿问女孩:“小姑娘,请告诉我,你知道火柴在哪儿吗?”
小女孩回答说:“火柴已经用光了。可是,火柴点燃的火,还在这个灯里亮着。”
鸟儿睁大眼睛,盯着灯火看了一会儿。
接着,她就唱起去年唱过的歌给灯火听。
唱完了歌,鸟儿又对着灯火看了一会儿,就飞走了。
读这样的童话,除非冷血动物,心灵不产生深深的颤栗和震撼是不可能的,不被净化和升华是不可能的。因为《去年的树》表达的是人性中最微妙至深的那些高贵品质:赤诚,坚贞,执着,凄美,尤其是灵魂不朽,就像台湾作家林清玄写给他孩子写的那样:“更重要的是‘天长地久’。这个世界虽然总在变动,一棵大树可能马上变成火柴,但是有许多东西却不会因为形体的变化而改变,因为形体的失去而消失!”益民先生最后意味深长地让孩子们想象“鸟儿睁大眼睛”看灯火时的眼神,从眼神中解读心灵诉说的声音。它让我忽然想起了柏拉图在《理想国》中说过的那句话:“没有哪种训练比这种训练更高贵了。”
是的,童话有能力也应当进行这样高贵的训练。心灵中复苏、凝聚了这种天堂般的高贵,才不会陷入迷茫、空洞和沉沦,才有可能平静地抵御现代文明中的各种精神垃圾,也才有可能指导阅读像《哈里·波特》之类的作品时接受理性批判精神的熏陶,而不是单纯沉湎于巫术魔方般神异刺激的诱惑。有迹象表明,经典童话已经不再是当今儿童阅读的主旋律。即使安徒生二百诞辰的日子里,王府井新华书店和北京图书大厦里的安徒生童话也销售一般,孩子们更心仪刺激、惊险的流行时尚的书籍。这一现象向我们提出了最严厉的警示:宣扬善良和瞻望美好的童话对处于越来越恶化的文化境遇中的儿童来说,是多么重要和迫切!从这个意义上看,童话可以保护孩子不受现代文明世界的滋扰和侵害。奥地利作家、1984年安徒生文学奖得主克里斯蒂·诺斯特林格在受奖演说辞《儿童文学与现实》中的一番话值得我们记取,他说:“我写书的办法很简单:既然儿童们生长于斯的环境不鼓励他们建立自己的乌托邦,那我们就挽起他们的手,向他们展示这个世界可以变得如何美好、快乐、正义和人道。这样可以使儿童们向往一个更美好的世界。这种向往会使他们思考应该摆脱什么、应该创造些什么以实现他们的向往。”
童话对于儿童成长的意义应该是不言而喻了。但是,童话的意义决不限于儿童。任溶溶先生说:“安徒生是可以从小读到老的。”我曾经所在学校的一位英语老师在题为‘Grow up with Fairy Tales’的英语文化阅读活动中,引用Harold Bloom 的一句经典评语更是耐人寻味:‘Andersen wrote for extraordinarily intelligent children of all ages,from nine to 90.’这位老师最后提了一个很有挑战性的问题:‘Do we still needfairy tales? Why?’引发了差不多已经远离童话的中学生的热烈讨论。有个学生的回答引起我的注意,她说:‘When we were young,we didn’t understand themvery well. We were interested in the fantastic stories. But when we grow up, wecan understand them better. ’的确,安徒生的许多作品虽然情节令孩子们喜爱,但意蕴遥深隽永,断非儿童倏忽就能读懂,需要慢慢阅读,细细揣摩,久久回味,可能需要经历一个由“落叶满山空,何处寻行迹”直到“万古长空,一朝风月”的漫长过程。安徒生在写他的早期童话之一《小人鱼》时就说过,在他收有《小人鱼》的那个小集子里,“其他童话比这一篇更是儿童故事,而这一篇含义更深,只有大人能够理解。”这应证了那位同学的见解。有人也许会认为,随着年龄的增长,为什么我们不能从其他文学作品中领略微妙至深的人生道理,而一定要俯就小儿科式的童话呢?我认为这种荒谬的想法其实是建立在误解童话的基础之上的。
童话是不能简单地视为一般文体的,如本文开头所言,童话是一种文化。它以最切近人性本源地带的致思方式和话语方式确立了自身的尊贵地位,并发挥它远远超越儿童这一特殊年龄的阅读对象的作用。要知道,我们所置身的这个时代凭籍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创造了惊人的财富,显示了人类征服外部世界的巨大力量,但是同时也给人类自身带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危险境域,人性恶的一面不可遏制地迅速膨胀,人生依然经历着难以逃脱的苦难,在聒噪轻浮的欲望世界中狼奔豕突而信仰危机、纯真尽失、精神迷茫、灵魂荒芜的人们无家可归,渴望抚慰、纯净和安顿,这时,童话的出场显示了特殊的意义,拥有了宗教神启般的作用。这种作用是任何其他文体的文学作品无法比拟的。
安徒生在一封致友人的信中也谈到童话对于成人的意义:“我想用我的一切感情和思想为孩子们写童话,但是,同时我也没有忘记那些和我一样经历过生活苦难的成年人。当我写一个讲给孩子们听的故事时,我会永远记住他们的父亲和母亲也会在旁边听,因此,我也得给他们写一点东西,让他们想想。”我甚至认为,即使是十恶不赦的坏蛋,若是有机会看看童话,说不定也会在纯洁无邪的语词中获得启迪,从而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譬如,安徒生《世界上最令人难以相信的事情》就能提供这样的启示:某国王有一天突发奇想,颁布一道告示,说是某月某日将举行一次大会谁能在大会上显示自己世界上最令人难以相信的事情,谁就能娶公主为妻并获得半个王国。于是,从那天起,这个王国里开始出现奇奇怪怪的现象。例如许多人在练习把吐沫吐过头顶落到身后去,等等。
终于到了开大会的那一天。许多人各显神通了之后,一个工匠走了上去。他出示了一口精美的计时钟,这口钟很奇特。敲响一下,就从钟里走出一个栩栩如生的木俑,那是摩西;敲响两下,走出的是亚当和夏娃;……以后也是敲几下就走出几个圣经人物,直到敲十二下走出十二门徒。众人被折服了,一致认为这位工匠做出了世界上最令人难以置信的事情。这时候,从人群里却走出一条大汉大步流星走上台,拿出一把榔头把那口钟敲了个粉碎。众人先是惊愕后是震怒,可是那个大汉却认为自己才是做出了世界上最令人难以置信的事情。就在众人怒不可遏而又无言以对的时候,从钟里走出的那些圣经人物“现身”并合力赶走了大汉。这个童话可以教育那些恐怖分子,或是对恐怖活动幸灾乐祸的成人:破字当头,绝对不可能产生奇迹!
有时,即使我们生活在歌舞升平的岁月,童话对于成人、对于老人仍具有不可忽略的意义。人总是要老,甚至要死的。但是我们是否能接受这样的事实?这无疑是一个严峻的问题。当我们为此烦躁不安的时候,读读童话十分有益。有不少童话就是用来缓解稀释郁积在大人甚至老人心头的烦恼的。我手头有一本美国精神病医生,艾伦·奇南博士撰写的书:《秋空爽朗——童话故事与人的后半生》(东方出版社1998年中译)它运用容格的老年发展心理学理论,对经典童话进行了深邃的剖析,为我们展现了童话世界中的老年心理学。正如这本书的中文翻译者所说的那样,“这本书不仅是一部童话集,还是一部老年发展心理学的重要著作。对于那些因老之将至而感到忧虑的人,它是一剂充满智慧的良药。”
我庆幸自己在还没有年迈之前就看到这本书,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为度过一个幸福智慧的未来老年,提前做了一点精神上的操练和准备。这本童话集收集了不少童话,每一个童话都能向老人提供某个方面的智慧的启迪,如《命运与伐木人》所隐喻的老人“魔力的丧失与回归”,《麻雀的礼物》隐喻的对老人自我心理分析的告诫,《年老的炼金师》隐喻的“智慧”,《魔林》隐喻的“自我超越”,《一位老母亲的忧伤》隐喻的超越与上帝,《海龙王》隐喻的超越与内在的自我,《失去瘤子的老人》隐喻的返璞归真,《纯朴的稻草人》隐喻的自我整合与天真,《寡妇与青蛙》隐喻的老人发挥的社会中介作用,《使枯树开花的老人》隐喻的回归与变形,等等。
我同意奇南博士对老年童话的看法:尽管有多年的经验,老人可以对情感上的冲突应付裕如,但是“老人面对新的挑战,冲破社会常规和实用理性,挣脱策划、妥协和‘适应’的束缚,童话故事则帮助完成了这一任务。它们使老人回到想像的世界中去。并且在那儿,在一个得天独厚的王国里,个人能够抛弃理性,记起了被遗忘了的理想,并看到那理想究竟可能是什么而不只是简单是什么。”(168页)给孩子们看的那些充满英雄主义色彩的童话,为他们提供了需要勇气、坚韧和信心去为之不懈努力奋斗直至成功、直至和心爱的人“从此以后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的范例,但是真正的“从此以后”究竟是什么,英雄童话往往语焉不详,英雄童话只教育少不更事的孩子憧憬“自我成功”的生活,而不告诫他们“成功以后”(从此以后)如何面对新的挑战。“从此以后”也许是幸福的,但是人总会老去,问题多多,往日的那种与天、地、人奋斗而其乐无穷的劲头肯定是没有了。如何是好呢?老年童话提供了这方面的真知灼见。它为处于后半生的男人和女人描绘了自我超越(而不是自我确立,如功成名就之类)的新任务,并且教给他们以智慧而不是勇气之类的美德。
人生的丰富内容是存在于“从此以后”的境况中的。其中最重要的是:恢复被世界遗忘了的天真无邪。奇南对老人们说道:“那是老人故事对他们最终的承诺和挑战——将神话和童话的魔力注入到现实生活中去。那样,人生的终点就会成为人生的开始,成为变形了的而又光彩照人的开始,为了高尚的自我,为了社会,也为了上帝。”(170~171页)
艾伦·奇南:《秋空爽朗——童话故事与人的后半生》
童话之于成人和老人的意义,不亦明乎?!
最后,童话对于我们这些思想文化的启蒙者和教育者,还别有一层深邃的意义,也即童话与童观(儿童观)的内在关联:童话实际上是童观的文学表现,而童观的进步又引领滋养着童话(乃至其他儿童文学)的实践。在真正意义的童话以及儿童文学产生以前的漫长历史中,人类的儿童观十分落后。儿童差不多只是成人世界的附庸,甚至被视为不祥之物。在某种程度上,是童话催生了“儿童的发现”。勃兰兑斯在《童话诗人安徒生》中说:“安徒生是丹麦发现儿童的人。”的确,安徒生以他的童话改变了丹麦落后的成人本位的儿童观,使他们明白:儿童是与成人不同的人,有着特殊的需求,给儿童阅读的童话并不是幼稚的作品。日本的文学巨匠宫泽贤治(1896~1933)也是用他的童话改变了人们的儿童观。他被称为“日本的安徒生”不是没有道理的。贤治的童话与日本的“童心主义运动”密切相关。第一次世界大战刺激了日本的经济,随着经济的腾飞,日本的文化理念发生了急剧变化,近代的儿童观扎下根来,儿童文学与之互为照应。
夏目漱石的弟子铃木三重吉主编的童话杂志《赤鸟》开启了日本的童心主义运动。当时安徒生的童话就借此翻译到日本,贤治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开始童话的创作的。在他的一百多篇童话中,动物、植物、山川都和人类一样具有一种永恒的生命。他的童话成为他的儿童观的一种圣洁表达。中国的童话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产物。安徒生童话也是在这样的大潮下进入中国的。“安徒生的发现”和“儿童的发现”具有同质的意义。早在1908年,新文化运动主将周作人就预告要翻译安徒生的作品。1913年,他发表《丹麦诗人安兑尔然传》,是为我国第一篇介绍安徒生的文论。不久(1919年)又在《新青年》发表了他翻译的安徒生童话《卖火柴的女儿》。与此同时,刘半农、孙毓修、周瘦鹃、赵景深和郑振铎等人也开始热心推介安徒生及其童话。毫无疑问,安徒生童话对于当时的中国产生了深刻的思想启蒙影响。
因此,阅读童话,理解童话,甚至创造童话,是具有确立儿童观的思想史意义的。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李泽厚先生精辟地称之为“救亡压倒启蒙”,想想那个动荡年代造就的张天翼的《大林小林》、郭沫若的《一只手》、应修人的《金宝塔银宝塔》等政治童话吧,更不要提及疯狂的“文革”年代孳生的那些伪儿童文学和艺术),迄今为止,中国的思想文化(包括教育)世界还远远没有建立起现代意义的儿童观,我们还需要一次新的“安徒生发现”和“儿童发现”,需要一次新的“童心运动”。让我们继续向安徒生学习,向那些用纯美的笔调阐释着儿童哲学、揭示儿童真相的童话和童话作家学习。我注意到,在经历了“皮皮鲁”和“鲁西西”式的所谓“热闹派”童话之后,秦文君、梅子涵、曹文轩等一批颇有思想家气质的作家正以“回归儿童”的姿态出场,他们呼吁童话回归“五四”传统,回归儿童本身。
当然,“五四”文化以及“五四”一代的儿童观并不是尽善尽美的,我并不认为它上演的启蒙戏剧是成功的,所以但愿这样的回归不是简单的重复。不过,这种努力独具慧眼,价值连城,由此我也想到,我们教育界是否也应当尽快终结那些总是打着“以儿童为本位”的旗号而实际上却仍然与极权主义时代一样对儿童幼稚无知的似是而非的教育改革了呢?是否也应当在一种真正的“回归儿童”的精神理念指引下去抗争恶俗(就像我们过去拒斥伪善一样),去捍卫儿童的尊严、开拓属于他们的精神疆土呢?
“一个成人不能再变成儿童,否则就显得稚气了,但儿童的天真不使成人感到愉快吗?他不应该在一个更高的阶梯上把儿童的真实再现出来吗?”马克思在这段话里赋予了“儿童”人类学本体论的内涵,儿童已经超越了单纯的年龄解剖学意义,本文也赋予了“童话”同样的内涵。我想指出的是,欲使童话在个人和人类的一生保持“永远”,就需要马克思所希冀的“在一个更高的阶梯上把儿童的真实再现出来”的一大批永葆纯真的“儿童化”了的成人!
《守望新教育》特别链接——
对人类,阅读是一种生命本体的互相映照,是人类文化精神的集体守望;对教育,阅读是一种最为基础的教学手段,是授之以渔的最终目的;对社会,阅读是一种消弭不公的改良工具,是对人类崇高“价值”和应有“秩序”的坚持;对个体,阅读是一种弥补差距的向上之力,是终身受益的个体福利,是开阔眼界,豁达胸怀,陶冶情操、启迪心灵、修身养性的最好方式;对生命,阅读是一条通向幸福的重要通道,是构建幸福的精神世界的根本途径。——《阅读的力量——新教育武侯宣言》
童话经典100本 (2017版)
作者|李庆明
来源|宁波赫德
写在前面的话
“童话是可以读到老的。”这是我不久前在自己的微信公众号推送的一篇十多年前发表的《永远的童话》的一个主旨。
英文里的Fairy tale(超自然的精灵仙子故事或小妖精的故事),法语里的contes de fee(动物拟人、神奇虚幻故事),德语里的Marchen(伟大的声音,报告,小故事),都是不能翻译成“童话”的,“童话”实在是一个误译。据说是日本江户时代的学者曲亭马琴在1810年使用了“童话”这个词,让人们误以为Fairy tale是以儿童为对象的。其实,童话原本寄生于神话、民间故事和传说,是适合任何年龄的人阅读的。
安徒生的“童话”很多是写给大人看的,美国医生艾伦·奇南在他的《秋空爽朗—童话故事与人的后半生》一书中,专门收集了不少给老人看的童话。可是现在童话被堪称小孩子读读的“小儿科”,稍微大一点的孩子就以读童话为耻,大人们就更不要说了。
对童话的误解已经让我们早早失去了童心的纯真和诗意,难怪日本思想家、教育家池田大作要说:“一个远离’童话世界‘的社会,表明这个社会是多么地煞风景,已经变成了多么干瘪无味的状态。”
为了让大大小小的孩子甚至大人们重新认识童话的非凡价值,竭力保持人性中最辉光熠熠的那份童贞,我从上千个童话中为不同年龄的孩子选择了若干本童话,每个年龄段10本。
此外,还推荐了一些不一定能划分阅读年龄界限的童话集,和少量的科普(含数学)童话,希望大家不用花费太多的时间好好读一读这些大多堪称经典的童话。大一点的孩子不妨学点“学者”的做派,试着研究研究童话,大人们不仅可以和孩子们共读童话,更有必要做些深入的历史的、哲学的思考。
有条件的孩子和大人可以阅读外文原版作品,欣赏改编的童话音乐、电影,乃至用艺术表演的形式将自己喜欢的童话再现出来。我相信,走进童话世界,一定是能从中获得某些类似“神启”的颖悟的!
在选编过程中,汤素兰、保冬妮、张嘉骅、陈诗哥等著名儿童文学作家给予我热忱而卓越的帮助,在此特别向他们表达衷心的谢意!所选篇目仅供参考,大家完全可以在书目之外自行选读,如有不合人意之处,伏乞见谅!
第一部分
阶梯书目
prep
1.《云朵一样的八哥》(绘本),谷力,接力出版社
2.《一园青菜成了精》(绘本),周翔,明天出版社
3.《最奇妙的蛋》(绘本),【德国】赫姆•海恩,明天出版社
4.《彩虹色的花》(绘本),【波兰】麦克•格雷涅茨,二十一世纪出版社
5.《奥莉薇》(绘本),【美国】伊恩•福尔克纳,河北教育出版社
6.《有个性的羊》(绘本),【德国】达尼拉•楚德芩思克,湖北美术出版社
7.《城市老鼠和乡下老鼠》(绘本),【英国】贝妮黛•华兹,湖北少年儿童出版社
8.《想吃苹果的鼠小弟》(绘本),【日本】中江嘉男,南海出版公司
9.《好饿的毛毛虫》(绘本),【美国】卡尔,明天出版社
10.《好饿的小蛇》(绘本),【日本】宫西达也,二十一世纪出版社
一年级
1.《三只小猪》(绘本),【美国】大卫·威斯纳,浙江少儿出版社
2. 《穿靴子的猫》(绘本),【美国】弗雷德·马塞利诺(根据法国童话作家夏尔·佩罗的作品改编的绘本),21世纪出版社
3. 《从前有一只老鼠……》(绘本),【美国】玛西娅·布朗,南海出版公司
4. 《晚安,大猩猩》(绘本),【美国】佩吉.拉特曼,南海出版公司
5. 《顽皮公主不出嫁》(绘本),【英国】芭贝·柯尔,南海出版公司
6. 《小熊温尼·菩》(绘本),【英国】艾伦·亚历山大·米尔恩,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
7.《青蛙王子历险记》(绘本),【荷兰】汉斯比尔,湖北美术出版社
8. 《狗狗换屁屁》(绘本),【英国】 彼得·宾利,未来出版社
9.《了不起的狐狸爸爸》,【英国】罗尔德•达尔,明天出版社
10.《阿笨猫开书店》,冰波,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
二年级
1. 《白兔和黑兔》(绘本),【美国】加思•威廉斯,南海出版公司
2. 《迟到大王》(绘本),【英国】约翰•柏林罕,明天出版社
3.《小鱼散步》(绘本),陈致元,明天出版社
4. 《打瞌睡的房子》(绘本),【美国】奥黛莉•伍德,明天出版社
5. 《手套》(绘本),【俄国】叶夫格尼•M•拉乔夫,二十一世纪出版社
6. 《壁橱里的冒险》(绘本),【日本】古田足日,新星出版社
7. 《鸭子骑车记》(绘本),【美国】大卫•夏农,南海出版公司
8.《让路给小鸭子》(绘本),【美国】罗伯特•麦克洛斯基,河北教育出版社
9.《绿野仙踪》,【美国】莱曼•弗•鲍姆,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
10.《木偶奇遇记》,【意大利】科洛迪,浙江少儿出版社
三年级
1. 《爷爷一定有办法》(绘本),【加拿大】菲比•吉尔曼,明天出版社
2.《野兽国》(绘本),【美国】莫里斯•桑达克,贵州人民出版社
3.《松鼠先生和月亮》(绘本),【德国】塞巴斯蒂安•麦什莫,湖北美术出版社
4.《小狐狸买手套》(绘本),【日本】新美南吉,南海出版公司
5.《母鸡的旅行》(绘本),【澳大利亚】安娜•沃克,湖北少年儿童出版社
6.《大嘴狗》(绘本),【德国】安娜•玛尔、本特•穆克•塔塞尔,湖北美术出版社
7.《谁要一只便宜的犀牛》(绘本),【美国】谢尔•希尔弗斯坦,南海出版公司
8.《鼹鼠的月亮河》,王一梅,新蕾出版社
9.《时代广场的蟋蟀》,【美国】乔治•塞尔登,二十一世纪出版社
10. 《长袜子皮皮》,【瑞士】阿斯特丽德•林格伦,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
四年级
1. 《卡夫卡变虫记》(绘本),【美国】劳伦斯•大卫、戴勒菲妮•杜朗,新星出版社
2.《小房子变大房子》(绘本),【英国】朱莉娅•唐纳森等,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3.《三只小猪的真实故事》(绘本),【美国】乔恩•谢斯卡、莱恩•史密斯,河北教育出版社
4.《一片叶子落下来》(绘本),【美国】利奥•巴斯卡利亚,南海出版公司
5.《火焰》(绘本),【英国】欧内斯特·汤普森·西顿原作,【中国】朱成梁编绘,二十一世纪出版社
6.《蔷薇别墅的小老鼠》(绘本),王一梅、陈伟、黄晓敏,海燕出版社
7.《夏洛的网》,【美国】E•B•怀特,上海译文出版社
8.《我是花精,我是花》,保冬妮,海燕出版社
9.《绿拇指男孩》,【法国】莫里斯•杜恩,新蕾出版社
10.《骑鹅旅行记》,【瑞典】塞尔玛•拉格洛夫,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
五年级
1.《幸福》(绘本),【德国】尤塔·鲍尔,新星出版社
2.《世界为谁存在》(绘本),【英国】汤姆•波尔等,湖北少年儿童出版社
3.《失落的一角》(绘本),【美国】谢尔·希尔弗斯坦,南海出版公司
4.《大黑狗》(绘本),【英国】李维•宾福德,接力出版社
5.《獾的礼物》(绘本),【英国】苏珊•华莱,明天出版社
6.《青鸟》,【比利时】莫里斯•梅特林克,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
7.《扬•比比扬奇遇记》,【保加利亚】埃林•彼林,少年儿童出版社
8.《柳林风声》,【英国】肯尼斯•格雷厄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9.《遥远的野玫瑰村》,【日本】安房直子,少年儿童出版社
10.《长了韵脚的马》,【中国台湾】张嘉骅,国语日报社(大陆2018年由青岛出版社出简体版)
六年级
1.《爷爷变成了幽灵》(绘本),【丹麦】金•弗珀兹•艾克松等,湖北美术出版社
2.《极地特快》(绘本),【美国】克里斯•范•奥尔斯伯格,新星出版社
3.《奥菲利亚的影子剧院》(绘本),【德国】米切尔•恩德等,二十一世纪出版社
4.《森林大熊》(绘本),【瑞士】约克•史坦纳等,新星出版社
5.《乌丢丢的奇遇》,金波,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
6.《玩具历险记》,【美国】艾米莉•杰肯斯,贵州人民出版社
7.《跑猪噜噜》,【德国】乌韦•狄姆,二十一世纪出版社
8.《玻璃孔雀》(又名《小书房》),【英国】依列娜•法吉恩,安徽少年儿童出版社
9.《小飞侠彼得•潘》,【英国】詹姆斯•巴里,少年儿童出版社
10.《快乐王子》,【英国】王尔德,上海译文出版社
七年级
1.《楼阁精灵》,汤素兰,长江少儿出版社
2.《魔法师的帽子》,【芬兰】托芙•扬松,明天出版社
3.《北风的背后》,【英国】乔治•麦克唐纳,少年儿童出版社
4.《小王子》,【法国】安东尼•德•圣艾克修佩利,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5.《当世界年纪还小的时候》,【德国】于尔克·舒比格,四川少儿出版社
6.《曹文轩童话故事精选》,曹文轩,高等教育出版社
7.《时间的皱折》,【美国】马德琳•英格,江苏美术出版社
8.《安德的游戏》,【美国】奥森•斯科特•卡德,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9.《狮子、女巫和魔衣柜》,【英国】C.S.刘易斯,人民文学出版社
10.《风的旱冰鞋》,【日本】安房直子,接力出版社
八年级
1.陈诗哥:《童话之书》,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
2.《小狐狸阿权》,【日本】新美南吉,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3.《地海巫师》,【美国】厄休拉•勒古恩,江苏文艺出版社
4.《汤姆的午夜花园》,【英国】菲莉帕•皮尔斯,人民文学出版社
5.《毛毛》,【德国】米切尔•恩德,二十一世纪出版社
6.《辛可提岛的迷雾》,【美国】]玛格丽特·亨利等,河北教育出版社
7.《永远讲不完的故事》,【德国】米切尔·恩德,二十一世纪出版社
8.《洞》,【美国】路易斯·萨奇尔,南海出版公司
9.《借东西的小人》,【英国】玛丽·诺顿,译林出版社
10.《黄瓜国王》,【奥地利】克里斯蒂娜·涅斯玲格,明天出版社
九年级
1. 《蝉为谁鸣》,张之路,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
2.《通往特雷比西亚的桥》,【美国】凯瑟琳•佩特森,新蕾出版社
3. 《魔法灰姑娘》,【美国】盖尔·卡森·乐文,新蕾出版社
4.《灵力》,【美国】英格丽德•劳,南海出版公司
5.《马提和祖父》,【意大利】罗伯托•普密尼等,新蕾出版社
6. 《坟场之书》,【英国】尼尔·盖曼,四川科技出版社
7. 《浪漫鼠德佩罗》,【美国】凯特·迪卡米罗,新蕾出版社
8.《随风而来的玛丽阿姨》,【英国】帕·林·特拉芙斯,明天出版社
9.《兔子共和国》,【英国】理查德·亚当斯,天津人民出版社
10.《动物庄园》,【英国】乔治•奥威尔,江苏文艺出版社
第二部分
合集
(不分级,可根据个人兴趣选读)
1. 《希腊童话》,王小英 、朱圣鹏编译,上海文艺出版社
2. 《圣经童话》,曹乃林编,译林出版社
3.《安徒生童话》,【丹麦】汉斯•克里斯蒂安•安徒生,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4.《格林童话》,【德国】格林兄弟,中国画报出版社
5.《王尔德童话》,【英国】奥斯卡·王尔德,译林出版社
6.《豪夫童话》,【德国】威廉·豪夫,人民文学出版社
7.《中国童话》,黄蓓佳编,北京科技出版社
8.《中国故事》,一苇述,中信出版集团
9.《聊斋汊子》、《聊斋汊子续集》,董均伦述 江源记,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
10.《中国童话》,刘丽朵,商务印书馆(即出)
第三部分
科普类童话
1.《汉声数学图画书》(全41册),【美国】 明德尔·西托默 等著,贵州人民出版社
2.《数学童话绘本》 (全6册),苏梅,中国城市出版社
3.《好玩的数学绘本》(全30册),【韩国】 金慧善 著,化学工业出版社
4.《李毓佩数学童话集》,李毓佩,海豚出版社
5.《数学幻想大战》(20册),【韩国】儿童筑梦团队,中国城市出版社
6.《中国科学童话选》,鲁克选编,四川少年儿童出版杜
7.《科学童话绘本》 (全6册),苏梅,中国城市出版社
8.《大自然科学童话绘本》,【韩国】李尚培,二十一世纪出版社
9.《大自然的故事科学童话绘本系列套装》(全13册),【法国】贝尔纳·贝尔塔安,文化发展出版社
10.《中外经典科学童话》(全6册),叶永烈等,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
《守望新教育》特别链接——
[营造书香校园]
童年是最美好的岁月,童书是最美丽的种子——中国幼儿基础阅读书目100本
童年的秘密与童书的价值远远没有被认识——中国小学生基础阅读书目100本
与人类崇高的精神对话——中国中学生基础阅读书目(初、高中各100本)
......
守望新教育微信号:swxjy_cdq
守望新教育:聆听大师的教育智慧,分享高人的教育心得,汇聚田野的教育创造,助力有缘的教育梦想。守望新教育:呈人之美,成人之美。守望新教育: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新教育实验,是一个以教师专业发展为起点,以通过“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培养卓越口才、构建理想课堂、建设数码社区、推进每月一事、缔造完美教室、研发卓越课程、家校合作共建”十大行动为途径,以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的的教育实验。
新教育新在何处?对于我来说,当一些理念渐被遗忘,复又提起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只被人说,今被人做的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模糊走向清晰,由贫乏走向丰富的时候,它就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旧时的背景运用到现在的背景去续承,去发扬,去创新的时候,它就是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