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有意义的学习应侧重“求”而不是“知”——最有力量的教育一定是真实的教育

李烈 守望新教育 2022-04-17

[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守望新教育 守望真善美]


我不建议老师、家长,每天花大力气去死抠那些具体的知识是否记忆准确,而忽视孩子在学习过程中隐含的那些可贵的“思考”,和对问题与任务本身的“好奇心”。只有“思考”、“思考力”才是学习的关键所在。当我们为孩子挡住了所有的困难挫折,也就挡住了孩子生命的多彩体验,挡住了孩子的未来成就。

成长就是这样。关注过度、包办过多,就剥夺了孩子的主体体验权利,就是爱的错位!孩子的健康发展必须以自我发展能力为基础,而自我发展能力必须在真实的世界中培养,让孩子面对真实、体验真实、拥抱真实。

孩子们亲身经历的这些事,无一不夹杂了他们各自丰富的情感体验,只有真正做过,个中滋味才会真地涌进心田,才能品出生命的五味杂陈与奇妙之处,也才是真正地引导了孩子们向善、向上。

真实的教育就是要让孩子们在亲历之后用自己的话来总结、来分享,在碰撞和交流中真正体会生命的真谛、吸纳文明的精髓。

只要是自己用心血浇灌出来的成果,不在于幼稚或成熟、零散或严谨,也不在于多长多短,我坚信孩子写下的字字句句都刻在了他的心上,这样才是有力、有效的教育结果!——李烈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礼记》。日新之谓盛德。——《易传》。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大学》。惟进取也故日新。——梁启超。德贵日新。——康有为。常新,自新,全新。——陶行知。


相信种子,相信岁月。埋下种子,以日以年;守望岁月,静待花开。


新教育新在何处?对于我来说,当一些理念渐被遗忘,复又提起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只被人说,今被人做的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模糊走向清晰,由贫乏走向丰富的时候,它就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旧时的背景运用到现在的背景去续承,去发扬,去创新的时候,它就是新的。(《新教育——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

新教育首先是真教育——警惕新教育的形式主义;新教育不是贴标签,不是赶时髦;新教育实验欲求何真、何以求真、真在哪里?
做真的教育和真做教育——教育之美:求真求善求美
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有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达到人的心灵深处
让每一个生命独特绽放——尊重每一个生命,才是真教育
认识和发现真实的儿童——回到儿童完整的生活世界中去
教育远比教育学复杂,要有敬畏之心——做一位真诚的教育学人
......


最有力量的教育一定是真实的教育!
作者|李烈

李烈,特级教师,原北京实验二小校长,国家督学,中国教育学会学术委员会常务副主任,中国教育学会小学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国务院参事。北京市正泽学校校长。



有意义的学习应侧重“求”而不是“知”

孩子的成长是有规律的。以从教30余年并纵览各家学说的经历,我认为,孩子成长的规律可以浓缩在一个最简单却最意味深长的字上:人。

“人”字如何解读,它所蕴指的涵义又是什么?应该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及家长必须研究与深思的重要课题。

儿童的发展可以从两个角度来看:

认知发展,可以看作是“人”字的左撇;

个性社会性发展,也可以称之为非认知发展,可以看作是“人”字的右捺。

一撇一捺,组合成了一个完整的“人”字。

左撇的认知发展,主要在孩子求学的过程中完成,而学习的关键在于使孩子“学会求知”。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每个个体的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



然而,每一个孩子所接受的“学习”却未必相同、等值。因为教是为了不教,是教学的最高境界。所以,真正有意义的学习应侧重于“学会求知”中的“求”字,而不是“知”。

也就是说,知识的学习只是提供了一个平台、一种手段和一个机会或者过程,它重在通过学习的过程让孩子学会“求”的方法、激发更深入去“求”的渴望,而不是知识掌握本身。

所以,我们反复强调:好的课堂教学是通过有限的知识学习上升到方法论和价值观的教学。也因于此,从孩子认知结构与认知过程来看,最核心的就是要培养孩子学会思考。

我不建议老师、家长,每天花大力气去死抠那些具体的知识是否记忆准确,而忽视孩子在学习过程中隐含的那些可贵的“思考”和对问题与任务本身的“好奇心”。只有“思考”“思考力”才是学习的关键所在。



切忌忽视对孩子交往能力的培养

右捺的个性社会性发展,主要在孩子的社会化过程中完成,而社会化的关键在于学会做“人”——这里的人指的是“社会人”。

在成长的过程中,孩子们会习得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只有在什么场合下才能做等一系列社会习俗和规则、社会的文明与价值观,就在这一过程中渐渐渗透到孩子的内心,让他们蜕变成一个“社会人”。社会化的过程无法在实验室完成,也无法凭借想象加以实现,社会化的过程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交往”。

孩子的发展切不可只关注认知,而偏废或忽视了对孩子与人交往能力的培养。“什么习惯、礼貌,什么爱心、孝心,什么合作、交往,长大了他自然就会了”,这是一种可怕的认识。事实上,凡是表现出行为问题的孩子,都首先表现为社交技能的不足。如:

不会表达情感、需求,直接“起而动之”;

不知道如何加入别人的活动中,以破坏的方式试图引起注意;

遇到困难、欺侮时不知道正常的求助手段与程序,直接“出手”或者“大喊大叫”“大发脾气”;

在集体生活中没有“轮流”“等待”甚至“所有”的概念……

在我看来,教育中把握好这两点:教孩子学会思考、教孩子学会交往,就基本把住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孩子的生命体验必须是丰富的

人都是在犯错误中长大的。每个人身上都有疤——疤就是成长的记号。当我们为孩子挡住了所有的困难挫折,也就挡住了孩子生命的多彩体验,挡住了孩子的未来成就。

从“人”字的结构,我们浓缩出孩子成长的规律。如果循这些规律而行,我们不难想象,孩子的生命体验必须是丰富多彩的。

无论思考还是交往,都有成败或者被接纳、被拒绝的结果。不同的结果背后是不同的生命体验,有积极的,如自我认同、自豪、兴奋、喜悦和满足等等;也有消极的,如自我否定、沮丧、愤怒、内疚和自责等等。

除了与结果相关的体验,还有伴随在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焦躁、焦虑、坚持、坚定、鼓起勇气再去尝试和耐心的等待,等等。此外,还有日常生活的平淡、平静、平和与有规律、有节奏的生活等。

每一方面都是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自然也是孩子们在生活中一定会遇到和体验的生命部分。



每一方面其实还拥有各自不同的价值。积极的生命体验,可以让我们感受到“活着”的乐趣,消极的生命体验,可以告诉我们:嘿,需要注意了,要付出努力或者该转换方向了。而那些生活中的平淡,恰恰磨练了我们的意志,可能直接影响着结果。

然而,现实生活中常常出现引人叹惜的现象。其原因多是悖规律而行,剥夺了孩子本该有的丰富多彩的生命体验。

典型表现一是让孩子只接受美好的部分,对于负面的部分,溺爱的父母高筑“象牙塔”。

典型表现二是认可失败的存在,但面对消极体验则无力、无助,从而走向自我放弃甚至自我毁灭。

典型表现三是无论成败,只喜欢绚烂,忽视了平淡、平凡和平和的力量。

循规律而行,生活本就会丰富多彩;只有珍惜多姿多彩的人生体验,才有可能使孩子在生病之后、在失落之后更加懂得何谓健康、何谓快乐,也才会更加懂得如何去珍惜、去创造“健康”“快乐”!



最有力量的教育一定是真实的教育

一次教学研讨会中,一篇课文的内容再一次坚定了我的想法:帮助孩子享有多彩生命体验,就是在为孩子健康快乐成长奠基。

我看到这样一则故事:

有两个种树的老人,他们各自种了一片树林,其中的一位老人天天给树浇水,而另一位老人则是每天去树林散步,一两个月才“关照”一下这些树。

过了几年,老人们种的树都长成了高插青冥的大树。一天晚上,出现了异常的暴风雨。经过一晚雷雨,空气格外清新,两位老人又来到了各自的树林边,看见有一片树林全部倒下,而另一片树林则像原来一样站在原地。

倒下的树林是天天给树浇水的老人种的,因为天天浇水树根就不会向下生长,也不会紧紧抓住土地,当然经不起狂风骤雨的摇撼。而一两个月才被“关照”一下的树,因为不是天天浇水,所以根就向下不停地生长以至于把土地抓得稳稳的,遇到再大的暴风雨也当作芝麻一样的小事了。



成长就是这样。关注过度、包办过多,就剥夺了孩子的主体体验权利,就是爱的错位!孩子的健康发展必须以自我发展能力为基础,而自我发展能力必须在真实的世界中培养,让孩子面对真实、体验真实、拥抱真实。

为此我提出,最有力量的教育一定是真实的教育。

真实的教育就是要围绕着孩子真实的生活引出教育的问题,促进孩子的“思考”和“交往”。

孩子身边的生活,就有丰富多彩的课题可以研究:天上为什么有彩虹,宇宙中的失重是怎么回事,什么叫地球变暖,汽车分号限行为什么每天拥堵现象不一……孩子们能够发现这些问题,生成一个个小问号,也就有了丰富多彩的研究中的思考。

真实的教育就是要让孩子亲历这些求知的过程、交往的过程,不是模拟、不是旁观,而是身临其境。

残疾人生存状况调查,小干部竞选的参与,到敬老院给老人洗脚,为爷爷奶奶洗头,去科技馆做义工,在社区宣传环保,为妈妈做个菜……

孩子们亲身经历的这些事,无一不夹杂了他们各自丰富的情感体验,只有真正做过,个中滋味才会真地涌进心田,才能品出生命的五味杂陈与奇妙之处,也才是真正地引导了孩子们向善、向上。



真实的教育就是要让孩子们在亲历之后用自己的话来总结、来分享,在碰撞和交流中真正体会生命的真谛、吸纳文明的精髓。

只要是自己用心血浇灌出来的成果,不在于幼稚或成熟、零散或严谨,也不在于多长多短,我坚信孩子写下的字字句句都刻在了他的心上,这样才是有力、有效的教育结果!

本文转自教育思想网,插画来源:守望新教育。仅作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麦田里的守望者》为世界贡献了一个词语,守望。教育不是管,也不是不管,在管与不管之间,有一个词语叫“守望”。” 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陈东强(《麦田里的守望者——在管与不管之间,有一个词语叫“守望”》《向着新教育的更深处漫溯》《做个内心有光的人——与人同辉,或独自闪光》)

“许多年后,假如有人问我,当年你为社会做过的贡献是什么?我会说:我传播了很多充满人性、良知、散发着正义光芒的文字,我拒绝了与邪恶同污合流。”这句话,据说是柴静说的,无从考证,但说得好。——陈东强(《让教育沐浴人性的光辉》《当代教育家的知行合一》)



《守望新教育》特别链接——


新教育研究院简介——了解和加入新教育指南(2019最新版)
重磅!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意见——新教育实验的选择与行动
向着青草更青处——深耕十大行动,共享幸福完整
“新教育实验”价值系统的特征与实现路径
一朵具体的花,远胜过一千种真理
新教育——未来教育的一面旗帜

......


守望新教育:聆听大师的教育智慧,分享高人的教育心得,汇聚田野的教育创造,助力有缘的教育梦想。守望新教育:呈人之美,成人之美。守望新教育: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

新教育实验,是一个以教师专业发展为起点,以通过“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培养卓越口才、构建理想课堂、建设数码社区、推进每月一事、缔造完美教室、研发卓越课程、家校合作共建”十大行动为途径,以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的的教育实验。

新教育新在何处?对于我来说,当一些理念渐被遗忘,复又提起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只被人说,今被人做的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模糊走向清晰,由贫乏走向丰富的时候,它就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旧时的背景运用到现在的背景去续承,去发扬,去创新的时候,它就是新的。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