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没有“问题儿童”,只有“儿童问题”——陪孩子看电影吧

曹保印 守望新教育 2022-04-17

【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守望新教育 守望真善美】【新教育主题歌】——


在人世间,每一个孩子都是神的作品,都是美丽可爱的天使。


人世间没有“问题儿童”,问题仅仅在于,我们是以什么样的目光看待“儿童问题”,又以什么样的态度和精神观察、思考、解决“儿童问题”。


一部电影,特别是儿童电影,之所以能成为世界性的经典,必然和它所承载并倡导的普世价值不可分。离开了普世价值,经典也就无从谈起,更不用说在全世界范围内受到广泛热爱。因此,举凡世界经典儿童电影,又无一不是传播普世价值的载体,而且是更加通俗易懂、寓教于乐的载体。


和阅读一本书比起来,看一部电影自然比较轻松,花费的时间和精力也都有限。更重要的是,父母和孩子一起看电影,可以在轻松娱乐中,营造爱意浓浓的家庭气氛,使家永远都是那么温馨,那么不忍割舍。所以,“亲子共赏”应成为当下中国家庭的一种文化时尚,成为“学习爱、守护爱”的路径和标志。——曹保印 


爱家,爱生命,爱朋友,爱追梦,爱青春,从陪孩子看电影开始,从看曹保印的这本《陪孩子看电影吧》开始。——杨东平


相信种子,相信岁月。播下种子,以日以年,守望岁月,静待花开。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日新之谓盛德。惟进取也故日新。道在日新,德贵日新。常新,自新,全新。”(《新教育——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

珍藏|史上最好的300部电影合集
15部著名教育电影,15种伟大老师形象
为什么要给孩子最好的文学、音乐和电影
八部充满教育哲理的电影,一定要带着孩子一起看
没有电影的人生,不值得一过
进入未来时代的三张“通行证”——做最中国的国际教育
......

没有“问题儿童”,只有“儿童问题”

——《陪孩子看电影吧》
原创|曹保印 
来源|k12卓越课程研究院

爱家,爱生命,爱朋友,爱追梦,爱青春,从陪孩子看电影开始,从看曹保印的这本《陪孩子看电影吧》开始。——北京理工大学教授、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21世纪教育发展研究院院长杨东平教授说。

本文系书中作者《陪孩子看电影吧》自序,略有删改。

作者,曹保印 

家意味着爱和幸福
 
在人世间,每一个孩子都是神的作品,都是美丽可爱的天使。

所以,在我的女儿曹天健(乳名天天)出生后,我曾写下一首《创造美丽新世界》的诗献给她,诗中说:“你是一个纯洁天使/悄悄展开隐形的翅膀/向着人间翩翩飞翔/像精灵,离开水晶宫殿/一路飞,一路幸福歌唱/歌声过处,大地沐浴阳光/啊!天天,我的小天使/来吧,让我们一起探索/创造美丽新天堂。”

这首诗,收在我的《月子:一位父亲的札记》一书中,成为天天美好生命的开始,也成为我和她的母亲幸福生活的开始。一个没有孩子的家,是不完整的家,是神灵不愿眷顾和留恋的家,因为这里没有天使在歌唱,也没有天使在舞蹈。

对我来说,如果不是亲身感受了女儿出生的全过程,不是和妻子一道夜以继日地照顾女儿的饮食起居,不是用手掌轻轻托起女儿小小的脑袋,不是用胸膛温暖女儿凉凉的小手,不是辗转反侧于女儿突然发烫的小身体,不是欢欣鼓舞于女儿口齿日渐清晰的童言童语,不是沉醉于女儿给自己背童谣、讲故事……即便已经结婚,也很难真正体验家的味道,并因此时常迷茫于关于家的责任。

感谢女儿!她的降临人间,让我作为男人,有了一个真正的、在心里安居的家,也有了真正长大的生命体验,并从此知道,我的生命不再属于我自己,我的喜怒哀乐。爱恨情仇也不再属于我自己……日益厚重的生命之感,让我愿意毫无保留地付出心血,只为了和女儿一道,在人间创造一个美丽新天堂。


这也就是为什么在你即将打开的这本书中,我将“让孩子成为爱家的人”这一主题,放在全书的最前面。我深知儿童学会热爱自己的家,在家的屋檐下躲避人生风雨,从家的炉火中收获人世温暖,是一件意义多么重大,而又价值恒久远的事情。

事实上,举目世界经典儿童电影和文学作品,都无一不把热爱家作为一个核心价值观,以长期潜移默化的形式影响儿童的精神世界。杰出的电影艺术家和作家们深知,无论是对儿童,还是对成年人,家都代表着永恒的人性,意味着纯粹的爱与幸福。一个没有家的人,是痛苦的。失去了家,就失去了整个世界。

所以,如果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有一个幸福的今天和明天,首先必须要做的,就是教育和引导孩子热爱家;与此同时,父母也要身体力行,为孩子做出热爱家的表率。作为孩子降临人世后的第一任、也是最重要的一任教师,在热爱家的教育上,没有任何人能代替父母,也不会有任何人能比父母做得更好。

在这本书中,关于怎样让孩子学会热爱自己的家,为家的荣誉而战,为家的安全而战,为家的幸福而战,为家的快乐而战,我重点分析了《绿野仙踪》、《花木兰》、《天堂的孩子》、“小鬼当家”系列之《独自在家》4部经典儿童电影,但是,在其他4辑的16部电影中,也一样能处处感受到家的无穷魅力。

 
生命教育是儿童必修课
 
之所以要让孩子成为爱家的人,还有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因,那就是要以此为坚实的基础,构筑起呵护儿童生命安全的坚固堡垒。因为,对父母来说,无论孩子是否富贵,只要一生平安,就是最大幸福;对儿童来说,无论人生成败,生命都必须永远珍惜,正所谓“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生命是做好一切事情必不可少的前提。生命若逝,万事如烟。父母和孩子都必须铭记于心。

在儿童非正常死亡率,如其中的自杀率、自残率、自虐率不断增高的今天,积极而充分地开展对他们的生命教育,以及更为深刻的死亡教育,是儿童无比重要的人生必修课。

为了让父母对生命教育,特别是对更为深刻的死亡教育,有更清醒的认识,更为了让孩子在寓教于乐中认识生命与死亡,从而更加珍惜自己的生命,我在“让孩子成为爱生命的人”这一主题中,特意选择了《别惹蚂蚁》、《导盲犬小Q》、《宝莲灯》、《海底总动员》这4部经典儿童电影,重点解读生命教育、挫折教育;并另外在解读电影《狗脸的岁月》时,具体阐明了对儿童开展死亡教育的理由。

当然,我特别希望父母能在日常生活中,就有意识的让孩子观察与思考和生命教育相关的话题,而不是仅仅讲大道理,或者只是看这几部电影。

从我的观察和研究看,在日常生活中认识生命,可以从一棵新芽、一朵新花、一只蚂蚁、一只小鸡、一个小兔子、一条小狗等小型生命体开始,既让孩子直接感受植物的生命,也让孩子直观感受昆虫、动物的生命。为此,在解读《导盲犬小Q》时,我特意以女儿为例,描述了生命与死亡带给儿童的心理和情感冲击。


没有“问题儿童”,只有“儿童问题”
 
一部电影,特别是儿童电影,之所以能成为世界性的经典,必然和它所承载并倡导的普世价值不可分。离开了普世价值,经典也就无从谈起,更不用说在全世界范围内受到广泛热爱。因此,举凡世界经典儿童电影,又无一不是传播普世价值的载体,而且是更加通俗易懂、寓教于乐的载体。

爱家,爱生命,只是倡导普世价值的一部分,对儿童来说,爱朋友、爱追求、爱青春等,也传递着饱含人性之美的如友谊、理想、青春、诚信、合作、承诺、正义、善良、勇敢、公平、公正等普世价值。因此,在这本书中,我又设计了“让孩子成为爱朋友的人”、“让孩子成为爱追梦的人”、“让孩子成为爱青春的人”3个主题,并在这些主题之下,分别解读了15部经典儿童电影。

在“让孩子成为爱朋友的人”这一主题下,我解读了《夏洛的网》、《龙猫》、《101忠狗》、《怪物史瑞克》这4部电影,而提起《夏洛的网》,可能更多人熟悉的是同名畅销图书。不过,这部 电影和另一部同名音乐动画片,都同样非常好看。后者自1973年搬上银幕后,至今仍是传统美国家庭共度周末时的保留节目。它们通过不同的艺术形式,表达了同一个主题:诚信、合作、友谊。

提及诚信,有一个特别值得注意的现象是,在孩子小的时候,很多父母绝不允许孩子说谎话,视说谎话为不可饶恕的大错,但是,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这个禁区却慢慢被打破,有些父母甚至将诚信和傻瓜画了等号。父母们其实并不知道,越是在诚信失范的社会环境下,越是要严格要求自己的孩子守信。只有这样,才能赢得更多人的信任与尊重,才能朋友更多,脚下的路也更多。

在“让孩子成为爱追梦的人”这一主题下,我则解读了《白雪公主》、《阿拉丁》、《狮子王》、《功夫熊猫》这4部电影,分别提出并解答了“世上最美的女人”是怎样培养的、“世上真正的王子”是怎样培养的、“世上伟大的国王”是怎样培养的、“世上最牛的大侠”是怎样培养的4个相互呼应,又不无关联的问题。

之所以这样设计问题,是因为我要传递给阅读这本书的父母们,一个十分明确的信息,那就是一定要让孩子成为爱追梦,并且真的能追上梦的人。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在长大后,成为世上“最美的女人”、“真正的王子”、“伟大的国王”和“最牛的大侠”。当然,这些说法只是一种比喻,它真实的含义,是培养孩子以此设喻的美好品格,比如,热爱劳动、诚实善良、自我救赎、坚忍不拔等。

在“让孩子成为爱青春的人”这一主题下,我集中了3部和青春期有关的电影《狗脸的岁月》、《千与千寻》、《放牛班的春天》,其中《狗脸的岁月》、《放牛班的春天》和另外一部电影《玩具总动员》,则又因“问题儿童”这一性对共性的问题,联系在了一起。青春期是一个危险期,却也是一个成长的关键期。


在这个重要的人生阶段中,父母如何观察、教育和引导孩子热爱自己的青春(期),就显得极其重要。从电影所展示的故事看,自然也放眼于身边的现实,答案其实就是一句话:要坚信奇迹会发生。因为事实上,青春期本身是一个生命的奇迹。所谓“解铃还要系铃人”,要解密青春期这个生命的奇迹,自然要靠奇迹本身。人世间的许多事情,总是十分玄妙,只要坚信奇迹会发生,奇迹还真的就会发生!这一点,在《放牛班的春天》这部电影中,表现得最为感人。

然而,如果认真想一想,实际上却又有很多关于“只要坚信奇迹会发生,奇迹就真的一定会发生”的应然的道理和规律。以《放牛班的春天》为例,针对“问题儿童”,新来的老师克莱门特,并没有特殊的教育秘诀,他只是遵循着教育常识,尽到了一个人性化的教室所应尽的职责,对每一个孩子都不抛弃、不放弃,负责到底。于是,就像他坚信的那样,奇迹真的发生了——“问题儿童”成了“天才儿童”,曾让原来的老师无比头疼的莫杭治,最终成为世界著名指挥家。

这就启发我们:所谓“问题儿童”,反映出来的其实都只是“儿童问题”,而如何针对这些问题,寻找符合人性的答案,正是父母、教师需要努力去做的。因此,对“问题儿童”的抛弃和放弃,说白了,只是成年人不愿去做寻找答案的努力。今天的中国,“问题儿童”越来越多,“问题儿童”学校和假期短训班越来越多,可培训的效果非但不明显,反而出现了许多严重到涉嫌违法犯罪的校园暴力。为什么?那就是因为我们只看到了“问题儿童”,没有看到“儿童问题”!

必须再次强调的是,人世间没有“问题儿童”,所有的儿童都是神的作品,都是天使。问题仅仅在于,我们是以什么样的目光看待“儿童问题”,又以什么样的态度和精神观察、思考、解决“儿童问题”。这这方面,克莱门特·马修是我们真正的榜样——尽管,他是“失败”的音乐家,又来自“池塘之底”。


“亲子共赏”和“亲子共读”相得益彰
 
和阅读一本书比起来,看一部电影自然比较轻松,花费的时间和精力也都有限。更重要的是,父母和孩子一起看电影,可以在轻松娱乐中,营造爱意浓浓的家庭气氛,使家永远都是那么温馨,那么不忍割舍。所以,“亲子共赏”应成为当下中国家庭的一种文化时尚,成为“学习爱、守护爱”的路径和标志。

不过,书香与电影之美,又一点儿也不矛盾,而且事实上还相得益彰。

阅读完一本书之后,再去看根据这本书改编的电影,或者相反,看过电影之后,再回过头去读被改编的书,你将会发现,这种比较性的学习,比单纯的阅读或观影能收获得更多,而且会启发人多角度、多路径地观察、表达与思考问题。在这本书中,除了向读者推荐20部世界经典儿童电影,我还向读者推荐或建议阅读一些相关的优秀图书或文学作品。

我期待,父母在和孩子共赏电影后,能再一起共读这些与之相关的图书或文学作品,让“亲子共读”的书香、“亲子共赏”的电影之美一起,共同温馨我们的家。比如,看过电影《夏洛的网》,再捧读图书《夏洛的网》;看过电影《导盲犬小Q》,再品读《再见了,可鲁》;看过电影《绿野仙踪》,再欣赏同名系列小说等。

我还期待,“亲子共读”的教育理念,能一如朱永新教授所倡导的“亲子共读”的教育理念,一步步走出家庭的小屋檐,走进校园的大天地,使校园不仅处处飘荡浓浓的书香,还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电影之美。

最后,我想做一个梦:带上这20部世界经典儿童电影,拿上这本小书,走进农村,走进山区,和2000多万留守孩子一起,看电影,聊电影,让他们通过这些电影,看看外面的世界,品味普世价值之美,有一个自己的“电影人生”。

曹保印,作家、品牌传播与危机处理专家,北京智信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北京元授教育总经理。曾任《新京报》首席评论员、传媒研究院院长、《新京报传媒研究》主编,出版有《全球化生存》、《中国社会建设》、《直击中国教育底线》、《千万别教坏孩子》等60余部作品;2010年度冰心儿童文学奖获得者,《让电影陪伴孩子成长》被教育部连续四年列为全国教师暑期必读书;2015年度影响全球的100位华人公共知识分子。


“《麦田里的守望者》为世界贡献了一个词语,守望。教育不是管,也不是不管,在管与不管之间,有一个词语叫“守望”。” 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陈东强(《向着青草更青处——深耕十大行动,共享幸福完整》)

中国教育有弊端,但怒目金刚式的斥责和鞭挞,虽痛快却无济于事。对于中国教育而言,最需要的是行动与建设,只有行动与建设,才是真正深刻而富有颠覆性的批判与重构。——朱永新(《教师幸福‌‌来自‌‌美好关系——朱永新教师节致新教育同仁》)


《守望新教育》特别链接——


新教育研究院简介——了解和加入新教育指南(2019最新版)

重磅!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意见——新教育实验的选择与行动

向着青草更青处——深耕十大行动,共享幸福完整

“新教育实验”价值系统的特征与实现路径

新教育之光——新教育实验的奥妙何在?

在新教育的田野里舞动梦想,用心开一朵属于自己的花

图说《新教育在银河》(十二讲)——走,我们去找好教育

新教育——未来教育的一面旗帜

......


守望新教育:聆听大师的教育智慧,分享高人的教育心得,汇聚田野的教育创造,助力有缘的教育梦想。守望新教育:呈人之美,成人之美。守望新教育: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新教育实验,是一个以教师专业发展为起点,以通过“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培养卓越口才、构建理想课堂、建设数码社区、推进每月一事、缔造完美教室、研发卓越课程、家校合作共建”十大行动为途径,以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的的教育实验。

新教育新在何处?对于我来说,当一些理念渐被遗忘,复又提起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只被人说,今被人做的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模糊走向清晰,由贫乏走向丰富的时候,它就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旧时的背景运用到现在的背景去续承,去发扬,去创新的时候,它就是新的。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