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校长是未来教育的洞察者、探索者和引领者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 Author 曹培杰

【置顶标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守望新教育 守望真善美】【新教育主题歌】——


教育是面向未来的事业,这就决定了校长应该成为未来教育的洞察者、探索者和引领者。

中小学校长要把握时代脉搏,把人工智能作为教育改革的内生变量,深化对未来教育的规律性认识,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完善学校治理体系,实现“工业化教育”向“智能型教育”的成功转型。


相信种子,相信岁月。埋下种子,以日以年;守望岁月,静待花开。——陈东强

我唯愿保持住一份生命的本色,一份能够安静聆听别的生命也使别的生命愿意安静聆听的纯真,此中的快乐远非浮华功名可比。——周国平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日新之谓盛德。惟进取也故日新。道在日新。阐旧邦以辅新命,极高明而道中庸。德贵日新。常新,自新,全新。”(《新教育——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

帮助教师成功是校长的天职
校长怎样的格局,学校就什么样的气象
学校,应该成为我们热爱与享受的地方
校长的书柜里有着学校的未来
学校的校园精神,要有“精”也有“神”
超越“管理”,做“整个儿”的校长;把学校教育建立在“情感”之上
......


校长是未来教育的洞察者、探索者和引领者

原创|曹培杰 

来源|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


教育是面向未来的事业,这就决定了校长应该成为未来教育的洞察者、探索者和引领者。近年来,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蓬勃兴起,带动经济产业结构和社会分工体系发生了深刻变化,传统教育体系正在急剧过时,以流水线生产为特征的人才培养模式面临严峻挑战。在这个大背景下,如何利用人工智能推动育人理念更新、教学模式变革和教育体系重构,成为中小学校长的一堂必修课。



1

校长是未来育人理念的时代洞察者


现行教育体系是工业社会的产物,核心是通过整齐划一的教育流程批量化地生产人才。最为常见的情景是:学生入学后按年龄进行分班,使用统一的课程内容,按照固定的流程和进度进行课堂教学,学期末开展考试,达到相应标准后升入更高的年级,并以此往复、循环不止。这种教育模式尽管难以照顾学生个性发展,却为人类社会从农业社会进入工业社会提供了人力资源支撑。


随着时代发展,传统教育的优势不断退化,而劣势则在新科技革命背景下更加凸显,尤其是标准统一、组织固化以及在个性化培养上存在的缺陷饱受质疑。学校将一批批特点各异、禀赋不同的学生,推向标准化教育中进行培养,最终导致了千人一面的困境。以至于有人讲:“我们把机器制造的越来越像人,却把人培养的越来越像机器”。今天的学校已经无法满足未来人才培养需求,“规模化”与“个性化”的矛盾越来越突出,时代发展迫切需要对教育体系进行一场结构性变革。


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那些机械重复、大量使用体力的职业可能都会被机器所取代,甚至连一些专家决策工作也面临风险。比如,智慧医疗在某些疾病诊断上比普通医生判断的准确率更高,智能金融在风险预测、股票投资等方面大显神通……今天的在校学生毕业后,将会成为人类历史上第一次需要和机器去竞争工作的一代人。2016年3月,世界经济论坛发布了一份题为《教育的新愿景:通过技术培育社会和情感学习》的研究报告,倡导把人的社会情感教育置于应对新工业革命的高度。


所以,未来教育必须突破传递固定知识的局限,培养学生具备机器无法替代的能力和素养,包括责任心、意志力、创造力、沟通能力、合作能力等,以此应对未来社会的复杂挑战。


校长领导力——引领学校发展的引擎

校长能留下的最好的东西是什么?校长最重要的人格特质——有动力、想做事



2校长是未来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者
未来教育的核心是教学模式变革。如果教学模式不改变,仍然以工业流水线的方式培养学生,即使硬件再高端、软件再先进、校园再豪华,也不能算是未来教育。未来教育离不开信息化,但只有信息化肯定不是未来教育,必须注重学习场景、课程体系和学习方式的协同创新。
未来教育要营造泛在融通的学习场景,利用互联网打通物理空间与网络空间之间的壁垒,让学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方都能获取所需的任何知识。一是建设智能教室、创客空间、职业模拟体验教室等,增设非正式学习区,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动手实践机会和活动交往空间。二是普及网络学习空间,支持跨班级、跨学校、跨区域学习,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促进城乡学校一体化发展。三是利用5G和自然交互技术,让学生在课堂上就能和行业专家进行互动,包括与科学家联合开展实验、与工程师共同研发项目、与艺术家合作完成作品等,从而实现学校与社会的无缝连接。
未来教育要构建富有选择的课程体系,根据真实问题设置课程主题,加强在线课程、特色课程和跨学科课程开发,实现知识与生活的深度融合。一是推动国家课程校本化,依据国家课程标准,对教材内容进行优化和改造,深度挖掘学校周边资源,彰显本土文化特色和学校价值主张;二是围绕大概念进行在线课程开发,形成与教材相匹配的在线课程模块,支撑学生的全流程线上自主学习。三是充分发挥学生的兴趣特长,增设通识类、拓展类、社团类的选修课程,组织多学科教师联合开发跨学科课程,形成纵向衔接、横向贯通的课程结构。
未来教育要形成灵活多元的学习方式,突破标准统一的教学秩序,允许不同学生用不同时间学习不同内容。一是深度学习,以任务驱动的方式进行教学设计,开展常态化的项目式学习活动,鼓励学生像科学家一样思考问题、像工程师一样解决问题。二是自适应学习,建设大规模、细粒度的数字资源库,提供智能导师、虚拟学伴、数字画像等认知工具,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状态定制个性化学习方案。三是无边界学习,学习既可以在教室,也可以在社区、科技馆和企业,甚至可以去不同城市游学,任何可以实现高质量学习的地方都是学校。
“学校不流行命令!”——帮助教师成功是校长的天职
学校的校园精神,要有“精”也有“神”——校长的专业化发展


3校长是未来教育体系的组织引领者
随着“人工智能+教育”的不断深入,教育业务流程的智能化水平不断提升,一旦达到临界点,就会触发教育组织方式的重大调整。未来教育将从“大规模的标准化教学”走向“大规模的个性化学习”,按年龄分班、固定教学流程、统一评价标准等都会被重新定义。

未来教育要建立现代化的学校治理体系。一方面,要加快落实学校办学自主权,推动教育、财政、人事等管理部门向学校下放权力,让学校享有教师评聘、经费使用、课程安排(大小课、长短课、阶段性课程等)、修业年限(弹性学期、混龄编班等)、育人方式(社会实践、参观考察、研学旅行等)等方面的自主权,从根本上激发学校的办学活力;另一方面,完善优化学校内部治理,明确划分行政事务与专业事务的边界,强化教师领袖的专业影响力和学术领导力,建立家长、社区等相关方参与学校决策的机制,建立智能化校园管理平台,让“师生少跑腿、数据多跑路”,形成多元参与、智慧互联、协调高效的新型治理结构。
未来教育要形成科学合理的评价方案。人工智能时代需要的人才不再是擅长死记硬背的“知道分子”,而是解决复杂问题的“高手”,这对传统教育评价提出了挑战。一是明确评价导向,把每个学生视为独一无二的个体,对不同学生实行差别化评价,鼓励学生发展特长。二是创新评价手段,通过自适应测验、电子档案袋、学习分析、数字画像、数字徽章等方式,实现教育数据的全过程采集和评价结果的个性化反馈。三是丰富评价主体,除教育者以外,引入家长、社区、行业机构等相关主体,开展面向真实任务的评价,在实践中检验能力,确保学生所学与社会需求相匹配。
未来教育要构建全社会协同育人的良好生态。一是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积极对接科研院所、高新企业、行业协会等社会机构,将先进教育理念转化为优质教育资源和学习支持服务。二是建立行业专家驻校制度,教学的提供者不仅是教师,也可能是科学家、工程师、医生、工人、农民等,任何有专长的人都可以成为“教师”。三是积极探索学校购买教育服务的有效模式,将符合条件的网络课程、在线教学服务、学情精准分析、综合素质评价等纳入日常教学,把全社会的优质资源都引向学生。
总之,中小学校长要把握时代脉搏,把人工智能作为教育改革的内生变量,深化对未来教育的规律性认识,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完善学校治理体系,实现“工业化教育”向“智能型教育”的成功转型。
(作者:曹培杰,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原文刊于《中小学校长》2020年12期)
校长怎样的格局,学校就什么样的气象
校长能做些什么?——学校,应该成为我们热爱与享受的地方


【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相约相遇真善美,关注【守望新教育】!



我唯愿保持住一份生命的本色,一份能够安静聆听别的生命也使别的生命愿意安静聆听的纯真,此中的快乐远非浮华功名可比。——周国平(《【致友人】什么是新教育?怎样加入新教育?新教育怎么做?》)

“《麦田里的守望者》有一个词语,守望。教育不是管,也不是不管,在管与不管之间,有一个词语叫“守望”。” 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陈东强(《向着青草更青处——深耕十大行动,共享幸福完整》)

中国教育有弊端,但怒目金刚式的斥责和鞭挞,虽痛快却无济于事。对于中国教育而言,最需要的是行动与建设,只有行动与建设,才是真正深刻而富有颠覆性的批判与重构。——朱永新(《教师幸福‌‌来自‌‌美好关系——朱永新教师节致新教育同仁》)

守望新教育:聆听大师的教育智慧,分享高人的教育心得,汇聚田野的教育创造,助力有缘的教育梦想。守望新教育:呈人之美,成人之美。守望新教育: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新教育实验,是一个以教师专业发展为起点,以通过“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培养卓越口才、构建理想课堂、建设数码社区、推进每月一事、缔造完美教室、研发卓越课程、家校合作共建”十大行动为途径,以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的的教育实验。

新教育新在何处?对于我来说,当一些理念渐被遗忘,复又提起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只被人说,今被人做的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模糊走向清晰,由贫乏走向丰富的时候,它就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旧时的背景运用到现在的背景去续承,去发扬,去创新的时候,它就是新的。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