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啃读挑战:助力更多教师走上研究路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新课程评论 Author 刘波

【置顶标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守望新教育 守望真善美】


要破解教师在课题研究上的短板和软肋,引领教师形成专业阅读的习惯和专业写作的习惯,是非常重要的。

专业阅读,站在大师的肩膀上前行;专业写作,站在自己肩膀上攀升;专业交往,站在集体肩膀上飞翔!——《新教育》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日新之谓盛德“。”惟进取也故日新“。”道在日新“。”阐旧邦以辅新命,极高明而道中庸“。”德贵日新“。”常新,自新,全新“。”日新无已,望如朝曙。”

相信种子,相信岁月。埋下种子,以日以年;守望岁月,静待花开。——陈东强(《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

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他的生命史
章开沅:读书人的三重境界
郝晓东 :乡村教师阅读的三大追问
朱永新:彰显生命的高度
老师一旦停止了阅读,一个学校就停止了前进
......

啃读挑战:助力更多教师走上研究路

原创|刘波 
来源|新课程评论

近年来,笔者多次参加各类课题指导活动。大家都有这么一种感觉,就是课题研究的理论含量比较低。当然,对于中小学和幼儿园的教师来说,做研究的目的虽然不是进行理论创新,但还是需要一定的理论作为指导。有研究者认为,研究问题缺乏理论依据、研究内容缺乏理论支撑、研究结论的提炼缺乏理论指导,是当下中小学教师课题研究中的共性问题。同时,不少教师的教育写作水平不高,缺乏必要的总结提炼能力。有研究者认为,教与学的理论知识准备不足,学术表达与建构能力不足,是教师课题研究成果提炼困难的两大原因。另外,很多教师并没有形成阅读教育教学理论书籍的习惯,这样使得他们在成果提炼时往往概念使用不准确,学术知识与语言缺乏,自然就会影响到对课题研究成果进行有效阐释。可见,教师缺乏课题的总结提炼能力,背后是缺乏教育教学理论方面的专业阅读。


关于教师专业阅读与研究的关系,特级教师闫学认为,一个阅读视野狭窄或者根本不阅读的老师,是没有能力做真正的教科研的。因为教师做教科研的眼光与判断力是从思考中来和从阅读中来。教师做研究的过程,就是在实践中不断思考,在思考中不断寻求答案,而这个过程都离不了阅读。教师要提高教育理论素养和教育写作水平,是离不开教育专业阅读的。可以说,缺乏必要的教育专业阅读,教师是很难做好研究的。因此,要破解教师在课题研究上的短板和软肋,引领教师形成专业阅读的习惯和专业写作的习惯,是非常重要的。
近年来,宁波市镇海区依托“研之乐”教科研骨干读书会,通过“啃读挑战”,鼓励教师读写结合,提高教育理论水平和教育写作水平,让更多的教师走上了研究之路。

新教育实验理论及教师成长之道

阅读是教师专业化的根本路径,专业阅读造就幸福教师——教师专业阅读地图:中国中小学教师基础阅读书目


一、补短板:“啃读挑战”让教师“读写结合”

2016年9月,镇海区教科所和镇海区教育学会联合成立了区域层面的“研之乐”读书会,首批成员由全区各中小学、幼儿园的教科室负责人、中青年名优教师和优秀年轻教师组成。其中,教科室负责人因为要扮演好组织者的角色,我们要求全体都参与,其他两个群体则是自主报名择优录取。这样,在推动教师阅读上,全区每一所中小学和幼儿园都有了推动教师阅读的具体责任人。在“研之乐”读书会成立之后,我们通过《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教师花传书》等书的共读和分享,进一步激发读书会成员的阅读热情。


经典共读|这是一本奇书!——《教育的目的》
此外,我们还专门组织全区教科室负责人共读《中小学教育科研与教师成长》一书,这本书的作者王宇翔担任过多年的基层学校教科室主任,他曾以推动教师阅读为抓手有效推动了学校的教科研工作。通过这本书的共读,全区的教科室负责人认识到了推动教师阅读与做好教育科研工作的关系,让推动教师阅读这件事有人做、愿意做、用心做、能做好。
通过一年多时间的努力,“研之乐”读书会在自身建设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区域内重视教师阅读的学校也越来越多。为此,我们希望通过一个品牌读书活动,来培植教师的阅读毅力,让更多的教师走上专业阅读之路,提高教育科研能力。
2018年1月,我们推出了“每月啃读一本书,用心写就千字文”的“啃读挑战”活动,即每年至少读12本书,每本书至少写不少于1000字的原创读书感悟。参与者自愿报名,并提交亲笔签名的承诺书。承诺书主要包括两个内容:一是若不能及时提交作业,视同自动退出,三年内不得参加同类活动;二是若有抄袭等学术不端行为,接受主办方内部通报并告知所在单位领导的处理决定。



教师要在阅读中获得成长,必须在阅读上走出“舒适区”,主要包括阅读的数量、阅读的品质和阅读的产出等。根据相关统计,我国成年国民每年阅读纸质书10本以上的约占10%。某市的调查显示,经常写读书心得体会文章的教师不到10%,有三分之一的教师从来不写读书心得体会文章。
教师写读书心得体会文章,不仅可以促进阅读,也是有效的教育写作的练笔方式。《让教师不再害怕写作》一书就把读书心得体会文章作为8种教师常见的写作文体之一。《给教师的68条写作建议》一书,也认为写读后感是教师重要的写作内容。
“啃读挑战”全年12本的“读写结合”任务,在阅读数量和阅读产出上对教师有一定的挑战。而且,在全年12本书中,有一定量的专业阅读内容,可以让参与教师有一定的阅读品质。可以说,“啃读挑战”是让教师走出阅读“舒适区”的有效路径。
2018年的“啃读挑战”活动,全区共有80位教师自主报名参与。我们采用了6本共读书+6本自选书的方式。这一年,我们推荐了《让教育更明亮》《最高目的》《如果我当教师》《中国哲学简史》《课堂转型》《苏霍姆林斯基教育学说》这6本书作为共读书,虽然这些书大多比较难啃,但一年下来,全区仅有7位没能完成任务。
2019年的“啃读挑战”活动,全区参加教师增加到了196人。这一年的“啃读挑战”在全年12本书“读写结合”底线要求不变的情况下,具体的操作方式变为4本共读书+4本限选书+4本自选书,其中限选书从“研之乐”推荐的20本教育经典中任选4本。2019年的4本共读书为《生命教育教师手册》《儿童立场》《教育向美而生》《教育与永恒》。
朱永新:每朵乌云背后都有阳光

从2020年开始,我们为了进一步增加教师的自主选择权,采用全年推荐12本共读书,参与教师从中选择不少于4本即可。
这样,2020年我们推荐了《穿越教育概念的丛林》《行走在教师身边的科研》《理想国》《成功智力教学》《教育要给学生留下什么》等12本共读书。2021年上半年,我们推荐了《核心素养与教育的变革》《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班主任》《和教师同走科研路》等6本共读书。
从参与“啃读挑战”活动的教师的反馈来看,他们逐步形成了专业阅读的习惯。有教师说,以前在书店里看到这类教育专业书,都是视而不见的,现在读着读着,发现还是挺有味道的,为以前错过这类书的阅读而遗憾。有些教师说,多读教育类著作,多写教育读书心得体会文章,不知不觉中写作水平提高了,再也不怕写论文了。有些老教师说,这几年读的教育专业书,比工作前20多年的总和还要多。
不少教师在“读写结合”中也收获了不少副产品,有些教师在全省的读书征文比赛中获得了一等奖,有些教师的论文在省市获得一等奖。有一位教师说,她花一个下午写的征文,在宁波市的评比中获得了一等奖,这在以前是想都不敢想的。
尽管“啃读挑战”有一定的压力,但也有其魅力,2021年,全区参加“啃读挑战”活动的教师增加到了393人,比2018年增加了300多人。
阅读是与大师的灵魂交谈,写作是与自己的灵魂交谈
在阅读中学会阅读,在写作中学会写作


二、建桥梁:“名家助读”让教师“增加收获” 

在开展“啃读挑战”活动的过程中,我们认识到“啃读挑战”的作用可以进一步放大。“啃读挑战”的受益者不仅有直接参与的教师,而且可以充分地发挥在区域内的辐射和引领作用。
“啃读挑战”所要求的“每月啃读一本书,用心写就千字文”只是一个底线要求,而且参与的教师也不仅仅是为了完成一纸承诺,而是在兑现承诺中促进自己的成长。因为,我们注重在“啃读挑战”活动中选树榜样,根据大家提交的读书心得体会文章的质量,选出若干名教师进行主题分享,并出具镇海区教科所和镇海区教育学会盖章的分享证明。
而且,我们还把“啃读挑战”的读书分享会做成了区域层面的读书分享会,并走进不同层面的学校,让“啃读挑战”活动影响到更多的教师。2018年,依托“啃读挑战”,我们走进区内的五所中小学、幼儿园,并和其他活动结合在一起,举行了五次大型的读书分享会。比如,以镇海区教育系统读书节“课堂教学专场”的形式,结合仁爱中学的课堂转型实践,举行钟启泉教授的《课堂转型》一书的分享会。又如,以镇海区教育系统读书节“教科研专场”的形式,把推广教科研示范校精英小学的教科研经验结合起来,举行《苏霍姆林斯基教育学说》一书的分享会。
其中,在《让教育更明亮》一书的分享会上,我们表彰了20多位读书心得写得比较好的老师,该书的作者常生龙给每位获奖者写了一段个性化的寄语,获奖的教师非常珍惜写着个性化寄语的书签。另外,在镇海区教育系统读书节“德育专场”暨《最高目的》一书的分享会上,我们邀请了在寒假读书征文比赛中,很受教师欢迎的《让学生看见你的爱》一书的作者沈丽新来到现场作讲座,深受大家好评。



于是,我们意识到,如果把包括作者、译者、编者、学者等“书籍背后的那些人”请出来,助力教师阅读,可以让教师通过读书,和各类名家建立连接,从中得到更多的启发,并进一步激发阅读热情。
2019年3月,我们以镇海区教育系统青年教师读书沙龙启动仪式的名义,在古塘中学举行《我依然看到那个少年》的读书分享会,并邀请作者浙江教育报刊总社吴志翔博士到现场作讲座。2019年5月,我们举行《教学勇气》一书的读书分享会,邀请宁波大学对美国教育有深入研究的汪明帅博士以学者的身份为教师对这本书进行导读,让大家感受到了这本书所蕴含的思想魅力。2019年10月,我们邀请《教育向美而生》一书的作者、正高级特级教师郑英,来到分享会的现场,讲述她心目中的美好教育。2019年12月,我们举行了《民主主义与教育》一书的读书分享会暨译者陶志琼教授报告会,让这本书的译者来对杜威的教育思想进行进一步的解读。
可以说,2019年的部分读书分享会,借助了作者、译者、学者等专家的力量,提高读书分享会的“含金量”,增加了教师参与读书分享会的获得感,并进一步扩大了“啃读挑战”活动的吸引力。
从2019年下半年起,我们还基于“啃读挑战”开设了镇海区教科研骨干阅读素养提升培训,培训班的阅读书目从“啃读挑战”的共读书目中产生,教师可结合自己的需要自主选择。选择该培训班的教师,完成读书和写作任务,并参加以专家助读的读书分享会后,可以拿到继续教育学分。
2020年春节期间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使得线下培训和大型的读书分享会无法举行。我们及时调整了“啃读挑战”读书分享会的方式。我们通过钉钉群直播的方式,让教师在读书的基础上,在钉钉群上分享,邀请作者和译者进行点评,并作专题讲座。比如说,我们邀请了《穿越教育概念的丛林》一书的作者、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院长石中英教授在“云端对话”。我们通过《行走在教师身边的科研》一书的阅读,邀请该书的作者海淀教科院院长吴颖惠和我们对话,邀请海淀教科院“科研种子”教师项目负责人杜卫斌老师为我们讲解海淀区通过“科研种子”教师项目提升教科研水平的做法。我们还结合《教育要给学生留下什么》一书的阅读,邀请作者华应龙在线上作《教师读好书才能教好书》的讲座。这样的在云端和教育名家的对话,让教师们在阅读中有更多的收获,也更好地明白了阅读要努力的方向。
没有分享就没有阅读——提升教学质量的几个着力点
在云阅读中坚持深阅读——回归经典阅读:沉潜往复,从容含玩



三、搭平台:“重心下移”让教师“普遍参与” 
近几年,镇海区在教育科研上注重“重心下移”,进一步促进教育科研工作的群众化,成立“研之乐”读书会也有进一步推动教育科研工作之意。
为鼓励更多的教师撰写读书心得体会文章,镇海区教科所在每年的寒暑假均举行全区性的读书征文比赛。有时,还根据实际情况举行专题性的读书征文比赛。比如2020年,结合石中英教授的《穿越教育概念的丛林》一书,我们开展“品读名家著作,提升理论水平”主题读书征文比赛。又如2021年,我们结合钟启泉教授的《解码教育》一书,开展“品读教育名家著作,推进课堂教学变革”主题读书征文比赛。
事实上,写出一篇好的读书心得体会文章,并不容易,它是一个人的全部知识、经验、思想、语言能力综合运用的总输出。因此,用心写好读书心得体会文章,很能锻炼一个人的总结提炼能力,而这恰恰是课题研究中很需要的一种能力。镇海区澥浦镇中心幼儿园教科室负责人陈丹丹老师,连续四年参加“啃读挑战”活动,在不间断的“读写结合”中,她的总结提炼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她每次在读书分享会上的主题分享都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比如她写的《解码教育》一书的读书心得体会文章,以《点燃教育核心之“火”》为题,提炼出“灯火:藏于儿童内心的秩序”“烛火:印于教师身上的责任”“焰火:绽于教育深入的本质”独特见解,主题突出,非常生动形象。
镇海区教科所在积极做好市级以上的各类课题的申报工作外,建立健全了区级层面的课题管理体系,设置了区教科规划课题、区教育学会课题、区教师教育课题这三类集体课题,学校德育和课程与教学这两项个人课题,这五个类别的课题每年都组织立项和评比。此外,还根据时间实际情况,开设生命课堂专题、互联网+教育等专项课题。
客观地说,由于省市级课题尤其是教科规划课题的数量较少,而且并不是所有的教师都适合开展教科规划的课题研究。市级以上课题“僧多粥少”,而且课题获奖证书上也最多能署五位课题组成员,这样大多数教师并没有机会直接参与到市级以上课题研究中去。
为此,我们通过在扩大区级课题的体量上下功夫,为更多的教师提供参与课题研究的机会。而“啃读挑战”活动,通过引领教师多读教育专业书籍,通过读写结合提高教育写作水平,为更多教师亲近课题研究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近几年来,各类区级课题申报人数越来越多。通过对这两年获得立项和获奖的区级课题来看,参加过“啃读挑战”活动的教师有着明显的优势。以2021年立项的镇海区教科规划课题和镇海区教育学会课题为例,课题的负责人有一半左右是近两年“啃读挑战”活动的参与者。因为在“啃读挑战”中提升了教育写作能力,教师申报区级课题的积极性也不断提升。
对于中小学、幼儿园教师而言,参与教育科研最重要的目的是改进工作、提升自我,更好地服务学生的健康快乐成长。而镇海区的“啃读挑战”活动,聚焦教师参与课题研究中的“理论含量少,写作水平低”的短板,让更多的教师在“读写结合”中提高教育理论水平和教育写作水平,拉近了他们和课题研究的距离。尽管,大多数教师开展的是区级层面的课题研究,但对他们而言,完整的课题研究的经历,让他们对研究有更理性的认识,有助于他们把研究作为自己的专业生活方式,从而过一种有研究味的教育生活,在研究中更好地享受职业幸福。
注:本文发刊于《新课程评论》2021/6「专题」栏目。本文摘要、关键词与参考文见报刊。 刘波,浙江省宁波市镇海区教科所教科员,浙江省教科研先进个人。

【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相约真善美,【守望新教育】!


我唯愿保持住一份生命的本色,一份能够安静聆听别的生命也使别的生命愿意安静聆听的纯真,此中的快乐远非浮华功名可比。——周国平(《【致友人】什么是新教育?怎样加入新教育?新教育怎么做?》)

“《麦田里的守望者》有一个词语,守望。教育不是管,也不是不管,在管与不管之间,有一个词语叫“守望”。” 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陈东强(《向着青草更青处——深耕十大行动,共享幸福完整》)

中国教育有弊端,但怒目金刚式的斥责和鞭挞,虽痛快却无济于事。对于中国教育而言,最需要的是行动与建设,只有行动与建设,才是真正深刻而富有颠覆性的批判与重构。——朱永新(《教师幸福‌‌来自‌‌美好关系——朱永新教师节致新教育同仁》)


守望新教育:聆听大师的教育智慧,分享高人的教育心得,汇聚田野的教育创造,助力有缘的教育梦想。守望新教育:呈人之美,成人之美。守望新教育: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新教育实验,是一个以教师专业发展为起点,以通过“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培养卓越口才、构建理想课堂、建设数码社区、推进每月一事、缔造完美教室、研发卓越课程、家校合作共建”十大行动为途径,以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的的教育实验。

新教育新在何处?对于我来说,当一些理念渐被遗忘,复又提起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只被人说,今被人做的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模糊走向清晰,由贫乏走向丰富的时候,它就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旧时的背景运用到现在的背景去续承,去发扬,去创新的时候,它就是新的。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