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双减”不减质,还需要学校“四改”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静夜思享 Author 林忠玲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顾城
打消家长们的顾虑,让更多的家长拥护、支持、卷入“双减”新政,需要基层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担当起“减负不减质”的责任。我觉得,今后应该在“四改”上着力……——林忠玲
专业阅读,站在大师的肩膀上前行;专业写作,站在自己肩膀上攀升;专业交往,站在集体肩膀上飞翔!——《新教育》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日新之谓盛德。惟进取也故日新。阐旧邦以辅新命,极高明而道中庸。道在日新。德贵日新。常新,自新,全新。日新无已,望如朝曙。——日新集
相信种子,相信岁月。埋下种子,以日以年;守望岁月,静待花开。——陈东强(《【致友人】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
......
“双减”不减质,还需要学校“四改”
原创|林忠玲
来源|静夜思享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顾城
家长们之所以对“双减”大餐不领情,不外乎这样几个原因:
一是不解放。这些家长认为,当下孩子作业、培训负担是减下来了,但未来终究还是要面对中考、高考。现在不多做些题,到时候要吃亏。持这种观点的家长,他们没有认识到,随着新高考命题方式的变化,靠重复刷题赢得高考的导向正在被扭转。比如新高考的语文试卷,有几道题是考生曾经刷过的?“考到的都没教过,教过的都没有考到”,几乎成为新考试的趋势。新高考风向标的转变,会迅速传导到中考。认识不到新高考“反刷题、反套路”的新动向,当然会迷信“只要揪不死,就往死里揪”的苦学模式。
二是不满意。两个小时的延时服务,不少学校采取的是“圈娃”模式,以留住学生、不出安全事故为服务宗旨,由学科老师轮流看住学生做作业。学校客观上也想丰富延时服务的内容和形式,但是要让已经忙了一整天学科教学“正餐”的老师,再在“加餐”上付出精力,显然力不从心。家长们觉得与其让孩子被“圈”在学校里耗时,还不如领回家另辟蹊径。
三是不放心。面对义务教育一二年取消纸笔考试、小学只进行期末考试等考试管理新政,不少家长觉得如果不考了、考少了,无法及时清楚地知道孩子的学习状况,对学校、老师的教学质量也无法甄别,他们不愿意当这个“小白鼠”。多年来一直奉行的“考考考,老师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突然一下子被大幅度缩水,家长们感到不安。
家长群体中,对“双减”新政有不同的声音,无可厚非。面对“双减”,家长们之所以“想说爱你不容易”,归根结底还是担心负担减下来了,质量也减下来了。
你教室里的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家庭的整个世界
新教育实验的四大改变——生态环境决定生命质量
关键是——你看到、你反思、你选择去做哪一种人?......
打消家长们的顾虑,让更多的家长拥护、支持、卷入“双减”新政,需要基层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担当起“减负不减质”的责任。我觉得,今后应该在“四改”上着力:
一改:改课堂学习方式,促进深度学习发生。
这么多年,教育界从来没有停止过课堂教学改革的步伐。但是,“雷声大、雨点小”、“花样多、效率低”的状况普遍存在。不少教师,“课内损失课外补”,用炒“夹生饭”的策略提高成绩,结果加重了学生负担,牺牲了学生的身心健康,还美其名曰都是为学生好。
“双减”后,滥布置作业、布置低质量的作业,将会被叫停,依靠加大作业量,靠提高熟练度提高质量的旧学习方式,会因为更严格的监管和新的考试导向而失灵。这就倒逼着课堂教学改革要从“打号子”,转向贴地行走。
如何改课堂?触及学习本质,让“教”的逻辑为“学”的逻辑服务,把“教堂”变成“学堂”。判断一节课是不是以学为主的课,有四条标准:
一看是不是创设了真实情境。一些学生不喜欢学习,是因为学习的意义丧失了。创设真实的情况,就是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懂得学习的意义。
二看是不是实行了任务驱动。以碎片化、低智型的提问推动教学的课堂,出发点并非为了学生的学习,而是为了教师完成教的任务。好的学习任务,是学生需要借助与文本对话、与伙伴对话、与自我对话,才能找到答案的。
三看是不是给予了学生积极的实践机会。“物理不碰物(物体),化学不见化(变化),生物不懂生(生命)”,是当下课堂实践缺失的典型表现。老师迷恋的听讲模式,其实是一种被动的、低效的实践,“学习金字塔”模型认为,听讲信息只留存5%。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尤其是“说”起来的对话,可以称之为积极的实践。
四看是不是实施了科学的评价。课堂上的科学评价,是以激发学生探究愿望和兴趣为价值取向的。它应该是学生完成挑战性问题时真诚的欣赏,是学生学习迷思时充满期待的眼神,或学生时挑战失败时一句暖心的安慰。好的课堂评价,是点亮而非吹灭。
新教育实验的理想课堂——实现知识、生活与生命的深刻共鸣
新教育实验的完美教室——汇聚伟大事物,呵护每个生命,擦亮每个日子
张卓玉:项目学习是世界教育的大趋势
二改:改课后服务形式,提供丰富多彩套餐。
有的校长、老师认为,课后延时服务一下子将在校时间拉长了两个小时,可以在这个时段加课时、加作业,解决以往教学上紧赶慢赶的状态。如果把课后延时服务看成是低效率课堂的“补丁”“加长版”,无疑会倍增学生对无趣课堂的痛苦感受,滋生隐形心理负担。
对于孩子放学后家中无人照看的家庭,学校采取“圈娃”模式,家长会有一种满足感。但对于有高层次发展需求的家庭,提供留下补课、做作业的服务方式,家长当然不会买帐。
我认为,有吸引力的延时服务,应该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一是可选择,有弹性。学生留在学校的时间可以由家长自由决定,可长可短,可连续可间断,不必强求统一。也许这样做会增加学校管理的难度,但是既然认定延时放学是一种服务,就应该坚持“利他性”,而不是图管理方便死守“利己性”。
二是课程化,有成长。课程是达成教育目的的载体。如果把延时放学服务目的定位成“看住学生,完成作业”,就未免太过于低级、简单。我认为延时放学服务,应该立足于“促进学生更加生动主动发展”。基于此,服务的内容就应该形成模块化、体系化、多元化的课程套餐。2017年姜堰在全国率先推出弹性上放学服务时,就推出了“读起来、写起来——品味经典时段”“动起来、趣起来——张扬个性时段 ”“问起来、做起来——温故知新时段”的课程套餐。
叫座,必须要有绝活儿。服务,必须要有热情、真情。“看管”,一个极为冷冰的词!仅仅能提供课后“看管”的服务,省力省事,但不能体现教育服务的温度。“看管”服务,一定不会被家长看好,也一定不会持续。
新教育实验的艺术教育——生活因艺术而幸福,人生因艺术而完整新教育实验的人文教育——人文之火温暖幸福家园
新教育实验的生命教育——拓展生命的长宽高
......
三改:
改学习评价模式,形成多元增值激励。
无纸笔考试、减少考试次数、淡化考试结果运用的考试新政面世后,之所以引起家长们新的焦虑,还是缘于对新考试的认识上有误区。新的考试管理文件中明确了本轮考试监管的初衷:解决部分地方和义务教育学校存在考试次数偏多、难度较大、质量不高、结果使用不当等突出问题。这是在通过“度”的把握上为频繁考试降温,并非不要考试。
基层教育部门和学校对待考试新政,一方面要从过于迷恋考试的状态中解脱出来,抛弃简单地用分数把学生、学校分成三六九等的评价思维,同时要清醒地意识到“无纸笔考试”不是取消考试,而是要推行更好玩的考试;“不公布考试分数和名次”不是不要考试结果,而是要淡化甄别功能,放大激励功能。
我觉得,义务教育阶段的新评价,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所作为:
一是变“纸笔考试”为情境化游考。所谓情境化快乐游考,就是让学生在充满趣味的情境中,完成指向学科素养的挑战性学习任务。这种考查形式,没有纸质试卷,只有场景和由多种角色组合而成的评委团;没有分数,只有等级和充满激励的言语和小奖励;没有一考定乾坤,可以复盘、重新再来。设置情境化游考,比出一张试卷考试要复杂得多,但可以最大程度降低低年级学生因考试带来的害怕、伤害,避免过早地把孩子带入“提高一分、干掉千人”恶性竞争跑道。
二是变“秋后算帐”为及时性反馈。考试的目的是为改进教和学而服务的。沿袭多年的以一张综合性试卷进行频繁的、“秋后算帐”式的考试,自觉不自觉地对学生进行了分层分等,对教和学的改进有明显的延迟性,同时也让至少半数的孩子饱尝了失败者的滋味。考试次数被严格控制后,对于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情况,就应该采取“小步型、及时性、鼓励式”的反馈,放弃分分计较,追求快捷、高效、无痕式的过程性反馈。如,通过小平板,迅速了解到学情;借助小组公共发表,了解学生思维层次;通过小组对话、同伴肯定,帮助学生走出困境,消除迷思。
三是变“横向比较”为纵向看进步。中国人有句古话:人比人,气死人。有时人的焦虑、痛苦是因为不恰当的比较产生。传统的考试评价方式,用精确到小数点后面一位数的计分模式,容易把学生和家长带入到互相攀比中去。过于专注于横向比较的评价模式,比赢了暂时得意,但也心存害怕,生怕红旗不保;比输了气馁泄气,感到自己无能无助。除了中考、高考要肩负选拔功能外,平时一般性的考试考查应侧重于激励功能。我们应该在平时检测中,换一种比较的视角,让每一个学生、每一个班级和自己的过去比。因为人的心智都是在生长着的,基本上都是今年会比昨天好。这样一比较,就会比出士气。士气在,成长就在。
把孩子当做一个完整的“人”来评价
《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指南》指标发布——向着幸福完整的方向
相信种子,相信岁月——种子的力量
......
四改:改家校合作范式,激活家校共育磁场。
教育下一代的事情,本来是家庭中的长辈应尽的责任,后来社会化分工精细之后,家庭就把一部分责任让渡给了学校。学校无法包揽学生“成人”和“成才”的全部责任,特别是“成人”的教育主体还应该在家庭。“成人”和“成才”这两者之间高度关联,家庭“成人”教育的失败,必然导致学校“成才”教育的无奈。
在教育作为卖方市场的时代,不少学校在处理家校关系上,总是以高高在上的姿态,让家长们膜拜。当下中国教育,一方面大量的农村学校生源萎缩,提前进入了买方市场;另一方面城区学校学位紧缺,学校、老师仍然在受用着被家长追捧的幻像。当然,也在越来越多地承受着“觉醒”了的家长们的责难与苛求。家校关系已经成为继医患关系之后,一个相对敏感的社会问题。
“双减”新政后,学校要保持“成才”质量不降的态势,除了目光向内求变之外,还应该目光向外汇聚家庭教育的正向力量。然而一个不争事实:从来没有人教过自己如何做父母。
改变家校合作的范式,仅靠以通报孩子分数排名的家长会,必然会加剧教育焦虑;仍以教师爷式的做派,试图教给父母们科学育儿的方法,你的把戏不会比家长自己到网上看看大佬们的讲座更高明。
我一直认为,在家校合作方式上,你不麻烦家长,家长就会给你找麻烦!麻烦家长,不是让家长代改作业,代做手工等,而是本着做孩子教育“同盟军”“合伙人”的立场,让父母们卷入孩子成长的关键事件中来。
如定期推送《正面管教》《非暴力沟通》等共读书目,用经典的力量让父母们明白科学育儿的道理;给父母们推送指导孩子做一次家务、做一个拿手菜、陪孩子看一场好电影、带着孩子走访长辈等“成人”任务小清单,让家庭传递向上向美向善的力量;动员父母们带着体力、智力进校园,在和学校共谋发展的过程,形成与学校教育的同频共振。
新教育实验的家庭教育——教育始于家庭,与孩子一起成长
新教育实验的家校合作——家校合作激活教育磁场
新教育实验的阅读宣言——与人类崇高的精神对话
......
守望新教育:聆听大师的教育智慧,分享高人的教育心得,汇聚田野的教育创造,助力有缘的教育梦想。守望新教育:呈人之美,成人之美。守望新教育: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新教育实验,是一个以教师专业发展为起点,以通过“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培养卓越口才、构建理想课堂、建设数码社区、推进每月一事、缔造完美教室、研发卓越课程、家校合作共建”十大行动为途径,以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的的教育实验。
新教育新在何处?对于我来说,当一些理念渐被遗忘,复又提起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只被人说,今被人做的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模糊走向清晰,由贫乏走向丰富的时候,它就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旧时的背景运用到现在的背景去续承,去发扬,去创新的时候,它就是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