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教育实验的话语研究​——一套属于自己的独特话语体系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中国教育学刊 Author 朱永新 余国志

【置顶标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守望新教育 守望真善美】

由理念话语、行动话语、交往话语、课程话语和文化话语构成的新教育实验话语,不仅勾勒出其话语体系的雏形和概貌,而且已成为一个逻辑自洽,有着无限理论张力的话语体系,从而使新教育共同体拥有一套属于自己的独特密码。

新教育实验话语是其教育实践的语言逻辑,也是其教育实践的综合呈现。教育思想的变化首先通过教育话语的变迁予以体现。教育话语的内容和形式以及背后意义,都深刻影响着教育的发展。

作为中国本土教育实验在教育话语形态上的一种有益探索和成功样本,新教育实验话语具有自己一套独特的理论基础、规则以及开展研究和思考问题的方式,有明确的研究对象、研究模式、研究立场、价值准则、方法论等。

专业阅读,站在大师的肩膀上前行;专业写作,站在自己肩膀上攀升;专业交往,站在集体肩膀上飞翔!——《新教育》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日新之谓盛德。惟进取也故日新。阐旧邦以辅新命,极高明而道中庸。道在日新。德贵日新。常新,自新,全新。日新无已,望如朝曙。——日新集

相信种子,相信岁月。埋下种子,以日以年;守望岁月,静待花开。——陈东强(《【致友人】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

新教育实验的核心理念——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新教育实验的十大行动——行动就有收获,坚持才有奇迹
新教育实验的教师成长——书写教师的生命传奇
新教育实验的精神追求——执着理想、共同生活、扎根田野、悲天悯人
新教育实验的四大改变——生态环境决定生命质量
新教育实验的愿景使命——努力成为中国素质教育的一面旗帜
.......

新教育实验的话语研究
——一套属于自己的独特话语体系
作者|朱永新|余国志
来源|中国教育学刊

[文摘摘要]新教育实验话语是以幸福完整为理念,以教育现实问题为导向,以师生生命叙事为手段,以民主平等为引领,以回归教育原点为逻辑的一种生成性、发展性、现代性的新话语形式。从话语的逻辑上看,它是新教育共同体通过行动和叙事,向“己者”和“他者”言说新教育的故事、理想、共识和愿景的一种新型话语形式,即“谁在言说、向谁言说、如何言说、言说什么”;从话语的呈现方式上看,它是理论诗性话语和平民实践话语形式的综合,由理念话语、行动话语、交往话语、课程话语、文化话语等组成,并生成于历史维度、实践维度、价值维度、文本维度,具有行动性、个体性、叙事性、生成性、主体间性等特征。


近年来,随着教育科学的发展,围绕教育话语的研究,已成为教育学领域的重要趋向。新教育实验,是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逻辑起点,以十大行动为途径,以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的的教育实验。作为中国本土教育实验在教育话语形态上的一种有益探索和成功范例,其从诞生到成长,从成长到发展,从发展到丰富,不仅见证了中国教育发展的现代进程,而且发展出了一套属于自己的独特话语体系。因而,要全面而完整地研究当代中国的教育话语,就必然要站在教育话语的多元理论视角下,客观审视新教育实验话语这一新生事物。如此,既可以对我国当下教育话语的研究产生样本意义,推动教育话语的进一步发展,也可以从另外一个侧面准确反映我国教育话语的历史进程。

一、新教育实验话语的基本意涵

一般而言,教育话语具有普适性和开放性的特点,教育话语的生成应当主张专业化与多样化并存,而非仅有权威话语系统。这种特性决定了教育话语是不可能由某一些特殊群体(专家系统)独自制作出一堆学术概念和名称的,不可能只存在一种绝对的、单一的话语体系,教育话语体系的构成必定是多元化的、多样态的,因为“任何人都无权充当教育学真理的代言人”。人人都可以成为教育的言说者或者表达者。

作为一种公共性的集体言说和表达,教育话语是指在教育共同体内由话语主体所使用的表达教育问题的内容与意义的话语形式。在社会思想多元、教育需求多样以及教育改革步入“深水区”这样一种时代背景下,遍及全国大部分地区的新教育实验自诞生之日起,便因自身的理论诗性话语和平民实践话语等特质而引起教育界的关注。

新教育实验的话语,除了具备教育话语的一般含义外,更是一种以幸福完整为理念,以教育现实问题为导向,以师生生命叙事为手段,以民主平等为引领,以回归教育原点为逻辑的生成性、发展性、现代性的新话语形式。实质上是新教育实验共同体通过行动和叙事,向“己者”和“他者”言说新教育的故事、理想、价值和愿景的一种新型话语形式,也是理论诗性话语和平民实践话语的结合。它背后内蕴着这样一条逻辑主线:从“谁在言说”到“向谁言说”再到“如何言说”,进而渐进到“言说什么”。那么,谁在言说?显然,新教育实验共同体,包括新教育实验师生个体、新教育实验校、新教育实验区以及新教育实验的研究机构是话语言说的主体;向谁言说?“己者”(新教育实验共同体)和“他者”(新教育实验共同体之外的其他组织和社会)是新教育实验话语的言说对象;如何言说?实践行动和生命叙事等方式是言说的主要方式;言说什么?新教育共同体的情怀、理想、价值、愿景是其主要言说内容。它由理念话语、行动话语、交往话语、校园文化话语、课程话语等组成。

理念话语是新教育实验用来描述其核心理念、根本宗旨、理论主张及价值愿景的一种话语形式。它在自身的话语体系中占据最高位置,发挥着根本指导性作用。其主要内容包括:新教育实验的根本目的(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本质精神(追寻理想的执着精神、深入现场的田野精神、共同生活的合作精神、悲天悯人的公益精神),核心理念(为了一切的人,为了人的一切;教给学生一生有用的东西;重视精神状态,倡导成功体验;强调个性发展,注重特色教育;让师生与人类崇高精神对话),四重愿景(成为学生享受成长快乐的理想乐园、教师实现专业发展的理想舞台、学校提升教育品质的理想平台、新教育实验共同体的精神家园和共同成长的理想村落)等等。

行动话语是指在新教育实验理念话语的指引下,用来描述其实施路径以及实践行动的话语形式。主要内容包括:“十大行动”(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培养卓越口才、构建理想课堂、建设数码社区、推进每月一事、家校合作共建、研发卓越课程、缔造完美教室),“三专模式”(专业阅读、专业写作、专业发展共同体),“四个改变”(改变教师的行走方式、改变学生的生存状态、改变学校的发展模式、改变教育的科研范式),书写教师的生命传奇,共读共写共同生活,文化为学校立魂,知识生命的深刻共鸣,等等。

交往话语是指新教育实验用来描述师生、生生及师师日常交往的一种话语形式。主要是师生和生生以及师师之间日常交往的话语。如“遭遇、叙事、编织、唤醒、惊奇、穿越、拔节、点亮、栖居、遮蔽、显现、筑造,师生生命在场,书写生命传奇,朝向生命明亮那方,寻找尺码相同的人,擦星族,遇见最美的自己,无限相信学生与教师的潜力,生命庆典”等等。

课程话语是新教育实验用来描述其研发的一系列卓越课程的话语形式。如读写绘课程、晨诵课程、午读课程、暮省课程,毛毛虫与蝴蝶课程,在农历的天空下——新教育晨诵课程之古典诗词课程,儿童阶梯阅读课程,“四个一百”(即100幅名画叙事课程、100首名曲叙事课程、100部儿童剧叙事课程、100部电影叙事课程)艺术课程,亲子共读课程,入学仪式课程,等等。

文化话语是新教育实验用来描述校园整体文化建设和精神符号的一种话语形式。如新教育实验学校的标识(LOGO)和标志语(“我在这里”“我来了”)。它主要包括班级文化和教室文化话语。其中,班级文化话语主要体现为班徽、班歌、班诗、班训、班约、生日颂诗;教室文化话语主要包括新教育道德图谱(道德人格发展三境界六阶段)、教室名称(如萤火虫班、满天星班、红月亮班、蒲公英班)、师生活动、师生作品,等等。

由上看出,由理念话语、行动话语、交往话语、课程话语和文化话语构成的新教育实验话语,不仅勾勒出其话语体系的雏形和概貌,而且已成为一个逻辑自洽,有着无限理论张力的话语体系,从而使新教育共同体拥有一套属于自己的独特密码。它的发展演绎着这样一条主线,即在话语理念的指导下,共同体形成自由自觉的行动,通过行动与教育生命体和社会体发生不同程度和层次的交往关系,并基于这种交往关系,构筑师生生命在场的“家园”(课程和教室),最后达成精神文化的自我言说。进而言之,其话语始终是围绕教育原点——人,而生发。人是第一主体也是第一逻辑。

尽管新教育实验的话语随着其规模的扩大而呈蓬勃发展态势,但客观地看,新教育实验的话语还远远没有完善、丰富和尽美。因为话语体系的完善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实践的不断深入,需要新教育人的多方努力。就其话语自身而言,它们也并不是原创性的话语,但新教育实验共同体通过教育实验这一场域,赋予了这些词语更多更新的教育内涵,赋予了这些话语本身并不具备的“外音”,赋予了这些话语崭新的生命,使这些话语具有十分鲜活的教育意义。质言之,这些话语在新教育实验的历史语境和体系中获得了新的教育意义和新的生成。

若站在比较的视角来看,新教育实验的话语亦不同于当下现有的话语体系。它产生于时代所赋予的教育历史背景中,并超越一般的教育话语,是一种现代教育话语体系,也是我国当下教育话语体系中的一种新景观和新范式。它是对当下教育话语体系的一种丰富、补充和延展,也是一种改良性建设,并且与当下的教育话语体系并行不悖。它不仅是新教育实验共同体的自我言说,也是对当下教育话语体系的另一种逻辑表达;不仅承载了教育历史的诸多社会信息,存储教育的生活经验,含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而且透射出了教育的种种形态和特征。因而,从这个层面上看,新教育实验话语是对当下教育话语体系的一种创新,也是对当下话语体系的另一种诠释。

二、新教育实验话语的历史生成

任何话语都不可能在“真空”中产生,更无法在没有历史背景作参照的情境下得以完整解读。因而,任何教育话语都只能是历史的产物,也只能是社会的产物。无视这一点,就难以真正解读教育话语的意涵。

新教育实验的话语由于其相对的独立性和来自民间的自发性质使然,因而获得了极为广大的历史生成空间。正是因为这种自立自强的“性格”品质,它以自身的各种角色在场、登场、出场。本质上而言,它是一种体认并触摸教育的神经末梢,再现着教育生命经验和表达着精神意义的话语方式。它通过这种独有的话语方式,真实地再现教育个体在这种教育生活中的成长和幸福,进而实实在在地把教育个体的存在意义再现出来。唯有如此,它才得以在当下的话语体系中占据一席之地。从这个角度解读,它的背后必然拥有一套独特的自我话语生成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四个维度。

第一,历史的维度。主要是指新教育实验的发展历史。“语言实际上是历史和经验的负载物,语言通过表述进入历史和经验,反过来,历史和经验通过展开进入语言。”从这个意义上理解,没有话语就没有历史,没有历史也就没有话语。所以,从话语的角度看,新教育实验的发展史,本质上是一部教育话语的形成史。这个形成过程,也是其理念话语、行动话语和交往话语等从混沌一体,到分化独立,再到沟通对话并呈现出融合趋势的过程。概言之,新教育实验的发展史,蕴含着教育话语的形成史。新教育实验的标志之一,便是其话语的确立和形成。而话语的确立形成,却又必然蕴藏在它的发展历史中,也是其发展的重要内容。以2000年朱永新的专著《我的教育理想》出版为标志,新教育实验从最初的自言自语到广为接受,从最初的片言只语到一整套话语体系,实现了从零散到系统、从杂乱到逻辑、从混沌到融合的深刻转变。

第二,实践的维度。主要指新教育实验的教育生活实践。面对中国教育现实的许多弊病,新教育实验共同体认为:最需要的是行动与建设,只有行动与建设,才能真正深刻而富有颠覆性地批判与重构。因而,新教育实验话语关注广阔的、感性的、丰富的教育生活世界,思考真实教育活动中的现实问题,在鲜活的教育生活的历史实践中意图话语方式的生成,是一种在教育行动中生成的话语。也就是说,它注重建立于行动与建设的基础上来表达话语,寓重构于行动之中,寓批判于建设之中,并承载着人和事件、事实与过程、发展与动态的双重意义。同时,它始终把关注的视角下移到极其平凡普通的教育生活世界里的每一位师生、每一间教室、每一节课堂,其话语更多地是来自于真实、真切的教育生活世界。这种教育生活世界,既是日常的普通教学生活世界,又是师生生命共同在场的精神生活世界。是发生在教室里、课程上、班级中的师生之间和师师之间的对话、碰撞、交往和唤醒,进而为共同话语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第三,价值的维度。主要指新教育实验共同体的价值共识和理想情怀。没有对于教育价值的共识,就不可能产生公共的话语。新教育实验共同体倡导教育的人文关怀,主张教育主体的个性言说,强调教育的意义和目的。在这一共同认识的指引下,始终“寻找尺码相同的人,用一颗心唤醒另一颗心,用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用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这里的“尺码”,我们可以理解为“话语”。而这话语的背后,是共同的理想愿景、价值认同、执着坚守。新教育实验共同体正是生活在这样一种共同的“话语”中,才碰撞出具有文化的意涵、生命的激情、积极的态度的话语谱系,才形成了最真实、最感人、最有人文意涵的教育话语。

第四,文本的维度。文本维度主要指新教育实验共同体和成员公开发表的年度主报告、学术论文、学术专著(新教育文库的通识书系、蒲公英书系、萤火虫书系)、实验方案、论坛发言、课题报告、教师叙事、论坛主题帖等。作为在新教育实验共同体中教育生活的一种有意识和无意识的记录,文本既是话语的形式来源,也是话语赖以呈现的载体。新教育实验话语的文本,不仅有教育理论层面上的建设和充实,而且还富有实践层面的行动指南和卓越引领。既是新教育实验共同体成员对新教育实验的解读,也是对教育生活的一种集体言说,更是一种文化的编码。尽管这种文本形式呈现为静态样式,但文本所赋予的意义则是不断生成的和开放的。它既无话语预置,亦无话语权利意志的干扰。通过解读这样一种文本话语形式,不仅可以获得新教育实验话语的感性认识,而且能够深度挖掘出时代所赋予它的社会意义。

三、新教育实验话语的特征分析

“任何研究都是在一定的话语之中展开的。”可见,话语是开展研究的基础条件之一。同时,不同时期的不同话语,反映了不同的教育话语思想。每一种教育话语的形成,其背后都代表着特定的社会教育思想和教育价值取向。更是各类经济、文化、政治等力量综合作用的结果。也就是说“教育话语的生成与演变是在特定的历史与社会背景中产生与发展的”。教育话语的这种复杂性,使任何教育话语都必须从历史的宏观视域来予以考察。那么,从中国教育话语产生的宏观背景上予以分析不难发现,新教育实验的话语是一种具有生成性、发展性、叙事性以及主体间性的教育行动话语。

一是注重行动性。“说出一种话语,就是完成某种行为。”行动即是无声的话语。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话语的表达就是在描述某种教育问题,完成某种教育实践。新教育实验主张这样一种行动逻辑:先做后说,做先于说,做重于说,做优于说。教育面对的对象是教育生活中活生生的人,要解决的问题是活生生的人的问题。这一特质,决定了其必然要凸显实践性和行动性。同时,新教育实验共同体经过深入的田野调查,在全面体察中国教育面临问题的基础上得出结论:中国教育从来就不缺少理论和理论的指导,而最缺少的是现实的行动。恰恰相反,理论文本的堆积,无益于教育问题的解决。因而,新教育实验共同体始终把行动作为实验的基石,抛离“坐而论道式”“书斋式”“空中楼阁式”和“口号式”的教育研究方式,不刻意追求某种教育理论体系的生成,主张以人弘道、以行弘道,以实践为依托的教育研究方式,植根民间,深入田野,走进教室,走近师生,走入课堂,还原教育真实面目,回归教育原点,把对教育的研究诠释为活生生的实践行动。

二是关注个体性。教育话语是公共性话语和个体性话语的集中统一。教育公共性话语基于个体性话语而形成。教育个体性话语是教育生命个体的言说。当前,我国教育话语的研究更多地围绕并停留在公共性教育话语,而对公共教育话语形成背后的教育生命个体性的话语,即个体性言说关注较少。事实上,“公共性语言的滥觞表征着个体之思的贫困”。

在多年的教育实践中,新教育实验认为:公共话语的集中传播,遮蔽了许许多多富有诗意和特色的教育生命个体的声音。然而,教育话语不能满足于公共教育话语的喧嚣,而更应该关注个体性教育话语的表达。在某种程度上,个体性话语由于未经修饰和加工,可能显得更加真实。一方面,由于新教育实验共同体是由千千万万个个体自愿、自发、自觉汇聚而成,因而倾听每一个个体的声音,走进每一个个体的世界,关注平凡普通的教育生活世界里每一个鲜活的生命就成为一种必然行动;另一方面,新教育实验把这些个体的教育生活,用个性化教育话语的形式予以全方位、多渠道显现出来。其背后的每一个话语,都有一个个体生命故事的显现和在场。

三是强调叙事性。纵观我国教育话语的发展历史,自20世纪50年代凯洛夫教育学话语引入以来,到60、70年代马克思的“教育与生产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育的传播;又到80年代,教育“三个面向”话语的确立,再到90年代,“素质教育”话语以及21世纪“教育公平”“教育平等”话语的兴起,不难发现,其遵循着这样一种逻辑表达:注重“元叙事”“宏大叙事”和“历史叙事”等话语形式。的确,这种方式客观反映了我国教育改革的发展形势。然而,这种元叙事和宏大叙事以及历史叙事,以一种居高临下的姿态来考察师生的教育生命,无视师生内心教育生命的激情涌动,漠视师生在教育生活世界里获得的内心深刻而丰富的思想情感,个体真实的教育生命被遮蔽。事实上,元叙事也好,宏大叙事也罢,其背后都离不开个体真实的教育生活作支撑。缺乏对个体教育生活的观照,元叙事和宏大叙事的教育话语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础。

新教育实验认为,教育最应该关照人的生命。描述这种真实的教育生活的最好方式是教育生命叙事。生命叙事是指生命个体运用自己的独特的叙事方式,书写自己在教育生活中的生命在场、自我成长、意义呈现,并对其进行爬梳、观照和省察言说的过程。本质上看,它是一种注重师生生命丰富性和完整性的话语方式。生命叙事直面教育的生命,回归教育事实本身,实际上是一种人文关怀,也是人类的一种诗性智慧。因为“关怀人的生活首先就应该关怀人当下的生活,关怀此时此刻在此的人之在,教育应当成为此时此刻的个体的可能生活价值完满的一种特殊方式。”让普通平凡人真实讲述教育生命的故事,体验师生生命的流动和生成,可以让抽象的教育理论回归多彩流变的教育场景,表达生命真理的敞开,其意义远远超出其他教育话语形式。即是说,生命叙事个体的故事本质上与其他生命个体教育叙事具有内在的关联性。从这个意义上说,生命叙事研究走进了教育的生命场。

四是主张生成性。“话语是历史地建构起来的,其生成与解读离不开特定的历史语境;同时,话语实践也反过来改变着生成与影响它们的那些领域。”新教育实验认为,教育话语不是预设的,而是在教育生活中不断生成的。中国教育有自己的特定语境。因而,教育话语的生成,就不能罔顾这一最大实际,只能从中国特定的话语情境中动态生成,否则生成的话语外在于教育自身。长期以来,新教育实验教育话语基于对中国教育生活的具体现实观照,通过转换性的创造,获得了教育话语的意义生成。转换性的创造即是借鉴其他学科的话语,如哲学、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等,通过新教育共同体的再创造加工,赋予其新的教育意义。这种经过转换性创造的话语,经过了本学科知识的解构和重构的淬炼,建构起属于自己的基础性语言和基本概念,并用于实现学科间的相互对话。特别是新教育实验的生命叙事话语,集中表征了教育生活的可能性、发展性和动态性的意义空间。而对这一过程进行分析,就能明晰“教育为何”“何为教育”,这便是意义生成的过程。

五是发展主体间性。主体间性是指师生在教育生活场域中形成的共在交往关系。在这种关系中,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是交互关系的主体构建者。师生都把对方看作与其自身共在的一种关系体。以往的教育话语形式人为地把本应属于同一个世界里的师生,硬生生地割裂为两个不同的世界,致使他们之间存在语言的隔阂和心理交流的阻障,进而造成师生关系的不对称。新教育实验认为师生的交往关系是教育生活中的重大事件。教师和学生无论缺失哪一个,都不能构成教育生活。这就要求教师和学生,必然天然地、诗意地生活在同一个教育的生活世界里。他们共同编织、共同遭遇、共同栖居、共同筑造,一起书写教育的生命传奇,从而使旧的师生之间“二元对立式”的交往关系转化为新的师生之间的主体间性关系。这也“意味着师生之间将建立起平等、自由、同情、关心、宽容、鼓励、帮助、信任、民主、尊重等理解与对话的交互关系,而非以往那种权威—被动、支配—顺从的教师独白、学生沉默不语的单线关系。”

综上所述,新教育实验话语是其教育实践的语言逻辑,也是其教育实践的综合呈现。教育思想的变化首先通过教育话语的变迁予以体现。教育话语的内容和形式以及背后意义,都深刻影响着教育的发展。作为中国本土教育实验在教育话语形态上的一种有益探索和成功样本,新教育实验话语具有自己一套独特的理论基础、规则以及开展研究和思考问题的方式,有明确的研究对象、研究模式、研究立场、价值准则、方法论等。因而,研究新教育实验话语,实际上就是从另外一种角度研究中国教育话语发展的现状和进程。从这个意义上说,它的存在和发展,为教育研究者们研究教育话语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也为研究中国教育话语演变逻辑和机制提供了新的维度。

文章来源于《中国教育学刊》微信平台。[关键词]教育话语;研究范式;新教育实验[中图分类号]G40[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002-4808(2015)07-0001-05

新教育实验的卓越课程——课程的卓越决定着生命的卓越
新教育实验的理想课堂——实现知识、生活与生命的深刻共鸣
新教育实验的完美教室——汇聚伟大事物,呵护每个生命,擦亮每个日子
新教育实验的生命教育——拓展生命的长宽高
新教育实验的必备读本——因为真正懂得,所以幸福完整
新教育实验的艺术教育——生活因艺术而幸福,人生因艺术而完整
......

【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相约真善美,【守望新教育】!


我唯愿保持住一份生命的本色,一份能够安静聆听别的生命也使别的生命愿意安静聆听的纯真,此中的快乐远非浮华功名可比。——周国平(《【致友人】什么是新教育?怎样加入新教育?新教育怎么做?》)

“《麦田里的守望者》有一个词语,守望。教育不是管,也不是不管,在管与不管之间,有一个词语叫“守望”。” 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陈东强(《向着青草更青处——深耕十大行动,共享幸福完整》)

中国教育有弊端,但怒目金刚式的斥责和鞭挞,虽痛快却无济于事。对于中国教育而言,最需要的是行动与建设,只有行动与建设,才是真正深刻而富有颠覆性的批判与重构。——朱永新(《教师幸福‌‌来自‌‌美好关系——朱永新教师节致新教育同仁》)

守望新教育:聆听大师的教育智慧,分享高人的教育心得,汇聚田野的教育创造,助力有缘的教育梦想。守望新教育:呈人之美,成人之美。守望新教育: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新教育实验,是一个以教师专业发展为起点,以通过“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培养卓越口才、构建理想课堂、建设数码社区、推进每月一事、缔造完美教室、研发卓越课程、家校合作共建”十大行动为途径,以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的的教育实验。

新教育新在何处?对于我来说,当一些理念渐被遗忘,复又提起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只被人说,今被人做的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模糊走向清晰,由贫乏走向丰富的时候,它就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旧时的背景运用到现在的背景去续承,去发扬,去创新的时候,它就是新的。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