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朱永新:今天我们应该读什么?

朱永新 新教育 守望新教育 2022-04-27

【置顶标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守望新教育 守望真善美】

经典之所以是经典,往往在于它的原创性和独特性。

一部经典的特别之处,是它在文化传承与延续的过程之中始终有着自己的基因,我们总是能够在古代或者现代作品之中找到对于它的“某种共鸣”。经典是时间这位批评家向我们提供的建议,是经过时间大浪淘沙般的检验选择出来的书籍。——朱永新

专业阅读,站在大师的肩膀上前行;专业写作,站在自己肩膀上攀升;专业交往,站在集体肩膀上飞翔!——《新教育实验》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日新之谓盛德。惟进取也故日新。道在日新。德贵日新。常新,自新,全新。日新无已,望如朝曙。——日新集

相信种子,相信岁月。埋下种子,以日以年;守望岁月,静待花开。——陈东强

新教育实验的阅读宣言——与人类崇高的精神对话
新教育实验的阅读报告——改变,从阅读开始
朱永新:新时代、新教育、新阅读
......

今天我们应该读什么?
作者|朱永新
新教育研究院
 

朱永新:阅读搭建精神的天梯——2021新教育年度主报告(演讲版)之一:《今天我们还需要读书吗?——信息时代的新阅读》。


经典之所以是经典,往往在于它的原创性和独特性。经典是真正的光源。真正伟大的经典往往被称之为“元典”,它们不仅仅早于其它经典,而且总是能够为其它经典提供思想的母题与源泉。

对人类思想的进化和个人思想的发展而言,从信息到知识再到智慧,就像一个金字塔,它是精神与智力逐步升级发展的过程。唯有通过书籍阅读,我们每一个人的智慧才能一步步地通往精神的“金字塔”之巅。将每一个人的智慧汇总起来,才能体现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高度。

如果说一部部经典著作是一根根丝线,穿越了时光,将读者和作者和紧密相连,那么一个个书目就是一张张大网。书目之网为读者打捞的,正是人类文明史上的那些历久弥新、永放光芒的核心知识。核心知识内化就能形成一个人的核心素养,阅读正是这一内化过程的关键一步。——朱永新


朱永新:阅读搭建精神的天梯——2021新教育年度主报告(演讲版)之二:《今天我们应该读什么?——阅读书目研制的新突破》。经作者授权发布。


美国学者霍尔在1901年出版的《如何教阅读》一书中曾经宣称,阅读有两个根本性的问题:如何教孩子阅读,以及他们应该阅读什么?他认为,这是两个“最古老、最复杂和最重要的教育学难题”。

我一直认为,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内容比方法更加重要。也就是说,应该阅读什么比如何阅读更加重要,阅读的高度会影响精神的高度。阅读那些伟大的著作,人们就能够接受优良而伟大的文化传统的熏陶,就能够受那些英雄和榜样的影响,“过上无私奉献的生活并树立崇高的理想”。而阅读那些低级庸俗腐朽的书籍,也会导致人们在“心智上和道德上发生前所未有的堕落。”
 
1,以阅读经典对话大师

从阅读内容的角度来看,阅读经典无疑是最好的选择。把最美好的东西给最美丽的童年,尽早而适切地让学生阅读经典、对话大师,一直也是新教育实验的阅读主张。

经典之所以是经典,往往在于它的原创性和独特性。经典是真正的光源。真正伟大的经典往往被称之为“元典”,它们不仅仅早于其它经典,而且总是能够为其它经典提供思想的母题与源泉。真正的经典其实也是有生命的,能够繁衍后代的。一部经典的特别之处,是它在文化传承与延续的过程之中始终有着自己的基因,我们总是能够在古代或者现代作品之中找到对于它的“某种共鸣”。经典是时间这位批评家向我们提供的建议,是经过时间大浪淘沙般的检验选择出来的书籍。

在中小学阶段,阅读经典有着特别的意义。经典就像一粒埋藏在我们心里面的种子,总是要发芽开花的。童年时代读的书都是“预言书”。真正的经典,会有一种特殊效力,“它本身可能被忘记,却把种子留在我们身上”,会变成我们的个人或者集体的无意识藏在我们的记忆深处,在我们的思维方式和想象力中呈现出来。

当然,经典不是绝对真理。在今天看来,经典有时候甚至会有一些明显的错误和硬伤。但是,往往那些经典的错误,也是常常引起人们思考的原点,经典是我们认识世界与人生时经常绕不开的东西。在绝大多数学科,有一些经典是永远绕不开的。所以,读经典,应该尽可能读原著,直接向大师学习,而不能抛开原著而本末倒置地去读那些第二手、第三手的所谓心得、解读、教辅一类的书。在通常情况下,我们不要相信那些自称自己比文本自身知道得还多的“中间人”,不要满足于读导言、参考文献。还是尽可能直接走进经典。经典的阅读是生长型阅读,是需要付出艰辛努力的精神成长,是通往心智生命成熟的重要途径。

当然,阅读经典,并不意味着绝对不能够读二手书,不意味着不能够进行时尚阅读、快餐阅读和休闲阅读,因为这样的“生活阅读”同样能给人以精神的愉悦。对于初学者来说,借助二手书、解读本等“中间人”作为桥梁走进经典,也是未尝不可的。经典阅读是奠基、植根,是播撒灵魂的种子,呵护精神的胚芽,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当然不排斥认同、濡染、净化时尚阅读、快餐阅读和休闲阅读。我们应该鼓励把碎片化时间充分利用,通过各种媒介进行快餐化的阅读,也鼓励师生根据自己的阅读兴趣进行个性化的阅读,以及以放松心灵、舒缓压力、消磨时间的休闲阅读。


2,从经典著作到核心知识

如果说一部部经典著作是一根根丝线,穿越了时光,将读者和作者和紧密相连,那么一个个书目就是一张张大网。书目之网为读者打捞的,正是人类文明史上的那些历久弥新、永放光芒的核心知识。核心知识内化就能形成一个人的核心素养,阅读正是这一内化过程的关键一步。

许多新教育同仁都知道,早在1993年我担任大学教务处长时,就在苏州大学建立了大学生必读书制度;1995年,我邀请了若干专家学者,全面启动了书目研制工作,并于2005年发布了大中小学生和教师等系列书目,出版了《新世纪教育文库》。这是中国第一个系统的基础阅读书目,著名学者于光远先生当年评价说:一个书目的价值绝不亚于一条高速公路。

1999年,新教育实验在江苏常州武进湖塘桥中心小学萌芽,我走进这所农村学校讲课、收徒,最重要工作就是指导校长、教师、学生、父母进行阅读。2010年,新教育在北京创办成立了新阅读研究所,作为一个专业的公益机构,使命就是研究和推广阅读,研制共读书目,研发阅读课程。

无独有偶,也是在2010年,美国学者艾瑞克·唐纳德·赫希出版了一本《造就美国人:民主与我们的学校》的书。他作为核心知识运动的主要创始人和代表性人物,在美国发起了一场颇有声势的核心知识运动。

赫希教授分析了核心知识与文化素养的内在关系,认为阅读是拥有核心知识的关键所在,是文化素养形成的路径。只有共同的阅读,掌握共同的核心知识,才能拥有共同的语言和密码、共同的价值和愿景,形成共同的文化,并且对于推进教育公平同样具有不可或缺的价值。所以,共同的阅读是造就美国人的前提。也正因为如此,赫希主张学校教育需要核心知识的教学,需要把各学科的核心知识具体化。他主编的《新文化素养词典》就明确列出了美国人应当掌握的知识和技能的基本要点。

美国麻州大学教育领导系主任、新教育研究中心主任严文蕃教授对我说,新教育实验做的工作与赫希教授在美国做的工作非常相似,“你们是在做一项‘造就中国人’的工作!”20多年来,新教育人一直用心地在探索阅读的内容问题。东方、西方在阅读研究上的这番不期而至的相遇,可以称为同一个时代赋予人们的共同使命。

从2010年开始,到2019年,历时九年,新阅读研究所组建了多个专家项目组,完成了以幼儿、小学生、初中生、高中生、大学生、父母、中小学教师、企业家、公务员9大书目构成的《中国人基础阅读书目》。书目陆续发布以后受到媒体和专家广泛赞誉。曾荣获国际安徒生奖的曹文轩教授等称为“中国最好的儿童阅读书目”,“虽然可能有遗珠之憾,绝对没有鱼目混珠”。这9个书目,面向着全社会的9大群体,是我们对全民阅读的研究与行动。

对人类思想的进化和个人思想的发展而言,从信息到知识再到智慧,就像一个金字塔,它是精神与智力逐步升级发展的过程。唯有通过书籍阅读,我们每一个人的智慧才能一步步地通往精神的“金字塔”之巅。将每一个人的智慧汇总起来,才能体现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高度。

可以说,我们所推进的书目研制工作,正是对信息时代背景下核心知识的一次梳理;我们推动的围绕书目开展的阅读工作,正是对信息时代背景下核心知识的努力传播。


3,从学科书目到项目研究书目

2016年开始,新阅读研究所再一次组建团队,研究《中国中小学学科阅读书目》,这是涉及到中小学所有的学科教师、学生的基础阅读书目。目前已经先后发布了中小学的数学、语文、艺术、历史、化学等学科阅读书目,截至今年年底,学科书目的研制工作将全部完成。

通过学科阅读书目,我们希望能够打破当下仍然比较狭隘的阅读观。尽管这些年来阅读越来越受到重视,但阅读很多时候依旧被狭隘在语文领域。传统的阅读路径与阅读模式,让很多人将阅读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狭窄化,更多地偏向于文科,特别是文学的阅读。

在校园里,学科的学习被细化、窄化,学生的阅读,是以一条条细弱的线状与学科学习匹配。有些学科被关注得多一些,阅读状况好一些,线就粗一些;有的学科,学生的阅读除了教科书,几乎处于零起点。这样的阅读零散且无目标,难以支撑学习的持续与深层发展。

学科可以分设,知识可以分类,学习可以分期,但人的精神成长的需求却不能分割。中小学生的精神成长中,特别需要精神养分搭配全面的、成体系的阅读,特别需要学科内在知识与精神的相互融合与共同滋养。

目前中小学开设的任何一门课,甚至包括一些该开未开的课,都可以借助阅读实现学科与学科之间的彼此融合,借此触摸到各门学科的文化与精神。所以,中小学学科阅读是学生阅读发展的大趋势,也是奠定未来发展的基础。

近年来,以解决问题为主的项目式学习已经成为国内外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项目式学习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以解决真实情景中的问题为目标的教学方法,它主张让学生像科学家研究、工程师制造那样去探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如何获取知识、加工知识和运用知识,如何计划项目以及控制项目的实施,如何加强小组沟通和合作等,全面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包括合作能力、交流表达能力、领导能力、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等。

为了适应项目式学习的需要,2019年开始,新阅读研究所启动了《中国中小学项目研究阅读书目》,就中小学生进行项目学习提供阅读书目,包括航空航天、大气科学、电影、戏剧等20余个书目在内的项目已经基本完成。

新教育推荐的九大书目——全民阅读造就中国人
以学科阅读提升全民阅读——学科阅读如何深入推进?


项目式阅读有三种类型:

一是学科知识融合型的项目阅读。我们可以根据知识融合的需要,围绕一定的知识主题,尤其是当代自然科学与技术、人文社会科学与哲学的发展主题,研发项目阅读课程,借助项目的主题阅读,帮助学生认识学科知识之间的联系,拓展知识的视野,实现学科知识之间的彼此融合,触摸到学科之间共同的文化精神。

二是成长经验引领型的项目阅读。在重视知识本位的项目阅读的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项目阅读对于促进读者自身经验整合的巨大作用。项目阅读课程完全可以打破学科的壁垒,围绕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生活经验进行组织与建构,按照一生的成长谱系与主题(如出生、健康、游戏、学习、婚姻、职业、死亡等)来发掘和整合丰富多彩的阅读资源,并开展相应的主题阅读活动,这对于精神成长无疑具有比知识融合型的项目阅读更大的促进作用。

三是社会生活统整型的项目阅读。在20世纪30年代到50年代,又产生了不同于儿童本位而以社会为本位的综合课程,即核心课程(core curriculum)。核心课程是以人类基本生活实践主题而编制的课程。核心课程既不主张以学科为中心,也不主张以儿童为中心,而是围绕人类社会的基本生活的需要和领域来确定和融合课程学习的内容,其目的是为了既避免学科本位课程脱离现实生活的缺点,又避免儿童本位课程单凭儿童兴趣和动机来组织课程的不足,旨在促进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社会(Society)融合的STS课程,促进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数学(Mathematics)融合的STEM课程,后来在其中加入艺术(Arts),而扩展成为STEAM课程,乃至再加入阅读或写作(Reading、Writing),变成内涵更广的STREAM课程,也许以后还会诞生更多、更新的社会统整课程。所有这些课程综合化的努力,无非是为了学生通过这样的综合学习,更能适应瞬息万变的未来社会发展对于新型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但与之相应的项目阅读课程目前在很大程度上还是空白。


我们正在研制的《中国中小学项目研究阅读书目》主要属于第三类,新教育倡导的大人文、大科学、大艺术课程主要属于第一类。不同学校开展的各种项目研究,都应该高度重视阅读问题,都可以研发相应的书目,为学生的各种项目学习奠定基础。

新教育研发的三大系列书目,为全民阅读提供了地图,尤其对于中小学教育和儿童阅读来说,更是从不同侧面、不同深度,搭建了坚实的阶梯。在三大系列书目之间,又形成了基础阅读、学科阅读、项目阅读这一系列由浅入深的阅读梯次,为儿童阅读的后续发展,提供了有效的支持。

此外,我还和中国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主持研发了中国第一套面向中国盲人的有声阅读材料和听读工具,为弱势人群的阅读起了推进作用。同时,我们还正在研发《中国特殊教育儿童基础阅读书目》。

书目研制工作,从新教育实验一开始就在紧锣密鼓的进行之中。不仅新的书目正在研制,旧的书目也在不断修订。我们既可以说,这是一件永无止境的探索;我们更必须说,这是一件必须承担的天命。因为,面对新时代信息大爆炸的挑战,我们没有任何退路。

【特稿】搭建精神天梯,领略星空之美——2021年新教育实验《兰州宣言》、年度特别支持公益计划项目《荣誉名单》
朱永新|南战军:我们在这里仰望星空;阅读引动金城,书香浸润未来
孙晓玲:阅读,是一路的修行——见自我,见天地,见众生
新教育实验的阅读宣言——与人类崇高的精神对话
新教育推荐的九大书目——全民阅读造就中国人
新教育实验的书香校园——没有书香充溢的校园,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学校
新教育实验的阅读报告——改变,从阅读开始
朱永新:新时代、新教育、新阅读
......

【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相约真善美,【守望新教育】!


我唯愿保持住一份生命的本色,一份能够安静聆听别的生命也使别的生命愿意安静聆听的纯真,此中的快乐远非浮华功名可比。——周国平

“《麦田里的守望者》有一个词语,守望。教育不是管,也不是不管,在管与不管之间,有一个词语叫“守望”。” 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陈东强(《向着青草更青处——深耕十大行动,共享幸福完整》《【致友人】什么是新教育?怎样加入新教育?新教育怎么做?》)

中国教育有弊端,但怒目金刚式的斥责和鞭挞,虽痛快却无济于事。对于中国教育而言,最需要的是行动与建设,只有行动与建设,才是真正深刻而富有颠覆性的批判与重构。——朱永新

守望新教育:聆听大师的教育智慧,分享高人的教育心得,汇聚田野的教育创造,助力有缘的教育梦想。守望新教育:呈人之美,成人之美。守望新教育: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新教育实验,是一个以教师专业发展为起点,以通过“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培养卓越口才、构建理想课堂、建设数码社区、推进每月一事、缔造完美教室、研发卓越课程、家校合作共建”十大行动为途径,以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的的教育实验。

新教育新在何处?对于我来说,当一些理念渐被遗忘,复又提起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只被人说,今被人做的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模糊走向清晰,由贫乏走向丰富的时候,它就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旧时的背景运用到现在的背景去续承,去发扬,去创新的时候,它就是新的。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