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李政涛:高品质学校未来发展的四条路径;赵梦菲 :未来学校中的无边界学习

守望真善美 守望新教育 2024-01-09

【置顶标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守望新教育 守望真善美】

道在日新。德贵日新。日新之谓盛德。惟进取也故日新。日新无已,望如朝曙。——日新集

专业阅读,站在大师的肩膀上前行;专业写作,站在自己肩膀上攀升;专业交往,站在集体肩膀上飞翔!——《新教育实验》

向未来睁大好奇的眼睛——朱永新新年致新教育同仁贺词集锦
遇见美好,向美而行——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做最美的自己!
.......

高品质学校未来发展的四条路径

作者|李政涛 
来源|教科研修炼指导
      
 “高品质学校建设”研究已为中国学校变革与发展的研究带来了时代的前沿气息,体现了时代的趋势和方向,也站在了时代的高地,成为学校变革发展研究的品牌。那么,未来高品质学校建设要走到哪里去呢?高品质学校未来发展至少有四条路径。


第一条路径,未来高品质学校要通向智能技术。让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更紧密地与高品质学校结合、融合,成为现在大家很关注的“智慧学校”“智慧教育”。但是,“智慧学校”“智慧教育”不能只忙着给机器智慧,还要给人以智慧。要让人的智慧、人类的智能和人工的智能交互共生,要让智慧学校中的教师、校长的智能和人工智能交融共生,协同育人,协同推进学校高品质建设。

第二条路径,未来高品质学校要走向人文艺术。人文是通向爱的,通向生命之间的相互尊重;艺术是通向美的,要让高品质学校有爱的气息,有美的品位。

第三条路径,未来高品质学校要通向社区社会。杭州正在建一所新型的未来学校,他的基本理念是“把学校建在社区里,把社区建在学校里”,彻底打通学校与社区之间的壁垒。高品质学校在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的融通上还可以继续前行。

第四条路径,未来高品质学校要通向天地自然。人本来就是自然之子,因为现代科技文明的发展导致人类越来越远离自然、疏离自然,甚至背离自然。今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了《学会融入世界》。以往的报告,如《学会生存》《教育———财富蕴藏其中》《反思教育》都是以人类为单位的探究;《学会融入世界》是以地球为单位,考虑的是未来人类社会、人类教育怎么让人类物种和地球上的生命、其他物种和谐相处,所以这个报告里频繁出现一个关键词———“生态”。未来人类教育的发展大势是一定要关注生态文明、一定要注重生态保护、一定要进行生态教育。而生态教育要解决的,就是人与自然、教育与自然的关系,要让孩子的成长、学校的发展安放在天地自然之中。

作者单位 :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 ,上海 200333。本文来源《教育科学论坛》2022.01。

朱永新:构想《未来学校》,重新定义教育

李政涛:六条路径,把握前沿——教育的趋势、热点和前沿

校长的书柜里有着学校的未来—— 中国中小学校长基础阅读书目【1.0版】研制报告

......




未来学校中的无边界学习

作者|赵梦菲 
来源|教科研修炼指导

摘要——

未来学校的发展不仅给学校带来了一系列结构性变革,更是对学校学习造成了无法忽视的影响,无边界学习便是影响之一。无边界学习是一种通过柔化师生、学科、教学组织形式等之间的界限,使得学生能够打破时间、空间、身份、内容等的限制,随时随地展开学习的教育理念。它能够打破师生身份的界限,促进师生双方相互学习;能够打破空间界限,促进学校、家庭、社会的一体化;能够打破时间界限,促进终身学习、混龄学习;能够打破学科界限,促进课程体系综合化,实现学校的社会价值。

关键词——

未来教育;未来学校;无边界学习

教育具有独立性,但这种独立性是相对的。人类社会每次发生的重大变革都不可避免地影响着我们的教育、学校、学习,而学校也必须尽快调整自身,以适应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培养时代需要的人才。然而,现在很多学校仍然是在“闭门造车”,教师、学生拘囿于小小的校园中,无法窥视外面的世界;外面的世界“疯狂”地敲击学校的大门,试图获取学校的回应,却无功而返。当前的学校体制能否打破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学校与社会、家庭与学校之间的壁垒,实现家庭、学校、社会一体化的学习?我想,或许我们可以从未来学校的无边界学习中寻找答案。今天,人类社会已经全面进入信息时代。互联网、云计算等技术使得全世界各地的学校、教师、学生能够便捷地共享教育资源,打破了学校、学科、年龄之间的界限,也促使无边界学习成为可能。


一、无边界学习的概念缘起

“无边界”这一概念首先出现在企业管理领域中,杰克·韦尔奇(美国通用电气公司 CEO)针对公司结构臃肿、管理层级复杂、灵活性低的现状,提出了“无边界”概念,创造了扁平的、“无边界”的管理模式。[1]“无边界”管理模式消除了公司各部门之间的障碍,使各部门的职能、业务等可以自由流通,拓宽了公司与顾客、供应商等外部环境的联系,冲破了公司业务的国际边界。

面对经济全球化与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无边界”理念开始从管理领域向教育领域渗透。1998年,在澳大利亚劳工、教育、培训与青年事务部实施的一项评估与调查计划中,负责高等教育分计划的卡宁汉姆等人提交了一份题为《New media and borderless education:a review of the convergencebetween global media networks and higher education provision》的 研 究 报 告,“无 边 界 教 育 ”(Borderless Education)首次出现。[2] 2000 年,英国大学副校长与院长委员会(CVCP)和英格兰高等教育资助委员会(HEFCE)在一份题目为《The business of borderless education: UK perspective》的报告中也提出了“无边界教育”,并把“无边界教育”定义为跨越或有潜力跨越高等教育的传统边界——地域边界或概念边界——的教育发展趋势。

“无边界教育”并不意味着教育没有边界,而是强调一种动态的过程,即传统教育形式的结构性和地理性边界正在分解。最初主要是针对高等教育,具有两层内涵:一是指在一个国家内的高等教育跨越学校之间的界限,打破了正规学校学习与非正规学校学习的界限;二是指跨越国家边界的各种教育教学形式。[3]

“无边界教育”的理念不仅揭开了高等教育全新的篇章,也为基础教育的改革理念注入了新鲜的血液,打破了传统教育中的种种壁垒与局限,拓宽了教育的渠道。可以说,它是传统教育的拓展与延伸,是全球一体化与信息化时代的产物。无边界教育理念的盛行催生了无边界学习。2002 年,郑燕祥(Yin Cheong CHENG)提出了“无边 界 学 习 ”的 新 范 式(New Paradigm of Borderless Learning),即学习将是无边界的,并且呈现出个性化、本土化和全球化的特征。[4]2003 年,伊丽莎白·海宁(Elizabeth Henning)进一步探讨了“无边界在线学习”(borderless e-learning),研究学习者在线学习活动中的真实体验。[5]2004 年,苏珊娜·范达斯科特(Suzanne Verdonschot)与基蒂·克瓦克曼(Kitty Kwakman)使用“无边界学习”理念探讨如何为远程合作学习创设学习环境。[6]通过不同学者对无边界学习理念的阐述,我们可以这样定义无边界学习,即“一种通过柔化师生、学科、教学组织形式等之间的界限,使得学生能够打破时间、空间、身份、内容等的限制,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以任何方式接受不同内容的教育理念”。它解放了学生在固定时间、地点、故步自封的学习定式,培养了他们自主学习、创新思维、互助协作的良好习惯。



二、无边界学习的表征

未来学校作为一个开放的组织系统,将彻底打破传统学校封闭的办学体系,充分挖掘外部社会一切有利的教育资源,学校将变成汇聚优质教育资源的“淘宝平台”,[7]能够打破师生、空间、时间、学科等的界限,实现无边界学习,使得学生的学习与生活真正融为一体。

(一)打破师生界限,能者为师
       
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教育逐步从生产、生活中脱离出来,逐渐形成了早期的学校教育,教师也随之出现,成为一种独立的社会职业。[8]但在此后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教师并不是专职的,更没有经过专门的训练。直到工业革命的兴起,形成了专门培养教师的师范教育体系,教师职业才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纵观教师职业的发展历程,我们不难发现,教师与学生之间一直存在着明显的界限,教师掌握更多的文化知识、生活经验等,单向地向学生传授,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地位也是固定不变的。然而,伴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未来学校的兴起等,教师与学生的界限将会变得模糊,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地位等将不再是一成不变的。

在未来学校中,师生界限的模糊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未来的教师不再只是知识的传授者,更多的是充当学生的指导者、陪伴者,他们不以学生的导师自居,而是与学生一起成长,注重与学生的情感沟通,注重及时发现和帮助解决学生遇到的问题,注重学生成长的内在需求,让学生更有获得感。[9]教师与学生更像是朋友,二者既民主平等又共同成长。其次,在未来学校中,汲取知识的渠道增多。互联网、云计算等的应用使得学生能够更便捷地获取学习资源,不仅如此,学生还可以借助“云课程”“慕课”等新的教育形态来获得学校课程中没有的知识。学生通过这样的自主学习,甚至能成长为某一领域的专家。这样一来,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就会发生改变,掌握某种知识的学生就可以成为教师。总之,未来学校的兴起会促使教师与学生的身份发生转变,教师可以是朋友,亦可以是学生,师生间的界限由此打破。

(二)打破空间界限,家校一体
       
教育在产生之初与生产、生活紧密相连,没有固定的教育内容与场所,也就谈不上教育空间,更遑论空间的界限。其后,由于生产力的逐渐提升、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工、文化科学知识的积累等原因,催生了最初的学校,学校与社会生活的界限也自此开始显现。随着学校的日渐成熟完善,这道界限变得更加明显。直到进入工业社会,班级授课制的普及、现代化学校的出现使得学校几乎变成了教育的唯一场所,学校与社会、家庭的壁垒完全形成。但是,未来学校的出现会让这道壁垒逐渐消失,教育的场所变得更加多元,学校不再是教育的专属场地。

在未来学校中,学校空间壁垒的打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学校、家庭、社区壁垒的打破。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以及互联网和移动设备的快速兴起,大量的课程和知识能够在网上获得,学习者可以借助网络和移动终端获取自己感兴趣的知识,实现随处学习。信息化时代下的未来学校也不再是封闭的、与世隔绝的教育“孤岛”,它需要整合外部一切有用的、利于学生发展的教育资源,学生获得的不再是书本上僵化的、呆板的、固有的死知识,而是将家庭、社会等外部环境全部考虑在内的灵活的、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活知识。其次,学校内部壁垒的打破。现在,学校中的教室、走廊、休息区等大多是固定不变的,它们之间具有明显的界限;但是未来学校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导致学习空间需求的多样性、开放性,可根据教学需求随时改变教室、休息区等空间的大小。例如,教室之间采用可移动隔断,教室与走廊之间采用可移动隔断。教室中也可以采用灵活移动的设备,根据学习需求灵活变换桌椅摆放方式。[10]如此一来,学校内部空间完全灵活机动起来,教室之间的壁垒也被打破,教师可根据授课需要在任意点讲课,形成无边界学习。


(三)打破时间界限,弹性化学制
       
不同的教学组织形式使得学生的学习时间、学习安排等有非常显著的差别。例如,在个别教学组织形式下,学生的入学年龄、学习时间等都没有明确规定,或早或晚、或长或短是依据学习情况而定。而班级授课制出现之后,学生的入学年龄、上课时间、毕业时间等都有了非常明确的规定,同一个教学班学生的年龄和学习水平大致相同,学生在统一而固定的单位时间内进行学习。时间分配与排列的精细化分割为人们对活动的时间安排提供了坚实的条件支持。[12]在现代学校中,随意的上课时间、混龄的班级已经很难看到,“学校变成了一个工厂,所有时间都被恰当地安排起来,在整个学校生活和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得到利用,教育活动展现出极端节律化的运作图景”。[13]未来学校的发展正在试图改变工业化的学校安排,打破僵化的时间限制,让学习变得更加灵活。
       
在未来学校,时间的安排将由学生做主,并以满足学生的需要为前提。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实际选择在不同的年级上不同的课程,也可以自主选择学习时间而不在意寒暑假或晚上。[14]一节课的时间也不再是固定的 40 分钟,教师根据学生、教学内容需要等自主决定上课时长。未来学校还可以促进教育资源的重新配置,全时空、全方位来统筹安排教育资源,打破教育类型、教育阶段的隔离,学习不再是学校学生的专属,成年人、老年人、已经工作的人等,凡是有学习的兴趣、需要的人都可以凭借自己的移动终端在教育平台上课,获取优质的教育资源,使终身学习真正成为可能。班级授课制把人根据年龄分隔开来,是一件非常冷酷又不符合人性的事情,这样会打断生活之间的联系,使人与人之间无法互相学习。[15]所以,混龄学习将是未来学校的一大特色,以学生为中心,大同学、小同学自主安排日程,组成项目学习小组,确定探索目标,相互帮助、取长补短,增强教育的活力与能量,最大限度地发挥混龄学习的优势。

(四)打破学科界限,综合课程
       
近代工业生产的发展以及自然科学的快速崛起,促使学校课程不断增加、不断细化,分科课程成为学校课程中的主流,但这也不可避免地造成了各学科之间的隔离,割裂了知识的整体性,学校知识与生活需要严重脱轨,造成“知识无用”的结果。现在通行的课程,大多是鸽笼式分类的学科课程,这种分科课程割裂了人类自觉经验之间的联系,只是出于不同学科本身的利益或目的,才在知识领域中贴上不同学科的标签,每一“类”都是代表着按照某一占主导地位的典型的社会生活目标或过程加以安排的材料,从而使课程丧失其应有的社会价值。[16]社会的进步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校课程体系面临更大的挑战,改革势在必行,未来学校的出现、发展能够给落后的课程体系注入新的活力,使其重焕生机,真正满足社会发展需要。
       
未来学校更重视学科之间的融合,打破学科的固有界限,使知识由分裂、封闭、单一,走向整合、开放、多元,强调以学习者的经验为基础、以真实问题为核心进行课程重组,重点开展“综合课程”“STEAM 课程”等多学科整合的项目式学习也是未来课程的新形态。[17]这种学科融合,不是对原有学科的简单删减,更不是“多学科乱烩”,它需要全面梳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中重复交叉的内容,采取删减、融合、增补、重组等方式,增强课程实施的综合性。[18]课程体系的综合化不仅更符合社会发展实际,而且也使培养出的学生更能适应社会需要,同时消除学校与社会的隔阂,促进学校与社会的接轨,实现课程的社会价值。但是,只凭借综合化、社会化的课程体系难以彻底打破学习内容与社会要求间的界限,还需要学生将综合知识转化为切实行动的能力。因此,未来学校重视学生社会能力的培养,通过各种综合实践活动,如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等,大力培养学生综合解决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如此一来,课程体系的变革与学生培养的革新,不但能够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更能打破学校与社会的隔膜,真正消除“知识无用”现象。


三、无边界学习对学校教育的启示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无边界学习将是一股不可抗拒的潮流。这对学校教育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因此,学校教育应做好充分的准备,以期在无边界学习真正到来时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服务社会。

(一)学校数字化,转变教师观念
       
科技的迅猛发展使得学习资源的获得变得更为容易,资源获取方式的变化可能是无边界学习时代到来的首要表现。面对学习资源获取方式的变化,学校在适应这种改变的同时应该积极采取相关策略应对。首先,学校或几所学校之间应相互合作建立覆盖全校范围甚至社区范围的数字资源库,实现教学资源与学习资源的数字化。在这个数字资源库中,教师、学生甚至家长可以自由搜索并免费获得其想要的数字资源。其次,学校要重点关注教师的教学观念,积极开展相应讲座、组织教师外出学习,让教师能够良好地适应无边界学习带给教师身份的转变,并发挥好教师自身引领者、指导者的角色。

(二)学校开放化,联系家庭与社会
       
我们经常会提到学校是学生的象牙塔,这不仅说明了学校是由真实的砖墙所包围,更体现了一道无形却强大的屏障横亘在学校、家庭与社会之间,学生在学校里可以体会到社会上少有的简单、纯粹,但这份简单纯粹在复杂的社会面前几乎不堪一击。因此,在无边界学习到来时,学校应该把握时机建设开放化学校,促使学校、家庭、社会真正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但要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开放需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开放化学校并不意味着学校是任何人都可以随意进出的场所,这里的开放更大意义上指的是学校要有开放的理念,主动与社会、家庭相联系,在培养学生时充分考虑社会的需求。二是仅依靠学校自身,是不可能实现开放化学校的,还需要社会、家庭积极协助,给予充分的信息,提供适当的帮助,如此,学校、家庭、社会才会从孤立的点连接成相互支持的网络。

(三)学校综合化,连接知识与实践
       
教育发展通常与社会的发展密不可分,无边界学习的兴起不仅是教育发展的结果,也是社会进步的需求。现代社会职业的多元化与复杂化要求教育培养出的不能仅仅是单科知识型人才,更多的应是综合型人才。这种人既懂得如何运用多科知识,又能够熟练掌握知识与技能间的联系。这就要求转变学校定位——由单科、分裂知识的传授转变为综合知识、实践知识的教学。但要想真正实现学校综合化,需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学校必须清醒地意识到,单一的学科知识无法培养出社会所需的人才,必须找到知识之间的联系,变单一知识的教学为综合知识的传授,培养出具有多种知识的人才。二是,知识的富有并不意味着实践的熟练。也就是说,实践与知识同样重要,没有实践,学生所具有的知识全部都是纸上谈兵,没有意义。只有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架构出知识与实践之间的桥梁,学生的知识才会变得有价值。这也就意味着实践在学校教育中越发重要甚至是必不可少。

吴非:能不能不要去骚扰学校?学校能不能不自我折腾?——照亮校园的常识

一个区域优质教育的基本标准有哪些?——区域中小学优质教育发展策略研究

优质学校的孵化困境、动力与路径分析——兼论人民满意的教育何以可能

优质学校建构的取向、模式与策略

......


参考文献:     
 
[1] 王超 . 无边界管理 [J]. 经营与管理 ,2004,(01):19-20.
[2] 荀渊 . 高等教育全球化的愿景 : 从无边界教育到无边界学习 [J]. 电化教育研究 ,2019,40(05):32-39.
[3] 王志耀主编 . 无边界课程 : 框架与实施 [M].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15-16.
[4]CHENG Y C. New paradigm of borderless education:challenges, strategies, and implications for effective education through localization and internationalization. Invited keynote speech presented at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Learning & Teaching,October 14-16, 2002, Hatyai, Thailand [EB/OL].[2020-12-20].http://citeseerx.ist.psu.edu/viewdoc/download?doi=10.1.1.564.8052&rep=rep1&type=pdf.
[5]Henning E. 'I click, therefore I am (not)': is cognition 'distributed' or is it 'contained' in borderless e-learning programme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raining  & Development, 2010, 7(4):303-317.
[6]VERDONSCHOT  S,KWAKMAN  K.  Borderless  learning experiences - The development of design guidelines for collaborativedistance learning environments. Paper presented at Fif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HRD Research and Practice Across Europe,2004,Limerick,Ireland[EB/OL].[2020-
12-20].https//www.kessels-smit.com/files/ehrd_verdonschot_kwakman.pdf.
[7][10][11][18] 王素 , 曹培杰 , 康建朝 , 苏红 , 张永军 ,赵章靖 , 张晓光 . 中国未来学校白皮书 [R]. 北京 :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未来学校实验室 ,2016.
[8] 姚美雄 . 教师素质训练和专业发展研究 [M]. 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 ,2018:2.
[9] 朱永新 . 未来学校重新定义教育 [M]. 北京:中信出版社 ,2019:95-96.
[12][13] 么加利 . 反思与超越——走向复杂的西方教育变革 [M]. 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2011:65,67.
[14] 王 枬 . 未 来 学 校 的 时 空 变 革 [J]. 全 球 教 育 展望 ,2019,48(02):64-72.
[15] 朱永新 . 未来学校重新定义教育 [M]. 北京:中信出版社 ,2019:72.
[16][ 美 ] 约翰·杜威(John Dewey);赵祥麟,任钟印,吴志宏译 . 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 [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5:147-148.
[17] 朱永新 . 走向学习中心 : 未来学校构想 [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20:110.
[作者简介 :赵梦菲,山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课程与教学理论研究。(山东济南 250014)
本文来源《教育与教学》2021年8月

分享美好,致敬原创!【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相约真善美,【守望新教育】!

《麦田里的守望者》有一个词语,守望。教育不是管,也不是不管,在管与不管之间,有一个词语叫“守望”。——陈东强(《向美而行:新教育实验通识与实践五十讲》)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日新之谓盛德。惟进取也故日新。道在日新。德贵日新。常新,自新,全新。日新无已,望如朝曙。——日新集


相信种子,相信岁月。埋下种子,以日以年;守望岁月,静待花开。——陈东强

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让师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守望新教育:呈人之美,成人之美。守望新教育:聆听大师的教育智慧,分享高人的教育心得,汇聚田野的教育创造,助力有缘的教育梦想。

新教育实验,是一个以教师专业发展为起点,以通过“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培养卓越口才、构建理想课堂、建设数码社区、推进每月一事、缔造完美教室、研发卓越课程、家校合作共建”十大行动为途径,以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的的教育实验。

新教育新在何处?对于我来说,当一些理念渐被遗忘,复又提起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只被人说,今被人做的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模糊走向清晰,由贫乏走向丰富的时候,它就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旧时的背景运用到现在的背景去续承,去发扬,去创新的时候,它就是新的。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