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永新:构想《未来学校》,重新定义教育
[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守望新教育 守望真善美]
《未来学校》不仅仅是关于教育将来会怎样的预见之书、畅想之书。书中就如何将因材施教做得更好、更有效而阐述的种种方法,必将会对当下从小学到大学的教与学两个向度,产生旨在改变思维模式的深远影响!—— 梁晓声(著名作家)
他的眼光,已经越过了对于教育的功利追求,远达历史深处中国对于未来真正的人才的需求。—— 俞敏洪(新东方创始人)
朱永新教授是我见到的在世界范围内并不多见的知行合一的教育家,他对于未来教育的变革有着系统深入的思考,并且朝着他设计的未来教育蓝图孜孜不倦地前行。他的理论高度和实践深度,在当今世界都是出类拔萃的。—— 艾伦·麦克法兰(英国剑桥大学国王学院终身院士)
从2015年开始,新教育实验探讨未来学校与未来课程,已经研发出新生命、新人文、新科学、新公民、新艺术的课程体系,定位于“为中国教育探路”的实践,相信也能够为世界教育做出贡献。—— 严文藩(美国马萨诸塞大学教育领导学系主任)
《未来学校》对于未来学习中心的构想,对于打破传统学校的年级、班级、学校的组织形式的设计,对于“互联网+教育”的运用,以及对于大科学、大人文、大艺术等新型课程的研发,对于我们日本的教育改革极具参考借鉴价值。—— 牧野笃(日本东京大学大学院教育学研究科教授)
他是一个具有行动力的人,一个具有深刻现代教育思想和强大思维能力的学者。他不仅使中国而且使全人类成为尊严和人性的领地。—— 兹德拉夫科·伊蒂莫娃(保加利亚著名作家)
《麦田里的守望者》为世界贡献了一个词语,守望。教育不是管,也不是不管,在管与不管之间,有一个词语叫“守望”。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陈东强(《麦田里的守望者——在管与不管之间,有一个词语叫“守望”》)
中国教育有弊端,但怒目金刚式的斥责和鞭挞,虽痛快却无济于事。对于中国教育而言,最需要的是行动与建设,只有行动与建设,才是真正深刻而富有颠覆性的批判与重构。——朱永新(《向着新教育的更深处漫溯——深度学习,深度实践,新教育实验的十二个标志性项目成果》)
构想《未来学校》,重新定义教育
作者|朱永新
来源|中信出版
互联网为教育变革提供了条件,传统学校不再是唯一的学习场所。
我们今天觉得天经地义的学校生活,因为互联网,因为信息技术的发展,会在润物无声的改变中,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未来,传统的学校不再是唯一的学习场所。说到学习,大家马上想到的不是“学校”,而是“学习中心”。
针对当下诸多教育痛点,朱永新对未来教育趋势做出了预判:今天的学校会被未来的学习中心取代。
朱永新认为,教育变革,虽然不像社会革命那样,有强烈的人为干预的色彩,但是我们可以主动迎接、主动介入通往未来的教育趋势,这个趋势就可能会向着我们期待的方向发展。我们已经来到了教育大变革的前夜,已经站在了未来学习中心的门前。推开这扇门,就是一个新的教育世界。(《方向比努力更重要——未来教育的实践与畅想:构想未来学校,重新定义教育》)
《未来学校》序言——
每天清晨,在路上 , 行色匆匆的,很多是学生。
步行也好,乘车也罢,学生总是那么急吼吼的,想赶在上课的铃声响起之前到达学校。
每一节课,每一个学生,不管愿意不愿意,不管对讲课的内 容熟悉不熟悉,都要循规蹈矩地坐在教室里,一憋就是整整 45 分钟。下课之后,上个厕所,短短 10 分钟,接着又是一节课。 周而复始。
每年九月,一批同年的新生跨入校门。
每年七月,一群同年的毕业生离开校园。铁打的校园,流水的学生。
书本,翻来覆去。学生,人来人往。 每逢寒暑,师生都有寒假、暑假。“刀枪入库”,各自安排。 这,就是我们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学校生活。
你有没有想过,这样的学校生活,是天经地义的吗?
你有没有想过,这样的学校生活,在未来的某个时候,不再 继续,学生再也不需要按部就班、整齐划一地出现在同一个校园、 同一间教室,学习的时间完全由学生自己决定,学习的内容完全由学生自己选择?
我相信,在不远的未来,这一切,很可能会变为现实。 我相信,今天的学校会被未来的学习中心取代。 这,就是我在本书中提出的对未来教育趋势的预判。我相信,我们今天觉得天经地义的学校生活,因为互联网,因为信息技术的发展,会在润物无声的改变中,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本书中,我想说的仅仅是互联网对未来学校形态的改变, 以及进而引发的教学模式的改变。
我相信,未来的某个时候,人们会觉得我们今天看来好像天 方夜谭的“学习中心”,是那么顺理成章。
未来,物理形态的学校,钢筋水泥、砖瓦花木,依然如故, 保安可能还会有,围墙也可能依然在,但是,传统的学校不再是 唯一的学习场所。说到学习,大家马上想到的不是“学校”,而 是“学习中心”。
未来的学习中心,没有固定的教室,每个房间都需要预约。
未来的学习中心,没有以“校长室”“行政楼”为中心的领 导机构,表面上看,可能有点像今天北上广的创业孵化器。
未来的学习中心,可以在社区,也可以在大学校园,类似于好未来、新东方这样的培训机构,也可以成为学习中心。
未来的学习中心,没有统一的教材,全天候开放,没有周末、 寒暑假,没有上学、放学的时间,也没有学制。孩子可以 8 岁上 学,也可以 5 岁或者 12 岁上学;15 岁的孙子可以跟 75 岁的爷爷 在同一个课堂上同样的课 ;年轻的父母也可以与自己的孩子学习同样的内容。
未来的学习中心,教师是自主学习的指导者、陪伴者,一部 分教师将变成自由职业者,“能者为师”将使今天的教师资格证 变成历史。
未来学习中心,是本书贯彻始终的话题。在本书中,我打算集中围绕“学习中心”跟大家探讨八个问题。
学习中心,长什么模样?
学习中心,谁来学?
学习中心,谁来教?
学习中心,学什么?
学习中心,怎么学?
学习中心,怎么评价学得好不好?
学习中心,父母应该做什么?
学习中心,需要政府干什么?
这些问题,近年来一直盘旋在我的大脑中。因为,我发起了新教育实验,需要看清未来教育的方向。所以,在过去几年的演讲中,我或多或少地都提过这些问题。朋友们鼓励我,让我把对未来学习中心的想法,系统地整理出来,抛砖引玉,呼吁大家一起探讨未来教育的发展趋势,迎接未来,拥抱未来,为未来做好准备。
方向比努力更重要。我希望本书的读者,不仅限于教育工作者,父母们也可以读读本书,所有教育共同体之外的朋友,都能参与未来学校生活的讨论。因为,当传统的学校被未来的学习中心取代时,学生和老师之间的关系、教育工作者与非教育工作者之间的关系,都将被颠覆,换个场景,马上就变换了身份。
最后,我说说本书写作过程中发现的四个问题。
写作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思考、讨论和深化的过程。当我跟朋友们讨论“未来的学校将被学习中心取代”的时候,朋友们问了四个问题,我觉得这四个问题,很可能也是读者捧读本书时的第一个问题:未来,到底有多远?
抱歉,我无法确切地回答,未来,究竟是 5 年、10 年还是 15 年。
我想,通往未来的教育趋势,不会像社会革命一样,一夜之间风云突变。相反,它润物无声,如同一天天长长的指甲,几年间变白的头发,你如果天天盯着看,什么也看不见,但是,它在变。
教育变革,虽然不像社会革命那样,有强烈的人为干预的色彩,但是我们可以主动迎接、主动介入通往未来的教育趋势,这个趋势就可能会向着我们期待的方向发展。这就是我写作本书的初衷之一。
所以,我们与其追问未来到底还有多远,不如关注可能影响未来的每一个小小的趋势性变化。
第二个问题:未来学习中心,是一个“应当如此”的理想,还是一个“肯定如此”的预判?
的确,本书对于未来学习中心的构想,是我的教育理想,是我对于教育“应当如此”的思考。但是更多的,是我对未来教育的预测与展望,是对于教育“肯定如此”的合理预期。
其实,类似未来学习中心的模式,从 20 世纪起就已经在世界各国悄然出现 :无论是美国圣迭戈的高中,还是澳大利亚悉尼的学习创新中心 ;无论是瑞典的维特拉学校,还是芬兰的森林学园 ;无论是提倡自主学习的美国瑟谷学校,还是进行课程重构的密涅瓦大学 ;当然,就在我生活的北京,也有闻名遐迩的探月学院。未来学习中心,在局部地区已经从“应当如此”的应然理想,
发展为“肯定如此”的必然现实。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我不是“未卜先知”的算命先生,我对未来教育趋势的预判未必准确,但我的预判是从现实和实践出发的。
第三个问题 :我所说的“未来的学校将被学习中心取代”,这里的学校,说的是中小学吗?是否包括大学?
我想,朋友们之所以提出这样的问题,可能是因为过去十几年,我所倡导的新教育实验,面向的都是中小学。
其实,我在本书中所说的“未来的学校将被学习中心取代”,不仅涉及基础教育,也涉及学前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 ;不仅涉及学校教育,也涉及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终身教育,是一个从摇篮到坟墓的过程。在一定程度上,大学更有可能率先蜕变。
所以,从教育内容到教育方法,从教师队伍到评价体系,我全部进行了预测和重构。
第四个问题:本书是不是一本学术专著?
所谓学术专著,就是理论上有重大意义,或者实验上有重大发现的学术著作。
学术专著的特点是,首先要符合通常所说的学术研究规范。
如果按照这个标准看待本书,我诚实地回答大家,这不是一本严格意义上的学术专著。
但是,本书肯定不是伤春悲秋抒发情感的散文随笔,本书也不像学术专著,本质上,它是我从事教育学术研究的成果。
本书最初是按照学术著作的套路写的,而且写了很久,写得很长。但是,我的好朋友、著名媒体人章敬平先生一再提醒,本书需要影响的最重要的群体是普罗大众,而不是专家学者。于是,我重新构思,删繁就简,压缩成现在的模样。同时,我也正在准备写一本关于未来学校的学术著作。
我不能保证我所说的都是对的,但我保证,我说话的态度是严谨的。
1600 多年前,佛学大师鸠摩罗什在临终之前,跟大家发誓:如果我所说的,不是胡扯八道,火化之后,一定“舌不焦烂”。
我等凡夫俗子,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未来学校》部分评论——
《未来学校》不仅仅是关于教育将来会怎样的预见之书、畅想之书。书中就如何将因材施教做得更好、更有效而阐述的种种方法,必将会对当下从小学到大学的教与学两个向度,产生旨在改变思维模式的深远影响!—— 梁晓声(著名作家)
他的眼光,已经越过了对于教育的功利追求,远达历史深处中国对于未来真正的人才的需求。—— 俞敏洪(新东方创始人)
朱永新教授是我见到的在世界范围内并不多见的知行合一的教育家,他对于未来教育的变革有着系统深入的思考,并且朝着他设计的未来教育蓝图孜孜不倦地前行。他的理论高度和实践深度,在当今世界都是出类拔萃的。—— 艾伦·麦克法兰(英国剑桥大学国王学院终身院士)
从2015年开始,新教育实验探讨未来学校与未来课程,已经研发出新生命、新人文、新科学、新公民、新艺术的课程体系,定位于“为中国教育探路”的实践,相信也能够为世界教育做出贡献。—— 严文藩(美国马萨诸塞大学教育领导学系主任)
《未来学校》对于未来学习中心的构想,对于打破传统学校的年级、班级、学校的组织形式的设计,对于“互联网+教育”的运用,以及对于大科学、大人文、大艺术等新型课程的研发,对于我们日本的教育改革极具参考借鉴价值。—— 牧野笃(日本东京大学大学院教育学研究科教授)
他是一个具有行动力的人,一个具有深刻现代教育思想和强大思维能力的学者。他不仅使中国而且使全人类成为尊严和人性的领地。—— 兹德拉夫科·伊蒂莫娃(保加利亚著名作家)
《守望新教育》特别链接——
行动就有收获,坚持才有奇迹——新教育实验十大行动学习培训参考资料
新教育的精神是什么?——解读新教育精神:理想主义、田野意识、合作精神、公益情怀
新教育能够提高教育质量吗?新教育实验是怎样促进教师成长的?——新教育实验十问十答
新教育是什么?为什么? 有什么?怎么样?怎么做?——关于新教育实验的50个问答
“穿过生命散发的芬芳”——2018新教育实验颁奖盛典:榜样教师、完美教室、卓越课程、 智慧校长、年度人物获奖名单和颁奖词
“我变了,我没变”——2018新教育实验年度人物事迹简介暨颁奖盛典视频
在行动中研究,在坚守中创新——2018年新教育实验大事实事掠影
与黎明共舞,与经典相伴,与美好同行——新平台,天天都有新资源,新教育,天天都有新创造
......
守望新教育:聆听大师的教育智慧,分享高人的教育心得,汇聚田野的教育创造,助力有缘的教育梦想。守望新教育:呈人之美,成人之美。守望新教育: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
新教育实验是一个以教师专业发展为起点,以通过“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培养卓越口才、构建理想课堂、建设数码社区、推进每月一事、缔造完美教室、研发卓越课程、家校合作共建”十大行动为途径,以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的的教育实验。
新教育新在何处?对于我来说,当一些理念渐被遗忘,复又提起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只被人说,今被人做的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模糊走向清晰,由贫乏走向丰富的时候,它就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旧时的背景运用到现在的背景去续承,去发扬,去创新的时候,它就是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