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多专注,就有多自由
[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教育大家谈]
人若愿意的话,何不以悠悠之生,立一技之长,而贞静自守。——里尔克
让师生与人类崇高精神对话;无限相信每个师生的生命潜力;交给学生一生有用的东西;重视精神状态,倡导成功体验;强调个性发展,注重特色教育;行动就有收获;坚持才有奇迹;共读共写共同生活;发现知识的伟大魅力,实现知识、生活与生命的深刻共鸣;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新教育的核心理念是什么》
你有多专注,就有多自由
作者|佚名
来源|人民日报微信
1、
我在一家百货集团公司做社会监督员时,无意间看到了他们的工资发放表,发现一件让我特别费解的事:有些最基层的员工,竟然和总经理的基础工资是一样的!
我像发现新大陆一样,问这家公司的一位管理人员。他说:等你了解了这些员工的情况后,你就不会奇怪了。
带着巨大的好奇,我采访了两位这样的员工,他们来这家公司都已在十年以上了,他们觉得基层岗位更适合自己,如果能把这份工作做到极致,也算得上成功了。我问了好多问题,发现他们对商品的了解堪比专家。更重要的是,他们对待工作的那份用心和耐心,完全配得上这样的待遇。
我经常会收到一些让我做职业生涯规划的留言,留言者大多刚出校门,对眼前的工作没什么兴趣,感觉看不到希望,所以非常迷茫。
有一位211大学的毕业生,他在一家公司做程序员,工作了两年,觉得非常乏味,想离开。可问过几家公司,都还不如这份工作赚钱多,就一天天煎熬般地度日。他问我,能不能给他点意见,下一步该何去何从?
咨询职业生涯规划的,大多是这种内心没有方向的年轻人。我给的意见大致相同,就是把手头的工作做好,让自己一点点变值钱。如果,实在是不喜欢,就换一份有兴趣的工作。毕竟,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能让你把一份普通的事做成事业。
但无论做什么工作,都要专注,最忌今天干这个,明天又跑去干那个。到最后,什么都没做成。
2
我有一位在农村的亲戚,二十岁时来城里打工,那时我还在上学呢,就见他老是往我家跑,让我父亲给找工作。开始的时候,给他找了一个机械加工工厂,想让他学门手艺。
可是,他干了没几个月,就不愿干了,说太累,也没意思,每天就对着一堆铁,特无聊。父亲没有办法,只得又求人,这次找了个干电焊的活。送他去上班时,父亲说,好好干,干好了以后不打工了,自己揽活也能养家糊口。但那位亲戚,没干多久又辞职了,说又脏又累,钱挣得也不多。父亲气得不愿再管他。
可他最大的本事就是能软磨硬泡,这个亲戚不理他了,他就去下一家求人帮忙给他找工作。就那样,这干几天,那干几天,手艺没学到,钱也没挣到。
两年前,我陪父亲回老家见过这位亲戚一面,花白的头发下面一脸皱纹。他和父亲唠叨:唉,在城里打了半辈子工,也没挣到钱,还不如我侄子呢,在城里打了五年工,就买了车。
父亲说,你要是一份工作干下去,你在城里买房子都没问题,别说车了。你自己没长性,干什么都三天热度,这么多年,一样拿手的技术都没有,你怎么能挣到钱?
亲戚不说话了。
是啊,不管做什么职业,都要有一年的学徒期,两年的生存期,三年的职业期,最好再步向事业期。进入某个行业,半途而废只能让我们停留在生存期,然后不断降低自己的要求。
同样的事,有人成了翘楚,有人成了逃兵,有人终成大器,有人一事无成。
3、
我曾经听过一个大V讲课,他说,一定要记住一万小时定律,如果,你在一个领域里的努力时间没有达到一万小时,那么,你的成绩也不会出彩。你要做的是,找到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努力把事情做到极致,成功就会水到渠成。
人一旦习惯凑合,这辈子可能就只会有一个退而求其次的人生了。而如果习惯了优秀,生命会从此不同。
当年,27岁的诗人里尔克应聘去给62岁的画家、雕塑大师罗丹当助理。在初出茅庐的诗人的猜想中,名满天下的罗丹一定过着十分浪漫、疯狂、与众不同的生活。
然而,他看到的真实景象与想象中的大相径庭,罗丹竟是一个整天孤独地埋头于画室的老人。
后来,里尔克说过一句很有名的话:人若愿意的话,何不以悠悠之生,立一技之长,而贞静自守。
他说的,何尝不是罗丹?
与众不同的东西,往往在制造的过程中,就是一遍又一遍的重复,虽然枯燥,却可以让你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
是的。你有多专注,就会有多优秀,也就有多自由。
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
特别链接——
让梦想开花——新教育的起点在哪里?怎样才能真正让孩子满意?新教育如何在一个学校起步?
幸福就是专注
作者|丁火
每个人对幸福的界定都不同。
而各种幸福定义之间又有某种近似之处。
我的答案是,幸福就是专注。
首先,幸福不同于快乐,幸福是快乐的土壤,快乐随时可从幸福中迸发;但快乐中没有希望,因为快乐就是希望的达成,我们的确可以同时感受到快乐和希望,但本质上它们不同;最最关键的,所有的快乐中都孕育痛苦,而幸福中没有痛苦。
所以,追求幸福与追求快乐还是不同的概念。
当我们追求各种幸福的时候,我们总爱把幸福与幸福得以达成的目标等同:
我们会说,幸福就是爱情,幸福就是富有,幸福就是成就,幸福就是被人认可,幸福就是天伦之乐。
但如果我们换个角度呢,这些外在的目标其实也可以说,是幸福得以达成的手段。
如果外在的目标是幸福的手段,那么幸福的目的是什么呢?
很多时候我们把幸福混同于充实,其实这已经很接近幸福的本质。
所谓充实的感觉,其实就是随时随刻可以去专注的感觉。
如果有人坚持外在的目标才是幸福的本质,那么让我们看看孩子:
所有能引起孩子专注的东西,依照大人的标准全都不值一提;但孩子远比大人幸福快乐;可见,决定幸福感觉的因素不是外在的。
但把幸福归因于外物绝对是有道理的,我们得承认有一件能吸引我们大部乃至全部关注的事情或人,的确可以刹那间给我们带来充实幸福的感觉。
但问题有两个:一是这样的事或人可遇难求,即使遇到了也每每难以把握;二是,外在目标从达成那一刻起,幸福感就注定逐步降低。
一言以蔽之,我们之所以把幸福更多归于外在的事物和追求,只是因为我们自主制造幸福的能力不够;于是,我们只能被动依赖外在事物的吸引才能提高自己的专注力。
这就是人类拼命追逐但又很难幸福的根本原因。
将幸福归因于专注意义何在呢?
如果幸福真的只是专注,那么我们获取幸福的成本也许可以极大的降低。
一项事业,一幢豪宅,一个完美情人,的确可以使我们高度专注;但日常任何一件平凡琐事也同样可以使我们专注啊。
换言之,你完全可以相信,当你专注于每一件琐事儿的时候,本质上与你开疆辟土、硕果累累没有什么不同。
无数的训诫告诉我们,大事要从小事做起,这是从功利角度说的,没有错。
但对一个心怀远大梦想的人,何以能够忍受每天沉浸在繁琐小事中的生活呢?
答案只有一个,他乐在其中。这个乐就是制造幸福的能力,就是通过高度的专注而忽略了大事与小事的区别。
所以对于有智慧的人而言,万事只有想做和不想要的区别,没有大小的区别。
所有的心理疾病,共同的症状是自由专注力的缺乏。
强迫症患者貌似专注于某些事情,但实质是一种被动的专注,且无法自由切换,但即使是这种不自由的专注,也能够带给强迫症患者一点点幸福感;所以强迫症给我们的一个提示是,只有主动自由的专注才是真正的幸福。
提到心理疾病的启示,恐惧症也要提及,恐惧也可以带来专注,这也是病态的;恐惧症告诉我们,人对灾难的预期有其合理性,当一个人实在无力获取幸福感时,灾难就成为了唯一的希望,起码它可以带来专注。
所以,有好日子不愿意好好过的人,是真的因为没能力在好日子中获取幸福感;这又一次证明了,幸福与外物无关。
那么最终关于幸福的定义可不可以是这样的:
止于恐惧的自由主动的专注就是幸福。
一点思考:
中国人普遍阅读能力的衰退,与中国人普遍幸福感低,两者间有没有内在的联系呢?
阅读不只是有没有兴趣那么简单,事实上阅读也是一种专注能力,注意力衰退的人既是对喜欢的书也难卒读。
这可以解释,为什么网络上关于各种专业知识的争论总能引来热潮;但深究其后会发现,认真读书的人少之又少。
我觉得,不是不想读书,而是不能。
神经症一个主要的症状就是坐卧不宁,而要深入阅读静心是基础。
新教育的彼岸是什么模样? 我想,彼岸是一群又一群长大的孩子, 从他们身上能清晰地看到: 政治是有理想的, 财富是有汗水的, 科学是有人性的, 享乐是有道德的。——《新教育年度主报告》。
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
特别链接——
......
守望新教育:聆听大师的教育智慧,分享高人的教育心得,汇聚田野的教育创造,助力有缘的教育梦想。守望新教育:呈人之美,成人之美。守望新教育: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新教育实验,是一个以教师专业发展为起点,以通过“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培养卓越口才、构建理想课堂、建设数码社区、推进每月一事、缔造完美教室、研发卓越课程、家校合作共建”十大行动为途径,以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的的教育实验。
新教育新在何处?对于我来说,当一些理念渐被遗忘,复又提起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只被人说,今被人做的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模糊走向清晰,由贫乏走向丰富的时候,它就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旧时的背景运用到现在的背景去续承,去发扬,去创新的时候,它就是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