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朱永新:新劳动教育论纲——​我心中的理想劳技教育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新劳动教育研究院 Author 朱永新


【置顶标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守望新教育 守望真善美】


新劳动教育论纲

原创|朱永新  

来源|新劳动教育研究院

 

5月15日,《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解读学术会议上,新教育实验发起人朱永新教授在主旨报告中指出,



首先,新劳动教育,要培养的是一个劳动的价值观。

其次,新劳动教育应该鼓励、教育学生从学会自我服务入手,积极参加各种有益的社会劳动实践活动,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生活自理能力。

第三,新劳动教育应该注重劳动实践活动的多样性,增强劳动的智力含量,倡导学生手脑结合,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使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得到充分的施展,特别是要倡导手脑结合。

第四,新劳动教育应该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在立足学校课堂教育的基础之上,让学生尽可能地多走出校门,接触社会,通过富有特色的劳动教育基地来培养学生的劳动特长。

第五,新劳动教育应当注重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的内在联系。在劳动教育中树德、增智、强体、审美,形成学生的良好品德和个性,心理健康,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第六,新劳动教育,应该注重学生的个性和年龄差异。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在教学过程中,采用项目课程和行为引导教学法,培养学生的计划、工作、社交等关键能力。帮助学生在劳动中发现自我。

第七,就是新劳动教育要注重学校、家庭和社会齐抓共管的合力作用,构建大劳动教育的这样一个体系。

最后,就是新劳动教育应该有一支优秀的劳动教育师资队伍和一套具有实用性、特色性的课程教材,为实施劳动教育提供基本的保障。

我心中的理想劳技教育

原创|朱永新
来源|新劳动教育研究院

本文系作者2002年在《新教育之梦》专著中发表,后在《我的教育理想》专著中修订。


劳动,这是一个曾经响彻云霄的词语;劳动,这是一个拥有辉煌过去的字眼;劳动,使人猿相揖别,造就了我们人类自身;劳动,化腐朽为神奇,推动了历史车轮前行。
在人类教育史上,对待劳动历来有两种不同的声音。一种声音认为劳动伟大,教育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为人的职业生涯和全面发展奠定基础。另一种声音认为劳动卑贱,教育应以培养远离生产劳动的"劳心者"为使命。
当前,在应试教育的推波助澜下,后一种不和谐的声音似乎日益甚嚣尘上,如∶许多学校的劳技课被取消了,"不好好学习,将来扫垃圾去"成为许多家长教育子女的"至理名言",许多学生也从来没有体验过劳动的快乐和艰辛….....
因此,有必要重新认识我们的劳动技术教育,呼唤我们心中理想的劳动技术教育。
我心中的劳技教育——
一、培养学生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观念和态度二、鼓励和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三、增加劳动的智力含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四、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培养学生的劳技特长
五、注重劳技教育与德智体美的联系,培养学生的道德和心理素质六、注重个性和年龄差异,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七、加强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合力作用,构建"大劳育"的教育体系八、建设优秀的师资队伍,编写有实用性、特色性的课程教材
01培养学生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观念和态度
我心中的理想劳技教育,应该注重在劳动中培养学生尊重劳动、热爱劳动、以劳动为荣的观念和态度,让学生经常体验到劳动的艰辛和喜悦。
作为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劳动不仅创造了人类本身,而且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保证了人类社会的延续和发展。劳技素质自古以来就是人们生活和工作必备的基本素质,其重要性早已在人们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得到充分的认识。正如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所言,劳动永远是人类生活的基础,是创造人类生活和文明幸福的基础。劳动教育不仅是造就未来好公民的教育,而且是提高公民将来生活水平及保障其幸福的教育。
在中小学进行劳动技术教育,既是落实素质教育的重要体现,也是落实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重要措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0世纪80年代出版的《从现在到 2000 年教育内容发展的全球展望》一书中,就有"关于未来普通教育内容的方法论框架设计"的内容,其中就提出了劳动态度、技能修养、就业培训和适应劳工这四个劳技教育目标,指出"技能和劳动教育与各个国家的需要、资源和前景相联系,与社会生活各部门的信息化相协调",培养学生"对技能进步的兴趣和批判态度","训练学生使之易于适应劳工界的变化",从而将劳技教育同引导学生适应未来工作的需要联系起来,体现了现代社会对人们劳技素质的更高要求。
劳技教育是劳动教育和技术教育的总称。中小学的劳技教育是以学生获得劳动体验和形成技术素养为主的多方面发展为基本目标,且以操作性研究学习为特征的教育。劳技教育的目标涉及三个基本领域,即以劳动与技术的意识、态度、情感因素为核心的情意领域,以劳动与技术的认知、思维、操作为核心的知识技能领域,以及以技术应用、技术创新为核心的实践性领域。
根据教育部重大科研项目"劳动与技术教育课程改革研究"课题组的研究,他们把劳技教育的具体目标归纳为以下七个方面∶
(1)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形成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热爱生活和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2)养成勤俭节约、认真负责、遵守纪律、团结协作、爱护公物、珍惜劳动成果的品质以及良好的劳动习惯;(3)初步掌握现代生活和现代生产所需的基本技术知识和技能;(4)初步具有与技术相联系的安全意识、质量意识、审美意识、效益意识、环保意识、职业与创业意识以及关心当地建设的意识;(5)形成与技术相联系的经济学视野,以及日常生活中的金融、理财的视野;(6)具有生活自理能力和一定的技术认识、技术思维、技术评价、技术应用和技术创新能力,以及终身进行技术学习的能力,为进一步学习和掌握有关技术,迎接未来社会的挑战奠定初步的基础;(7)形成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无疑,在以上诸目标中,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形成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热爱生活和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是关键性的基础目标。
那么,如何帮助学生形成相应的观念和感情呢?
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培养学生对劳动的尊重和热爱,关键要在劳动实践中进行。在小学,虽然每个学生都能背诵“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诗句,但是学生浪费的现象仍随处可见。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学生没有对劳动的切身体验和感受,根本没能理解诗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他们只不过是把背诵诗句作为一个学习任务完成而已。但是,如果我们让学生了解或亲自参加从翻地、播种、锄草、间苗、施肥、除虫、灌溉到最后的收获这一整个农业生产过程,让他们体验农业劳动的辛苦,他们对劳动人民的态度肯定会发生深刻的变化。又如,如果我们让学生走上街头清扫卫生,就可以激发学生对环卫工人劳动的尊重,学生会自觉养成不随地吐痰、不乱扔果皮杂物等习惯。这样的效果可能比教师的反复教导和社会的强制约束要好得多。
当然,我们在劳技教育的实践中也会看到一个现象,学生一面在从事劳动,一面在诅咒劳动,劳动教育失去了其应有的作用。这与我们的教育方式不当有关。苏霍姆林斯基在《关于全面发展教育的问题》中也分析过这种现象,他说∶“切莫指望从劳动活动的最初几步起,劳动就会对儿童产生吸引力,儿童就会一下子爱上劳动。相反,在真正的劳动中,开始一段时间儿童感到失望要比感到疲乏早得多。当儿童意识到自己的努力的创造性,意识到劳动的社会意义,真正热爱的感情才得以培养起来。没有这个自觉性的因素,教师的强制手段就会碰到学生的顽强抵制,而且学生行动的顽强会随着强制手段的加强而增长。”
培养学生对劳动的热爱,绝不能仅仅停留在口头说教上,应该让学生在劳动实践活动中感受到劳动的快乐,提高学生的劳动热情。当学生看到自己精心栽培的农作物破土发芽时,当学生看到自己培育的花儿含苞欲放时,当学生品尝到自己通过辛勤劳动而收获的果实时,那份喜悦、那份激动所产生的力量是老师和家长的说教所无法比拟的,学生热爱劳动的激情会由此而迸发。
学生拥有什么样的劳动态度与其父母的言传身教是紧密相连的。现在有一部分家长总是害怕劳动会耽误孩子宝贵的学习时间,所以家中的事根本不让孩子沾边孩子的大小事情全部包揽下来,七八岁的孩子吃饭要大人喂,很多中学生甚至大学生不会洗衣服的现象普遍存在。还有学生对着带壳的熟鸡蛋无从下手,有些家长甚至出钱“赎买”学生在学校或社区的公益劳动。在这些令人啼笑皆非的现象背后,我们应该审视我们在家庭中对子女劳技教育的缺失。
在学校里,评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主要看学生的文化考试成绩,其他的科目只是作为辅助参考,至于劳动态度和表现,基本上可以忽略不计。还有一些学校甚至把劳动作为对违纪学生的一种处罚措施,如罚打扫教室或厕所等,这种处罚方式带来的消极后果就是使学生把劳动看成是一件丢人的事情。这些现象都严重影响了学生对劳动的正确认识。畏惧劳动、逃避劳动成了绝大多数学生的"通病"。因此,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念和劳动态度,强化学生的劳动意识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02鼓励和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我心中的理想劳技教育,应该鼓励和教育学生从学会自我服务入手,积极参加各种有益的社会劳动实践活动,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特别推崇习惯养成教育。他提出,"教育"这个词,往精深的方面说,一些专家可以写成大的著作,可是就粗浅方面说,"养成好习惯"一句话也就说明了它的含义。劳技教育也不例外,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不仅是发展学生劳动技能的重要途径,也是劳技教育的重要目标。
劳动习惯的养成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劳动习惯的培养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让学生学会自我服务。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自我服务是最简单的一种日常劳动,劳动教育一般都从自我服务开始,而且不管每个人从事何种生产劳动,自我服务都将成为他的义务和习惯。自我服务,是培养人遵守纪律、培养人对别人的义务感的重要手段。从小就自己动手来满足一些个人需要,能使一个人养成尊重父母、兄弟姐妹和同学的劳动的习惯。自我服务能使劳动变为人人都负担的平等的普遍义务。只有当一个人从童年起就养成厌恶肮脏邋遢的自然习惯时,只有当这种习惯变为看待周围环境的、带有情感的审美观时,才有可能产生自我服务的自觉态度。
由于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很容易在长辈的宠爱下养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习惯。因此,在当今强化学生自我服务的劳动教育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每年大学新生入学报到时,绝大部分学生的周围总有几个"陪同人员"跟着,替他张罗一切,离开了家长,很多学生感到无法适应。个别学生由于各方面长期依赖父母一旦没有父母的照料,甚至难以生存,最后不得不退学或者让父母搬到学校照顾自己,这样的事例已不稀罕了。而学生将换下来的脏衣服定期寄给父母洗的事更是屡见不鲜。要改变目前绝大多数学生不爱劳动、不会劳动的现状,家长和教师必须从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做起。
"如果父亲没有教给儿子谋生的手段,那等于教他成为一个贼。"这是犹太民族倡导和帮助孩子自立的永恒教义,这又何尝不给我们的教育以深深的启迪呢?对于每一位深爱自己孩子或学生的父母或教师来说,应该学会让孩子和学生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要学会放手让孩子和学生承担必要的劳动。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剥夺了孩子和学生的劳动权利就等于使他们丧失了成长的机会。而放手让孩子和学生适当地参加劳动实践,使他们具有最起码的生活自理能力,在劳动中学会尊重他人、理解他人,培养良好的劳动习惯,将使他们终身受益。
在学会自我服务的基础上,让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性劳动是培养学生劳动习惯的另一个重要方面。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我们力求做到,让那种要为社会带来利益的愿望激励孩子去劳动。所以我们让孩子们首先去做能创造全民财富的事(如提高土壤肥力,栽培护田林、葡萄园、果园,参加经济和文化生活设施的建设、筑路等)。为了社会、为了未来的这种劳动,便成为陶冶孩子们的学校。凡在童年和少年时期就非常关心社会利益的孩子,都会养成一种义务感和荣誉感。每遇到有关社会财物的事情时,他的良心都不会使他无动于衷。"
社会公益性劳动是一种不计报酬的为他人服务的活动。在这种劳动中,学生以社会和他人的需要为中心,更多地考虑了社会和他人的利益,从而有助于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真正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思想的精神实质,认清劳动对于社会的作用和意义,激励自己自觉地养成勤于劳动的习惯。
03增加劳动的智力含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我心中的理想劳技教育,应该注重劳动实践活动的多样性,增加劳动的智力含量,引导学生手脑结合,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使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得到充分的施展。
苏霍姆林斯基有一句名言∶"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这生动地说明了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对发展智力的重要作用。人类通过劳动在改造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同时,也在改造自身的器官,特别是手和脑功能的不断协调与完善。陶行知先生也非常精辟地论述过"手脑并用"的意义∶"教育要'手脑并用'。在用脑的时间同时用手去实验;用手的时间,同时用脑去想,才有可能去创造。手和脑在一块儿干,是创造教育的开始;手脑双全,是创造教育的目的。"应该说,在我们通常所讲的"五育"之中,劳技教育是促使人手脑相结合最为有效的途径。南京市教研室陈平老师在《劳动与技术课程实施现状的调查报告》中指出,有52.9%的小学生、48.9%的初中生、43.4%的高中生认为自己对劳动技术课的兴趣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这一课程"手脑并用"。
由于劳技教育"手脑并用",具有鲜明的实践性和自主性,在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重视让学生去体验、去感受、去发现、去创造,因而能够使学生从中获得兴趣、获得信心,享受成功的喜悦和创造的乐趣。2001年2月,无锡市锡山高级中学一名叫华巍的高三学生研制的"多功能激光水平仪"获得国家专利证书。华巍同学搞"多功能激光水平仪"最初的起因是家里装修房屋。泥水匠铺花岗岩时,为了求得平整,要反复用水平仪量、拉直线校平,很不方便。当时就触发了他的灵感∶如果用束光照射代替拉线岂不方便多了?在学校劳技老师的指导下,他最终获得成功。在设计过程中,华巍同学不仅学会了不少技能,增强了动手能力,而且创造性思维也得到了充分的施展。
在古今中外的科学史上,我们不难发现,许多科学家能有重大发现和发明,不仅仅是因为这些伟大的科学家有超常的智力,更重要的原因在于他们有较强的动手实践能力。他们善于把自己的思维成果通过自己的手工劳动转化为现实的产品,这恐怕与他们从学生时代起就注重劳技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
关于劳动实践与智力发展的问题,苏霍姆林斯基有一段非常深刻的论述。他说∶"如果你希望学生成为善于思索的人,希望严整的、明确的、逻辑性彻底的思想能通过清楚的说明和解释表达出来,你就要把他们吸引到思想充实的劳动中去,要通过劳动把知识体系的种种关系和相互联系体现出来。你要记住,劳动不仅意味着实际能力和技巧,而且首先意味着智力的发展,意味着思维和语言的修养。"许多研究也表明,劳动越复杂,越有趣,其智力因素也就越明显,越容易调动学生的劳动积极性。让学生参与复杂技能的劳动实践,要求他们灵活运用所学的劳技知识发挥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能有力地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总之,通过劳动发展学生智力的关键在于让学生在劳动中学会思考,激发孩子们的好奇心、求知欲和想象力,开发学生的智力。
另外,在劳技教育中,我们要特别防止把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割裂,让学生机械重复简单劳动的做法。苏霍姆林斯基通过帕夫雷什中学的实践也反复强调了这点。他坚信,如果体力劳动没有成为磨炼精神力量的一种手段,这种劳动便不能在人的精神生活中发挥决定作用。不仅如此,如果体力劳动占据了一个人的全部时间和全部精力,他的精神生活就会变得十分贫乏和萎靡不振。
此外,通过让学生参与劳动实践,促使学生探索最优化的工作方法,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让学生在劳动过程中不断地调动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勤于钻研,勇于实践,久而久之就能不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激发学生的创造激情和创新潜能大有裨益。2001年,在中国教育学会中小学劳技教育专业委员会中国发明协会以及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举办的“首届全国中小学劳技教育创新作品赛”上,有来自2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500多所中小学参赛,参赛作品有3000多项,其中有241项作品入围,涉及声、光、电、热、环保、节水、防盗等各个方面,部分作品还获得了国家专利或已投入实际生产和使用。
比赛的承办单位全国中小学劳技教育发明创造专业委员会的秘书长丛藜桢说:“以前,劳技教育通常被理解成给几块木板,每人按固定的程序,加工一把椅子、一个凳子什么的。50个学生做出来的椅子,个个一样。现在,我们希望在这些课中,给学生一个真实的机会,不但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还应增加科技含量,给学生留出创造的空间。一旦将发明创造赋予动手实践的过程,劳动技术教育就变得非常有生命力。”这对于我们劳技教育的创新是很有启发意义的。


04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培养学生的劳技特长
我心中的理想劳技教育,应该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在立足学校课堂教育的基础上,让学生尽可能多地走出校门,接触社会,并通过富有特色的劳技教育基地,培养学生的劳技特长。
我国幅员辽阔,地区差异较大,从现代化的工业城市到偏僻落后的山区,自然条件、经济发展水平和学校的办学条件等方面有着显著的差别。因而,开展劳技教育就必须从各地的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劳技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应充分考虑到各个学校自身的特点,扬长避短,发挥出自己独特的功效,体现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劳技教育特色。例如,我国第一位劳技课的特级教师张再昌,就是一位从农村走出来的优秀教师。他根据当地农村的实际,编写了二十余万字的乡土教材,把劳技课办成了农村技术改进的"试验田",把学校的试验基地延伸到了学生家中,为当地培养了一大批技术人才。由于他结合农村实际,探索劳技课的改革并取得了明显的实效,所以被评为全国首批中青年十佳教师。
学校课堂教学是进行劳技教育的主渠道,教师通过课堂教学,讲授劳技知识,进行简单的劳技操作指导,符合学生平常的学习习惯。因此,在学校中加强劳动技术教育设施的建设十分必要。例如,德国的学校通常有金工、木工、电子电工、营养与烹饪、塑料加工等劳技专用教室,其配置水平与物理、化学、生物实验室相仿,同时还有配套的安全辅助装置和技术辅助装置。日本的小学大都有100平方米以上的家庭课专用教室,内有劳动操作台、装备台、煤气管道、电动缝纫机、微波炉、洗衣机和烹饪炊具等。中学则有着装室、料理室、金工室、计算机室等。在澳大利亚,条件好的学校都配备有木工工场、金工工场、车工工场和装配车间,条件差的学校也要配备一个综合工场。澳大利亚还在各州建立标准化的流动工场,在州内巡回活动,在每个劳技中心停留四个星期。在流动工场到达之前,学生事先要学习操作说明,观看录像和幻灯片,了解工具和设备的性能,明确安全要求和操作要求。当流动工场到来后,师生立即开始教学。在流动工场离开之前,学生的学习作品就会得到评价。流动工场的建立,深受乡村学校的欢迎,大大缓解了乡村学校进行劳技教育的困难。这种流动工场的做法也可在我国推广。
当然,学校毕竟不是劳动的场所,接触的范围毕竟有限。因此,加强学生的劳技教育,有必要在学校课堂教学的基础上,建立广泛的社会教育基地,使学生能尽可能多地在社会的熔炉中得到锻炼和发展。学校应该利用劳技学科与生产、生活紧密联系的特点,让学生走到城市的街道工厂、农村的乡间田野,引领学生逐步接触社会,正确认识社会,勇于参与社会,强化学生将自我完善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的观念,把学生锻炼成为将来能够用双手支撑生活并创造生活的栋梁之材。各级政府也应该积极创造条件,为学生到社区从事社会实践创造条件。从发展的趋势来看,劳技教育正在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方向发展,如果建立一批供学生进行综合社会实践,集休闲、劳动、体验、创造、探险等功能于一身的活动基地,无疑是十分有益的。
苏州市实验小学建立的学生社会活动基地就是一个有益的尝试。而上海市政府建设的"东方绿舟"更是一个大手笔。东方绿舟——上海市青少年校外活动营地位于上海淀山湖畔,占地5600亩(含水域面积)。营地由知识大道区、勇敢智慧区、国防教育区、生存挑战区、科学探索区、水上运动区、运动训练区、生活实践区等八大园区组成,其中知识大道区陈列有162位世界文明发展史上著名人物的雕塑,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雕塑公园之一。营地以学生为主体,以组织有创意的教育活动为主线,以回归自然、亲身实践、获取体验感受为主旨,让广大青少年在活动中体验成功、体验快乐;营地内八大园区的活动项目以及雕塑、树林、桥梁、民居、道路、河流时时在向学生传播着各种科学知识;营地充分体现“野趣、童趣、情趣”这里的一树一木、一花一草都让青少年感到“与大自然如此贴近”,想去亲近大自然、感受大自然、体验大自然;营地是课堂教学的延伸与拓展,它注重学科间的相互渗透与整合,利用丰富的环境资源,组织学生开展面向社会、面向自然与生活的研究性学习活动;营地的各项活动都围绕着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而展开;营地充分发挥青少年的主体作用和主观能动性,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自主管理、自主选择、自我教育,培养他们自理、自主、自强的能力。
南京市南湖街道也成立了江苏省首家社区少先队体验教育实践基地,它是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生产劳动的一种新的尝试。南湖街道内6所小学的少先队员们利用课余时间到社区商店、银行、餐馆、照相馆、报亭等15家单位的近百个岗位上参加服务,体验劳动者工作的艰辛与乐趣,学校让学生在接触社会的过程中学习各种劳技,学会与人交往,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需要说明的是,无论在学校内还是在学校外,劳技教育都必须减少盲目性和偶然性。苏霍姆林斯基在批评有些学校虽然搞的劳动并不少、但是劳动的教育价值却很低时,一针见血地指出,其最大的问题是没有善始善终。当感到人手不够时,学生才被召去搞劳动,他们像“救火一样”仓促上阵。所以,他在帕夫雷什中学努力做到减少偶然性的、事先没有计划的“应急的”劳动,主张“一定要将既定种类的工作善始善终,经历劳动进程的所有阶段——从了解劳动目的到由于取得劳动成果而感到深深的满足”。
劳技课作为传授劳动知识和劳动技能的一门基础教育课程,应该将劳动的非职业性和职业性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考虑,即学校在劳动技术教育中还应该注重对学生的职业指导教育。通过职业指导教育,可以架起学生和社会之间的桥梁,帮助学生分析和认识各类职业,学会正确的求职方法,使每个学生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职业道路。基于职业指导教育的特点,学校的职业指导课程的教师不应仅限于学校的劳技教师,还应该邀请社会各行业的人士共同参与教学。职业指导教育课程的组织形式也不应是单纯的课程教育,而是应该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灵活方式,如参观职业介绍所(人才市场)、到各类部门实习等方式来实施。

05注重劳技教育与德智体美的联系培养学生的道德和心理素质
我心中的理想劳技教育,应该注重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的内在联系,在劳技教育中"树德""增智""强体""审美",使学生形成良好品德和个性心理素质,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劳技教育不仅实现了提高学生劳技素质的教育目标,而且促使每一个学生的品德、知识、能力、意志、情感、体能和审美能力也都在劳动实践中得到发展,因为学生参加任何劳动,都必须亲身去体验、操作、认识、掌握。学生所学习的任何劳技都必须通过对其自身行为的评价、反馈调节和反复动手训练才能逐渐形成。在这种过程中,学生的体力和意志力得到了极好的考验和磨炼,他们的情感也得到了陶冶和升华,他们的个性和创造性也得到了施展的机会和场所。
因此,劳技的学习与掌握就是体力、智力和创造力的综合运用和发展。通过对学生实施良好的劳技教育,在很大程度上也就实现了素质教育所要求达到的"使受教育者身心健康,在德、智、体诸方面和谐发展"的目标。
例如,让高中学生学习工艺品的绘图制作,就可以增强他们的立体思维和空间想象能力,可以锻炼他们的动手能力,调节学生的思维状态,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因为绘图制作本身就是一门艺术,它还可以让学生充分想象,自由发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激发学生创造美的激情。而且,通过绘图制作这一活动,还可以培养学生做事仔细认真的习惯。因此,教师在劳技课的教学中,应该注重劳动技术教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的内在联系,强化劳技教育中的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功能,将劳技教育贯穿于素质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全过程。劳技课程中教书育人并重是十分重要的。曾经有一位劳技教师深有感触地说∶"我教授电工课已多年,记得有一年初三学生上晚自习时常发生停电事故,可周围的住户却没有停电……原来是学生有意破坏,目的是为了不上晚自习。通过这件事,可以看出学生对电工技能掌握得较好,从侧面证明教学效果是好的,但也反映出学生的思想品德问题,说明教师在教书的同时,也要注意育人。"
在此,我热切地呼唤构建劳技教育同其他各育之间的立交桥,尽快地走出劳技教育就是劳技课的狭窄范围,提倡生活处处有劳育、生活时时有劳育。劳技教育由于富有实践性和创造性的显著特征,与生产和生活紧密联系,其"树德""增智""强体""审美"的功能往往是其他教育形式所不能及的。
同时,通过劳技教育来塑造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是一个有效途径。通过适当的劳动实践,能磨炼学生的意志,有助于学生形成不畏困难、勇往直前、锲而不舍、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精神和气概;在劳动中鼓励学生克服困难最终取得成功,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增强学生热爱劳动、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让学生在集体劳动中通过分工与合作,完成共同的劳动任务,可以使学生认识到个人服从集体的重要意义,可以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和团结协作、乐于奉献的精神,使学生获得团结互助、同甘共苦的体验;对学生的劳技操作进行严格要求,可以让学生在劳动实践中学会自我调整、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培养学生的质量意识和劳动纪律;指导学生在劳动实践中将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相结合,能激发学生追求卓越、追求创造性和不断超越自我的作风;让学生在劳动实践中加深对劳动人民的了解,可以培养学生对祖国、对人民、对劳动的深厚感情。通过劳技教育还可以使学生体验到物质财富的来之不易,从而培养其勤俭节约的优良品质。
此外,研究表明,劳技教育还可以培养学生一些优良的心理品质。如天津师范大学发展心理学研究所昌教授经过研究发现,如果让那些好动、粗心、注意力差、自制力差的男孩子学习类似刺绣等劳动工艺技能,对培养这些学生的注意力和自制力有很大的帮助。
06注重个性和年龄差异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
我心中的理想劳技教育,应该注重学生的个性和年龄差异,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在教学过程中采用"项目课程和行为引导教学法",培养学生的计划、工作、社交等"关键能力"
任何教育都是在有自己独特性的个体身上进行的。实施劳技教育必须承认和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注重不同学生的学习欲望、兴趣、特长等特点,这是提高劳技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必修的教学大纲不可能照顾到多种多样的个人特点。孩子在学龄初期常常不仅要做手工劳动等课堂上全班都做的东西,而且还想做一点儿自己的东西。他们不满足于本班课堂所要求达到的技能和技巧的熟练程度,还企望掌握得更细一些,而且这种愿望会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渐增强。因此,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个性,尽可能使劳技教育的内容多样化,使每个学生都能找到自己喜欢的劳技项目。
日本的劳技教育就非常重视学生不同的个性和兴趣爱好。日本初中一至三年级开设的"技术·家事课"大纲中有"木工""电""金工""机械""栽培""信息基础""家庭生活""食品""服装""住所""保育"等11个学习项目。学生在初中三年中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选择其中的7个项目。
提高劳技教育的质量还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应严格按照学生的年龄阶段特征,由浅入深,由简到繁,循序渐进,确定各阶段的教学内容。
日本的中小学劳技课程就非常重视学生年龄的层次性。日本小学劳技课主要是发展学生的直觉和感觉,中学劳技课主要是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创造力,高中劳技课主要是发展学生的正确判断和应用能力。学校为小学一、二年级的学生开设生活课,通过具体的活动和体验,使学生对自己与周围的社会和自然的关系产生兴趣,并掌握生活上所必需的习惯和技能。学校为小学五、六年级的学生开设"家庭课",通过有关衣、食、住的实践活动,让小学生掌握日常生活中必需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主要有被服、食物和家庭成员的生活和居住三个方面的实践活动。
在俄罗斯,劳技课的教学内容也是按照学生的年龄特点进行严格区分的。小学生的学习内容主要是:材料加工技术、食品制作、房间打扫、浇花、学习使用计算机等。初中生的学习内容主要是∶设备材料与机器零部件加工、家政艺术、缝纫、食品、手工艺、维护修理、计算机应用、完成个人方案设计。高中生的学习内容主要是∶家庭经济学、企业管理基础知识、生产和环境保护、社会劳动和职业自我选择、艺术设计入门以及完成个人方案设计等。在学生生理、心理以及社会适应性的不同发展阶段确立不同的教育目标,确定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这是德国、日本等国家劳技教育取得成功的重要经验。
当前,德国等一些发达国家在劳技课教学中,正大力推广和使用"项目课程和行为引导教学法"。
所谓"项目课程和行为引导教学法"就是通过项目,即制作某一特定的产品来实施教学,以此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发展技能、培养习惯。这种教学方法有利于激活教学双边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诸方面的综合提高,从而改变传统劳技教学"重教有余,重学不足;模仿有余,创新不足"的状况。
项目的产品可以是具体的、有形的物体,如一个木工工具箱、一件衣服、一份菜肴等;也可以是智力方面的成果,如专题报告、电视片、图画等。教学过程分为四个阶段:决策阶段、计划和准备阶段、实施阶段及评估阶段。整个过程始终突出以学生及其行为为中心,由学生自己决定所要制作的产品,并进行可行性分析,制订项目执行计划、准备工具、采购材料、独立自主或分工协作地进行具体操作、及时反馈信息、调整策略、不断检验以确保质量并整理成文,最后将完成的产品展示出去(卖出去或送给亲朋好友作为礼物,也可以留为己用)。教师则扮演主持人和咨询员的角色,对学生的行为不是发布命令,而是刻意引导、及时提醒和提供必要的帮助。该法有利于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整个学习过程对学生而言是"我要学",而非"要我学"。
"项目课程和行为引导教学法"注重学科间的相互渗透,注重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其鲜明的生活性、现实性要求劳动技术教育应尽可能走出课堂,走向社会管理和服务等领域的各行各业。而且,这种教学方式强调教学对象的手脑并用,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创造",这对全面培养学生的行为能力、专业能力及社会能力,以及培养学生的计划、工作、社交等"关键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值得我国中小学学校在劳技教学中借鉴学习。
07加强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合力作用构建"大劳育"的教育体系
我心中的理想劳技教育,应该注重学校、家庭和社会齐抓共管的合力作用,构建"大劳育"的教育体系。
马卡连柯十分重视家庭在学生劳技教育中的作用。他曾告诫每一位家长,父母在教育子女的过程中,永远不应该忘记劳动的原则。在家庭里获得正确的劳动教育的儿童,以后能很顺利地完成专门教育。凡是在家庭里没有接受任何劳动教育的儿童,即使国家机关努力去教育他,也不会获得很好的熟练技能,会遭遇各种失败,会成为不好的工作者。
目前,家庭不理解、不支持、不配合劳技教育的情况比较普遍。如"动手做"课程在上海家庭遭受挫折就是一例。上海静安区教育学院附属学校开设了与法国合作的教育项目—"动手做"课程。这门容纳了自然常识和生产劳动的科学课程大到火山爆发,小到绿豆芽的生长,都被设计成可供学生动手的实验。由于许多实验项目不能在课堂上完成,老师要求学生把部分实验带回家中做。但是,当学生兴致勃勃地把实验带回家时,却遭到了家长的反对。一些家长认为,孩子把番茄酱、土豆泥拌在一起做火山,或者在盘子里种绿豆芽,既浪费了本来用于学习的时间,又把家里弄得乱七八糟。许多家长认为,只有做题才是学习,动手实践不是学习。
加强劳技教育,社会的积极支持和配合是必不可少的。社会对教育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政策规范和观念导向等方面,教育行政部门要积极通过制定教育政策、法规确定劳技教育的地位,要积极通过舆论宣传,帮助社会成员树立起正确的思想观念。如转变应试教育观念,树立素质教育观念;转变重才轻德的观念,树立全面发展的观念;转变分数第一的评价观念,树立全面科学的质量观念;转变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陈旧观念,树立正确的劳动观。
在劳技教育的实施过程中,需要有一定的设备、材料、场地等物质条件,因此它和中小学其他文化课相比,需要有更多的经费投入,如果缺乏这些物质准备,劳技课无疑就成了摆设。如前面所提到的"项目课程和行为引导教学法"的实施,因为涉及的学科复杂,工作面广,教学场所也不局限在单一的教室中进行,可能需要在学校的实验室、计算机房进行,也可能需要在社会的"大课堂"(如商店、管理机关、工厂、科研所等)中进行。
因此,劳技教育的开展还需要政府、教育行政部门以及学校在经费方面予以保证,并要充分利用社会各界的力量,构建起全社会积极参与和支持的劳技教育系统网络,如积极争取社区、工商企业以及各类事业单位的支持配合,建立多样化的劳技实践基地。总之,学校要通过广泛的宣传和动员,激励全体社会成员关注和支持劳技教育的发展。
构建"大劳育"的框架体系,学校是核心的因素。学校作为专门的教育机构,必须对劳技教育予以高度的重视,并能对劳技教育不断进行改革创新,如强化对劳技教育质量的考核、规范劳技课的教学、建立各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等,提高学校劳技教育的实效性。学校应该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做好社会、学校以及家庭的沟通联系工作,把社会和家庭紧密联系在学校周围,为实施好劳技教育建立起合力支持系统。如通过家长学校、家访、家长联谊会等方式,向家长宣传劳技教育的重要性,使之积极协助家庭中的劳技教育,及时与家长沟通,加强交流,避免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发生矛盾和冲突。


08建设优秀的师资队伍编写有实用性、特色性的课程教材
我心中的理想劳技教育,应该有一支优秀的劳技师资队伍和一套具有实用性、特色性的课程教材,为实施劳技教育提供基本的保证。
在绝大多数中小学,劳技教育已成为被遗忘的角落,这个问题突出表现在师资和课程教材两个方面。
在德、智、体、美、劳"五育"发展中,德育有专职的政治课教师、班主任以及各种团队组织机构,智育有语文、数学、外语等各门专业学科教师,体育有专职的体育教师,美育有专职的美术、音乐教师,但是劳技课却很少有专职的教师。经过多年努力,在中德技术合作项目的推进下,我们才在苏州教育学院开设了全国唯一的劳动技术教育专业,培养的学生远远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
相比之下,日本和德国等国家对劳技师资的培养十分值得我们学习借鉴。日本中小学劳技教师均为本科学历,这些教师要在大学毕业后参加教育行政部门的录用考试,合格者见习一年,然后再经过专门的培训方可上岗。日本劳技教师均为专职。在德国,劳技教师绝大多数都是正规大学毕业并通过了国家级教师资格考试。各校都有专门的劳技教研组,劳技教师的工作量每周平均达26~28课时。规模大一点儿的学校还配两名师傅,一名擅长电气,另一名擅长机械,分工合作,对专业教室和专业设备进行日常管理和保养等工作。劳技教师的待遇和地位在校内与数学、德语等教师一样,在社会上也属中等偏上,是令人尊敬和仰慕的职业之一。
我国在课程教材方面,数学、语文、外语、地理、历史、政治、生物、体育、美术等学科都有系统的教材和大纲,但是绝大多数学校的劳技教育课却很少有详细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材也缺乏系统性和实用性,甚至许多学校根本就没有教学大纲和教材,这在客观上把劳技教育放到了"五育"中最不重要的一个位置上。缺少教师和教材这两个最基本、最核心的因素而要把劳技教育搞好是很难想象的。
劳技课程是一门技能性较强的课程,并不是任何一个人都能胜任的。它不仅需要教师具备教学的基本素质,更需要教师具备某方面的技能特长。因此,选聘一支高质量的劳技教师队伍是实施劳技教育的关键。
有一些学校在师资选聘方面实施的"一改、二派、三兼、四聘"的做法值得借鉴。"一改"是由具有一定特长的文化课教师改教劳技课,如中学的物理、化学、生物科教师可以改教手工、制作、家电维修、自行车修理等;"二派"是在高等职业院校的毕业生中择优录用,作为学校的专职教师;"三兼"是让具有专长的教师兼任劳技课教师;"四聘"是向社会招聘有专长的人到校兼课。总之,通过多渠道的教师选聘方式解决师资问题,才能为发展学生的劳技提供前提和保证。
课程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发展学生能力的载体。劳技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因此劳技课必须体现鲜明的实用性,如园艺、种植、养殖、木工、简单的机械维修、家用电器的使用和保养、烹饪、打字以及汽车模拟驾驶等,通过这些课程的开设,使学生能够在学中用,在用中学,学生不仅获得劳动知识和技能,更能感受学习和劳动的乐趣,这正是劳技教育所追求的重要目标。
劳技课程在注重实用性的同时,还应体现特色性。在劳技课程教材的编写上,各个学校应该根据本地区、本学校以及学生的自身特点,有针对性地开设课程,在发展学生多样性劳技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在某方面的专长。当学习富有地方特色的教材时,学生会感到很亲切,很有趣,学起来就很容易,会大大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如苏州作为一个全国知名的园林城市,就可以给学生开设园林花卉课程,让学生了解盆景和花卉制作。无锡宜兴的陶瓷享誉海内外,可以给这里的学生开设陶瓷工艺课程,让学生了解陶瓷的制作过程。总之,学校要充分挖掘本地所特有的教学资源,这不仅可以发展学生的特长技能,还可以使本地的传统工艺和技能得以流传和发扬。
英国的中国科学史专家李约瑟博士曾讲过这样一句话:中国古代有着辉煌的科学成就,可是没有技术成就。我认为,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对劳技教育的忽视。作为生活在工世纪科技和生产力迅猛发展时代的人,我们应该冷静地对李约瑟博土的话进行深思。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首先要把学生培养成合格的劳动者,然后才能使他成为优秀的人才。在教育与时代俱进的新世纪,为把学生真正培养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让我们共同关注劳技教育,为教育发展撑起一片新的蓝天。


田慧生:劳动教育要防止泛化或窄化——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内涵、特征与价值

吴康宁:“新劳动教育”中的“劳动”、理由和特征

“新劳动”教育这样做更见成效——儿童微社会下的“新劳动”实践路径

了解和加入新教育最新指南|中国陶行知研究会新教育分会:关于发展团体会员、个人会员的通知


分享美好,致敬原创!【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相约真善美,【守望新教育】!
《麦田里的守望者》有一个词语,守望。教育不是管,也不是不管,在管与不管之间,有一个词语叫“守望”。——陈东强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日新之谓盛德。惟进取也故日新。道在日新。德贵日新。常新,自新,全新。日新无已,望如朝曙。——日新集


相信种子,相信岁月。埋下种子,以日以年;守望岁月,静待花开。——陈东强(《因为真正懂得,所以幸福完整——新教育实验通识与实践五十讲: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帮助师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守望新教育】:聆听大师的教育智慧,分享智者的教育心得,汇聚田野的教育创造,助力同道的教育梦想。【守望新教育】:呈人之美,成人之美。

新教育实验,是一个以教师专业发展为起点,以通过“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培养卓越口才、构建理想课堂、建设数码社区、推进每月一事、缔造完美教室、研发卓越课程、家校合作共建”十大行动为途径,以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的的教育实验。

新教育新在何处?对于我来说,当一些理念渐被遗忘,复又提起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只被人说,今被人做的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模糊走向清晰,由贫乏走向丰富的时候,它就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旧时的背景运用到现在的背景去续承,去发扬,去创新的时候,它就是新的。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