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朱永新:最难应付的孩子​——祖父母在儿童的成长中扮演着重要的作用

朱永新 守望新教育 2024-01-09

【置顶标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守望新教育 守望真善美】

最难应付的孩子
——祖父母在儿童的成长中
扮演着重要的作用
作者|朱永新
来源|朱永新教育观察


最难应付的孩子


读与思(6月10日)


最难应付的是那些满不在乎、感觉冷漠和消极被动的孩子。他们带着一副假面具,实际上他们很在乎,也不是那么无所谓。这些孩子一旦失去自我控制,常常会勃然大怒,暴跳如雷,甚至会试图自杀。他们只做那些被要求和被命令去做的事。他们害怕失败,并过高估计他人。他们缺乏勇气,需要鼓励。——(奥)阿尔弗雷德.阿德勒著,彭正梅、彭莉莉译:《儿童的人格教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74页。



与我们前面分析的那些具有攻击性人格的孩子用强硬的外壳保护虚弱的心灵一样,那些看上去“满不在乎、感觉冷漠和消极被动”的孩子,其实也是用这样的方式掩盖他们的在乎。几乎所有的孩子都期待被关注被温暖,就像所有的花儿都期待阳光雨露一样。所以,作为父母和教师,我们要善于看到“假面具”背后那张真实的脸,了解并理解孩子的许多失控行为,让他们更多地体验成功,找到自信;更多地体验被关爱,找到温暖。一旦他们真正感受到父母和老师的关心呵护,感受到同伴的真诚友谊,感受到做事情的顺利成功,他们就会扬起生活的风帆。

朱永新:和孩子们一起玩——探索式的自发学习很重要


给学生打分数的做法并不总是值得提倡

读与思(6月9日)

给学生打分数的做法并不总是值得提倡。如果儿童不会被按分数而进行分类,他们就如释重负。学校不断的考试促使学生努力获得好的分数,因为差的分数就像终身的判决。——(奥)阿尔弗雷德.阿德勒著,彭正梅、彭莉莉译:《儿童的人格教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73页。

儿童对于学校的态度,是衡量儿童幸福感的重要尺度。有一次我在河北省石家庄参加一个新教育实验区老师的座谈会。其中一位校长告诉我,他们学校的孩子们可喜欢学校了,放学了舍不得回家,放假了巴望学校早点开学。毫无疑问,这样的学校一定是好学校,这样的孩子一定是幸福快乐的。如果一个学生早晨磨磨蹭蹭不肯上学,下课后迫不及待地要回家,“星期一,路茫茫”“星期五,大逃亡”,那么学校就是他们恐惧的地方。学生不喜欢学校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考试和分数的排名。只要有考试和分数排名,就有成功者和失败者之分,而且结果是大部分人都成为失败者,甚至相对于第一名来说,第二名都可能成为失败者。分数,让学生分成三六九等,让大部分学生心情沮丧、心灰意冷,对学校产生恐惧、排斥和逃避,所以,阿德勒反对经常给学生打分数,反对按照分数给学生排名、分类,认为这样的做法会让学生为分数而学习,担心自己成为失败者。这也是孩子们不喜欢上学,甚至逃避校园的原因之一。

朱永新:给孩子这六种幸福更重要——你能接受自己的孩子是个普通人吗?



孩子为什么愿意与人隔绝?

读与思(6月8日)

如果一个孩子自愿与人隔绝,这就表明他对自己与别人竞争没有足够的信心,表明他对优越感的追求过于强烈,以至于担心他在交往群体中只起次要的作用。有收集倾向的孩子通常想增强自己,超越别人。有这种倾向的孩子比较危险,因为他们容易走的太远,容易野心膨胀,贪婪无度,而这又体现了一种内在的虚弱感,从而希望寻找外在支撑和支持。一旦这种儿童认为自己被忽视,他们就容易偷盗,因为他们对缺乏关注比一般儿童感觉更为强烈。——(奥)阿尔弗雷德.阿德勒著,彭正梅、彭莉莉译:《儿童的人格教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73页。

阿德勒认为,儿童是否能够与别人和谐相处,善于不善于与人交往交流,究竟是一位“领导者”还是“追随者”,与他的交往能力、社会情感发展的情况有着密切的关系,也与儿童的自卑感与优越感有着直接的关系。一般而言,如果一个孩子不愿意与人交流交往,往往表明他对于自己在群体中的地位缺乏自信,担心自己不能够超越别人而成为领袖或者大家羡慕的人。而这些孩子就很可能把自己对人的兴趣转移到对于物品的兴趣上,一些有收集兴趣的孩子可能就是这个原因导致。他们通过对物品的占有,来显示自己对别人的超越。阿德勒的观察有一定的合理性。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当儿童对其人际关系缺乏信心时,的确有可能会更加依恋自己的所有物,渴望从物品中得到安全感的补偿。但是,阿德勒的分析也不完全符合科学和实际情况,因为,不是所有的孩子酷爱收藏都是由于人际交往能力不够,如在现实生活中,许多男孩子喜欢收集玩具飞机、汽车、火箭、怪兽照片、商标、邮票等等,女孩子喜欢收集手帕、橡皮、玻璃球、纸花、卡片、书签等等,与他们的生活环境、成年人的影响、对世界的认识、对新事物的兴趣等都有一定的关系。有些孩子能够把这些爱好一直延续到青少年甚至更长的时间,但是大部分人往往只是很短暂的时间,这些对儿童的身心发展还是有积极意义的。只要不是过度囤积或者怪异的"收藏癖",对于儿童的收集应该持宽容和鼓励的态度。对于这些孩子,父母亲和老师要给予更多的关爱,帮助他们掌控好合适的“度”。

朱永新:了解孩子整体生命的背景



孩子为什么会对环境充满敌意?

读与思(6月7日)

一些孩子能够忍受别人的嘲笑;另一些孩子可能就因此丧失勇气,回避困难,并把自己的注意力投入到外在的表面形象,这也表明他们对自己没有信心。如果一个儿童不断地和人争吵和争斗,总是担心,如果自己不主动进攻的话,就会受到他人率先攻击,那么,我们就可以推断他对环境充满敌意。——(奥)阿尔弗雷德.阿德勒著,彭正梅、彭莉莉译:《儿童的人格教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72页。

儿童对于外界环境刺激的反应模式,会影响他们的成长方式和发展结果。有一些孩子能够忍受别人的嘲笑,努力改善自己的行为,不断提升自己超越自我;也有一些孩子则因此丧失生活的勇气,回避困难以逃脱别人的嘲笑,或者形成了攻击性人格,用强硬的外壳保护虚弱的心灵。阿德勒说,这些孩子往往特别逆反,总是傲慢无礼,从不顺从,把顺从视为卑下的表现,认为“对别人问候予以礼貌的回应也是屈辱的行为”。他们从不在别人面前抱怨,把抱怨视为低声下气;他们也几乎不哭泣,“甚至在本该哭泣的时候大笑,给人一种缺乏情感的冷酷的英雄印象”,这些恰恰是因为害怕表现出来的虚弱的行为。“没有一个残酷的行为,其骨子里不是隐藏着虚弱”。这句话,是我们解读孩子为什么会对环境充满敌意的密码。所以,对于这些孩子,应该给予更多的鼓励,更多的温暖,更多的关怀。

朱永新:学校是家庭教育问题的“显示器”——儿童进入学校时遭遇失败将是一个危险的信号



儿童的智力发展一般主要取决于家庭环境

读与思(6月6日)

儿童的智力发展一般主要取决于家庭环境。那些环境较好的家庭能够给孩子提供帮助,身体发育较好的孩子通常也获得相对较好的精神发展。不幸的是,那些精神发展顺利的儿童往往会被预定从事脑力劳动或较好的职业,而那些精神发育较慢的儿童只会去做体力劳动或较差的职业。——(奥)阿尔弗雷德.阿德勒著,彭正梅、彭莉莉译:《儿童的人格教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72页。

的确,家庭对于孩子的智力发展与人格发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美国学者达娜·萨斯金德(Dana Suskind)等在《父母的语言:3000万词汇塑造更强大的学习型大脑》 (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研究表明,儿童每天使用词汇的86%~98%都与父母一致,在儿童4岁进入幼儿园小班之前,高知家庭和低收入家庭的孩子之间,就已经积累了高达3200万的词汇学习差异。低收入家庭孩子掌握的词汇量只有高知家庭孩子的1/2。13~36个月的孩子平均每小时听到的语句,脑力劳动者家庭的孩子是 487句话,劳工家庭的孩子为 301句话,而接受福利救济家庭的孩子只有 178句话。3岁孩子累计听到的单词量,脑力劳动者家庭的孩子 4500万个,而接收福利救济家庭的孩子只有 1300万个。他们 的研究表明,到三年级时,孩子之间已经产生了显著的“成绩差距”或“学术落差”(achievement gap)。父母在家庭里的每一句话,都变成了孩子未来的模样。阿德勒说,不同家庭能够给孩子的帮助也不相同,造成了孩子的精神发育情况也不相同,他们的未来发展自然也不相同。“如果这些出身不利环境的贫困儿童有幸出生在物质环境较好的家庭,那么,他们也完全能够取得相应的好成绩。”应该说,阿德勒的判断还是有点武断的。也许,从统计的大概率来看,孩子们的家庭背景与孩子的精神成长的确有着密切的关系,但是,与孩子沟通对话,与孩子亲子共读的经济成本并不大,大部分父母和大部分家庭是能够做到的,关键是我们要意识到它的重要性。

朱永新:同样的环境为什么塑造出不同的人?——问题儿童三种基本的处境


 
祖父母在儿童的成长中扮演着重要的作用

读与思(6月5日)

祖父母在儿童的成长扮演着重要的作用。他们常常会溺爱儿童。因为老人通常都担心自己不再有用,便产生了过于强烈的自卑感,要么过于吹毛求疵,要么心软和善。他们为了使自己在儿童眼里重要,从不拒绝他们的任何要求。那些经常在祖父母家中受到溺爱的儿童便不再想回家,因为家里的纪律和约束要更多一些。回家之后,这些孩子会抱怨家里不如祖父母家舒畅。——(奥)阿尔弗雷德.阿德勒著,彭正梅、彭莉莉译:《儿童的人格教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71页。

我们爷爷奶奶辈的人经常自嘲说:没有孙子想孙子,有了孙子自己却变成了“孙子”。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夫妇把孩子交给祖辈抚养。如何看待祖父母在儿童教养中的作用?全国政协委员曾经进行过一次套路,并且达成了一些共识:

首先,要认识到父母是儿童成长的首要责任人。隔代抚养,祖辈不应该替代父母承担责任,而应该发挥辅助、协助作用。在这个过程中,祖辈对父母教育子女出现的异议,应该私下沟通和交流并最终尊重父母的选择,不能以自己的“经验”或者自己作为长辈的“权威”做筹码,逼迫子女顺从自己对孙辈的教育。作为父母,也不能将子女抚养的责任一味推给自己的父母,应该主动进行学习,掌握教育子女的技能,并适当借助自己父母的经验,在其帮助下进行子女教育。

其次,要充分认识和尊重儿童拥有的生存、发展、受保护、参与等权利。调查发现,祖辈参与的教养过程中,对孙辈身体的照顾远远多过对其心灵抚育及人格发展、习惯养成等方面的关注和重视,这也是引发当下对隔代教育问题开始普遍重视的原因。祖辈在自己成长的过程中,甚至在自己子女教养的过程中,物质条件远不及当下富足,所以更愿意为孙辈提供优越的物质生活,以弥补自己心理上的歉疚,而对于孙辈的心灵发展习惯养成等方面却相对重视不足。这也是阿德勒提到的孩子们更喜欢和祖父母一起的原因所在。


再次,要完善隔代教育的模式。在我国,隔代教育状况虽然有比较明显的城乡差异,并根据孙辈年龄有所不同,但大致可以按照祖辈和父辈在教养过程中参与程度的不同分为四种不同的模式:一是“单一的父辈教养,祖辈基本不参与教养”的模式;二是“父母为主祖辈为辅的联合教养”模式;三是“祖辈为主父母为辅的联合教养”;四是“单一的祖辈教养,父母基本不参与教养”。其中与隔代教育相关的是后三种模式。这后三种模式中,还有祖辈与子女一起居住和不一起居住等模式。实践表明,第二种教养模式是最合理的模式,因为这种模式兼具了两代人的教育经验和智慧。

隔代教育的确是一个大课题,阿德勒只是提出了这个问题,并没有对此充分展开。希望两代人携手为孩子的成长创造更好的环境。

朱永新:父亲的礼物,母亲的房子——一个家庭最宝贵的财富
了解和加入新教育最新指南

分享美好,致敬原创!【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相约真善美,【守望新教育】!
《麦田里的守望者》有一个词语,守望。教育不是管,也不是不管,在管与不管之间,有一个词语叫“守望”。——陈东强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日新之谓盛德。惟进取也故日新。道在日新。德贵日新。常新,自新,全新。日新无已,望如朝曙。——日新集


相信种子,相信岁月。埋下种子,以日以年;守望岁月,静待花开。——陈东强(《因为真正懂得,所以幸福完整》)

【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帮助师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守望新教育】:聆听大师的教育智慧,分享智者的教育心得,汇聚田野的教育创造,助力同道的教育梦想。【守望新教育】:呈人之美,成人之美。

新教育实验,是一个以教师专业发展为起点,以通过“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培养卓越口才、构建理想课堂、建设数码社区、推进每月一事、缔造完美教室、研发卓越课程、家校合作共建”十大行动为途径,以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的的教育实验。

新教育新在何处?对于我来说,当一些理念渐被遗忘,复又提起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只被人说,今被人做的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模糊走向清晰,由贫乏走向丰富的时候,它就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旧时的背景运用到现在的背景去续承,去发扬,去创新的时候,它就是新的。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