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王庚飞:了解西方艺术,读这3本书应该够了!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艺术新少年 Author 王庚飞
了解西方艺术,
读这3本书应该够了!
01
偏见,孩子有一套所谓“孩子的”语言!
《艺术的故事》初版前言中写到,“编写本书时,我首先想到的对象是刚刚发现了艺术世界的少年读者。然而我一向认为给年轻人看的书无需有别于给成年人看的书”,只是要避免年轻人“深恶痛绝”的“奢谈术语或装腔作势”就好。而我们在人文艺术教育中的偏见是,给孩子看的书要有别于给成人看的书,给孩子看的书要有一套所谓“孩子的”语言,一旦我们没看到这些所谓“孩子气”的语言,我们会想当然地认为,这不适合孩子。我们将一种孩子在表达上的问题当成了孩子的思想本身,大大低估了孩子思想所能接受的深度。这个偏见还间接导致了在我们普通艺术教育中,严重缺乏真正学者的贡献。用正常的、不“降格”的、不“庸俗”的语言为普通读者写作,在李泽厚《美的历程》之后,我们都快忘了学者还有这功能和责任。
其实贡布里希敢以这种立场给孩子写书,也是经过了一番验证的。1933年贡布里希博士刚毕业,就为儿童写了一本《世界简史》,出书当年就有三种文字的译本,二战开始后,贡布里希在英国情报部门做监听,据说是为了考验一下自己还能记得多少美术史,就开始凭记忆,像写《世界简史》那样给孩子写一部美术史。据贡布里希自己回忆,一天,费顿出版社霍罗维茨博士找他,问他有没有东西给他出版,在午饭时,贡布里希突然想起尚未完成的为儿童写的那本美术史,但拿不准适不适合孩子读。霍罗维茨博士说:“给我,让我女儿看看,她16岁。如果他喜欢,那也许我们能干点什么”。没想到,几天后,贡布里希就拿到一份合同和50英镑预付。虽然之后还出了贡布里想退款不干的插曲,但霍罗维茨坚决地说:“我不要你的50英镑,我要你的稿子!”贡布里希没办法,只好每周三次请人听他口述成书。后来贡布里希感叹:还好“我还有为孩子写世界史的经验。凡是读过《艺术的故事》的人一定会注意到,头两章比以后的几章更适合小一些的孩子读。无论如何,我是和这本书一起成长起来的。”从《世界简史》到《艺术的故事》,贡布里希的写作信念帮助他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从这本书在西方巨大的发行量和上面提到的民意测验也不难看出。
梅子涵:小孩子要走向大艺术,大艺术要走向小孩子关注收藏|新教育诗会、歌会等五大展演项目活动攻略及报名方式
02
偏见,“客观”的知识讲解,应该不带观点!
长期以来,我们认为知识的内容和观点是分离的,特别是以“了解”为目的的内容就应该是没观点的,或者,如果初学者应该获得的内容是某些“客观的”知识,思考就不应该“作用于”这些内容。这里有我们教育中的考试和背诵思维作祟,也有我们治学中的所谓“客观描述”思维在做怪,更深刻的原因是我们没有把“思考”当作知识的一部分。好多关于艺术的书要么没观点,要么拼凑资料胡乱发感慨。其实,好的知识传播都带有强烈的观点,观点明确也就是在告诉我们,我是一家之言,你可以有别的思考。《艺术的故事》当然是一本有观点和有思考的书,通俗不在于是否有观点,而在于观点是否能为大家理解,举例来说,贡布里希分析作品的方法来源于前辈沃尔夫林,沃尔夫林用五对概念分析作品的,即线条与图绘、平面与深度、封闭与开放、多样性与同一性、明晰与朦胧,都是些需要专业素养才能分得清的概念。其实我们常看到的很多通俗读物解释艺术作品的方法,线条呀、深度呀等等,让普通读者云里雾里。贡布里希却从我们普通人的心理出发,比如在描述原始艺术的动机时,用了我们现在对所爱名星照片的心理去比对;理解从埃及艺术到古希腊艺术的转变,从“所知”(埃及人的画)和“所见”(古希腊艺术)这两个基本概念出发,然后很自然地引出相对专业而又是必要的关于画面的“立体性”与“图案性”的概念。总之贡布里希努力给出我们普通人能明白的,理解艺术作品、理解艺术的演进、理解艺术背后的原因的通俗方法。你可能会说,这样我还是不太懂呀,那你就要好好敲敲您的脑袋了,因为好书的标准不是要一看就明白,而是能带领着你思考,引导着你调动自己的经验,之后方可明白。
美国为何如此重视艺术教育?——艺术教育的益处新教育实验的艺术教育——生活因艺术而幸福,人生因艺术而完整
03
艺术史的大部头,不必从头到尾一气儿读!
读《艺术的故事》这样的大部头(也许适用于所有经典艺术史名著),你是不必从头到尾一气儿读的,因为艺术史实在是太博大了,我们抱着不同的目的可以有不同的阅读方式,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入口。比如,对第一次读艺术史的人,就可以挑着读,先看你知道的名画贡布里希是怎么讲的,之后再去通读全书。但《艺术的故事》序言千万别跳过,重要的“元认知”都在这儿呢,不过要注意以正确的态度对待《艺术的故事》的开篇:“没有艺术这回事,只有艺术家而已。......”,这挑起了关于“艺术是什么?”难题的思考,你不要让一个不可能有简明答案的问题一下把你给炸懵了!所以我建议你先搁置这个深度难题,就当接受了一个事实----艺术史就是一个个艺术家的作品,我们要把重点放在贡布里希是用什么方式来看这一个个作品的,比如我们前面提到的,从“所见”和“所知”出发到“立体性”与“图案性”等等分析方法,找出那些你熟悉的作品,看看贡布里希告诉了你什么!读艺术史还有一个让人迷惑而又充满魅力的问题,就是为什么一代一代会出现这么纷繁的艺术作品和迥异风格的艺术家,《艺术的故事》将这些变化比喻成一部大型交响曲(这充分体现出贡布里希是维也纳人),不同的乐章:起源、追求永恒、觉醒、征服、十子路口、新知识、中断、寻求新标准......,作品和风格环环推进,一个作品揭示另一个作品,它的变化和演进推动着我们对艺术的探索,有的乐章也许会让你感觉不太舒服,但它依然是这部伟大作品不可或缺的一环,等着你放弃偏见去理解,但同时也并不影响你对一些乐章的偏爱,还或许你的偏爱会改变,你从过去不太舒服的乐章那里体会到了某些不同的东西。这种对庞大叙事的“通俗”处理,及对美术史作为历史的一部分与政治、经济、文学、哲学等的关系的博学和不露声色的表达多少次地让我感动得要哭。
在《艺术的故事》1950年初版时,《泰唔士文献副刊》就有评论道:“只有专业的学者才能感觉到,他几乎对每一个论题都给出了崭新的见解,他能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一个时代的整体气氛。”贡布里希在《艺术的故事》初版前言中说:“本书打算奉献给那些想对一个陌生而迷人的领域略知门径的读者。”无疑他出色地完成了任务,并且让之后的绝大部分此类书籍望尘莫及。所以我再一次劝诫大家,关于艺术史,如果你只有时间读一本,贡布里希《艺术的故事》是最正确的选择。
但《艺术的故事》这本书也有个致命的缺憾,也是贡布里希无法战胜的,就是他的年龄。贡布里希是上辈子的人,看得出来他对他所处的那个时代,正在发生的艺术,1945年,也就是《艺术的故事》初版1950年前5年兴起的新艺术浪潮好像有些迷惑,《艺术的故事》最后一章,“没有结尾的故事”中,贡布里希写到:“艺术家的故事,只有经过一段时间,等他们的作品产生了影响,等他们本人对艺术的故事做出什么贡献等诸如此类的事情明朗以后才能讲述”。
这些在贡布里希看来不“明朗”的“艺术的故事”,威尔·贡培兹通过他的《现代艺术150年》为我们娓娓道来,再加一本小薄本《像艺术家一样思考》。
芬兰落实艺术教育的五大路径——芬兰的艺术教育为什么能让学生受益终身?
使每一个孩子都能掌握一门乐器——法国优先推动音乐艺术实践
梅子涵:小孩子要走向大艺术,大艺术要走向小孩子
04
不要再为进了博物馆,还是进了“菜市场”烦恼了!
我们已经生活在与贡布里希不同的时代,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艺术”这东西已经发生了很多根本性的改变。如果你是个“艺术家”,或许可以让自己生活在18世纪,或文艺复兴时期的佛罗伦萨,以体现你藐视当今这混乱的现实世界,因为艺术没有“进步”这一说,如果你真愿意,完全可以一边用着智能手机一边又在品味上宣称自己是个古人。但我们大多数人都是普通人,都是生活在现实中的人,我们每天都会面对当今五花八门各种“艺术”的轰炸,你不能阻止自己去喜欢或不喜欢,而且艺术可以说是时代文明的“化石”,要真切的了解和触摸这个时代,必须理解这个时代的艺术。所以,我们必须去理解现代艺术,《现代艺术150年》是一本能完成这个任务的好书之一(你看,我就不敢像推荐《艺术的故事》那样坚定地说,没有之一),但这本书确实有它的特点,好读,读起来像小说。威尔·贡培兹不像贡布里希是个大学者,听说只中学毕业,他本质上是个作家,没上过几天学的作家自然没资格迂腐!并且,作家贡培兹有自知之明,他在前言开篇就写明:“关于现代时期的艺术史,已经有很多杰作,从贡布里希经典的《艺术的故事》到罗伯特·休斯情绪激昂而富有启发性的《新艺术的震撼》。我写作此书的目的,不是为了和这些精深的大部头著作相抗衡——我也没这个能力——而是提供一些不同的东西”。之所以有这些不同的东西,除了威尔·贡培兹良好的品味和优雅的文笔外,更重要的是他的作家和BBC主播的身份,这些现代艺术家许多都是贡培兹的同时代人,凭借有利身份,贡培兹跟好多人都有过亲身的深度接触,他用一个作家的敏锐近距离审视过这些人,他作为有着强烈社会责任的大众媒体——BBC主播深度地观察、访问过这些人。天才和资源的双重加身为我们贡献了一个理解现代艺术的完美文本,虽然比不上《艺术的故事》那么伟大,但也足够了!
读这本书的时候,你会为这本书没有随文选配插图而感到有些不适,但我觉得这是一个优点,对现代艺术,你就得先当小说来看,读现代艺术史时候,你会被五花八门的流派、术语搞得头昏,但你如果能记住,所有的艺术对于它所在的时代都是同一种流派,叫“现实主义”,所以了解了这纷乱的艺术世界的恩恩怨怨,再找个画册去看作品(或有条件去看原作),这时候就会愉快得多,要不然你会情不自禁动粗口,会对自己理解艺术的能力完成丧失信心。“难到这些家伙是来搞破坏的?”
没错,这些家伙真是来搞破坏的!好多艺术家都是为了好玩或搞破坏才选中搞艺术这个行业的。只上过中学的“普通人”贡培兹一定和我们一样,面对如此庞杂的艺术史头大,想知道这些疯狂和自大的家伙是怎么想的,以至于妄想如果我们能找到艺术家们是怎么想的,并且像艺术家那样去想,也许就能安静下来,而不至于处在到底自己是白痴还是艺术家是白痴的焦虑之中了。这是《像艺术家一样思考》的立足点,当你跟着贡培兹完成颠覆了你对艺术和艺术家的认识的路程之后,你会有一套新的提问方式。这本书的缺点跟现代艺术一样(虽然这本书用的素材不只是现代艺术),有些混乱,一口气读完了会感觉抓不住要点(写惯了演播稿的家伙都有这个毛病),如果你能花点时间调出我们上中学分析课文的知识储备,读这本书会有更大收获。
以上文字如果没能让你对三本书的内容有足够的了解,而是促使你把这三本书找来读,我将万分欣喜!也正是我写这篇文字的初衷。
注:本文介绍《艺术的故事》的几段参考了范景中《<艺术的故事>笺注》,如果你迷上了《艺术的故事》,范景中的这个笺注也值得一读。
我们一起来 美育新少年“码”上开启新少年艺术生涯梦想
【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帮助师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守望新教育】:聆听大师的教育智慧,分享智者的教育心得,汇聚田野的教育创造,助力同道的教育梦想。【守望新教育】:呈人之美,成人之美。
新教育实验,是一个以教师专业发展为起点,以通过“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培养卓越口才、构建理想课堂、建设数码社区、推进每月一事、缔造完美教室、研发卓越课程、家校合作共建”十大行动为途径,以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的的教育实验。
新教育新在何处?对于我来说,当一些理念渐被遗忘,复又提起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只被人说,今被人做的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模糊走向清晰,由贫乏走向丰富的时候,它就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旧时的背景运用到现在的背景去续承,去发扬,去创新的时候,它就是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