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杨九俊 :教育人该如何阅读?——为什么读?读什么?怎么读?什么时间读?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人民教育 Author 杨九俊


【置顶标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守望新教育 守望真善美】


世界上任何书籍都不能带给你好运,但是它们能让你悄悄成为你自己。——赫尔曼·黑塞


教育人该如何阅读?

原创|杨九俊 

来源|人民教育


守望小编说:我们都知道读书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精神活动,对于教师来说更是如此。杨九俊老师总结了他的阅读经验,包括了教师为什么读、读什么、怎么读、什么时间读,非常值得收藏学习,一起来看吧!
从1971年4月,以民办教师的身份站到讲台前,我开启了自己“教育人”的生涯。自我评估,在“教育人”中,我的个人阅读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但以自己的经历,特别是对其他“教育人”因读书而成长、成才、成家的见闻,深知读书对于教育工作者专业进步的意义。所以,当年轻的朋友们邀请我谈谈这个话题时,还是很乐意分享自己的一些体会和思考。
杨九俊:从现在起,做一个幸福的教师
特别关注:全国青少年学生读书行动实施方案——营造书香校园美文集锦

01
为什么读?

《劝学》有言:“学不可以已。”这里的“学”,指的是人生的启蒙和超越。在“学以为己”的意义上,确实应该活到老,学到老,使自己生命的意义不断充盈。这个读书的第一个理由,是对所有人而言的,具有普适意义。
第二个理由是教师这个职业所决定的,即维果茨基所说:“教学要走在儿童发展的前面。”教师这个职业“未完成性”的特点,决定了要真正“走在儿童发展的前面”,自己应当做好一个学习者,持续地乃至终身地做好一个学习者。
第三,则是由时代的变化引起的。惠特曼有诗:“时代啊,从深不可测的海洋里升起。”当下,知识更新变化迅捷,知识迭代已经是几年甚至不再跨年,诚如有的专家所说,在传统的工业革命之后,出现了数字经济,人们之所以不适应,因为它是一个代际概念,它带来的是数字世界,一个新的世界出现了,你的动作、操作、理解都会发生彻底变化。关键是,大家还没有整明白时,元宇宙世界、星辰大海世界又接踵而至。新的“世界”出现,人们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都在变化,教育的变化必然相伴相生。我们稍微注意一下,就会看到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大约十年左右就会出一次新方案、新课标、新教材,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教育适应时代变化,每一轮课改都包含学习内容的迭代更新,它就使教学“走在儿童发展的前面”呈现动态的、弥漫着紧迫感的意蕴。
新教育实验的阅读宣言——与人类崇高的精神对话
重温世界读书日主旨宣言——阅读的力量;让阅读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02
读什么?

读什么是由具体的阅读目的决定的,大致可以分成四类。
1、养以必读。金克木先生有篇名文,叫《书读完了》,讲的是陈寅恪先生的轶事,说陈先生等学者认为,人生的读书,“不就是那三四十本嘛!”这种读书,精髓在“养”,这“三四十本”都是安身立命的经典。具体地说,还可以分为:①学以做人的经典。古人讲“修”“齐”“治”“平”,是以修身为发端、为源头的。孔子说“学以为己”,孟子倡导“养吾浩然之气”,荀子认为“君子之学以美其身”,到了苏东坡,则吟出“腹有诗书气自华”,清代陈澧则指出“士大夫之学,有益于身,有用于世”等等,说的大致是一个意义。②信仰人生的经典。教育工作者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自然、必然有明确的政治站位,今天我们要庚续红色传统,厚植红色基因,自己当然的要进行“红色阅读”,而这种阅读,着重要领悟红色文化中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真理的味道”,从而进一步建构红色的精神谱系。从政治信仰角度看,这也是一种“修身”。③知性人生的经典。“教育人”自然应当有知性人生。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这也可以理解体现学科特质的学科育人。如黑塞所言:“深入书的世界,一步一步地发现这个世界是何等广大恢宏,何等气象万千和令人神往。”于是,才可能有了厚积薄发,有了从容自如。④教育人生的经典。“教育人”是知识分子的一个特定群体,教育是一个专业,是一门科学,“教育学是迷恋他人成长的学问”,当然也有经典之作,值得并需要我们驻足、流连。
2、教以引读。对教师来说,读书在前,教学在后。这里的“读”又可以分成“为教育理解而读”和“为具体教学任务而读”两个方面。为教育理解而读,关键是理解学生、学习、学科,理解三者的融为一体。
我自己的教育理解,就受到郑也夫教授《阅读生物学杂志》说到的幼态持续理论影响。幼态持续理论讲最高等的生物,成熟期最长,儿童的成熟期长达20年。幼态持续非常有利于保持童年的特征,给教育创造一个“新人”留下了积极可能性,而且,教育的一个使命就是要让一些儿童的特质“持续”保存并生长。从这个角度审视儿童和教育,我们会有新的启发。
再如认识儿童自由生长,我深受《康德论教育》的影响。康德说,儿童是树林中的树,而不是旷野中任意疯长的树。许多贵族的后代如旷野中的树,无所制约,满树枝枝杈杈,不能成材。树林中的树要吸收阳光雨露,必须挺拔向上。在教育中,就是学生达到接受社会规范又能自由成长。这样,我们对于把握学生社会化进程中的自由发展,就找到一个比较准确的平衡点。
为具体教学任务而读,是每位老师教学的“一日三餐”所面临的任务。多年来,我倡导要让所教的知识达到通体透明、形神兼备的境地。虽然往往达不到,但自己确实是努力的。在中小学教学时,如果第二天有课,晚上的最后一件事,一定是把第二天要教的课文拿出来再读两遍,想一想,捋一捋,看看是不是顺了、通了、透了。前贤讲读书要“入乎其内,出乎其外”,如教一篇课文,要细读、品味,又要从一篇课文,到一个作家,一类文本,然后再回过来,这样才能达到前贤要求的,既“真切”又“高致”(王国维语)。以此类推,所有学科的教学莫不如此。
3、研以带读。研究是一名教师应有的素质,而教学研究要有谱系意识,通过广泛阅读,了解前人、他人取得的成果,在已有成果思想滋润的基础上开展工作。2020年底,我的《语文教学艺术论》修订重版,而这本书的初版写于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当时写作这本书,我确实是在读遍优秀语文老师公开发表的案例和文章,同时结合自己与斯霞、于漪、李吉林、于永正等老师交流学习的体会,然后下笔的。
近些年来,我在《江苏教育研究》开辟了“幸福教育的样子”专栏,每期一篇,记录学校和老师们在教育教学改革中的创新实践,有的校长和老师说“你比我们懂我们”,何以能获得这样的褒奖呢?在我的这些抒写对象,多少是“只缘身在此山中”。在我,一方面是因为这些“教育人”践行教育理想,契合我心中对“幸福教育的样子”的想象,我被深深感动了,情动于中;另一方面,我每次都围绕他们创新的主题,搜集一些文献,甚至和一些同行进行探讨,进行理论与实践的对话,往夸张的角度说,努力在记录的过程中实现某些引导,所以得到他们和读者的认可。
4、暇以伴读。“无声听细雨,寂寞闲读书”。读书还是一种心灵的陪伴。没有任务,好书相伴,“独与精神往来”,岂不快哉!哪怕随手翻翻,打发时光,也是一件很惬意的事情。读书人都有这样的体会,读着读着入迷了,时间的推进,如张爱玲在《太太日记》的题记里所写,“日光从房间的这一个角落照到那一个角落,简直看不见它动,却又是倏忽的。”
九大书目——全民阅读造就中国人
教育部推荐:中小学生阅读书单


03
怎么读?

1. 经典反复读。所以是经典,就是因为值得我们反复读,常读常新。经典是我们精神上安身立命的原乡。除了经典,我们还有广泛的阅读,也会受到滋养。我认为,那大体是从精神原乡出去旅行,是精神原乡的拓展,沿途所拾,又可以不断充实、丰富我们的精神原乡。陈寅恪先生所说:“不就是那三四十本书嘛”,那就是案头必置,反复阅读的经典。当然,经典有人们共同享有的,也有因志趣所致形成的带有个性色彩的经典。因为是安身立命之所在,我们的精神生命正是在这块沃土上生长的。
2. 开展主题性阅读。主题性阅读,有助于积累知识和解决问题。2002年前后,新课改启动,我和其他许多同仁一样,要补上课程理论这个短板,就近所可能找来课程史、课程论的几十本书,进行较为系统的阅读,在工作中多少克服了“书到用时方恨少”的困窘。
3. 在实践中做一个思想者。经常有老师问到,这些书大家都读了,为什么有的同事比我们有感觉。其中一个原因,是因为那些同事在实践中是一个思想者,他们的问题在一定意义上是有备而来,哪怕是不期而遇,但他们的思考还是被激活了,他们在阅读中实现了对话。所以,要养成一个习惯,把工作当学问做,让教学也成为一种研究,这样再去读书,相信效果会好许多。
4. 养成对某种报刊杂志的阅读习惯。报刊大抵都有特定的阅读群体,长期以往,报刊与读者之间会达成某种默契。对某种报刊数年、数十年持续的阅读,有助于我们从一个特定视角,形成对社会、对业界的了解,也在无意之中有了“史”的阅读积淀,对这种报刊持续关注的某个问题,有“了然于胸”的感觉。当然,选择什么样的报刊,这与“教育人”自己的兴趣、专业相关联,不可统而概之。
5. 构建对话场,在交流激荡中相互促进。在个体知识观向群体知识观演进的大背景下,要充分认识社会情境对知识生产的意义。以读书说,过一段时间,三五知己,围绕一个共同感兴趣的话题,进行交流、碰撞,一定会迸发思想的火花,将阅读引入深入。在大学毕业后的那几年,我和几位好友,有每月一聚的习惯,话题都是围绕语文教学展开,粗茶淡饭,彻夜长谈,感到过瘾。后来有了更多的机会,或是组织安排,或是民间行为,围绕某个专题,在个人阅读的基础上参与深度研讨,每次都有受益良多的体会。参加编写高中语文教材,话题更为聚焦,任务更加具体,讨论也更是热烈,正是这种思想交锋,让教材的呈现有如琢如磨的美感,教材组本身也如有的老师所说,“就是一所教师进修学院”。
共读共写共同生活——新教育实验年度主报告
朱永新:今天我们应该如何阅读?



04
什么时间读?

谈到阅读,许多同仁都困扰于忙碌,这就有一个时间管理的问题。我的建议是:
1. 读书成为日常的生活方式。开始可能要有强制性,自己对自己订一个制度,以我自己来说,在中小学讲坛上站了18年,后来到机关和事业单位做行政工作,又有疏懒的天性,忙起来一想到还要读读书,就很着急。于是,自己立了一个规矩:一周至少有五个晚上读一小时书,周六周日至少有半天用于读书。人常说,制度成规范,规范成习惯,习惯成自然,自然而然以后,稍加盘点,大都是超过最低时限的。当然,不少“教育人”天生就是读书的种子,读书的自觉性远比我强,耳闻目睹以后,我会用这些榜样激励自己。
2. 整块时间系统性阅读。在每个人的生活节奏、工作节奏中,总还是有些整块的时间的,应当十分珍惜,比如节假日,除了休息、休闲之外,要有利用整块时间的意识,做好准备。前年春节期间,由于疫情关系,整块时间突然拉长了,我抓紧把积极心理学的几十本著作找来,边阅读边写作,努力从学理上把幸福教育说得清楚些。所谓“抓住机遇”,时间管理也是如此。
3. 利用“边角料”进行碎片化阅读。当代人的阅读主要是碎片化阅读,就看看身边的人,包括我们自己,每天翻多少次手机就知道“碎片”到什么程度。对于碎片的阅读,不能排斥,而是要顺势而为,发挥它的价值。人们的知识吸收,有两种思维模式,一种是树根思维,这主要来自系统的学习,另一种是块茎思维,如同马铃薯切片埋在土里,可以向四面八方生长的。学习,应当把这两种思维模式结合起来。有的科学家说,自己的灵感主要来自碎片化学习,就是因为碎片化学习“触发”了、激活了他的思考,块茎思维与树状思维融通了。我在讨论学校文化时,化用的一些意象,都是来自碎片化阅读。如幸福学校应当到处流淌着奶和蜜,幸福的老师“你是人间四月天”,学校特色建设是在“寻找自己的句子”,等等,都是在随手翻翻中获得的灵感。
杨九俊:“双减”之后,教改再有新动向!把握六个关键点才能抢占先机苏霍姆林斯基与“书香校园 ” 建设研究



弗洛伊德说,人生三件事,爱、工作、休闲,许多“教育人”休闲是少不了暇以伴读的。如此说来,读书是可以把三者串联的,而回到读书的意义,则是爱将三者贯通。愿我们共同努力,通过读书的桥梁,让爱照亮人生。
(作者系江苏省教育学会名誉会长)
重要的事情总是有时间的——读书,让力量植入心灵
把生命读成传奇大书——中国领导干部(公务员)阅读推荐书目100本
吴非:能不能不要去骚扰学校?学校能不能不自我折腾?——照亮校园的常识新教育实验的阅读宣言——与人类崇高的精神对话
新教育推荐的九大书目——全民阅读造就中国人
倪闽景:阅读应该成为教育的核心
新教育实验的阅读报告——改变,从阅读开始
校长的书柜里有着学校的未来—— 中国中小学校长基础阅读书目【1.0版】研制报告
新教育实验的书香校园——没有书香充溢的校园,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学校
......
分享美好,致敬原创!【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相约真善美,【守望新教育】!


《麦田里的守望者》有一个词语,守望。教育不是管,也不是不管,在管与不管之间,有一个词语叫“守望”。——陈东强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日新之谓盛德。惟进取也故日新。道在日新。德贵日新。常新,自新,全新。日新无已,望如朝曙。——日新集

相信种子,相信岁月。埋下种子,以日以年;守望岁月,静待花开。——陈东强

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让师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守望新教育:呈人之美,成人之美。守望新教育:聆听大师的教育智慧,分享高人的教育心得,汇聚田野的教育创造,助力有缘的教育梦想。

新教育实验,是一个以教师专业发展为起点,以通过“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培养卓越口才、构建理想课堂、建设数码社区、推进每月一事、缔造完美教室、研发卓越课程、家校合作共建”十大行动为途径,以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的的教育实验。

新教育新在何处?对于我来说,当一些理念渐被遗忘,复又提起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只被人说,今被人做的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模糊走向清晰,由贫乏走向丰富的时候,它就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旧时的背景运用到现在的背景去续承,去发扬,去创新的时候,它就是新的。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