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人生是道场》第12课丨你不是怕鬼,是怕死

2017-10-30 佛学经典共读 那一座庙



丨今日共读内容丨

《人生是道场》 第12课


丨注意事项丨

■请在文章末尾点击“阅读原文”打卡,并留言分享今日学习感悟

■您也可将留言分享到共读群中,与师兄们交流

■还未加入共读群的师兄,可扫描文章底部二维码加入共读群



▲ 昌乐法师口述,点击播放,边听边学


《人生是道场》第12课

昌乐法师·讲述


 - 你不是怕鬼,是怕死 - 



提问:昌乐法师,我想问一个关于信仰的问题。我发现中国现在缺乏信仰,我想未来有没有可能这样,让中国人具有信仰。像xxx他信仰天主教。然后像犹太人,他信仰犹太教。信仰是很好的东西,就因为他们有信仰,才使得西方这么发达。中国人就是因为没有信仰,乱七八糟全都来了。


昌乐法师:


这个社会没有信仰实际上是个伪命题,只不过是没有统一的、协调性的信仰。有的人信仰钱,有的人信仰名,有的人信仰酒,喜欢喝酒的人信仰酒。就是不同的人他在不同的层面,有自己的追究。但这种追求的可行性,到底能够给他人生带来多大的幸福和长久持续的幸福感,这是一个问号。


也就是说,我们不是没有信仰,是没有人生终极的思考以及终极信仰,是这样一个问题。


我们怎么样才有这个呢?孔老夫子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就是我们要对自己的人生要有远见,不要仅仅着眼目前。其实就是生活跟生存之间的关系。我们不要只是为了自己活着,能吃口饭就好了,而是吃饱饭后,要干点正事,干点有意义的事。现在人们在物质极大丰富之后,表现出来人性的慵懒,和对物质更大的追求,这两方面表现出人的一个是惰性,一个是极大的贪欲心,这两者是对社会生态产生了极大的破坏。


这里要向大家传递的一点,就是传统文化领域里面,要对人生终极有长远的思考,这种思考才会带来信仰。以及在思考的时候,我们再去找到它的方法论的时候,才会真正接触到信仰。


我为什么会出家?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有偶然的因缘。但是我从小就在想一个问题,这是导致我后来真正出家,或者说看到佛教书籍以后一下子被它吸引的原因。就是我一直在想,如果这个世界没有了我是什么样子?我知道我一直都在,可是睡着了的时候,我不知道世界是什么样子。我一直在想这个问题,没事儿蹲在茅坑净想这个问题。问别人呢,别人也不知道,可是我对这个问题很好奇。实际上多数小孩子问大人,大人不会在意这个问题,可是我在意这个问题。


我出家了以后了解到,这是个轮回问题。我与世界的关系,实际上是个哲学问题。佛教当中有很多这样的解释,于是我就被它的答案所吸引。最终的人生的信仰,我刚才说了,社会氛围是一方面,但是社会氛围能否使它生长出信念的种子,需要他自己去思考,真正去思考人生到底怎么样活着才是最有意义的。



提问:我觉得是,没有天主教的教义,你让一个人凭空去想这些,我觉得很难。于是我就在想,是不是用一些精神让他们有新的支撑?


昌乐法师:


我还是说的那句话就是,中国社会或者信息大爆炸情形之下,并不缺少这样的知识。但是为什么人们不去关注这样的知识?说到底我们是穷怕了。


就我父亲,他现在是严重三高的程度。他仍然觉得每天最幸福的事情是吃红烧肉、喝点小酒,他是早死的活法,也没办法,三高、糖尿病很严重还这样。可是他觉得那是幸福。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他穷怕了,他仍然生活在过去那个饥饿感的年代。他吃饱了才会幸福,他吃得好才会幸福。我回去以后,他甚至跟我吹牛,你看我们家冰箱里全是肉。我想那是穷怕了,是我们这个社会最大的一个问题。


我们对物质的疯狂追求,实际上源于这一点,这是我们需要改变的。我们不是在生存这个问题上思考,而在生活上如何生活得更有意义的这个问题上思考,有了道理才会有找方法,才有术的层面。不是先有术,而是先有道。所以你说的基督教信仰也好、天主教信仰也好,这是个表象问题。



提问:昌乐法师,我提一个问题,就是佛教或者一些学佛的人,对于灵异故事是一种什么样的态度?比如说做梦、闹鬼对这种事件描写,你是怎么看的呢?


昌乐法师:


在传播领域里面,有一个规律就是,不着调的事情人们最喜欢。这里有两个问题,第一个,满足人的好奇心;第二个,他了解了以后可以去吹牛。因为不着调的事情无法定义,他觉得说了以后,别人又产生好奇心,可以给自己长面子。所以这是宗教领域里面为什么有那么多传奇、那么多故事,尤其那么多鬼故事的原因。


但是有一个悖论的地方就是,这对传统文化不是帮助,而是个伤害。很多人对佛教的认识是从鬼开始,结果学佛没几年,不敢出夜门,因为怕有鬼。


但实际上,实际上佛教跟鬼它完全两个概念。鬼是怎么来的?他为什么怕呢?怕鬼除了是怕不确定性之外,鬼跟死联系在一起。他不是怕鬼,他是怕死,怕鬼把他搞死,结果他也不知道是怕鬼还是怕死,他就是怕。本来胆小,还看恐怖片,结果越来越怕。人呢,还有一种心理的习性就是,当你关注了一件事情以后,你离不开它。而且佛教靠外围的圈子里面,不谈点鬼的,好像觉得你不是学佛的人一样。所以这对佛教是个伤害,不是个帮助。



提问:法师那您喜欢什么样的佛教?


昌乐法师:


我啊,我喜欢具有人文气息的佛教。我自己当年虽然七七八八的都学过,都没学好。但是我自己最大的收获是在人文佛教方面,发现这个佛教原来是两千五百多年之前释迦牟尼佛这个人发明的,对自己的帮助很大。所以你看我的讲座实际上是关于信仰的,但是是关于人文信仰,而不是关于神秘信仰的。



提问:想问一下法师,您是怎么看待东方教育和西方教育。现在很多家长问孩子的教育,到底是从小到大要严加管教他们,还是说要根据孩子的天性,比如说他们喜欢什么,你就给他教什么。很多家长经常来问,经常比较矛盾,不知道选哪一个?


昌乐法师:


这个我没经验哦。但是这里有一个问题就是,我们要原谅父母的地方是,他们没有接受过教育观念,都是土生土长的。实际上我的父母当年对我的态度就是,养着你就不错了,你还想干嘛?只是后来越来越大了,觉得我没出息,一天到晚骂我,学习不好,又没优点什么的。这放在我们身上的话就是,教育是一门学科,它是通过经验来解决的,我想这是主要的一个问题。


用什么样的方式去教,这是术的层面,是你已经有了具体的观念可选择。可是大家问应该用东方的教育还是西方的教育来教小孩子的时候,你的前提是对东西方教育要有一定的了解,才会有一定的认识。如果这两点,你都没有办法做到,只是在选择教育的方法,这无非是邯郸学步,最后学成四不像。


这还是一个自己对整个亲子教育理解的问题,说到底还是我们对孩子的了解,是我们自身跟孩子之间的沟通方式的呈现问题。具体怎么管他,把他放在什么样的土壤当中,最终还是你作为家长,爸爸妈妈跟孩子沟通方式的呈现,而这个方式取决于你对孩子幼小心灵的认识。


那在这方面从基本原理上来说,中国的家长总认为小孩子是张纸,你往上画什么就是什么,所以我们给他灌输了很多的教育。但是西方的教育理念不太一样的地方是,孩子不是家长的延伸,而是另外一个生命,是完整的生命。他的感知力、学习能力甚至要比大人强得多得多。于是作为大人来说,我们不是教他做什么,而是给他一个环境跟氛围,使他能够成为什么。西方的教育,小孩子是个种子。而东方的教育,小孩子是在特定的土壤当中生长出来的,家长给你浇灌什么就是什么。所以这两种方式没有什么对和错,要看自己认知的方式。


还有就是,特别面临当下的教育竞争机制,看样子这十几年不一定能有个彻头彻尾的大的改变的时候,家长有没有决心,让孩子不以学习成绩为目的地学习。当然如果小孩子智力比较好的话,那你们家小孩子又会读书,又能够学习很多东西,那就最省心了。要是一不小心,让我这样的人投胎投到你们家,读书也不好,学什么什么不会,那你要选择,就是在目的性跟教育效果方面,效率跟效果方面抉择的时候,你得怎么想,这是要有勇气的。


但不管怎么想,前提是你把小孩子当成什么。或者你对小孩子,他这个生命,你当成你的延伸,还是当成一个独立的个体?如果是你的延伸,你就要去管好他,使他成为更好的你。如果是个独立的个体,你要给他丰富的生长环境,让他长,他总有一天能长成参天大树。这是一个方法论和基本认识的问题。


还是归结到刚才说的那句话,教育小孩子可能是门学科,跟信仰是门学科一样,它不只是信不信的问题,它关系到人生一系列的问题。生老病死,是全科问题。


所以我想这是我们无论如何要去学习的,不只是怎么选的问题。


预告丨如果,人生是一道永远也解不开的难题

第1课丨没有不好的个性,只有不到位的方法

第2课丨不要成为心灵的强者,生活的弱者

第3课丨老去,是因为被经历所束缚

第4课丨对你来说,修行是调味品还是必需品?

第5课丨生活,是把杀人不见血的刀

第6课丨为何受持一句经文,就能有无量无边的福德?

第7课丨经书,是人生的导航仪

第8课丨弄明白这个问题,你才能真正认识自己

第9课丨如何面对社会上的“潜规则”

第10课丨与自己的极端个性和解

第11课丨让地藏菩萨告诉你,如何与恶人相处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