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颜宁当选院士,说中国学者;读爱默生《美国学者》

此语与时左 书写者 2023-12-26

著名结构生物学家、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45岁的颜宁新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估计她会再次陷入舆论场中,一则她是最年轻的中科院院士;二则她2017年出国时受到攻击,2022年回国后又受到攻击。

我读过美国作家爱默生的《美国学者》,他开篇就说:“美国人并非只能在机械技术方面有所成就,他们还应该有更好的东西奉献人类。我们依赖旁人的日子,我们师从他国的长期学徒时代即将结束。”

这是爱默生1837年在全美大学生荣誉协会的演说,距今将近200年以前。那时候美国处处学习英国,爱默生的预言,开启了美国的个性时代、创造时代、超越时代。

我热切地盼望,以颜宁为代表的年轻科学家,有更好的东西奉献给人类。

1、完整的人。

爱默生说:

所谓“人”并非只是指一个农夫,或一位教授,或一位工程师,而是他们全体的相加。

在分裂的、或者说是社会的状况下,上述的职能被分派给每一个个人,而他们中的每一个都致力于完成共同工作中分派给他的定额。

社会正是这样一种状态:其中每一个人都好比从躯体上锯下的一段,它们昂然行走,形同怪物——一截手指、一个头颈、一幅肠胃、一只臂肘,但从来不是完整的人。

爱默生希望学者应该是“思想着的人”,而不是鹦鹉学舌的人。鹦鹉学舌的人同样不是完整的人。

中国知识界的现状并不能令人满意。钱理群说“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其实哪有什么“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满大街都是“粗鄙的利己主义者”。

企业越来越像机关,大学越来越像企业,科研机构越来越堆着念经的和尚,创新,创造,创业,创想,创见,创举,创意,所有的词都翻腾光了,但就是看不见“思想”。

人也不再是完整的人,争名于朝,争名于市,争名于网,争名于芝麻大的一个单位,职称、论文、评奖、经费,甚至院士评比,都可以参与利益交换。那个航天投资的党委书记、董事长张陶一脚踹翻老院士,不就是因为人家拒绝他的请托吗?

我最大的担心,是颜宁会遇到很多俗物,会被热闹与喧嚣裹挟,她会参加各种活动,各种研讨,各种论坛,各种评奖,她也有可能违心地为人站台,言不由衷地尬笑,鹦鹉学舌地说话。

新一代科学家,应该迈过某个年龄的人,无视某个年龄的人,直接承接很久很久以前那个大师辈出的年代。这不是胡说八道,无论是欧洲的文艺复兴,还是爱默生开启的“美国的文艺复兴”,都是这样干的。

那么,先要做一个完整的人、思想着的人。

2、抵抗那种不断向野蛮倒退的粗俗的繁荣。

爱默生说:

这种人必须忍受公众的忽视,也不会有及时的名望。在他长期的工作准备时期,他肯定会经常表现出对于流行艺术的无知和生疏,并招致那些能人的鄙视,将他冷落一番。他必定有长时间的言语迟钝现象,常常为了无用的东西而舍弃该做之事。更糟糕的是,他必须接受贫穷与孤独!他宁可背起十字架,历经苦难去寻求自己的出路。

他要保存和传播英勇的情操、高尚的传记、优美的诗章与历史的结论,以抵抗那种不断向着野蛮倒退的粗俗的繁荣。

爱默生早已成为古代,他的话很多已经完全相反,今天的学者,尤其是中国学者,他们成了公众的焦点,他们有了巨大的名望,他们对一切流行的东西来者不拒,他们能言善辩,他们也不再孤独与贫穷。

但有两点永远也不会变,真正的学者,一定是历经苦难去寻求自己的出路,一定是“抵抗那种不断向着野蛮倒退的粗俗的繁荣”,这是学者的宿命,是学者的责任。

我相信美国的学者一定是泯然众人,他们和普通人一样,买菜做饭,隐入烟尘,宅在书房实验室,搞他的研究。

但如今中国学者不同,中国学者已经“明星化”了,人们错误地把学者当作流行歌手,把他们当作娱乐对象,恨不得把放大镜贴在他们的发丝上。

颜宁千万不要搞什么“科普”,她应该远离公众视野,超然于世事之上。这不是什么清高,这是自保。有些人不宽容失败,更差劲的是,甚至不宽容成功,那么,何妨当个幽居的“隐士”呢?

可是如今这个年代,这恐怕是最难最难的啊。

3、个性比才智更重要。

爱默生说:“个性比才智更重要”,“一个人如果在某一天内怀抱伟大目标工作,那么这一天便是为他而设的。”

我觉得这话非常适合颜宁,她说,“女科学家的称呼带有不尊重的含义”,“我不结婚,我不欠任何人一个解释”。

西方哲人说,有两种利己主义,一种是“自私主义”,另一种是“个性主义”。今天的中国,最缺的人的个性,人不但不是完整的人,而且是毫无个性的人,面孔趋同,打扮趋同,说话趋同,行动趋同。所有的形式主义,一个最显著的特征就是一切都趋同,整齐的服装,整齐的鼓掌,那是城市街边修剪的绿植,甚至整齐的头发,一眼就看出来是染的。

颜宁当然可以不结婚,只有100多年前李鸿章才会面对英国的女记者说,你年纪轻轻应该结婚,而他说这话的时候,眨着狡猾的眼睛,他是开女记者的玩笑。

而今天的社会,大众已经不仅仅有很多俗物,而且是众多不容忍、不宽容的俗物,他们会拼命拉低人的档次,抹杀人的个性。假如你胆敢和他们不同,他们一定会处心积虑地报复。

知识分子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受到如此众多的诱惑、打扰、诋毁和冷嘲热讽,我相信颜宁从回国那天起,就准备好了。

往期回顾:

近现代史上对中国帮助最多的,是美国,这其中有很多故事

李鸿章出访英国,对中英文化的深刻认知:进步的清国人,改革家的无奈

陈纳德只是退役的空军上尉、雇佣兵?来看看他的本事和战绩

纽约时报:大清皇亲4万人,社会底层收入多少?大清真的富过吗?

为什么说中美关系基础在民间?看当年庚款留学生,他们有多厉害?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