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美国这个最土气、最没历史的国家,我们应该如何比较?

此语与时左 书写者 2023-12-26

如果对比中国人和美国人,会发现很有意思的现象。

比如,美国人向来喜欢高喊“反战”,但是这么多年美国大兵经常打仗;中国人动不动高喊“削他”,其实我们一直温和。

美国人是很“土”的,历史上曾经很长时间被欧洲嘲笑。他们的美式英语,无论是发音还是用词,都带着“乡巴佬”的气息。也难怪,那些登陆美洲大陆的先民,除了一些清教徒,其他背井离乡的人多是在欧洲难以生存的冒险者,没什么文化。

美国又是没什么历史的国家。相比我们的文化史、文明史,美国简直毫无文化底蕴,那薄薄的文化土壤,仿佛一铲子下去,就挖到底了,实在没的什么可发掘的东西。

如果你真的这样认为,那可要吃大亏。换句话说,我们今天和美国比,不能比那些一眼可以看见的东西:悠久的历史文化,当然值得自豪,但不可以因此自大。

除了自豪的东西,我们在经济总量、科技实力等方面与美国还有差距,但这些仍然属于“眼睛看得见的东西”,一定有“眼睛看不见”的内在动因。这些更值得思考。

1、美国人为什么不恨英国?

最早登陆美洲大陆的人,是一些获得英王许可的“公司”,也就是说没有政府的存在。英国派去了总督,就成了英国的殖民地,英国就要收税。一来二去有了摩擦,殖民地就要脱离英国统治,英国就派兵镇压。1776年殖民地打赢了独立战争。

按说美国人最应该恨英国才对,因为显然英国人是他们的仇人。

全世界因为世代仇恨,而相互残杀千百年。比如英法,发生过百年战争,后来在海外殖民过程中,英法在美洲又打了7年,法国人的势力被赶出了美洲。再比如法国和普鲁士,也是世代为仇,1870年普法战争,法国大败;第一次世界大战又一雪前耻,让德国蒙羞;二战爆发德国再次翻身,占领巴黎,这两个国家直到二战以后,才走出了仇恨的阴影。

其他如俄国和波兰、俄国和土耳其、日本和朝鲜,历史上都是冤家对头。

但是美洲的殖民地把英国人赶跑之后,并没有把对方当作仇人,而是高高兴兴地做起了生意。英国号称日不落帝国,资本源源不断进入美国,支撑了美国的工业化。

美国在一百多年前就修完了全国的铁路,英国资本是一大助力。

可见资本无罪,资本只是金钱以及金钱的衍生物、等价物,不具备罪恶属性,只有人才有罪恶属性。资本主义在侵略别人的时候会变成帝国主义,而在和平利用的时候,资本是好东西,不是坏东西。巴尔扎克谴责的是人的罪恶,他很爱钱,非常希望有钱。马克吐温谴责美国的腐败,但他很喜欢经商,结果惨败。

美国人是一些从英国、西班牙等地迁来的人,这些本来呈松散状态的人,竟然发现可以建立一个完全没有世仇的新世界,这何尝不是人类自古以来的理想?

中国人是有强烈的复仇情结的。《左传》中说:“九世犹可以复仇乎?虽百世可也”。从“通俗”的武侠小说,到严肃的鲁迅《铸剑》,都在讲复仇。最终金庸在晚期作品中发现,人世间实在无仇可报,就像萧远山和慕容博,握手泯恩仇。

地球进入现代以后,和解是文明进步的标志。

2、美国建立在宽容和容忍的地基之上。

1776年独立战争结束,各“邦”开始商量要不要建立一个统一的国家。这些“邦”本来是一种松散状态,多年来自己过自己日子,有自己的法律、制度、规矩。1787年,他们举行了“联邦制宪会议”,也就是说,过了11年,他们仍然在商量这事。

1789年,华盛顿成为美国第一任总统。美国这个国家,是13个邦商量出来的。

商量的底线、最基本的准则,就是绝对不可以动武。有了这个前提还不算,美国的这些建国者制定了各种议事规则,该如何发言,一天可以几次发言,大家应该如何辩论,投票的结果是不是必须得到执行,有了这些规则,才叫有的商量。否则一言不合,拂袖而去,甚至大打出手,那永远也不会有真正的商量。

所以同样是“商量”,结果是完全不同的。金庸在《笑傲江湖》里有过非常深刻的描述。比如桃谷六仙,成天拌嘴,但是什么都商量不出来。更虚伪的,是左冷禅和岳不群的“商量”,最终演变为血腥的厮杀。

中国历史上向来缺乏商量的传统,比如南唐李煜向北宋求和,赵匡胤说:“卧榻之侧,岂容它人酣睡。”赵匡胤肯定想不到,这句话在千年以后,连卖菜的大概都会说。

商量就是容忍,就是妥协。各邦的代表商量出来的国家,后来爆发了南北战争,南方战败了投降了,但是南方总司令罗伯特·爱德华·李,后来出任华盛顿大学的校长,不要说受到虐待,连歧视都没有。

这样最大程度减少仇杀与敌视的宽容行为,是美国和平发展的基础。假如永远是成王败寇,那么人类会永远活在积怨之中。

3、没有人的自由发展,就没有社会创造。

美国有什么自己的哲学吗?它有老子孔子庄子吗?没有。

美国立国的基础,就是英国的《大宪章》,是天赋人权的自由主义传统,他是一个“抄作业”的,然而他的独立比法国大革命还早13年,法国的《人权宣言》还在抄《独立宣言》。可见这几个国家,实在难以说谁在抄谁。

1775年,帕特里克·亨利在《不自由,毋宁死》的演讲中说:“给我自由,否则给我死亡”,这句话两百年来传遍世界,中国从梁启超到陈寅恪都在引用。

市场经济的前提,是人的自由发展。财富、勤奋、天赋等等因素,造就人的成功,但这只是第一步,否则富人就只是土财主,今天富贵,一夜之间就可以变穷。

1837年,美国作家爱默生在演讲中说:“美国人并非只能在机械技术方面有所成就,他们还应该有更好的东西奉献人类。我们依赖旁人的日子,我们师从他国的长期学徒时代即将结束。”

爱默生是有底气的,否则他就是在妄自尊大。

1862年,林肯签署法令,将土地无偿赠与或者廉价卖给私立学校,有钱人纷纷慷慨办学,这使得美国迅速建成了一批世界一流大学。

爱默生的预言是天才式的,因为英国开启了蒸汽时代,但是美国迎来了电气时代,爱迪生、贝尔的出现不是偶然的,思想界早已提前布局,他们只是思想的果实。

中国第一个留学生容闳,1854年毕业于耶鲁大学,他的两个同学,怀特创办了康奈尔大学,吉尔曼是霍普金斯大学首任校长。容闳回国后,说服曾国藩派遣幼童赴美留学。他能做的仅此而已,因为那时候中国的思想界还没有准备好。

容闳在美国上学,穿着“奇装异服”,同学们都笑他,但是他当年英文考试名列第一,从此再没人敢小看他。

容貌、穿着都不会被嘲笑,愚昧才会。

4、美国的稳定,来自强大的社会改良能力。

自由经济带来的问题是社会公平。第一代人白手起家,有的人发财了,有的人变穷了,穷人还不至于有意见,但是到了第二代、第三代就不同了,因为起跑线就不同。

资本主义带来严重的贫富差距,美国的解决办法是有效的。一个大公司,可以有几万名股东;一个有着上百亿身家的大富豪,三代以后,财富所剩无几。纨绔子弟和高衙内在美国没什么生存空间,千万不要把中国古代的权力结构代入到美国富人之中。

美国也曾经有过严重的腐败,民国时一个美国公司想到中国建设电报,就曾经试图贿赂外交官顾维钧。美国政府通过新闻界开展“扒粪运动”,专门针对为富不仁、政客腐败、食品安全暴露社会阴暗面,这种自曝家丑的行为,美国人不以为耻,反以为荣。何耻之有?

美国的社会矛盾和社会纠纷一点都不少,但是他们的优势是通过法制解决在基层,这是美国社会稳定的根本原因。

相比之下,我国传统的基层治理能力是短板。中国的传统是拦轿喊冤,是进京告御状,《九品芝麻官》周星驰要想打赢官司,也得皇帝过问。

所以中国在魏晋南北朝时代就在朝廷之外设立登闻鼓,谁有意见,或者有冤情,可以咚咚咚敲鼓。如果没有这个机制,杨乃武和小白菜就会永远沉冤大海。

但美国人不需要跑那么远,就近找议员,找司法,找律师,该找谁找谁。

美国永远处于改革之中。美国是否会衰落?这个问题我不知道,我的看法是,美国衰落的前提,是他的改革能力完蛋了,是他的社会调节机制完蛋了,是他的创新活力完蛋了,那时候美国就衰落了。否则他不可能衰落。

GDP的落后未必是衰落标志,英国的经济总量在1900年就不是世界第一了,今天更是世界第五,将来可能会被印度超过,但是英国人仍然过着他平和富庶的日子。

最后一个比较:美国炒作“中国威胁论”,多是美国政客;中国人说“阴谋论”,却是来自网民。

美国人非常不关心世界大事,他们在意过自己的日子;而北京随便一个出租车司机,都能把世界局势讲得头头是道,他们可以给美国国务卿上一堂政治课。

我赞成用理性的态度看待美国,要想超过他,就先了解他。有的国家我们永远不会跟他去比,一个发达的小国,我们有必要比吗?美国和我们一样是大国,人口众多,因此才会跟美国比。

强者一定是从敢于比较开始。只是坐炕上骂,那是弱者心态。

往期回顾:

哈马斯办的教育,谁敢把孩子送到这样的学校中?

不聊免签,聊聊近现代中日俄50年角逐,西方国家充当的角色

颜宁当选院士,说中国学者;读爱默生《美国学者》

近现代史上对中国帮助最多的,是美国,这其中有很多故事

李鸿章出访英国,对中英文化的深刻认知:进步的清国人,改革家的无奈

关注书写者视频号: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