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龙行龘龘,欣欣家国;四牡骙骙,骎骎日上

此语与时左 书写者 2023-12-26

昨天我写了一篇“一二三四”的文章,一觉醒来,飞了。不知道啥原因。我不过是对现在某些挖空心思搜肠刮肚硬往上凑词、关键是还凑不好、反而凑出歧义组合的“新八股”文风有些感触嘛,自古文无第一,武无第二,莎士比亚写得好吧,托尔斯泰却批得体无完肤……得,不说了。

仔细想想,大概是我写得太俗了,太浅了,太鄙了,实在难登大雅之堂,总之一切责任都在我。

那就写点“深奥”的、“高雅”的,超出高中语文范围的。

1

2024年春节联欢晚会的主题是:龙行龘龘,欣欣家国。

鼓捣文字很多年,鼓捣书法很多年,实话实说那三个龙字放在一起,不认识。

不过用不着认识,我国文字有象形会意的特点,一见这六个龙,就知道一定是好词儿,这就是汉字的魔力。

这不是猜,你看设计的LOGO,似篆刻,似图形,有人又从中看出了“芯片”的造型。有传统文化的深邃,又有现代意义的诠释,满意。

中西方都有龙,造型不同,意义更不同。

西方龙一般是邪恶的象征,中国龙却是吉祥象征。民间耍龙,祈祷它风调雨顺,千万不要跟陈塘关的哪吒过不去;朝廷喜欢龙,因为它就是至高无上的权威,皇帝就是“真龙天子”,皇帝儿子都得叫“龙子”。

其他人的儿子都得叫“犬子”,自己就是狗剩子,当然生个狗儿子。

不过曹操和刘备青梅煮酒,曹操说:“龙能大能小,能升能隐;大则兴云吐雾,小则隐介藏形;升则飞腾于宇宙之间,隐则潜伏于波涛之内。方今春深,龙乘时变化,犹人得志而纵横四海。龙之为物,可比世之英雄。”

可见任何人,就像刘备这样的织席贩履的草根,也可以有一飞冲天的梦想;诸葛亮这样的山野村夫,也可以自称“卧龙”。说明龙也是平民的,属于每一个中国人。

龙行龘龘(音达),是说龙腾飞的样子,龙年,考大学的都能鲤鱼跃龙门,新婚的都能龙凤呈祥,做事业的都能龙腾虎跃,找工作的都能攀龙附骥,好一个欣欣家国。

2

龙生九子,都不成龙。他们蹲在乐器上,在斧头上,在餐具上,在香炉上,在房檐上,在门环上,在石碑下,至于那招财的貔貅,有放家里的,有放办公室的,有挂衣服上的,有攥在手里把玩的,反正我们没有人不想着发财。几千年发财的时候不多,因此有这个热切的向往。

用“龙”组合的字并不多,所谓翩若惊鸿,矫若游龙,龙这神物太难以琢磨,它更多地盘踞在人的精神世界,离现实世界到底还是远了些。

离人最近的动物、与人的生活密切相关的动物,是马。

龙是精神象征,马是实实在在的财富,田里能干活,战场上变坦克,马就是生产力。

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春风得意马蹄疾,一夜看遍长安花;宝马雕车香满路,万马齐喑究可哀,别比较,差距有点大。

说汉字,不组词,滥组词容易闹笑话。

由于人们对马实在是太喜爱了,所以关于“马”字释义之具体,之多之滥,令人发指。

骃,浅黑杂白的马;

骓,青白杂色的马;

骐,青黑色纹理的马;

骍,赤色的马;

骢,青白色的马;

骝,黑鬃黑尾巴的红马;

骧,后右蹄白色的马;

騜,黄白色的马。

这不奇怪,就像如今众多汽车品牌,古代的马就是今天的汽车。

骈,两马驾一车;骖,三匹马拉车,驷,四匹马拉车;

骉,众马奔腾,三条龙能组字,三匹马更能了。

骀,劣马,比喻庸才;骥,好马,比喻贤能。《罗刹海市》主人叫马骥,是有讲究的。

龙年,龙行龘龘,欣欣家国;那我把马年的词儿也想好了:四牡騤騤,骎骎日上。那两个字分别发音葵、侵。

牡,本意是雄性动物,騤騤就是马雄壮的样子,骎骎是马跑得快,这两个生僻字词都出自《诗经》。用来比喻事业蒸蒸日上,万马奔腾,够吉祥、够健康吧?

3

关于马的生僻字实在太多,马的颜色,马的形貌,马的精神,马的胖瘦高矮,都有不同的字,这些字大都不认识,多到让你头疼的地步。

䭴(音环),一岁的马;

䮄(音玄),康熙字典解释为马一岁;不知道和一岁的马有什么区别;

驹,两岁的马;

駣(音桃),三岁的马;

直到马死了,还有一个字,那个字电脑都打不出来。不知道一匹死马,为什么还造一个字出来,死马当活马医?

王国维说《诗经》有将近一半读不懂,我们不认识字,太正常了。

这些就是所谓的死文字。民国时有报社整理过新闻常用汉字,共2109字,胡适说自己写文章,所用单字也就2500个,绝不会超过3000字。

不是大家没了文化,而是那个字所代表的“事物”消失了,没有意义了,社会在发展,马多起来了,未成年的马都是马驹子,其他的字都被淘汰了。

王国维再怎么努力,《诗经》里的一些篇章注定考证不出来,因为比王国维早生一千年的人就已经不懂。

估计今天的学者常用字也就三千,我们这些人,两千多个字足够了。有了这些字,可以把时间放在研究未知宇宙上,死掉的文字嘛,可以让古汉语的专业人员去研究。

今天的反差是生僻字一再被翻出来,而常用字缺越来越少。日常工作所用的字,绝不会超过一千个,这些字来回组合,思想局限在这些回路中,又要拼命出新,于是出现了各种不知所云、贻笑大方的新词儿来。

认识一些生僻字不代表多有文化,但是用字太少肯定是没文化。

龘龘騤騤骎骎,既然闯进眼帘,认识了是好事。但是先把欠缺的那些常用字补足,让思想更加丰满,表达更有新意,更是一种进步。

往期回顾:

北京日报《别把观众当傻子》,作者是真把编导观众当傻子了
法学博士加会计姑妈,才能发现医院猫腻,对比美国扒粪运动
胡适:万山不许一溪奔61,教育是民族能力的试金石
近现代史上对中国帮助最多的,是美国,这其中有很多故事
苏联一部小说的出版,竟要政治局讨论,拿什么跟诺贝尔奖比?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