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北京日报《别把观众当傻子》,作者是真把编导观众当傻子了

此语与时左 书写者 2023-12-26

北京日报微信公众号发了一篇文章《别把观众当傻子!今天,我们需要怎样的国产剧?》,我恰好对国产剧(包括国产电影)有些小忧虑,所以认真拜读了三遍。

说真话:这篇文章,是把观众、编剧、导演、出资者全都当傻子了。

1、国产剧把观众当“傻子”,根本原因是什么?

文章列举了国产剧的不正常现象,“演戏的是疯子,看戏的是傻子,编剧的是骗子”,这种乱象是如何造成的呢?文章总结了三条,一是本末倒置,二是流量至上,三是资本当道。

应该说这些原因都有,但远远不是全部,更未必是根本吧?

比如说流量至上,假如深刻地表达了艺术真实,让人感动,让人流泪,让人奋进,让人欲罢不能,岂不是更加有流量?

再比如说资本当道,哪个出资人不想赚钱?一部好作品,只能让他赚得更多。难道说观众真的是傻子,美丑不分,趣低下,艺术鉴赏力极差,他们只喜欢看假大空?难道他们只配喝甜饮料,喝不了葡萄酒?于是出资人拼命迎合他们的“低端”需求?

文中说:“很多编剧是出校门就入行的‘青瓜蛋子’,写都市乡村,没有生活阅历;写职场奋斗,没有专业背景;写历史人文,又无积累底蕴。”

假如这个判断属实,那可糟了:那说明中国成熟的作家编剧都玩别的去了,只剩下这些刚出校门的“生瓜蛋子”在卖大力丸。

假如这个判断属实,那可真该探讨一下原因了:这种真萧条假繁荣,究竟是咋整的?

2、编剧导演出品人,他们是否能够决定一部电视剧的命运?

即使是刚出校门的生瓜蛋子,也不是不能出来好作品,陈凯歌、张艺谋合作《黄土地》,那时候他们刚毕业,丛珊主演《牧马人》的时候还没毕业,王蒙写《组织部里来了个年轻人》时只有22岁。对生活的体验,对生命的把握,未必要靠时间堆砌,否则世界上就不会有青年作家、青年导演、青年演员了。

北京日报的文章列举国产剧的虚假与荒唐:“观众之外没有穷人。普通家庭手头太紧怎么办,卖套几百万的房子过渡一下;教育焦虑如何解,砸个十几万先给孩子补补课;主角失业,困窘到被催缴水费,却仍住着中心城区的精装大三居。”

嘿嘿,收入、教育、失业,当今年轻家庭面临的三大问题,有一部电视剧能深刻反映出来没有?反映其中一个就行,有吗?

找遍近几年的影视作品,一部都没有!

可这个是编剧和导演的责任吗?

1979年,作家谌容的《人到中年》被搬上银幕,影片反映了知识分子的艰难人生和生存困境,与此鲜明对照的是,影片对患者家属那种官僚的做派、虚伪的高调,揭示得极其深刻。现在哪部电影能有这样的桥段?

《人到中年》剪辑

1994年,作家刘醒龙的《凤凰琴》搬上银幕,影片写的是山村民办教师的生存状态。让人流泪的是这样的情节:在大家投票决定谁转正的时候,每个人都是一票:因为每个人都投给了自己。这就是生活真实,因为当年我母亲的学校涨工资,就是这样的每个人得一票!

我得解释一下,否则可能年轻的读者看不明白:多少年不涨工资,好容易有个机会,谁都想给自己啊!

日子比四十年前好过了,可是生活的艰难体验,古今并没有什么不同。我决不承认文艺工作者对这些缺乏深刻认知。

会不会,敢不敢,能不能。会,但是不敢;敢,也许却“不能”!

冯小刚在《甲方乙方》里让葛优调侃“地主家也没有余粮啊”,这样的情节今天还能出现吗?某些人上来虎劲一告状,会不会罚破产?

当年《蜗居》下架了,去年的《隐入尘烟》,不是也一度下架?

别说电影,赵本山的小品《牛大叔提干》里说“我玻璃没办成,搁这学会扯淡了!”现在的小品还有这样的台词吗?

不是编剧导演的锅,别让人家背。

3、如今国产剧能拍哪些题材?

中国影视作品(包括香港)光耀亚洲走向世界的时候,韩剧还不知道在哪里呢。可如今韩剧已经拍出了天际,秘诀是什么?

向别人学啊!手法直接学美剧,文化底蕴学中日。人家好,为什么不学?不学是没出息的懒蛋。

韩剧学来了文化,然后什么都敢拍。拍得最多的,是丑陋的资本家,是富家子校园凌霸,是检察官最黑,是政府议员腐败。怪了,资本出钱骂自己,这不是猪八戒啃猪蹄吗?

为什么韩剧能把生活真实和艺术真实区分开来?

相比之下,我们现在能拍哪些题材?

《我爱我家》五脊六兽每天在家里当领导过干瘾的退休干部傅明,怕是都无法出现在荧屏吧?

全世界的功夫片,老祖宗都是中国;枪战片、动作片、神魔片、倩女幽魂片,好莱坞都学香港。问题是现在我们能拍什么?

其实历史剧、言情剧、悬疑剧、科幻剧、神话剧、警匪剧、现实剧、古装剧、伦理剧、刑侦剧、恐怖剧,都是现实剧!一切都可以是虚构的,只有人,才是真实的。

《雍正王朝》是在说改革,《大明王朝1566》在说腐败,这些都是现实剧,谁也不会真的当历史看。可是《雍正王朝》里的乱收费、做假账、户部亏空、买人头顶罪,现在谁能拍?

中央八项规定实施了很多年了,怎么不见一部电视剧电影写这个题材?莫言在1992年的《酒国》就写到了这个问题,现成的东西,有没有人能拍?

为什么会出现抗战神剧?因为一部新剧要过的沟沟坎坎太多,总是与现实对号入座,抗战片最容易过,于是集合悬疑、凶杀、刑侦、武打、枪战、爱情各种元素的抗战剧,挂了一个正经题材的“羊头”,其他都是狗肉。至于手榴弹炸飞机,这种可笑的细节,在这个大逻辑下,是当然的产品。

4、文艺应该怎样反映生活?

文章提到了文艺要“扎根人民、扎根生活”的问题,太对了。问题是如何落实?

然后作者说“文以载道”。文学是否要“载道”,古今中外作家争得一塌糊涂,足可以另写一篇文章,且不去说他。我想说的是,任何一个作家,当他满心地想要“载道”,然后再去下笔的时候,他的作品一定是失败的,什么都载不起来。

《青松岭》里“钱广赶大车,给我捎点蘑”,农民搞点副业,成了反面形象,这载的什么“道”?

《决裂》里女孩揭发自己的父亲保送她上大学,她要一辈子扎根农村,这载的是什么“道”?

《决裂》女孩揭发父亲

当满心想着“载道”的时候,作品的真实性是要大打折扣的,甚至根本就是全不真实。

今年很火的《狂飙》,为什么观众认可前半部分,对后半部分却没了兴趣?本来前半部分既然写了高启强,后半部分应该重点写安欣,可是后半部分只有一个个脸谱,能赖观众不买账吗?

见到有报道说,以后拍电视剧不能把反面人物的人生轨迹写得太细致,我的天,如果把前半部分也脸谱化,这部《狂飙》,谁还去看?!干脆放一部反腐倡廉反黑除恶的纪录片得了,何必拍电视剧呢?

不客气地说,中国现在缺乏真正的现实主义文艺。

既然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那么如果文艺非要表达那十之一二的如意,而视而不见那十之八九,就是说谎的文学。

这一点中国古代最流行,美女奇冤,遇到公子,进京赶考,中了状元,最后沉冤昭雪,进了洞房。这种才子佳人大团圆结局,就是愚弄人民的裹着蜜糖的砒霜,100年前就被鲁迅等人揭穿了。

很久很久以前,茹志鹃写了一篇《百合花》,一群人指责这篇小说缺乏阳刚之气,过于纤细,革命战争题材的小说,写什么“小媳妇”“百合花的被子盖住了拖毛竹的年轻人的脸”?有人甚至要展开猛烈炮火,幸亏茅盾支持,作品才没被毙掉,作家才没有倒霉。

今天,《百合花》仍然是名著,因为它不是说谎的文学。说谎的文学没人记得。

悲剧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是把无价值的东西撕碎给人看,先别着急“载道”,先表达人的悲喜剧,自然就上“道”了。

往期:

大学生超负荷工作猝死,哪有什么孔乙己?当心骆驼祥子苦力强
法学博士加会计姑妈,才能发现医院猫腻,对比美国扒粪运动
近现代史上对中国帮助最多的,是美国,这其中有很多故事
苏联一部小说的出版,竟要政治局讨论,拿什么跟诺贝尔奖比?
1940年,攻击老舍和张天翼破坏抗战;莫言,文学应该暴露黑暗
诺贝尔文学奖与罗曼•罗兰的《约翰克里斯朵夫》
肖洛霍夫愤怒揭露大饥荒真相,斯大林的回信才是真相
诺贝尔文学奖和斯大林文学奖,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