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苏联一部小说的出版,竟要政治局讨论,拿什么跟诺贝尔奖比?

此语与时左 书写者 2023-12-26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大学毕业生索尔仁尼琴参加了卫国战争。在战场上他获得两枚勋章,但就在战争即将胜利的1945年,他却被捕了。

惹祸的是他和老同学的通信,他们在信中,多次比较列宁和斯大林的著作,两个人的最大疑问,是斯大林是否执行列宁的政策?这样的私人通信,却被荒谬地认为是进行反苏宣传和阴谋建立反动组织,判处他8年劳动改造。

索尔仁尼琴蹲过各种各样的劳改营,1953年刑满释放,但又被流放到哈萨克斯坦的一个小村子。1955年,他得了癌症,医生断言已经没法治,但是他奇迹般地康复了。1956年,苏联当局认为他没有犯罪事实,他被正式平反,当然,这是因为斯大林死了。

冤屈、苦难和死亡,让他决心把这一切写下来,在此后若干年,他一边当中学老师,一边偷偷写作。1959年完成《伊凡·杰尼索维奇的一天》,9年后,完成《古拉格群岛》《癌症楼》。

当年陀思妥耶夫斯基曾经被流放西伯利亚,写下了沙俄时代的《死屋手记》,但是苏联的劳改营是什么样子,除了众多劳改犯,社会公众对此一无所知。索尔仁尼琴知道,自己的书难以被当局接受,他对妻子说,他的一些作品应该在死后才能出版。

就在这时候,转机出现了。赫鲁晓夫的秘密政治报告传遍全国,斯大林被赫鲁晓夫搞臭了,索尔仁尼琴就把《伊凡·杰尼索维奇的一天》拿给朋友看,朋友推荐给了《新世界》杂志主编。

主编是著名诗人,认定这是一部杰作,据说读过之后兴奋得一夜未眠。但如此暴露苏联恐怖的劳改营,此前没有先例。他不敢刊登,请示宣传部门,宣传部也拍不了板。看来在苏联,只有一个人可以决定这部作品的命运。于是直接捅给了赫鲁晓夫。

赫鲁晓夫看过之后很欣赏,于是召开政治局会议,讨论是否可以出版。他的意见就是最终意见,没人提出异议。1962年,《伊凡·杰尼索维奇的一天》在《新世界》发表,震撼了全国,英法德日等国纷纷翻译这部作品,索尔仁尼琴迅速成了家喻户晓的人物。

剧情再次反转,1964年,赫鲁晓夫被赶下台,于是从前对索尔仁尼琴的所有肯定,都不再作数,《伊凡·杰尼索维奇的一天》也受到猛烈批判。

1965年,克格勃查抄了他的一些手稿,这些手稿就包括“死后才能出版”的东西,远远比劳改营作品犯忌讳。如同1945年和同学的通信一样,这些东西完全是个人隐私。还好,20年后,他没有被抓起来。

迎合斯大林集体农庄改造的《金星英雄》的作者,巴巴耶夫斯基,对索尔仁尼琴的批评很有代表性,他认为索尔仁尼琴写的只是个别现象,为什么不去写阳光普照的苏联呢,你分明只对生活的阴暗面感兴趣。他没有给索尔仁尼琴扣上反对苏共的大帽子,已经相当客气了。

这时候苏联正要召开第四次作家代表大会。索尔仁尼琴不是大会代表,他愤怒写了一封致大会的公开信,打印250份寄给会议代表。公开信指责作协领导充当克格勃的帮凶,从20年代直到60年代,在长达四十年时间里,文学只是政治的玩偶,无数作家受到迫害。

这封信迅速流传到国外,西方电台播发了公开信,作协坐不住了,他们要求索尔仁尼琴,为了国家利益,赶紧公开表态澄清。索尔仁尼琴表示可以发表声明,但国内报刊应该先发表他的公开信,否则他声明什么呢?国内读者根本没见过这封信,他的声明岂不是无的放矢?作协认为,表态是给西方人听的,何必在国内发表呢?但索尔仁尼琴认为,不应该忽视他的个体权益,公开发表,让国内读者评评理。

于是双方僵持住了。作家协会决定,如果索尔仁尼琴不改变态度,以后将不再发表他的作品。

1968年,瑞士出版了他的《癌病房》,本该在国内出版的书却在国外出版,苏联作家协会立即开除索尔仁尼琴。

1970年,索尔仁尼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12年前,帕斯捷尔纳克因《日瓦戈医生》获得诺奖,而招致猛烈围攻,最终在骂声中悲惨死去。索尔仁尼琴没有遭到这种非人待遇,他被允许出国领奖。

当年帕斯捷尔纳克不敢受奖,索尔仁尼琴却无所畏惧。他把《古拉格群岛》打印稿送到国外,并对国外记者称,如果他被迫害,出版这部小说的授权可以立即生效。

1973年,《古拉格群岛》在法国出版。今日看没什么不正常,既然国内不给出版,地球上总该有个出版地方。但苏联当局不能容忍,报刊猛烈抨击他是叛徒,是变节分子。1974年2月,索尔仁尼琴被褫夺公民权,全家被驱逐出境。他先是住在瑞士苏黎世,1976年移居美国。

苏联解体以后,人们发现,原来苏联人从来没有精神支柱。俄罗斯的良心在哪里?颂扬集体农庄的文学作品何曾真实写出了人本身?于是人们想起了索尔仁尼琴来。

1994年,索尔仁尼琴回国。他降落的地点是中国人心中永远的痛:海参崴。他受到了几千人的自发迎接,人们把他的回国,比作1928年高尔基回归。他愤怒地说:“你们休想把我当成高尔基。他回国是为斯大林效力的,我回来是寻找使俄罗斯爬出泥潭的道路的。”

索尔仁尼琴认为,从18世纪以来,俄罗斯发动的所有战争,都是伤亡惨重而又一无所获的胜利,因为统治者总是把帝国利益置于人民的利益之上。任何战争、改革、革命,都要给人民带来好处,而俄罗斯人民的命运,却不会因领土扩张而有所变化。他呼吁新的俄罗斯领导人,应该把人民的利益置于国家利益之上。

俄罗斯的未来,应该建立在深刻的反思之上,如果不对过去进行深刻反思,人民绝不会有富裕生活,国家绝不会富强:“如果人的良知不觉醒,任何经济也拯救不了我们。

但索尔仁尼琴什么也改变不了。他在美国大骂自由主义,回到俄罗斯又大骂戈尔巴乔夫和叶利钦,他只是个人道主义作家。2008年,他于89岁离世。

一部小说好不好,这是文学上的争论,托尔斯泰对莎士比亚大加挞伐,各人的观点自己去圆。文艺评论水准高低,关键看是否能自圆其说。圆不上的人脱离文学,乱骂一气,进行人身攻击,都是低能的表现。

但这毕竟仍然属于笔墨官司,而一部作品,竟然需要最高当局讨论,研究是否可以出版,就真是扯淡了。白居易写《长恨歌》,尽管称“汉皇”重色思倾国,谁都知道写的是玄宗皇帝,大唐皇帝并没有认为白居易侮辱他的祖宗。

这玩意有什么值得浪费时间研究的?仅凭这一点,苏联的斯大林文学奖,列宁勋章等等,拿什么跟诺贝尔文学奖比?

苏联强大吗?仅此一事,就表明苏联一点都不强大,它只是个色厉内荏、极度缺乏容忍、对自己的人民凶残、生怕外国人议论的,神经过敏的,虚弱的黑熊。

索尔仁尼琴的作品,因为政治人物的沉浮,命运来回反转,稍有些文学修养的人,都知道他的作品是好作品,但由于政治横插一杠子,反而让苏联蒙羞。是谁在抹黑了苏联?不正是苏联当局吗?

苏联直到八十年代后期才出版了《癌病房》。书中写一个个知识分子和干部被逮捕、被流放、被劳改的命运。苏联患的是“社会癌”,在这个巨大的病室中,人们都跟呆头呆脑的鸡似的,“每一只都面临着喉管上挨一刀,可还都在咕咕哒哒,到处觅食。一只被抓去宰了,其余的若无其事,继续刨土,找吃的。”

作家的价值,就是对社会现实有着惊人的预见性,他们早已洞察了社会的命运,而那时候,芸芸众生还在若无其事地刨土觅食呢。

往期:

此地有毒,公公相撕,陆家嘴和苏钢大战是因为毒地吗?

1940年,攻击老舍和张天翼破坏抗战;莫言,文学应该暴露黑暗

诺贝尔文学奖与罗曼•罗兰的《约翰克里斯朵夫》

肖洛霍夫愤怒揭露大饥荒真相,斯大林的回信才是真相《彼得大帝》彩排,斯大林提前退场,专家们变色龙式的表演

诺贝尔文学奖和斯大林文学奖,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