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机构大量撤回中国学者论文,我们自建一个论文库吧?
1
据报道,国外出版机构大量撤回中国学者发表的论文,对我国的学术声誉和学术环境造成不良影响。教育部发布通知,要求各高校开展撤稿论文自查工作。目前,河南、陕西、河北、福建等地教育部门,均已下发开展撤稿论文自查的相关通知。
我查了一下相关资料,2023年,全球有6440篇SCI论文被撤稿,其中印度1187篇,美国391篇,沙特阿拉伯228篇,日本183篇,伊朗156篇,英国131篇,意大利121篇,德国和法国各115篇。
中国4836篇,占被撤稿总量的75%。
最近十年来,我国SCI论文发文数量很大,与美国相当。2011年前后,我国曾经出现过撤稿高峰,2012年以后有明显好转,一直到2018年,与美国的撤稿数量相差不大,双方三百四百地浮动,但是2020年中国突然突破一千,然后每年增加一千。
这三年正是疫情期间,退稿大量增加,是不是纯属巧合,就不知道了。非要建立联系,不可取,那不是科学态度。
2
针对此事,我见到网上有人这样说:“说的好像国外的学术有多端是的,学阀比起国内只有更甚,只能说都是一丘之貉。”
看来得介绍一下SCI是什么才行。
SCI是美国科学情报研究所出版的世界著名期刊文献检索工具,包括印刷期刊,联机数据库,互联网数据库等。这个数据库收录全世界出版的自然科学核心期刊3500多种,这其中也有我国期刊。
这个数据库为什么会权威呢?是因为要通过严格的选刊标准和评估程序,歪瓜裂枣的期刊不可能入选,从而保证SCI收录的文献能覆盖全世界最重要和最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
那么影响力是如何体现的呢?
比如说我是院士,我是大学校长,我享受某某津贴,这个不行,这些只是光环。影响力,体现在发表的文献被其他文献大量引用,这样,后来的文献,就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可以说,这三千多种期刊,汇集了人类在自然科学领域的精神成果。
这使得SCI成了科研评价的重要依据,它可以评价个人,也可以评价一个机构、一所高校,直至反映一个国家的科研水平。
所以说SCI不是偶然变成权威的,万一它收进的都是垃圾论文,还能权威吗?
要保证它的权威,得有多少行家,做多少艰苦的工作,才能堆起这样一座知识大厦?最重要的是,这座大厦里只能有真金白银,不能有假币劣币。一旦发现,就是所谓的撤稿。
那些认为国外也有论文造假、也有学阀的说法是没出息的,不能这样比。我们一篇没有被撤稿,那才是光荣。别人有没有被撤稿,和我们有什么关系?!
要跟好的比,不要跟烂的比,很多国家上一篇SCI可能都费劲,我们会跟他们比吗?
何况我们比他人高了十多倍,面对这个数字,还找什么借口?
3
还有人说:“我们几十年来以西方为中心的畸形观念,如今是时候改变了。”
SCI不是什么西方中心,它是全世界优秀文献的汇集。科学领域只有一个标准,那就是把假设证明为真理,理工农医不分什么东方科学、西方科学。
那么我们自己搞一个吧,权威性超过SCI,不是很好吗?道理上很行,是不是真行,要看真本事。
SCI为啥牛?就是因为它是沙里淘出来的真金。试想,如果SCI充斥了太多假货,那相当于银行存了太多假钱。
所以真正下了牛劲的,是美国科学情报研究所的遴选。这相当于诺贝尔文学奖,诺奖不是没有遗珠,但入选的肯定是优秀作家,这里面找不到滥竽充数的作品,瑞典文学院支撑了诺奖的声誉。
以我们现在的学术环境,哪个机构敢拍胸脯说,我们有能力遴选全世界的优秀论文,有能力撤下自己的4836篇论文?
不要说目前没这个实力,更糟糕的是,我担心连数据库都能做出个假的来!
还有,如果自己撤稿那么多,会不会被一些人说成“阴谋”“丑化”?
4
这些劣质论文是怎样产生的?
主要有四种方式,评议造假、论文工厂炮制、抄袭、数据造假。
评议造假,就是请托熟人,这个要想避免,大概只有学高考的办法,实行糊名制,而且连阅卷老师是谁都不知道。
论文工厂,这个早就不是秘密,网上都能看到这种产业,花钱给你写博士论文。
抄袭,这个最蠢,因为现在查重很方便,一查就能发现。可是去年被撤稿的论文中,有765篇涉嫌抄袭,占16%。
上面这几种大概还属于自来水冒充纯净水,喝了也没太大事。
可是数据造假,却是自来水里加了毒素,搞不好里面含有铊盐。去年有1500篇涉嫌数据不可靠而被撤稿,占总数的31%。
更可怕的是,数据造假靠外部审查最难发现,因为隐蔽性太强。这又跟铊盐差不多,无色无味,毒人于无形,“实在是居家旅行、杀人灭口的必备良药”。
试想一个医学论文,如果实验数据是假的,那得有多可怕?
5
教育部要求各高校各机构自查,想想吧,765篇论文涉嫌抄袭,这些单位是如何查重的?这么简单的把关都没做,岂不是羞煞人也?岂不是“造成了不良影响?”
自查,查处,整治学术不端,这些都是事后措施,不从源头找原因,也许可以短期内见效,稍一放松,就会再次抬头。
论文和考核挂钩,和续聘挂钩,和职称挂钩,和履职待遇挂钩,和评选院士挂钩,论文,有着无处不在的利益,这利益填充了人生的每一个缝隙,怎能不让人心急火燎,处心积虑?
那么不挂钩行不行呢?不挂钩人们还去搞研究吗?SCI不是没用的,它是有价值的。相当于GDP,虽然不能衡量所有,但毕竟是重要参照物。世界上从来也没有绝对的参照物。
这就是两难境地,让人没着没落。
人对未知宇宙的探索,是仰望星空的结果,但在世俗时代,人们哪里还有仰望星空的心思?怕是连仰望烟花的心思都没有了!
所以美国人也有造假的,同样有没追求的人了。
当年蔡元培请26岁的胡适到北大当教授,只是看了胡适的一篇文章,而胡适那时候还没拿到博士学位,发表的文章也和他的专业没有一点关系,纯属是业余爱好。看这俩人,没有任何功利因素。今天绝无可能:一个不会写,另一个也不会聘。
科学可以制造出机器人,但是科学解决不了人的追求问题,看来这种事只能去问蔡元培和胡适这两个文科生了。
(本文数据来自网络)
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