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你会移走钟楼吗?他们为何,想要搬走碑林里的“国宝”?

聂海峰 西安城记 2019-04-19


更多发现请关注  西安城记

发现身边这座城


前言 | Preface 

西安,“一城文化半城仙”。注定这座城,要么“不食人间烟火”的高冷,要么如“废都”描述景象。


今天的主角,是西安碑林博物院里的“国宝”——「唐·开成石经」:它面临着被迁移的命运——这引发了国内外文化界、文物界的轩然大波,也造成了外界对西安“国宝级”文物保护的质疑!这场争论,我们认为它本不应该存在;这个地方,国家副主席曾自此工作数年。


▲关于不可移动「开成石经」的“公车上书”


如今中国的现实,都是先“合理性”再“合法性”。所以,西安城记几天也就从这两个角度谈起,以求全面呈现“唐·开成石经事件”的现实。


你觉得西安钟楼需要搬家吗?

这是个悖论话题



也许,很多新老西安人并不清楚「唐开成石经」。打个比方,它类似西安城墙的“定海神针”——钟楼。


若要建设一个更宏伟的城市新中心,就需要这座城最有标志性的建筑来“坐镇”;当然,地方更大、环境更好,也更利于保护、展示和凸显钟楼——在此,我们提出一个设问:用这个理由搬迁钟楼,大家觉得这是否行得通?


▲雨中的西安钟楼,摄影/聂海峰


这不是没有先例——436年前,钟楼曾经就东迁。作为中国现存形制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座,西安钟楼建于公元1384年,位于今西大街以北广济街口的迎样观。正在唐长安城的中轴线上,也是五代、宋、元时长安城的中心。


万历十年(1582年),西安钟楼东迁700米至此。钟楼二楼西墙上,《钟楼东迁歌》碑记述了它迁移过程。当时,西安城向东和向北,各扩建了近四分之一的面积。城门改建,新“东南西北”四条大街形成,位于迎祥观的钟楼已偏离中心。当时,陕西巡抚御使龚懋贤主持东迁;1996年,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开成石经,命运与西安钟楼非常类似:近千多年前,它迁徙于此。不同的是,2017年初陕西省政府提出西安碑林扩建改造,还要再次迁徙。


▲千年的碑林,门为万千世人而开(摄影/聂海峰)


碑林博物馆,创建于公元1087年,是世界收藏古代碑石时间最早、数目最大的一座艺术宝库。现有馆藏文物11000余件,其中国宝级文物19个号134件,一级文物535件。开成石经(又称“唐石经”),始刻于833年。原碑立于唐长安城务本坊的国子监内,宋时移至今日之地——西安碑林亦因此而诞生。 


本来,博物馆扩大是一件非常有益的事情,它可以提供更多展示文物的空间。所以,就形成这样一个所谓“合理性”的文物保护流程:


因为,新建更大场馆→所以,需要“国宝级”文物镇馆→那么,必须移动《唐·开成石经》。


这看起来很合理,就这如同我们前文中提到的搬迁钟楼一样。实际上,这本身就违背文物保护的逻辑。甚至可以说,是文物保护“外行人”行为!


为何要呼吁保护「唐开成石经」

不能再有遗憾



如同“要迁徙钟楼”,相信这是一个被人“诟病”的话题。基于此,我们就来谈谈迁徙「唐开成石经」的“合法性”问题:


第一,作为不可移动的“国宝级”文物,它已是城市格局的塑造者,不属于一人和一城,而是全人类共同的遗产。第二,“国宝级”文物,任何形式的修缮都需要经过慎重考虑,何况可能存在“不可逆的破坏性”损坏的搬迁?


作为现存最早的‘博物馆’,碑林为保护《唐·开成石经》和《唐·石台孝经》为主的唐代文物,它有三个不可移动的原因:


第一,它不是普通博物馆的“藏品”,而是不可移动的“国宝级”文物。



《开成石经》,从公元830年开始历经七年所刻成,由114块巨大青石组成,每块石碑高两米,重达两百多吨,比肩连接,绵延百米。碑上共镌刻650252字,内容包括儒家最重要的十二部典籍,这是中国经典的最准确性和权威性所在。


与普通的博物馆藏品不同,《唐·开成石经》是“石碑”中的“钟楼”和“大雁塔”,属于“不可移动的文物”。1961年,西安碑林列入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石刻及其他类国家编号第一号)。根据《文物法》总则第三条规定:古文化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石刻、壁画、近代现代重要史迹和代表性建筑等不可移动文物


此后千年,碑林藏石不断增加,碑林建筑也代有修葺。《唐·开成石经》和《唐·石台孝经》千年来因其体量巨大、价值非凡从未移动过。


第二,作为为数不多的唐朝文物,它是“定海神针”和“文化坐标”



▲《开成石经》展室建筑,系1938年重建。


钟楼移至今址后,是古都的中心,古城内皆都以钟楼为原点进行规划。到了现代,城墙保护法就确定以钟楼高度(36米),界定城市规划。


《唐·开成石经》碑阵与单体的《唐·石台孝经》,从九百多年前碑林建立至今,一直未曾移动。《开成石经》,奠定了今天西安碑林的核心格局,是碑林这个中国最重要的遗址类博物馆的“遗址”标志,是碑林九百多年来最重要的记忆载体。碑林博物馆,曾经进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是世界级的文化遗产。


即使搬,它的搬与不搬,也应先由国家文物局组织文保专家进行慎重的论证。否则,不慎重将导致又一次世界级文化遗产无法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第三,如果强行进行搬迁,将可能带来无法弥补的伤害



《唐开成石经》,是极其重要与特殊的碑石组群,其大规模搬迁与移动单体碑石完全不能相提并论。114块碑石,不仅要环环相扣,绝对对齐。要做到无缝对接,搬迁移动以及重新安放中,损伤不可避免。


1556年关中大地震,就曾造成石经断裂。真正从防震保护入手,提出周全可行的方案,对《开成石经》保护产生深远影响的,是1936年由梁思成等学者集体提出的“钢筋混凝土加梁柱”的保护方案,这也是目前碑林博物馆对《唐·开成石经》所一直沿用的防震加固方案。


自本次修复后的八十年内,陕西省境内及毗邻省区共发生4.0级地震17次,「唐·开成石经」未收到任何影响。一切,都已成为历史的一部分。



2018年7月25日,天气异常炎热。突然,我们在「开成石经」上发现红柱倒映在石碑上的四字——“动者诛之”。


它来自《国礼·地官·调人》。今日,是否是隐喻?我们支持碑林扩建改造,但擅自搬迁《唐·开成石经》,无可避免地将造成不可逆的破坏。耗资巨大的碑林扩建改,可能成为世界文物保护史上的败笔!


文=聂海峰

©版权声明:西安城记原创发布,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投稿及联系:150 336879(微信)

超两百万阅读「西安城记」为城而写

我们用脚丈量这片土地

专题❶:规划

他在“大西安”划了一条轴线,决心做成世界级

大西安区划调整提上议程?关键的一步在哪

再见,西安“断头路“:2-3年,打通五十余条

专题❷:城脉

从“都城”到“县城”:西安古都,是怎么消失的

西安中心区的救赎:铁腕规划下的最后机会

泱泱大西安,改造后衰落的,何止是东大街

专题:风物

我们走遍长安城内外,选出“西安最美的街道”

致友谊路上的法桐树:但愿此一别,非永别

秦岭无缘“林荫大道”:长安区,偏偏种不对树

专题教育

今天,我们谈谈为何支持“问政”西安教育?

致西安的一封信:在西安,为何上学这么难?

我们绘制了一份小学分布图,看西安上学难


—西安城记,发现身边这座城—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