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本怀读诗:陆岸十首诗

吕本怀 拉萨的春天 2023-01-11



拉萨的春天





  • 参观屠宰场


  • 屠宰操作台上

  • 惨叫声惊天动地

  • 白刀子进红刀子出


  • 近在咫尺的猪棚内

  • 一片进食声

  • 欢快又平静


  • 点评:

  • 猪族大抵如此,毕竟它们是猪!然而,为什么有时候某些人族也不例外?一幅麻木到极致的场景,一份浸透骨髓的苍凉!




  • 踏空


  • 窗外扑棱棱一阵响

  • 是一只黄雀在竹枝上踏空

  • 它轻盈的身体踩在一根更轻盈的枝头上

  • 某个环节就多了一分不可承受之重


  • 多么熟悉又诧异的事物

  • 闲暇时忍不住看天看云

  • 雨却突然阻止我们打开庭院

  • 出门在外,也常常警惕一些路口

  • 爬坡向上,重心又往往滞后


  • 这些多么熟谙的场景

  • 我们每天做着黄雀一样熟练的动作

  • 有时也会一不小心踏空


  • 有时幸好拥有翅膀

  • 有时幸好不是在悬崖


  • 点评:

  • 读这首诗,我想起了《生命里不可承受之轻》。“它轻盈的身体踩在一根更轻盈的枝头上/某个环节就多了一分不可承受之重”,这不禁让我想起之前甘肃的杨改兰,想起最近四川米易跳河身亡的母子四人。也许,在外人看来,她们并没有承受什么太多的苦难,根本还不至于走到那一步。然而,她们终于还是走了,并且决绝得将孩子一个也不留下;也许,她们的结局最能说明这句诗所呈现的细节以及由此而引发的感悟。

  • 当然,并非每个人在生命难以承受之时都会如此ruci过激,但是,对于有可能采取过激行为的人,政府有关部门、社区、亲人、朋友、邻居是否应该及时地给予心理抚慰与矫正?正如诗中所言,“这些多么熟谙的场景/我们每天做着黄雀一样熟练的动作/有时也会一不小心踏空”,而“我”之所以至今还在好好地活着,是因“有时幸好拥有翅膀/有时幸好不是在悬崖”。

  • 而对那些没有拥有翅膀的人,对那些正处于悬崖边的人,该谁来给予她们一双翅膀?该谁来拉她们离开悬崖?





  • 煮水的黄昏


  • 远处的春日正坠落在沙漠上。

  • 而沙漠外的一个窗框内,

  • 我的那个铁制水壶又在悲鸣。


  • 除了煮水,水壶还能干些什么。

  • 除了煮水,火焰还能干些什么。

  • 除了给她们装水点火,我又能干些什么。

  • 春日落下来了,整个黑夜慢慢竖起。

  • 我周而复始地倾听,一种越来越响的噪音。


  • 一个空虚的壶,亦周而复始。

  • 越来越响的噪音是用来拷问的。

  • 拷问周围无边的空旷、对立乃至遗忘。


  • 而她只是一个饥饿的容器,

  • 像尘世所有不能满足之物。

  • 某种声音只是在持续拷问她永不知足之心。

  • 一回回装进他人,再往后炙烤自己。


  • 春日落下来了。我的水声戛然而止。

  • 无数星星升起,然而夜空依然漆黑。


  • 2019.3.27


  • 点评:

  • “除了煮水,水壶还能干些什么。/除了煮水,火焰还能干些什么。/除了给她们装水点火,我又能干些什么。”这份感觉或许在茫茫戈壁上才会有吧。那天与陆岸在一起的人不少,因煮水而引发诸多思考的,恐怕只有他。这也足以说明虽然诗与日常紧密相连,甚至难以分开,却并非每个人都能将自己的日常呈现为诗。

  • 诗人因这个壶不但感受到世间万物周而复始,而且感受到壶本身也是周而复始的推手,“一回回装进他人,再往后炙烤自己”,直到它最终无法使用,不再作为一个壶而存在。“她只是一个饥饿的容器,/像尘世所有不能满足之物。/某种声音只是在持续拷问她永不知足之心。”一个极其简单的煮水过程,却被他悟出如此深刻的哲理,甚至他已让这个水壶不再是水壶而成了诗人自身,或者我们每个人都有可能是这样一把永不餍足的壶!

  • “春日落下来了。我的水声戛然而止。无数星星升起,然而夜空依然漆黑。”末段,又回到煮水,回归旷野,“无数星星升起,然而夜空依然漆黑”,如此表述看似矛盾,然而,漆黑的或许并不是真正的夜空,而是那些即使在满天星光之下,却依然在摸黑赶路的人!





  • 空见寺


  • 空见寺很空

  • 槐树高过菩萨

  • 石板路早已被剃度


  • 不是黄道吉日

  • 放生池里的水中物

  • 它们应该还在网中


  • 久违了,施主

  • 这样的好日子不多了

  • 师父对三根香作揖


  • 多么空荡的人间

  • 慈悲的木鱼

  • 用敲击掏空了自己


  • 2018.12.18


  • 点评:

  • 此刻的空见寺够空。因并非黄道吉日,唯有师父在寺,另外还有一个属于不速之客的诗人。此时此刻,他眼中的人间“多么空荡”,甚至连“慈悲的木鱼”,也“用敲击掏空了自己”。

  • “久违了,施主/这样的好日子不多了”,只不知师父口中的“好日子”是指眼下的空空荡荡,还是在为空见寺的未来担忧。寺庙需信众布施,一旦信菩萨的人越来越少,来空见寺的人也会越来越少,空见寺或许难免关门大吉,而陷入到完全彻底的空!




  • 这一天


  • 到处都是劈哩叭啦的声音

  • 仿佛唯有鞭炮

  • 可以证明:

  • 一年有这么一天


  • 这一天,人间的草新鲜的再死一次

  • 墓碑上陈旧的字刷一遍新漆

  • 而荒草和墓碑下面依然沉默


  • 我点了根烟

  • 我还是陪着荒草与墓碑

  • 与沉默的你们

  • 一起沉默


  • 而雨大起来了,竟熄了烟

  • 沉默也是多余的


  •  2019.4.4


  • 点评:

  • “这一天,人间的草新鲜的再死一次/墓碑上陈旧的字刷一遍新漆/而荒草和墓碑下面依然沉默”,寥寥数语,便让清明特征尽显。

  • 尽管这两年禁止燃放鞭炮,清明却还是有些例外,甚至“到处都是劈哩叭啦的声音”,在人们心目中,“仿佛唯有鞭炮/可以证明:一年有这么一天”。这“唯有”是否含有某种讽刺的意味,难道我们与先人对话,除了鞭炮喧嚣便再也没其他方式了吗?难道我们不可以坐下来与祖先、与亲人好好地说会儿话吗?或者如“我”一样点上一支烟,“陪着荒草与墓碑/与沉默的你们/一起沉默”,这其实也是一种对话,甚至还是一种更深层次的对话。

  • 可惜,“清明时节雨纷纷”,顷刻间居然连点着的烟也被熄灭,让这相互间的沉默也难以持久。“沉默也是多余的”,但这多余并非来自主观,而是由于客观的限制;当如此小小的心愿也难以满足,诗人心中一定充满了苍凉,他的这一天也因此将变得更加沉默!





  • 还乡路上


  • 进山林,只见荒芜,何来猛虎

  • 入庙堂,最多香客,放生也不见慈悲

  • 一路上,我爱的流水那么欢畅


  • 我也往东来,越来越靠近了

  • 那熟悉的属于窗外的梦境

  • 风从熙攘的大街上打探消息


  • 而我只是一个路人

  • 我忽然在道旁流泪

  • 我看见了这些庞大的灰尘


  • 点评:

  • 作为一个有着援疆支教经历的诗人,诗中所呈现的应是他那份“近乡人更怯”之感,就人生而言,两年时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陌生感或许会在他即将走进故园那一刻油然而生。

  • 尽管“进山林,只见荒芜,何来猛虎/入庙堂,最多香客,放生也不见慈悲”,但“一路上,我爱的流水那么欢畅”,这足以说明他在疆两年还是快乐居多,而这快乐更多源自自然。新疆多沙漠,西北多干旱,当他走进遍布小桥流水人家的江南,心中应升腾起一份久违的亲切。

  • 令人始料不及的是,当越来越靠近“那熟悉的属于窗外的梦境”,“我”却不觉得自己是归人,反而成了路人,甚至还“忽然在道旁流泪”,因“我看见了这些庞大的灰尘”。

  • “这些庞大的灰尘”究竟是什么?是家园这两年来环境变坏了,还是“我”心中曾经的阴影在作怪?我以为后者可能性更大。论灰尘,新疆绝不会比诗人此刻所在之浙江小,沙尘暴在新疆可是家常便饭。也许两年在疆的历练,“我”已适应那里的纯粹与简单,也许是因回家后又将陷入人事纷繁复杂,“我”才会“在道旁流泪”,才会又“看见了这些庞大的灰尘”!





  • 暮色


  • 走在黄昏的李树林

  • 白昼已碎成满地的花瓣

  • 春光如此短暂,而黑夜即将来临

  • 在我的前方。

  • 前面的那些背影渐渐融入暮色

  • 她们都来去匆匆

  • 笑靥,脚印,无端的泪水和看过的花


  • 还有多少誓言能够被记住

  • 还有多少光阴不能被原谅


  • 在这样一个春天的傍晚

  • 翻过那座山

  • 太阳依然有他的灿烂相伴

  • 而这边——

  • 星星仍会躺在她深爱的夜空


  • 2019,3,25


  • 点评:

  • 诗写出了从迷惘到释然的过程,“在这样一个春天的傍晚/翻过那座山依然有他的灿烂相伴/而这边——星星仍会躺在她深爱的夜空”,“翻过那座山”应是一种隐喻,是否可将其理解为人生的一个坎,更接近的解读则是“他”与“她”在感情上的放下,“还有多少誓言能够被记住/还有多少光阴不能被原谅”,正是这两个“还有”,才让我有了以上的判断。

  • 同时,将其认定为诗歌主人公对自我过去的了断也何尝不可,“我”由李树林下“满地的花瓣”感受到“春光如此短暂,而黑夜即将来临”,于是决定将“笑靥,脚印,无端的泪水和看过的花”统统忘却,以便轻装上阵开始自己的人生。

  • 不管属于哪种情形,“暮色”都具有催化与镇定的双重作用;催化是为将过去了断,镇定则为更好地朝未来进发。“那座山”或许并非地理意义的分界,无论他与她,或过去与未来,最终均能各得其所,这一点尤其让作者与读者觉得宽慰。





  • 等待•印第安


  • 远方的风席卷草原

  • 我爱的人一早出发,骑着白马,戴着羽冠


  • 刀锋在收割深冬的稗草

  • 漆黑的脸庞照亮忐忑的荒野


  • 前方有我们的敌人

  • 后方站着我们的家园


  • 我又撑着我们的独木舟到对岸

  • 等待我们的白马


  • 驮着遍地的忧伤。像这春天

  • 在暮色中归来


  • 2019.2.11


  • 点评:

  • 这诗读起来有旷逸之感,也有苍凉意蕴。

  • 印第安作为一个曾经庞大的种族,早已被基本灭绝,文化也基本无存,因此,对它的等待注定没什么结果,而没有结果的等待,最让人觉得失落与怅惘。

  • 作者设身处地,将自己也当成了印第安中的一员,“前方有我们的敌人/后方站着我们的家园”“我又撑着我们的独木舟到对岸/等待我们的白马/驮着遍地的忧伤”,读这诗句,“念天地之悠悠,独沧然而泣下”之感觉油然而生。





羊吃草


草总是显得卑微,贱命

拥有一寸泥土,给一点水分

她们便随处可见,随遇而安


春天到了,她们又长在了羊群的嘴里

羊咀嚼着,多么安逸

像在咀嚼草经历了多少风雨


羊吃够了,就把自己献给刀

刀切割着羊,就像羊咀嚼着草

多么幸福的割羊的刀


肥美的羊,丰美的水草

这些任人宰割的运命。而那些握刀者

他们又将被谁所握


 2019.3.20


点评:

诗中所呈现的是生物链,草被羊吃,羊被人吃,诗人所思所想却显然不止于此。他一方面对“肥美的羊,丰美的水草/这些任人宰割的运命”给予同情,另一方面又对那些握刀者进行质疑,并祈求能有什么力量能对握刀者有所制约。

在历史长河里,以草羊为象征的人民总是那样卑微而顺从,诗中对此有真切、具体的呈现:“草总是显得卑微,贱命/拥有一寸泥土,给一点水分/她们便随处可见,随遇而安”“春天到了,她们又长在了羊群的嘴里/羊咀嚼着,多么安逸/像在咀嚼草经历了多少风雨//羊吃够了,就把自己献给刀”,一部中国史,乃至一部世界史,因这寥寥数语里得以直接、真切地展示,谁敢说数千年以来草民命运不正就是这等光景?

“而那些握刀者/他们又将被谁所握”。草民往往寄希望于天,天却总是难以睁开眼,多少不把草民当人的统治者其实并未遭受天谴。而现在人类则将希望寄托于民主与法制,并尽可能将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只有当那些握刀者的命运被掌握在草与羊的手中,也许他们才会真的对草民仁慈一点!





方向


回乡下

田野依旧金色的荒芜

河流刚刚解冻

喜鹊把窝搭在高枝

韭菜割过一茬仍拼命往上长


都为了空中那道光芒

而堤岸上那树垂柳

把所有从春天得到的新绿

齐刷刷伸向

沉默的最低处


最低处

林间有那么多小路

我爱走的旧路

始终就这样一条

它的方向,沉默又荒芜


2019.2.7


点评:

方向各有不同,但绝大部分物种都努力朝上,“喜鹊把窝搭在高枝/韭菜割过一茬仍拼命往上长”对此作了充分的展示,尤其韭菜,不断被割,又不断生长,这让我在钦佩其生命力蓬勃的同时,也不禁叹息其命定的悲催;至于“喜鹊把窝搭在高枝”,这在俗语里专门有一条,叫做“攀高枝”,贬义,因此我认定这句诗应该有一定的讽刺意味。

诗中被肯定的应是“堤岸上那树垂柳”,当其他物种“都为了空中那道光芒”而拼命朝上,它们却“把所/从春天得到的新绿/齐刷刷伸向/沉默的最低处”,其禀性应与诗人相契,“林间有那么多小路/我爱走的旧路/始终就这样一条/它的方向,沉默又荒芜”,则是这份契合之具体表现。

诗如其人。因这首诗,我猜想陆岸是个低调而沉默的人,更是一个俯身朝下的人。或许正因如此,他做平台,就特别注意推荐草根诗人的诗,而他所写的诗,也总是力求将笔触深入到时代与草根之中。




小编的诗

矿工

文/拉萨


挖煤

有时候也挖人

有时候

也被人挖


本怀读诗:拉萨诗歌十首

本怀读诗:南门听雨十首诗

本怀读诗:戚寞十首诗

本怀读诗:吴磊十首诗

本怀读诗:荆棘草十首诗

本怀读诗:雪克诗十首


拉萨厨房

用写诗的手做世界上最美的牛肉酱

拉萨厨房 在中国

■青椒牛肉酱,纯手工,无防腐剂添加~

大众款15元一瓶,礼盒四瓶装80元,礼盒两瓶装40元。

精品款20元一瓶(牛肉多),礼盒四瓶装100元,礼盒两瓶装50。

■辣椒酱:10元一瓶。

■纯芝麻酱10元一瓶,纯黑芝麻酱15元一瓶。

■火锅香辣红油:10元一瓶。适合家庭做各种辣味火锅,做火锅时,根据自己接受的辣度口味倒入火锅中就好。还可当麻婆豆腐、红焖羊肉、水煮鱼等各种菜品红油调料。

(以上产品,不论多少,同一快递单仅收10元快递)

另有村子里小枣黑芝麻黄豆绿豆等各种食材,需要的微我(时价)~







仰韶彩陶坊

厂家直销,需要的微我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