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把心安住在平静状态是否可以证悟空性?【普巴扎西仁波切】
来源囊加果园
上师:但是,此时还是尽可能往功德方面多观照一些为佳。原因何在呢?因为当你安住于空性、止息一切妄念,在空性状态中尽可能自然安住、不去观照。但是,此时你若是过多地偏向于空分的话,功德方面就体现不出来。
举个例子,安住期间虽然此禅定之空分还是稍稍具有,但是,谈到你的出离心、菩提心和信心等这一系列功德,并未见其有很好的增上;晚上睡眠之时,由于平常我们如此禅定之修行时间越来越长,只是感觉到晚上睡觉没什么梦境之外,但是,梦里却很难认识到“梦为虚幻”。
“解脱”是认识空性或证悟空性;“证悟”是认识空性之意,从另一角度而言“证悟”就是“认识”!但此“认识”有两种方式:一种为观照,就像我们刚刚说的以意识去认识它;另一种是见解本身具有认识之力,如此方为“智慧”。两者之中无论是哪一种,它本身就是一种认识。此认识空性之力量是否强大,取决于你晚上做梦之时对梦境的认识程度,就看你梦里有几次能认识到“梦为虚幻”。
你目前修学“一切皆为空性”的目的就是不执著一切外境,并认识到“一切万物的本性为空性”。由于你在修这么一个法,那么晚上做梦之时,你就应该也能认识到“一切万物的本性为空性”。但是,目前修法时你很容易堕入单空之中,也就是在禅修中仅仅是力求止息一切妄念“如如不动”,并没有“观照”一切皆为空性。即便当时有一些妄想也不跟随其而行,又自然把心安住于平静状态。此时你的禅定见解偏重于空分,即便临时感觉有多么舒适,与“自性”还是有些差距,原因是什么呢?不够自在!因为你除了在禅修期间临时没有烦恼之外,功德、梦境、出定等多方面与往昔没有多大差别,并未体现出你已对空性方面有多少认识。此时,就应该稍稍提起一些明分。
举个例子,理论上在执受空性之时,外面所有的一切都是平等的,但是现实中我们现在若去吃到一个不净之物,是咽不下去、无法接受的。理论上可以接受,但是现实中接受不了,所以还是现实一点为好。那此时就应该根据妄念起现的程度树立不同的方便法。
比如初次修学过程中,密法讲解“剖析调伏妄念”,逐渐开始讲解“直视调伏妄念”,最后讲解“安住调伏妄念”,即是根据你的见解增上而树立不同的对治烦恼之方法。从三乘教法的角度来说,小乘称之为“断除烦恼”,大乘叫“转变烦恼”,密宗叫“运用烦恼”。这也是一个从初次修学到究竟果实之间的修学过程,我们不得不先从“断除烦恼”起修。仅仅压制烦恼,临时虽然可以做到这一点,但是因缘和合之时,你的烦恼依旧那么炽盛,这是压制烦恼的过错。
举个例子,从妄想本身的角度来说,比如第一念为贪心,第二念为嗔恨心。当嗔恨心生起来之时,贪心会自地消失,并不需要再依靠什么其他的对治法。嗔恨心生起来之时,贪心会自然消失,这并非由于嗔恨心之力量而消尽了贪心,这是妄念本身之规律:一心只能一用。后念生起来之时,前念即消失;一个生起来,一个消失…… 这是妄念本身的规律。
然而,当前很多不会修行者仅仅凭借此规律去修法,永远断除不了妄念之根。好比我现在把心安住于平静状态当中,这是第一念。当妄念生起来之时,我不顺着妄念而飘,此时自然安住。由于自然安住也是一个妄念,所以自然安住之时,前面的妄念会自地消失,这也是妄念之规律,并不叫调伏。“妄念之规律”和“调伏”还是分开一点为佳。若禅修仅仅树立在“妄念之规律”中,那永远就是那样,我们从小至今一直都处于妄念之规律中,后念生起来之时,前念即消失;再生起个妄念,前念又消失等等。
我们现前的禅修过程,在安住之时,前面所有的昏沉掉举暂时可以压制下去,后面当妄念生起来之时,好像前面的安住就已经不存在了。再继续安住之时,妄念又会自地消失,这完全就像我们平常的心念一般:生一个,消除一个;再生一个,又消除一个 …… 这就起不了多大的作用。
禅修要细致一点,“妄念之规律”和“调伏”还是有很大差距的。我们必须要去调伏妄念,而不能跟随“妄念之规律”而走。(J0905)(本段文字内容对应录音时段为0秒~7分03秒)
上师:很多弟子都问:“能不能求更高的法?”我们虽然可以从文字上讲解修行之道理,也可以讲解一个圆满的次第道。但是,这一切都是文字般若。什么意思呢?书本上的解释,以及导师用文字诠释给你做解释,你因此而得到的见解叫文字般若,仍处于了知阶段。即便此见解有多么殊胜,任凭你自己感觉到有多么不错,它仍旧处于文字般若阶段。也就是说,你打开法本之时,有见解;当你把法本合上之时,就没见解了。当你在想它之时好像有见解,当你不在想它之时就没见解了。这便是“了知之见解”本身之规律或特点。
了知是漂泊性的。我们今天需要的是什么呢?我们现在就要把此漂泊的文字见解纳入心相续当中,让自心去感受此道理,这就叫“观照”,也叫“觉受”。此“觉受”之见解需要长期修炼。如同我们刚刚所说的,有相定转化为无相定,并非凭借口头宣说,比如我现在修有相定,修到一定的层次后,把此有相定搁置一旁,又重新树立一个无相定。这种修学方式即便临时感觉到见解有所改变,但是,还不是你自己真正证悟到的见解。
从某种角度而言,有相定转变成无相定是一个自然的转化。好比小孩爬到一定的时候,当他感到有一定力气之时就会自己站起来。当然此时父母若再去做一些辅助可能会更好。但是,小孩还没力气站起来之前,仅仅凭借父母之力让其站起来,他终究还是会倒下的,因为他压根就没有这个力气。
很多弟子在我面前汇报其修行历程,我在听的时候就主要看其前面的见解,哪怕修得多么圆满但终究是仍处于某个阶段,还是已经开始转化到更高境界之上。若是其见解已经有了一些转化,我才会讲解当前应该如何继续修行,当然前面的见解也不能搁置一旁。就好比小孩已经可以自己站起来了,但是不一定从此以后就不需要爬了,可能他在站不起来之时仍得在地上爬。
也就是说,当我们在修无相定之时,有时由于心太散乱,要不昏沉太多,要不掉举太多,没法进入到无相定状态之中。与有相定相比,无相定见解更高,也更难修一些。你要时时刻刻达到无相定恐怕也不现实,此时可能还需要有相定之辅助,但这时候可能不需要像前面的修行般,时时都处于有相定状态之中,只是把有相定作为一个辅助。有了有相定的辅助,你就能逐渐过渡到无相定之中,这样做起来会更方便一些。(H0831)
本文来源于网络。我们尊重原作者。如有不当请告知删除。
近期相关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