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会7 || 于会祥:从“教材”到“教学”
导读
新一季校长会,我们为您邀请到了北京市育英学校校长、党委书记,北京市首批特级校长于会祥作为主讲人。于校长的第一讲,与我们共同聚焦从“教材”到“教学”需要重点关注的几项内容。教材是教与学最重要的资源。但在实际工作中,忽视教材的现象较为普遍,对教材研究不深入、处理教材不恰当的问题依然存在。在新的形势下,这个问题依然要引起足够重视。那么我们应当怎样实现从“教材”到“教学”的转变呢?
首先,重视对教材的深入研究。教材是圣贤先哲历尽艰辛探索留下的文化精粹,是编写者依据课程标准反复筛选推敲后形成的精品。编者编辑教材时一定是有宏观思考的,一定是有整体方案的;我们说“研究教材”“处理教材”,就是和大师们、编者们“对话学习”。教师通过学习,了解熟悉编制教材的基本思路和整体架构,然后再结合本校、本班的实际情况形成自己对教材的宏观把握,形成长期的战略规划。小学可以考虑进行六年规划,初中和高中可分别考虑各自的三年规划。当然如果我们能对小初高进行12年整体规划,那就更加了不起了。
在北京市育英学校关于教学的六个基本问题中,“把握阶段总体目标—章(单元)目标—课时目标的关系”其实就是战略规划。俗话讲“一将无能累死三军”,“大将”没有“战略”意识,“三军”就会缺乏方向感、成就感,就会劳而无功。对于一个班的几十名学生而言,任课教师就是“大将”,如何“调兵遣将”完全依赖于自己的战略部署。战略是回答“为什么要这么做”,战术是回答“要做什么才能达到设计的目标”。没有战略的考量,战术一定会陷入困顿和盲目。“有时候,我们花在目标思考上的时间太少。思考目标这件事很难,我们不愿意去思考,一味地埋头干活。其实,我们不过是用战术的勤奋掩盖了战略的懒惰。”
其次,关注教材所有组成部分。我们要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二十年前教材的编写体例和现在有啥不一样呢?”最直观的变化就是教材在正文或者正文之外增加了很多内容,比如:资料卡片、想一想、做一做、小探究、小实验、阅读材料等等。教材里为什么要增加这些内容呢?这是教材在告诉教师也在告诉学生学习到底是怎样的一件事情。骨架使人站立,血与肉让人鲜活。如果把“知识点、考点”比喻成人的“骨架”,那么这些增加的内容就类似人的“血与肉”。如果在教材处理时,对这些内容淡化甚至置之不理,就如同一个没有了“血与肉”的人,我们的教学也就变得“很可怕”了。学习资源单一,只看知识点、考点;学习方式单一,只听老师讲,然后就是刷题;学习目标单一,只是为了考试;学习生活单一,枯燥乏味。
本来教材是丰满的、充满人文气息的、灵动的,但经过我们处理后,“血和肉”没有了,变得干瘪、苍老;甚至有人理直气壮地说,“课时那么紧,学生题目还不会做,哪有时间处理这些东西?”资料卡片、想一想、做一做、小探究、小实验、阅读材料等内容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绝不是教材的补充,对这些内容的重视和恰当处理,会让我们的课堂充满生命的灵性。“用教材教”,教师首先要重视这些内容,学生慢慢就会认识到,学习是综合性的,需要听老师讲、需要和同学合作、需要独立探究、需要查找资料等。如此,我们才能进一步实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更好愿景。
再次,学会恰当“加工处理”教材。同样的“教材”在不同教师手里处理的结果大相径庭,就像厨师手里拿着同样的菜刀但切出来的菜五花八门。我们称其为“加工处理”教材,厨师则称之为“加工处理”菜品。真正“名师”的课,为什么大家都喜欢听?因为名师在加工处理教材时融进了他的思考,融进了他对这个学科的“热爱”,融进了他和教材编写者—这些名家大师的对话,融进了他对选入教材的那些经典的人类文化的挚爱。而反观有些课堂上,学生只是被动地应付做题,被动地、机械地听着教师照本宣科;学生在充满好奇、充满求知欲、充满探索的年龄,从教师这里感受不到朝气,感受不到创造的魅力,这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教师对教材的处理不到位。对教材处理的水平又取决于教师自身的学科素养,而对教材的惯性忽视会逐步消解教师的学科素养。可以这样说,教师如何处理教材是对学生最大的学法指导,教学的生命力首先表现在教师对教材的处理上。
综上,从深入研究教材,做好战略规划;到关注教材的“血肉”,让课堂更加鲜活;再到教师自身要丰厚学科素养,学会恰当处理教材,这些大概是我们从“教材”到“教学”需要重点关注的几项内容吧。
2021年校长会栏目文章链接↓
罗 滨 陈 颖 | 一体化教学与教研:“深度学习”教学改进的区域实践 原创
卢 明 蒋雅云 | 单元学历案:让学科核心素养落地的实践路径
刘艳萍 章 巍 | 学科大概念统领下的单元整体教学之整校探索
文章来源:
《中小学管理》2021年第7期 · 校长会
文章编辑:孙金鑫
微信编辑:杨晓梦
微信设计:新媒体运营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