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关注年级组 || 创建五育融合共同体 探索大规模小学年级管理新形态

郑瑞芳 中小学管理杂志社 2023-03-26

导读

中国人民大学附属小学在五育融合理念指导下,探索加强年级组建设,使其成为一个文化型、学习型、研究型的五育融合教研共同体。



全文共3973字,阅读大约需要12分钟
 本刊从不收取任何审稿费、编辑费、版面费
《中小学管理》唯一投稿邮箱: 
zxxgl@bjie.ac.cn


当前许多学校的办学规模正变得越来越大。为了保证大规模学校的教育质量与效率,我们需要从多渠道入手研究大规模学校面临的治理问题和运行机制。年级组改革成为大规模学校管理创新必须接受的挑战。中国人民大学附属小学(以下简称“人大附小”)规模较大,每个年级有18~20个班,年级学生数达800人左右,相当于一个中小型学校。为更好落实新时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对学校教育教学的必然要求,我校一直在积极探索五育融合育人模式。在此过程中,我们通过组织重构、文化引领、实践推进等多种方式,重构学校年级组管理模式与运行机制,激发了各个年级组全体教师的教育潜能,真正实现了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让五育融合育人真正落在了实处。

  

组织重构:建设年级大组,实现行政管理与教学教研并进


人大附小原有年级组只包括同年级各班班主任,其他教师按自己所教学科参加各中心的教研活动。年级组的主要职能是由年级主任带领教师落实学校的工作要求,功能比较单一。在五育融合背景下,学校赋予了年级组文化建设、学习交流等更多职能,同时倡导年级组成为五育融合的研究基地,定期开展五育融合课程研究。而学校传统的教研组构成一般是按照学科来划分,这样有利于对学科教学进行深入的专题研究,但其弊端是不利于跨学科的教学沟通。特别是在五育融合背景下,五育之间应加强沟通协同,以学科来划分教研组显然难以满足这样的需要。五育融合对教学最大的启示是将教学上升为教育,这种教育可以在单学科中发生,也可以在跨学科中发生,因此纵向的学科内部的教研固然重要,横向同一年级各学科之间的教研也是必需的。同一年级各学科面向的是共同年龄的教育对象,教学的方式方法可以互相借鉴和分享,教学内容可以互相融通。


基于上述思考,为了便于同年级各学科之间进行协同育人,形成教育合力,我校探索重塑年级组的形态,形成五育融合教研共同体。也就是打破传统的年级组构成,将每个年级中的各学科教师组合在一起,形成一至六年级六个年级大组,每组近50人。年级组同时也是教研组,每个组都包含语文、数学、英语、音乐、体育、美术、科学、信息、道德与法治等各个学科的教师。在办公室的座位安排上,我们将同年级各学科教师安排在一起,便于该年级教师随时开展日常教研活动。


每个年级设一名年级主任、两名教研组长、一名德育组长负责整个年级的行政管理以及教育教学研究工作,各年级教研共同体由学校五育融合中心直接领导。年级主任主要负责年级日常的行政事务,带领年级教师落实学校工作要求,召开年级会议,有针对性地开展年级内工作经验交流,促进各方面工作取得良好成效。教研组长主要抓年级教学工作的落实,如制订五育融合教研工作计划,组织本组教师学习相关教育理论,确定研究方向和主题,开展五育融合课程研发与实施,开展各种形式的教研活动及学科活动,及时总结交流推广教学经验,对教师的教学质量进行考核等。德育组长的职责是协助年级主任组织实施年级学生的德育和其他活动,及时处理组内学生、教师的突发事件并将处理结果上报主管领导,开好年级集会,对学生进行日常行为教育等。学校通过对每个年级管理机构的组织分工,保证学校五育融合教育教学工作的落实,提升工作实效和教育质量。


 

文化构建:明确行动纲领,营造五育融合的教研氛围


将年级组各学科教师的座位安排在一起,提出以年级为单位加强教研只是形式上教研共同体的组建,真正让年级内各学科教师发起跨学科教研,在学科内以及跨学科教学中融入五育,还需要进行五育融合教研共同体的文化构建。


首先,学校对教师进行五育融合理念的培训,让教师们明白为什么要做五育融合,五育融合需要什么样的教师。在学校“十四五”发展规划中,我们提出了“五育融合教师画像”,即“爱笑、爱读书、会生活、肯钻研、享课堂、有才艺、有情怀”。这样就让教师从思想上认识到教育不是单打独斗,需要加强沟通与合作,需要打通学科之间的壁垒。培训内容包括对全体教师培根铸魂的师德培训,让教师认识到五育融合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必由之路;五育融合理论培训,如五育融合的意义、概念、实施路径和策略、应注意的问题等,使教师形成对五育融合的整体认识;五育融合实践培训,通过五育融合的课堂教学或教育活动观摩,提升全体教师的实践水平。


其次,学校提出五育融合教研共同体的评价机制,使各年级组在建立之初就有行动目标和规划,如到学期末从师德好、研究好、身体好、审美好、劳动好等几方面评价五育融合教研共同体的建设情况。因此,各年级组从学期初就制定了行动规划,如有的年级组提出在师德提升方面要结合建党百年开展全员学党史活动;在研究方面每个月要做五育融合研究课;在提高阅读素养上提出设立教师书架;在提高身体素质方面提出每日运动打卡,争做运动达人;在审美方面要求全员练乐器,期末能够达到演奏的水平;在劳动方面提出周末制作美食,并分享劳动经验,等等。这样有利于年级组内形成人人有目标、人人都参与的工作样态,教师之间不光在教育教学上协同,在生活方面也成了互相分享和鼓励的良师益友。


工作推进:促进整体融通,形成年级实施五育融合的教育合力


各年级组有了共同的行动纲领,形成了五育融合的教研文化氛围之后,怎么开展工作呢?各年级教研共同体聚焦日常教育教学,主要从以下五方面加强研究,由此形成年级实施五育融合的教育合力。


一是加强学生研究。同一年级的教师面对的是年龄相同的学生,这些学生无论在心理还是经验上都具有共通性。教师立足于学生的实际发展阶段进行备课,更能够使教学有的放矢,这对缺乏经验的青年教师特别有帮助。此外,各班情况不尽相同,每个班还有不同个性的学生,同一班级各学科教师共同开展学生研究,更有利于因材施教。


二是进行课程整合研究。年级组打破学科和教材的边界,从五育融合的视角解读教材,发现教材中蕴藏的“五育融合点”,基于学生的实际及教师的特长确定教学目标、教学环节与教学方法,为孩子们创造好玩又有营养的五育融合课程。例如:为更好地落实幼小衔接,我校一年级组开展七彩节日课程,把生活作为课堂,捕捉生活中鲜活的育人资源作为课堂学习素材,形成了“玩具节”“数字节”“泡泡节”“苹果节”“树叶节”等节日课程。另外,一年级组在教学中淡化学科界限,在学生入学第一个月不设课表,主要开展主题教学,各学科教师共同备课,从国家课程中找寻共同的主题,融知识性、趣味性、探究性、实践性于一体,帮助“小豆包”们很好地完成了幼小衔接。


三是开展课程实施研究。关于五育融合课程的实施方式,教师们经过研究,总结出以下几种范式。一是在单学科中的“一育引领,他育融合”范式,即以“一育”为切入点,通过在“一育”中发现“五育”、渗透“五育”,达成五育的全面渗透和贯通。二是学科间的融合课程,即对学科间相互关联的知识整合融通而形成的课程样态,开发基于学科又超越学科的综合性课程。三是领域间融合课程,即基于现实的社会生活或个人成长中的真实问题,运用学生所学相关学科知识或重新选择知识素材,构建聚焦时下或面向未来的融合课程。四是活动经验融合课程,即通过主体积极主动的探究,构建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融合课程,如项目式学习、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等。


四是加强年级组内工作协同。无论是课程的规划还是实施,都需要教师的积极配合、密切合作、集思广益、相互帮助,共同完成课程整合与协同教学活动。例如:上学期全校六个年级组分别展示了一节五育融合课,虽然有的组只有一个教师上课,但是参与备课、保障课程实施的却是全组教师。如二年级组展示了全组教师共同研究的一节题为“创意千人糕”的课。这节课虽然选自语文教材,但是课堂中通过指导学生现场制作千人糕实施了劳动教育,通过启发学生发挥想象装饰美化千人糕实施了美育,通过分析千人糕名字的由来实施了德育。不论是课前准备食材、指导学生动手制作,还是为学生烘焙千人糕,都需要组内其他教师的配合。当学生现场吃到由自己制作的千人糕时,所获得的教育和体验是单一学科无法达到的。这就是我校“一育引领、他育融合”的课堂教学模式和五育融合教研共同体协同工作的模式。


五是进行集体反思。在实施五育融合过程中除了需要教师个人的反思,更需要教研共同体的集体反思。五育融合是新领域新问题,靠教师个人的自悟是很难真正提升的,只有通过集体反思,共同研究新问题,总结解决新问题的经验智慧,才能不断提高融合能力和水平,提升教育合力和育人质量。


在具体实施中,为了更好地推广分享各年级五育融合教研共同体在实践探索中积累的经验和智慧,并使其在更大范围内得到检验,学校搭建了多种分享与交流平台,包括制定五育融合教研共同体每周集体听课制度,促进教师形成对五育融合的再认识;进行校内五育融合电子专刊的分享,实现对五育融合研究更大范围的推广;每学期末开展五育融合教研共同体的建设经验分享,实现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由此在学校形成一个个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学习共同体,成就了一个个具有五育融合特质的教师和一支高质量能战斗的“七彩教师”强队。


(本文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附属小学校长)



12期文章回顾 


崔若峰 | 富起来之后的教育

本刊编辑部 | 对话贺乐凡:现代中国教育管理的重启与展望

本刊编辑部 | 贺乐凡:“我只是一个教员”

陈红燕 | 对年级组基本职能与价值定位的重新审视 

涂秋元 | 从管理到治理:高中年级管理新动向

佟明河 | “年级工作组”助推年级管理走向高效



文章来源:

《中小学管理》2021年第12期 · 本刊视点

文章编辑:崔若峰

微信编辑:杨晓梦

微信设计:新媒体运营部


注册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德外什坊街2号
办公地址:北京市东城区鼓楼外大街56号
邮      编:100120
网      址:www.zxxgl.com
投稿邮箱:zxxgl@bjie.ac.cn;请勿一稿多投!
邮件主题:姓名一手机号一栏目一文章主题一单位名
稿件查询:010-82089176
邮发代号:82-372(国内) M4238(国际)
                ISSN 1002-2384(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
                CN11-2545/G4(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