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2022.12封面报道 || 对话贺诚:办一所融汇传统与现代的理想学校

谢 凡 中小学管理杂志社 2024-02-05

导读

2022年12月20日是第23个澳门回归祖国纪念日。值此特定节点,本刊记者特别连线贺诚校长,希望透过一所爱国爱澳典范学校的实践探索,探寻一位躬耕澳门教育15载的优秀校长的思考与行动。

全文共6243字,阅读大约需要12分钟

 本刊从不收取任何审稿费、编辑费、版面费

《中小学管理》唯一投稿邮箱: 
zxxgl@zxxgl.com


2022年12月20日是第23个澳门回归祖国纪念日。面对这个特别的日子,正在深入学习党的二十大报告的澳门教业中学校长贺诚格外激动。在他看来,二十大报告体现了国家对澳门发展的关注、支持和期望,不仅为澳门未来的发展指明了方向,而且为澳门的教育、科技、人才发展提供了行动指南,这让身处基础教育一线的他更加坚定了信念、锚定了目标。


如何为未来澳门建设、国家发展培育更多优秀人才,如何让更多澳门青少年学生立报国之志、践爱国之行,成为共筑中国梦的强大力量,成为贺诚最近思考最多的问题。值此特定节点,本刊记者特别连线贺诚校长,希望透过一所爱国爱澳典范学校的实践探索,探寻一位躬耕澳门教育15载的优秀校长的思考与行动。




不一样的跨越,一样的教育坚守



在任职教业中学校长之前,贺诚作为教育部首期全国骨干校长高级研究班30名优秀校长学员之一,已经在内地基础教育领域深耕了20多年。他既有教师、校长、区教育局副局长等各个岗位的历练,又任教过小学、初中、高中等教育学段,还经历了公办、民办、国有民办等不同办学体制,更从内地教育跨越到“一国两制”的澳门特区教育。


记者:您的教育经历很丰富,跨越性也很大,其中哪段经历对您教育理念的形成以及办学治校影响最大?


贺诚:我的人生轨迹其实很单一,从校门到校门,专注于读书、教书,可谓纯粹的教育人生;但我从事教育事业的经历确实很丰富,经历就是财富,这些经历对我后来做人做事做学问,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其中最重要的一段历程,应该是1996年9月受命创办九年一贯的浙江省宁波东海实验学校,直至2003年8月离任。在这七年里,我在语文教学和学校管理两方面,都经历了近乎脱胎换骨的蝶变,也成就了我对教育教学的深刻理解与作为,应该说是我成长路上的关键时段。


一方面,在语文教学上,我接近了自己理想的高度。经过之前10多年的探索和实践,我对于语文“引导-发现”教学策略的研究愈加深入,明确提出语文教学应转变教与学的方式,变教师讲解为“引导”,变学生接受为“发现”,并打通教与学之间的联系,建立起一种常模和五大变式。其实这不仅仅是我对语文教学的理解和认识,也反映了我的教学理念,对我后来的办学治校都有着深刻影响。这一研究在当时全国语文界引起强烈反响,我所钟爱的语文教学也开始结出硕果。1999年11月,我的第一部专著《语文“引导-发现”教学法》由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这项研究成果获得浙江省教委颁发的“浙江省首届教育科研成果”一等奖,后来又荣获浙江省人民政府颁发的“浙江省首届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


另一方面,我对教育理念有了新的认识,并且在办学实践中逐步形成自己的办学思想。在一线当老师时,我就一直在思考一个命题:教育究竟是什么,教育究竟为什么。在创办宁波东海实验学校时,我更深切地感受到老百姓需要的和学生向往的到底是什么样的教育。家长都希望孩子既孝顺懂事,又有本领、有好的前程,能成才。因此,我在学校响亮地提出“为现代家庭教孝贤,为未来社会育栋梁”的办学目标,同时将校训确定为“打好基础,发展个性,服务社会”,赋予教育充盈的内涵。在我看来,“教”的起点,应该贴近生活,在家校共育上找到共鸣与共情,“孝贤”虽具古训色彩,但与“现代”相联系,就有了现实意义,孝敬孝顺孝心是为人之善,贤惠贤能贤德是做人之道,它教在学校,福泽家庭;“育”的目标,指向宏大高远,突出导向,具体体现在以哪些有效举措激发学生的理想,并且持续培养学生实现志向的本领,以贡献社会,报效祖国。


记者:您一直倡导传统与现代对接,以未来的视角培养今天的学生,这样的教育理念在您后来的办学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贺诚:我一直希望,我们的教育要让孩子既有“传统”的根,又有“现代”的魂,这样他们才能更加从容地走向未来,应对更多不确定性带来的挑战。这一直影响着我后来的办学实践,而在不同类型、不同学段学校的办学经历,又不断丰富、提升着我的教育理念。


2003年9月,我接受上级安排到浙江省一级重点高中北仑中学担任校长,虽然高中阶段有不得不面对的升学压力,但我坚持提出“文理兼长,中外兼收”的博雅教育主张,因为弘扬人文、彰显科技,既是为学生未来成长奠基,让学生的成长要素完整起来,也是社会对教育的一种呼唤。基于这样的思考,我在北仑中学大力推进高中课程改革,探索让学生综合素质与学业成绩同样优秀的方法与策略,取得了良好成效。


这10多年的办学实践,让我逐渐明确了这样几个问题。一是校长办学需要思想,一种符合教育教学规律、符合人的成长规律的教育思想。二是学校办学必须基于对教育价值和培养宗旨的思考,也就是未来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现在的教育就应该以此为着力点去思考、去实践。三是学校教育应该“学为中心”,学生在校有90%以上的时间是在课堂度过的,校长研究课堂、研究教学是研究学生的最佳选择。四是学校发展的高度主要取决于教师的整体水准,而校长的教育研究是带领教师走高走远的最好路径。五是要办好一所学校,校长还要具有融通整合资源的能力。




不一样的学校,一样的文化根脉


2008年9月,贺诚校长因工作需要来到澳门教业中学,开启了他教育生涯的新阶段。教业中学是由澳门孔教会创办的孔教中学(1910)和澳门银业公会建立的银业小学(1949)于1975年合并而来,由澳门著名爱国爱澳人士何贤先生任首任校长,如今已是“一校三部”十五年一贯、拥有3000多名学生的爱国爱澳学校典范。


记者:从内地高中到澳门教业中学,这个跨度还是比较大的。您到教业中学后所面临的最大挑战是什么,又是如何化解的?


贺诚:我到教业中学时,担任校长的是尹君乐先生,我是2012年正式接任校长的。尹校长尊崇儒家经典文化、热爱书法教育,他秉承已故校长何贤先生的教育理想和社会责任,在办学中坚持立德树人,以爱国爱澳教育为核心价值观。“教业”之意在于“教重在德,业精于勤”,多年来,学校以传承、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为己任,师生将勤奋作为人生立业的根基。这些都带给我很大触动。


当时我面临的挑战主要来自两方面。第一个挑战是语言关。我刚到澳门时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不会讲粤语,而老师们也不太愿意讲普通话。一方面,为了化解交流沟通的障碍,我努力学习和练习粤语,以便更好地融入师生;另一方面,我积极倡导老师们讲普通话,因为在学习、交流、阅读、写作的语境中,普通话表达更利于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我基于自己的语文教学经验跟老师们沟通讨论,老师们逐渐认同了我的观点,后来学校取消了语文学科中的普通话课,提倡所有语文课都采用普通话教学,在课堂上营造语言环境,老师和学生一起进步。现在学校从幼儿园到高中的语文课都采用普通话教学,所有语文老师都能讲普通话,也带动影响其他学科老师逐渐形成运用普通话交流和上课的习惯。


第二个挑战主要是思维和经验的转换。一方面,教业中学办学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一直有“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国际、传承与创新”相结合的办学传统;另一方面,随着澳门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多元人才的需求变得更加急切,家长对教育也有了更高要求。因此,如何适应教育变革的新要求,培养祖国需要、澳门需要的优秀人才;如何将自己在内地几十年的教育和办学经验与澳门教育和学校实际有机融合,为学校发展寻找新的支点,就成为我接任校长后重点思考的问题。在传承学校历史文化的基础上,我进一步明晰了办学思路,就是坚持以爱国爱澳教育培根铸魂,以优秀传统文化启思育人,以课程建设提升教育品质,在守正创新中追寻教育理想,为师生构筑共同成长的精神家园,增强师生面向未来社会的竞争力,培养具有家国情怀、传统根基、世界眼光的杰出人才。这10年的实践取得了较好效果。


记者:这样的办学目标既生长于学校历史文化的土壤,又回应了新时代赋予学校的责任和使命,也与您之前的教育理念一脉相承。那么在具体实践中,学校是如何推进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


贺诚:中国教育要走向世界,不能把自己的东西丢掉;中国教育要办得好,也不能没有世界眼光。这里既有培养什么人的思考,也有怎样培养人的路径。一定意义上说,办学就是办文化。特别是在澳门这块特别的土地上,我们更是要坚持文化自信,只有牢牢把握文化的根,才能更好地培育青少年一代的家国情怀,让他们在优秀传统文化的土壤中盛开生命之花。我们的“文化培根”行动主要包括以下三个途径。


第一,不断拓展“寻根”的印记。学校自1988年至2019年(2020年起因疫情暂时中断)连续31年精心组织高三毕业生到首都北京“毕业旅行”,初中、小学毕业班分别到广州市和中山市实地考察;同时,我们还确定主题、设计方案,开展“文化寻根”活动,先后组织学生走进山东曲阜、陕西西安、湖南湘西、湖北武当、浙江绍兴等地,以及延安、井冈山等革命圣地;与内地20多所学校结成“姊妹学校”,加强合作交流。这些都让生于澳门、长于澳门的孩子真真切切地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看到祖国的繁荣昌盛,形成对国家的深刻理解和深切认同。


第二,用脚步丈量脚下的土地。为了让学生深切关注体验澳门当地的社会生活、历史变迁和文化发展,学校每年都会有计划地组织教师带领学生走街过巷,到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城市街区20多处古迹展开调查、访谈,充分感受澳门数百年来的变迁以及与众不同的社会元素,深刻体会澳门回归祖国以来的稳定繁荣,进一步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第三,体悟传承独特的学校文化。基于历史渊源,教业中学的校园内设有“孔圣堂”“孔子学堂”,还有矗立着孔子石雕巨像的“孔子花园”,每年9月28日孔子诞辰纪念日,学校都会举行传统的“祭孔”纪念活动。学校重视弘扬以儒家思想为主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选用儒学经典诗文作为补充教材,普及书法教育,鼓励学生学习民族舞蹈、接触地方戏曲、习练中华武术等,让学生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学校还经常邀请名家走进校园开坛设讲,组织学生开展“儒学经典导读”,把儒家思想要义与当代社会生活紧密联系,涵养人文情怀。


与此同时,我们还在每两年一期的“青年教师读书会”活动中,组织青年教师前往内地学习交流,可以选择体验传统文化或感受现代经济,但必须有一次前往革命圣地遵义、延安等地,让老师们真切地感受祖国的历史文化,从而更好地引导学生拥党爱国。如今,爱国主义的时代精神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师生生命成长的两大基因,厚植于心,也根植于行。




不一样的课程,一样的育人坐标



“发展中国特色世界先进水平的优质教育”是《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所提出的十大战略任务之一,也是基础教育学校改革发展的时代坐标。近年来,基于办优质教育、培养“爱国者治澳”优秀人才的办学追求,教业中学在澳门特区政府教育行政部门的支持下、在教业中学教育协进会和校董会的领导下,开始探索新的发展之路。学校注重吸收借鉴国际课程的先进经验,以多样化的现代课程体系作为育人“通道”,致力培养具有传统根基和世界眼光的中国人。


记者:融通“本土与国际”既是教业中学的办学传统,也是您一直以来希望实现的办学目标,这是基于怎样的思考?在具体实践中如何实现两者的融通?


贺诚:好的教育具有前瞻性,应该面向未来,因此我们在坚守传统的同时,还要运用现代思维,培养“爱国者治澳”的新时代生力军。面对社会快速发展和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带来的新挑战,面对新时代立德树人的新要求,我们基于国家及特区政府的教育意志,立足学校自身的发展定位,进一步明确了新时期的办学目标,即培养具有“家国情怀、传统根基、世界眼光”,能够适应澳门未来社会发展的优秀人才。其中,家国情怀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瑰宝,新时代赋予其新的内涵,在澳门特区更应该突出培养青少年一代对国家的认同感、归属感、自豪感,国家强澳门好,有国才有家,这是一颗滚烫的“心”。传统根基至少包含三层意义:学业的底子、文化的底蕴、生命的底色,这犹如支撑一个人站立起来的“脚”,越壮实就越能行稳致远。世界眼光,这是以怎样的“眼”去看世界的根本问题,直面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不但要有国际视野,知晓世界如何运作,而且要坚定“四个自信”,彰显中国立场,这样才能在纷繁、喧嚣、复杂中辨清方向,才能更好地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


我心中一直有一个教育梦想,就是在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国际之间得以“穿越”,追寻它们可以融汇的节点与通道。尤其是处于澳门的教育实践中,我更觉得它可以真实地发生,具有实现的可能。我也希望自己能够为国际教育的澳门样本做一些探索,形成具有校本特质的课程生态。恰好在2015年,我参加了在澳门举办的国际文凭组织(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 Organization,简称IBO)亚太区年会,当时我就意识到,也许IB课程能够在澳门落地。因为澳门400多年来一直是东西方文明的交汇地,是一座多元文化共存共荣的城市,且具有“一国两制”的政策,相对内地而言,这里开展国际教育具有更多的优势和便利性。于是我就跟何敬麟校董等进行汇报,得到他们的大力支持。


我们觉得,国际教育不能是西方教育的简单复制或者移植,而是要根据澳门的特点进行因地制宜的实践。因此,虽然在澳门,教材可以由校长自主选择,但我们并没有直接采用国外教材,而是遵循澳门的《课程框架》、以澳门“基本学力要求”为基础,通过IB理念来搭建课程结构进行教学。我们从2015年招收小学两个班50名学生的国际班开始,陆续在幼儿园、初中、高中组建国际课程中心,在获得IB全学段授权后,于2020年开设了国际部。目前,学校就读IB课程的学生有1500多名,首届IBDP(IB高中项目)高三毕业生升学成绩突出。


记者:那么,在吸收国际教育先进经验的同时,如何保障学校的育人方向?学校课程实施又该如何做好本土与国际的平衡?


贺诚: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这是我们必须坚持的育人坐标,是“培养什么人”的关键问题。因此,在借鉴国际教育经验时,我们除了要在课程上寻找本土与国际之间的融贯和平衡点,还要在管理上找寻二者联动发展的路径。


具体而言,一方面,我们在校本部实施澳门本地课程,借鉴吸收国际教育的经验,促进“本地课程国际化”。学校首先遵循澳门法定的教育及其课程要求,在严格完成规定动作的基础上寻找自选动作。另一方面,国际部重点体现“国际课程本地化”,充分吸收国际教育先进科学的教学方法,进一步提升课程品质,使IB课程理念落地,让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更加有效。在课程实施中,我们探索通过“小幼统整、中学联动、资源共享、一体发展”的策略,建立跨学科、主题式、探究性、多维度的学习者社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动发展,提升素养和能力。此外,国际部和校本部的学生还可以跨部选课,相互影响,共同进步。


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学校还开发了系列微课程群,包括荣誉课程、小外交官课程、名家讲坛、CP社区设计和 CAS(即Creativity创造、Action行动、Service服务)创新实践课程等,以此锻炼学生的思辨、探究、表达以及时间管理和自我规划等综合能力。其中,“小外交官课程”是在外交部驻澳门特派员公署的指导下开设的,旨在培养学生“以中国立场看世界”的思想与能力;“研学毅行”重点突出CAS课程三大元素,引导学生“走进学校,学好本领;走出学校,服务社会”,进而提高学生的创新创造、语言沟通、社会参与和团队合作等综合能力。目前我们正在探索的“跨学科主题探究学习”“跨年龄班群合作学习”和即将开展的“跨文化场域理解学习”,相信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成长与发展。


从某种意义上说,一所学校的教育发展史,就是一批又一批师生的精神成长史。今日之教育,更重要的是启迪智慧、涵养精神、润泽生命,而校长的责任与使命,就是努力让校园里的每一个生命绽放熠熠光彩。



(作者为中小学管理杂志社编辑部主任,贺诚为澳门教业中学校长)




12期文章回顾
 


薛二勇  李   健丨建设基础教育强国:解读二十大报告新部署

张晓光  芦咏莉等丨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育,中小学怎么做?

李   晶丨高质量教育的学校样态



文章来源:

《中小学管理》2022年第12期 · 封面

文章编辑:崔若峰

微信编辑:黄子珂

微信设计:新媒体运营部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2022.12封面报道 || 对话贺诚:办一所融汇传统与现代的理想学校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