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烽视角8 || 王 烽:科学教育也需要返璞归真

王 烽 中小学管理杂志社
2024-09-02


全文共1973字,阅读大约需要4分钟
 本刊从不收取任何审稿费、编辑费、版面费
《中小学管理》唯一投稿邮箱: 
zxxgl@zxxgl.com


党的二十大作出教育、科技、人才统筹推进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部署,体现了对教育、科技、人才发展规律的准确认识,对当今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教育、科技、人才已经成为决定世界竞争格局的关键,成为我国高质量发展和实现现代化的关键战略支撑。加强科学教育,是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协同发展的重要结合点和基础工程。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加强基础研究进行第三次集体学习时提出,“要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激发青少年好奇心、想象力、探求欲,培育具备科学家潜质、愿意献身科学研究事业的青少年群体”。这为加强中小学科学教育提供了根本遵循。


关于如何做好科学教育的“加法”,已经有很多论述,以下笔者想谈谈对这个问题的几点感悟。


第一,要全面认识“科学”的教育价值。


科学不仅是学科和学术,而且是政治,是思想文化,是价值观。加强科学教育,绝不仅仅是在科学知识的数量、难度上做加法,而应重在以科学思想、科学精神改造我们的思维,改造我们的教育,在青少年头脑中奠定独立思考、实事求是、尊重客观真理、崇尚实践的科学价值观。


科学是让人类走出蒙昧迷信、迈向现代化的指路明灯,是推动中华民族走上伟大复兴之路的重要力量。一百多年前,新文化运动以“德先生”和“赛先生”(民主和科学)为反帝反封建启蒙的两面旗帜,唤醒民众、救亡图存。1940年,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指出:“这种新民主主义的文化是科学的。它是反对一切封建思想和迷信思想,主张实事求是,主张客观真理,主张理论和实践一致的。”中华民族的新文化应该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确认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文化教育为新民主主义的,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的基本方针。改革开放之初的20世纪80年代,“科学的春天”点燃了思想解放的火炬,推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蒸蒸日上。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关键阶段,科学技术成为创新的原动力、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制高点,只有培养学生具备现代科学思想、科学精神,实现“人的现代化”,才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


第二,要准确把握科学教育的出发点。


现代的人的教育不仅仅是教化,更重要的是点燃孩子内心的火种,激发孩子的主体能动性,帮助和引导孩子成长。现实中,我们看到太多的学生学习处于盲目被动状态,在任务和分数压力下学习,即便考上重点大学成为同辈中的佼佼者,也最终会失去自我,找不到价值感。科学教育如果只是附着于当下的教育模式,不与教育教学改革同步而行,必然会融入应试教育主流,或者一直处于边缘状态,成为增加学生学习压力的砝码。


兴趣是科学教育的出发点。爱玩和好奇是孩子的天性,现在的孩子很少有不喜欢动物的,但很少有人能够把这种喜欢转化为对生物这一学科的兴趣。我也曾见证过孩子从对那些有趣的化学实验的兴奋到对枯燥的化学课的厌恶。这种转变起码说明,我们的教育内容在以学科课程的方式切入时,是过于生硬和突然的。我们必须思考,初中阶段的数学、物理、化学、生物课程是否只能以这样的方式呈现给学生,以及怎样才能在呵护学生兴趣和好奇心的前提下,循序渐进地引导他们逐步进入美妙的科学世界。


第三,要注重培养完整系统的科学思维。


系统的科学思维,是建立在科学原理基础上对客观世界的整体性认识,是在头脑里建立科学知识之间的有机联系,形成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这应当是科学教育的最终目标。学生学习的学科是将科学知识分门别类挑选、拼接,在某种程度上是碎片化的,需要通过课程教学把它们重新组合起来,使之更接近真实世界的面貌。学科是零散、僵硬和枯燥的,科学是完整、鲜活和有趣的。


作为科学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课堂教学需要通过拓宽和加厚背景知识,把同一学科和不同学科的知识联系起来,使之更加生动有趣。例如:关于微积分教学,我们看到很多教师是直接切入教学内容,而微积分发明则包含了物理和数学的相互支撑和促进,是一部引人入胜的科学发现史,课堂教学不应该省却这些宝贵的科学教育素材。义务教育新课程方案强调学科融合,为加强科学教育提供了契机。STEAM课程、项目式学习、探究式学习、兴趣社团等是实施科学教育的很好途径,而教师之间开展跨学科及跨年级备课、教研,也成为加强科学教育不可缺少的组织形式。


做好科学教育的“加法”,前提是真正做好教师和学生负担的减法。在全国各地掀起科学教育热潮的背景下,要避免科学教育被应试教育绑架,避免增加师生不适当的负担,避免做表面文章、一窝蜂。厘清科学的价值,尊重学生认知发展规律,全面融入课程教学,推动教育教学改革,才能实施真正的科学教育。

(本文作者系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相关文章推荐↓

《中小学管理》2022年总目录

王 烽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让每所学校都找到存在价值

王 烽丨当ChatGPT、人、教育三者相遇

王 烽丨乡村学校的时代定位与振兴之路

王 烽丨智慧教育需要“教育的智慧”

王 烽丨面向2035的学校新生态

王 烽丨面向“十四五”,区域教育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

王 烽丨“新高考元年”,我们的高考将走向何方?





5期文章回顾
 


蔡小雄丨学校高质量发展的追求

郭   华  袁   媛丨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基本类型及实施要点

袁晓萍  陶文迪丨跨学科主题学习的进阶设计和实施

张鸿儒  王小莲丨跨学科主题学习之主题选择的“五项原则”

贾   嵘丨由“术”到“人”:基于项目化学习的育人模式构建



文章来源:

《中小学管理》2023年第5期 · 烽视角

文章编辑:谢   凡

微信编辑:黄子珂

微信设计:新媒体运营部


为不“失联”,请“星标”我们:)如您没有“星标”本号,将很容易错过我们的日常推送。按左图快速“星标”本号,让我们保持联系,感谢关注!1.搜索关注“中小学管理杂志社”2.点击左图所示三个小点,选择“设为星标”



  

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

AMI扩展期刊

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

连续九次入选《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

17次居人大《中小学学校管理》年度全文转载量榜首

……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中小学管理杂志社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