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周 杰 || 从追随者到引领者:基于名校长基地的校长能力建设

周 杰 中小学管理杂志社
2024-09-02

导读

基于云南省昆明市“周杰名校长基地”的实践探索,呈现助推校长能力建设的名校长基地建设和运行策略。一是基于校长专业发展的核心需求凝练价值理念,明确名校长基地建设的方向;二是在培养模式上突出共建与互助,在指导方式上强调丰富与灵活,形成名校长基地运行的特色模式;三是对标精细化管理健全运行机制,并不断推动基地建设优化改进,由此提升名校长基地建设的效能。

全文共5848字,阅读大约需要12分钟

 本刊从不收取任何审稿费、编辑费、版面费

《中小学管理》唯一投稿邮箱: 
zxxgl@zxxgl.com


作为校长孵化和培养的新载体、新模式,名校长基地在促进校长专业成长和区域教育发展中发挥着独特的价值和作用。作为一名具有近40年教育管理经验的“老兵”,笔者于2017年受邀到云南省昆明市举办学校,2018年建立“周杰名校长基地”,先后担任云南省昆明市和呈贡区两个层面的名校长基地主持人,肩负孵化和培养本地基础教育优秀校长人才、引领昆明基础教育提质的使命。五年来,我们先后带领70余名学员共同研修,搭建了促进校长专业成长、管理创新的平台,形成了名校长基地建设和运行的经验与思考。




凝练核心价值,明确名校长基地的发展方向



笔者主持的基地学员覆盖小学、初中、高中各学段,大部分学员所在学校位于昆明市各县区,办学条件相对有限,地方和学员都渴望办出让人民满意的高质量教育。如何依托基地建设促进校长学员的专业发展,同时助力学校办学质量提升,成为基地建设面临的首要问题。为此,我们首先通过基地核心价值的凝练,明确了基地建设的方向。


1. 聚焦核心需求,明确培养目标


在实践中,我们首先梳理明确了“求实创新、互助共享”的基地建设理念。我们希望聚焦校长成员的核心需求以及他们的真实工作场景,尊重校长的个性特点和其所在学校实际,为其搭建资源共享、互助共赢的发展平台。在培养过程中,我们尤其强调校长使命感、责任感和胜任力的培养。


在此基础上,基地进一步凝练形成“从追随者到引领者”的培养目标。我们认为,追随优秀是一种学习方式,包括追随好校长、好老师、好同仁、先进经验等,即将一切可以学习借鉴的人、事、物纳入学习范畴。优秀的榜样能促进学员不断地学习提升和反思改进,使其逐渐成长为自身周围小环境的指引者、一所学校的引领者、区域乃至全国教育的示范者。与此同时,我们希望充分发挥基地的引领示范作用,促进区域教育事业更好更快地发展。


2. 围绕核心问题,明确建设原则


围绕党的教育方针以及教育的“三个根本问题”,对标校长的成长需求,我们提出了基地需要解决的三个问题,即“为谁培养校长”“培养什么样的校长”“怎样培养校长”,在此基础上明确了基地建设的三项基本原则。


一是坚持价值导向。围绕上述三个核心问题的解决,我们进一步明确了基地建设的价值追求。一是为助推党和国家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为办人民满意的教育而培养校长或校长后备人选;二是要培养出热爱党和国家,热爱教育事业,具有崇高理想信念、广阔眼界胸怀、扎实教育学识、丰富管理经验、良好人文素养的教育家型校长;三是通过政治引领、专业示范、平台搭建、实地指导和资源整合等方式全面培养校长的治校能力。


二是坚持系统观念。我们强调把基地当作完整的系统,努力建构个体与整体、个体与个体、个体与场域的共生关系。首先是全面培养学员的素养能力,包括思想政治与师德师风建设、教育教学专业理论深化、课题研究与实践成长、校长领导能力提升、人文综合素养加持等。其次是凸显合作共同体的关系构建。良好的导师与学员、学员与学员关系是基地系统良性发展的前提,基地倡导建立学习共同体、实践共同体等,在文化建设上突出学员的独特性、平等性、互助性。最后是关注基地建设的完整有效、动态开放,要在整体谋划和开发整合各方资源中充分发挥基地效能。


三是坚持求同存异。我们提出,基地建设要处理好个性之美与共同价值观和目标追求的关系,共同走向高质量发展。首先是“一校一案”各美其美,坚持立足真实工作场域,以问题为导向,为学员设计个性化培养方案。其次是“共商共建”美美与共,坚持互助共享的理念,以各家之美促进共同成长。最后是灵活创新“天下大同”,将各自之美和他处之美融会贯通,在方法举措上强调灵活运用、创新发展,最终实现个人、基地、区域的协同发展。




指向共建互助,形成名校长基地运行的特色模式



在基地运行过程中,我们充分整合多方资源,构建了突出共建与互助的特色人才培养模式,形成多样灵活的指导方式。


1. 培养模式突出共建与互助


基地人才培养模式兼顾共建性与互助性,强调各方资源的有效整合利用与学员之间的互帮互助共同成长。


其一,指向和谐关系构建的互助式成长模式。基地秉持“一群人可以走得更远”的培养理念,充分发挥每一位学员的优势经验,以更好地实现共建互助。一方面,名校长基地首先是主持人自我提升的发展平台,主持人要在其中持续深入探索教育与管理规律,不断完善自我、突破自我、发展自我。另一方面,基地作为人才集聚地和孵化地,主持人与学员之间、学员与学员之间是在同一场域下的学习合作共同体。主持人关注关心学员成长情况,督促并帮助学员解疑释惑;学员之间也互学互鉴、互通有无,增强责任意识与合作精神,携手达成成长目标。


其二,整合内外部资源的共建式培养模式。笔者所管理的学校向所有基地学员及其所在学校开放,学校的教师培训、活动课程、教研交流,以及主持人组织的校长论坛、主题论坛等,都会邀请基地学员及其所在学校教师参加。在外部资源的拓展利用上,基地充分发挥专业人士、先进经验以及书籍和网络等资源的作用,同时整合主持人联结的校际资源,积极创造条件实现基地学校之间、基地学校与先进学校之间的互动交流和资源共享,以此助推校长专业发展。


其三,以点带面式的引领示范培养模式。抓住重点、以点带面,是一种有效的、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培养举措。从基地内部来看,挖掘和培养有潜质、主动性强的学员,通过压担子出实效,能够激发更多学员的主观能动性;从基地外部来看,通过发布阶段性工作动态,将基地的具体活动、学员成果及时推广,能辐射更大范围内校长的能力提升,真正体现基地建设的引领价值。


2. 指导方式强调丰富与灵活


在培养中,基地综合运用理论指导、对焦现场、课题研究、考察跟岗、品悟生活等多种方式,形成兼顾丰富性与灵活性的指导方式。


其一,开展理论学习,深化对教育的根本认识。基地开展的理论学习有集中学习和自主学习两种方式。其中,集中学习通过“线上+线下”的方式开展主持人主题讲座、名家专题讲座、校本培训、读书交流、专题论坛等各类理论学习活动,带领学员掌握教育方针政策、教育理论知识,学习现代学校管理方法和优秀实践经验。一方面,针对“我们要办什么样的学校?提供什么样的教育?培养什么样的学生?”等办学中的根本问题,基地要求每位学员立足所在学校的实际情况进行探询和构想。另一方面,我们精心设计了包括校长的文化统领能力、战略设计能力、课程领导能力及现代学校的内涵与管理路径、学校精细化管理体系等系列讲座内容,旨在帮助校长理清思路、解决困惑。


基地还要求校长学员培养阅读习惯进行自主学习。我们在引导校长开展专业阅读的同时还推荐人文、科学类书单,先后为学员配备了“儿童发展问题咨询丛书”《思维第一:全面提升学习力》《全球通史:从史前史到21世纪》等20余本书籍。通过一系列研修,校长们的理论水平得到提高,很多学员在学校管理工作中逐渐改变了机械模仿的行为模式,能够独立思考、深度思考,从而使办学目标更加明确,办学思路更加清晰,逐步由模仿者向领跑者转变。


其二,注重对焦现场,为学校发展“把脉问诊”。基地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运用,除了强化理论学习,还强调立足真实现场,破解真实困境,并践行互助共享理念,以团队的力量促进共同成长。笔者组织学员到部分成员所在学校进行实地考察,通过“有问必答”对学校进行“把脉问诊”;针对问题,各位学员从不同视角提出意见和建议,进而帮助学校形成个性化解决方案。这些做法不仅能帮助学校解决现实问题,也锻炼了学员的洞察力、诊断力、反省力。


例如:张红平是一所九年义务教育学校分管初中的副校长,在基地研修期间调至大渔小学担任校长。如何让这所乡村百年老校重新焕发生机,成为其需要直面的关键性问题。为帮助其解决现实问题,笔者首先带领学员们对大渔小学的办学现状进行现场诊断,为张红平校长提出针对性改进建议和具体方案。在此基础上,张红平校长灵活运用培训中学习的流程化管理等方法推进学校各项工作,同时提炼出具有学校特色的办学理念和愿景,逐步梳理、规范了学校的管理制度,构建了“小荷幸福课程”体系,使学校在短短三年内办学特色逐步彰显,办学质量不断提升,学校和师生多次获得不同层面的奖项。


其三,开展课题研究,沟通学术与实践。“科研+论文”式的课题研究是教育科研工作的重要内容,是名校长基地工作的一个重要抓手。基地规划了5项基于教育难点热点问题的课题研究和阶段性小论文撰写等活动,发布“教师队伍建设”“高考新政背景下学校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策略和行动研究”“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乡村学校特色课程建设实践研究”“校园文化建设与校本课程开发整合的研究”“主体性课外阅读对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实践研究”等课题,以此提升学员的科研能力。在推进过程中,学员分组开展课题研究,并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探索不断积累发展数据、案例素材,在知行结合的锤炼中提升科研能力和办学水平。与此同时,各位学员还带领各自学校的教师积极参加各项课题研究,带动了所在学校的发展。


其四,实施考察跟岗,吸纳先进教育管理经验。一方面,引导学员在“走出去”的跟岗学习中深入体悟学校管理实践。跟岗由学员自主报名,提出跟岗学习计划,基地根据学员的不同学段和需求安排其到主持人所管理学校的相关部门、学部,或清华大学附属中学一体化学校进行跟岗学习。跟岗活动包括列席学校行政会议、了解学部负责人日常工作、与各部门中层干部交流研讨、参加集体教研备课、进班听课、参与校内活动、体验历史文化等,帮助学员快速了解先进的现代学校管理经验,进一步提高专业水平、综合素质和履职能力。另一方面,引导学员通过考察学习接轨前沿教育。基地先后组织学员到北京、山东青岛、广东深圳、福建福州等地区参加研训活动和考察学习。学员们领略了先进基础教育的样态,也在与时俱进中反思所在学校的困境和发展方向,力求学以致用。这种学习交流方式有助于学员及时了解现代学校管理的最新动态和发展趋势,为其探索学校改革与发展路径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


其五,倡导品悟生活,打开教育者的眼界与格局。教育即生活,一位校长的魅力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其对生活的规划、品悟能力,因此基地倡导学员们热爱生活、品味生活,拥有多姿多彩的教育人生。当学员在办学中遇到难题,笔者喜欢通过言传身教的方式进行指导,不仅与他们分享解决思路,还会分享自己30多年工作生活中的事例,以情怀培育情怀,以境界提升境界。笔者在带领学员外出考察学习时,无论到哪里,一定会带他们去参观当地的各类展览馆。如在参观雅昌(深圳)艺术中心时,我们瞻仰邓小平同志的雕塑,声情并茂地朗诵了诗歌《春天就在我们心里——纪念邓小平》,以表达对改革开放总设计师的崇敬之情,并焕发干事创业精气神。




健全运行机制,提升名校长基地的建设效能



在基地的具体建设中,我们运用精细化管理方式不断健全运行机制,并且基于过程中的深度反思完善建设思路,从而使名校长基地建设发挥最大效能。


1. 对标精细化管理,保障基地运行效能


我们将精细化管理方法运用到基地建设中,把握事前、事中、事后各流程目标和原则的有机统一,以有效保障基地运行效能。


其一,精在事前。基地建设要聚焦顶层设计,通过制订基地各类工作方案和活动计划,形成理念共识,促进统一行动。包括基地工作总方案、年度工作计划、优秀校长培养计划、基地课题研究框架性方案等,所有方案和计划都要有明确的目标定位和实现路径,做到以正确的方向引领前行的道路,在和谐的氛围中凝聚发展共识。


其二,细在过程。基地建设要重视流程管理,通过制定学员成长系列追踪制度,实现精细化管理。在培养过程中,基地要通过考勤制度、基地教研活动记录表、实地调研指导情况记录、培养成果记录等业务档案制度的建立,及时监督基地建设过程,以有效纠正偏差,引导基地良性发展。


其三,重在结果。基地建设要强调成果意识,通过制定配套的考核评价细则,注重成果的产生和运用。具体而言,考核评价的内容包括学习态度、实践业绩等方面;要侧重过程性考核,由此不断推动实践改进,引导成员形成成果。此外,考核中还要注重作业的完成及评价,学员论文要在主持人批阅后反馈到本人,最终由管理团队将成果进行收集整理,统一印刷并装订成册,成为学员间相互学习交流的资料。


2. 瞄准教育质量整体提升,推动基地优化建设


经过5年运行,基地校长学员的专业发展取得一定成效。但在具体的实践诊断中,我们发现很多学校的教育思维和教学方式还有待提升和改进,这就提醒我们要从教育质量整体提升的视角推动基地建设和运行的优化改进。


其一,向上高标准引领。基地建设要瞄准更高标准的引领。高标准是对任何层次学校校长的要求,包括高尚的情怀情操、先进的教育理念、开阔的心胸视野、扎实的学识能力、对教育根本问题的关注等,这些是校长引领建设现代化学校和实现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点。


其二,向下与实际融合。基地建设需要结合实际情况,既要尊重校长的能力特点,也要遵从学校的发展实际,需要找准校长需求与学校核心问题的平衡点,在人和学校的有效融合中真正帮助到具体学校。


其三,向精细要成效。如果基地学员人数太多,那么在个性化培养覆盖面、问题精准对接解决上就会受到一定限制。因此,基地既要聚焦发展主动性强、潜力大的学员进行重点培养,又要兼顾更多校长学员的共同发展。


其四,向内要动力。名校长是思想力、领导力、建设力、人格魅力的统一结合。名校长的产生更大程度上依靠自我的反思反省,是一种由外到内的生命自觉自省,这是名校长成长的必由之路。这种自觉和内省的思维方式培养,也是基地建设的题中之义。


从“我”到“我们”的成长,从“追随者”到“引领者”的蜕变,是一项全面系统的工程,需要基地全体成员主动站在教育改革的前沿,直面教育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应对教育改革的新形势新要求,真正体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担当。未来,名校长基地建设还有很长的路需要探索,我们将继续努力前行。



(本文作者系昆明西南联大研究院附属学校校长




8期文章回顾
 


代蕊华丨探寻名校长工作室高质量发展之路

潘权威丨基于“尊重教育”的育人方式变革实践

李更生丨名师名校长工作室研修的价值、理念与机制

龚孝华丨“三诊定案”:名校长工作室个性化培养方案的研制策略

黄佑生丨基于主题引领的名师工作室运行策略研究

张菊荣丨日知者行动:走向内在整体改进的名校长工作室实践



文章来源:

《中小学管理》2023年第8期 · 本刊视点

文章编辑:谢建华

微信编辑:黄子珂

微信设计:新媒体运营部



为不“失联”,请“星标”我们:)如您没有“星标”本号,将很容易错过我们的日常推送。按左图快速“星标”本号,让我们保持联系,感谢关注!1.搜索关注“中小学管理杂志社”2.点击左图所示三个小点,选择“设为星标”



  

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

AMI扩展期刊

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

连续九次入选《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

17次居人大《中小学学校管理》年度全文转载量榜首

……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中小学管理杂志社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