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学生习作| 近期读书报告汇编(女生)

中学实验班 辛庄师范 2022-06-08


编者按:


通过阅读,可以穿越时空,与不同的灵魂交会。

在少年时期,养成喜欢阅读的习惯,

是有福的。


 文一:

   关于读推理小说   

学生:咲樱


这次的读书笔记,我想谈一谈推理小说。其实我之前挺怕这一类书的,小时候试着读了两本,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失眠了。之后就再也没碰过这类书。可是近两年又读上了,而这次读的时候,不仅不觉得害怕,反而觉得挺有意思的。


因为我一直在各个方面都比同龄的人发展慢一些,所以我一直都很羡慕那些脑子好、情商高的人,所以,当我再次拿起推理小说的时候,我的第一感觉是:“这个作者也太厉害了,神不知鬼不觉的在作品中埋下伏笔,除非到了必须的时候,绝对不会让人注意到。”或是“在大家都认为犯人是那个人的时候,突然大逆转。”还有“这里面的知识性的东西真多,作者以前学习应该很好吧”等等这一类技术性的东西。或许在别人眼里,要做到这些并不是很难,但是对于我来说,每件都需要花很长的时间。我觉得这可能是推理小说吸引我的原因。


【点评:不要经常给自己心理暗示——觉得自己不如人。每个人都有天赋的觉性,智慧俱足,只是蒙上了灰尘,需仔细擦拭,让它重放光明。这是学习和教育的核心。读书,也是借由别人的视角,带给自己一些提醒和启发。我们在人生的旅途上,或许会受到别人生命之光的鼓舞,但最根本的是点亮自性之光。】


虽然说推理小说有一些知识性的东西,让我知道了很多平时不会了解的事,但是如果在身心发展上,其实我是觉得应该少读这类书的,因为这一类书难免会有一些血腥的、不那么正能量的东西,会给人带来刺激感。但在之后,会因为这种感觉的结束,一下子又会有一种空虚感。而把感觉调整回正常状态,也需要花一些时间,所以这段时间,我的工作效率就会变得比较低。对我来说,这也是读推理小说一个不好的地方。


就像上面我说的一样,推理小说会让我的效率会变低,但可能只限于我而已,我不清楚别人是不是也会和我有一样的感觉。可在这件事上,让我意识到,到该停一停这类书,去读一些有意义的书的时候了。


【点评:你是非常诚恳的,待人做事都很踏实,这是最难得的优点。聪明人往往跌跟头,就是因为不踏实。龟兔赛跑的故事,非常形象地说明了这个道理。乌龟看上去笨笨的,但是最有智慧,因此,编剧就给功夫熊猫找了一位师傅——千年灵龟。你让我推荐几本书,除了昨天请同学带给你的书单:


《茶道六百年》,作者:(日)桑田忠亲,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6年;

《茶之书》(精装典藏版),作者:冈仓天心,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7年;《理想之书》,作者:冈仓天心,译者:刘仲敬,四川文艺出版社2017年;《觉醒之书》,作者:冈仓天心,译者:黄英,四川文艺出版社2017年。


你还可以围绕日本的历史、文化和名人,展开自己的阅读地图。比如以下这些书,有的可帮助你提高日语,有的可帮助你认识日本文化,都有一定的阅读价值:


《林少华日本经典名著译丛》全五册(《心》《罗生门》《哥儿》《蟹工船》《阴兽》日汉全译本),作者:夏目漱石,芥川龙之介,江户川乱步,小林多喜二著,林少华译,中国宇航出版社2013年;

《江户川乱步短篇小说选(日汉对照.精装有声版)》,作者:江户川乱步,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17年;

《人间失格(日汉对照.精装有声版)》,作者:太宰治,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起风了(日汉对照.精装有声版)》,作者:崛辰雄著,施小炜译,华东理工大学2016年;

《心灵盛宴(日语优质美文读赏日汉对译典藏版)/每天读一点日文》,中国宇航出版社2017年;

《每天读一点日文 日本民间故事大全集》,中国宇航出版社2013年;

《每天读一点日文—日语晨读美文》,中国宇航出版社;

《菊与刀》,作者:鲁思·本尼迪克特,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17年;

民国学术文化名著《日本全史》,作者:陈恭禄,出版社:岳麓书社2013年;

《武士道》,作者:新渡户稻造著;周燕宏译,译林出版社2014年;

《日本史》,作者:James L. McClain,海南出版社2014年;

《京都流年:日本的美意识与历史风景》,作者:(日)奈良本辰也,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 ;

《日本历史与日本文化》,作者:内藤湖南,商务印书馆2015年;

《禅与极简生活艺术》,作者:枡野俊明,北京时代华文书局2018年;  

《日本与日本人》,作者:(日)小泉八云,译者:胡山源,北方文艺出版社2015年;

铃木大拙说禅,智慧禅全集七册《自性自见》《开悟之旅》《菩萨行处》《禅是什么》《铃木大拙禅学入门》《禅生活》《禅文化与心理分析》,作者:铃木大拙,海南出版社2016年。


我是不喜欢给别人开书单的。因为每人个性、爱好不同,所以应当顺着你的兴趣去拓展你的阅读。阅读是一种精神之旅,有不同的路径,比如可以从一个主题入手,也可以从一位作者入手,或从名人入手,顺藤摸瓜。比如上面提到的几位作者(冈仓天心、内藤湖南、铃木大拙),都是非常值得关注的。建议其他同学也可以找他们的书来读。】

 

文二:

    骨子里的华夏    

—《京华烟云》读后感

学生:子谦


《京华烟云》是林语堂用英文写作的小说,以清末到抗日初期为背景,围绕北京城里一个中国传统大家庭来介绍中国人。女主角是一个大家闺秀,故事从她少年时期开始,一直讲到中年。作者挑的这段时间,正是刚向动荡的外界打开大门的中国,这期间,北京有多少富贵之家衰落,又有多少贫穷之家兴起。书中的人物有逃难、有背叛、有绝望、有欢乐,他们半生走来,不断经历,不断成长。


《京华烟云》经常被拿来《红楼梦》相提并论,林语堂的笔下功夫自然不及曹公,但这两本书的结构的确有些雷同之处。都是在一个中国传统的大家庭中,都有爱恨情仇、痴男怨女,看他们在这尘世间如何兜兜转转。而且两本书中都有很重的道家思想。但《红楼》的结局是悲的,因为曹公要让人看到人生不过春梦一场,到头来食尽鸟投林。林语堂却是要向介绍西方介绍中国,虽然书名叫《京华烟云》,也有译作《京华瞬息》的,但书中主要是乐观、积极向上的精神。虽然在乱世流年,虽然民不聊生,里面却带着一股不屈不挠的韧劲。


作者在自序里说,这小说“既非对旧式生活进赞词,亦非为新式生活做辩解,只是叙述当代中国男女如何成长、如何过活……尤其是,在此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的尘世生活里,如何适应其生活环境而已。”


世界上每个人都不容易,都有自己的苦衷,而有苦衷又能放得开、放得下的,是真正的好汉。《京华烟云》中这些人,哪个不是被时代的洪流冲得七零八落。但中国文化是积极向上的文化,先苦后甜有之,苦中作乐亦有之。中国文化也是包容与宽容的文化,世间事,常是退一步海阔天空。


故事的结局有一段话:再大的灾难,人的精神都能克服,能超越,由于精神的坚强弘毅,能将之改变而成为伟大荣耀,光芒万丈。


【点评:非常好!阅读能扩展人的精神空间,因为我们常常被俗事所缠绕,难免变得俗气,而通过阅读,可以穿越时空,与不同的灵魂交会。在少年时期,养成喜欢阅读的习惯,是有福的。首届三年制教育者养成课程的学员们也都开了博客,我发现其中喜欢读书的人不多,因此思维不开阔,说来说去就是那点事。心有千千结,根本原因是一个——心量小了。

 

文三:               

  峨眉细雨  

学生:澈雪

                                    

去年二月,在峨眉山学习。

峨眉山中很是潮湿,时不时地就会下起淅淅沥沥的小雨。冬天一早起床,套上不多几件衣服,抓起竖笛,蹦蹦跳跳就出了门。出门后往右拐,走上四五十步就是一座石桥。石桥上青苔甚多,况且山里十分潮湿,一不小心或跑太快,就立马能得到“教训”。


桥下是一条河道,有几段铺了青石板。河道里水也不深,几条没过脚踝的涓涓细流而已;也有水多的地方,就整条河道都是刚刚能到小腿一半深的溪水,十分清澈。桥边有一家饭店,摆了几张桌子在河道里。听着鸟鸣,坐在“深谷”里,脚边几条涓涓细流淌过,倒也别有一番情趣——店家还挺会想。


清晨拿着笛子跑到桥上,坐到石栏杆上吹上一会;虽说技术并不怎么样,但早上并无游人,只有鸟鸣与笛声,一曲过后便寂然。彼时余音散去,再吹一曲;水声淙淙,笛声缭绕,十分自在。


大约七点左右,就可以去吃早餐了。厨房里的大叔大娘笑呵呵的忙进忙出,添上各种各样的菜。里面最好吃的,是炒河粉和大叔做的蛋糕。一整盘绵绵软软的蛋糕被切成五六十块规规整整的方形,一块大约有小孩的拳头大,我就着豆浆,一顿最多能吃二十多块,还外加一大盘炒河粉,有时还吃点其他的。记得有一次下午去爬山,半路上突然下起了小雨,回到客栈后,大娘特地煮了驱寒的红糖姜茶,还给我和妹妹发了盘蛋糕让我们吃着。


去峨眉山的主要目的是学古典针灸。一刀老师讲课也很有意思,但不知为何,总是说上个十几二十句就能扯到计算机游戏上去。每天上午讲一两个小时的课,下午不下雨时出门爬山,下雨的话就也讲课;每节课中间休息十几二十分钟,吃点零嘴,和一起上课的同学聊一聊,倒也惬意得很。


有次下午去爬山,因为山上就只有两种天气:一种是下雨,一种是潮湿的阴天;所以土路全都变成了泥路。我的鞋底呢,又很不巧地,那些防滑用的“沟壑”早就被我磨平了。那天,我们走了三四公里到纯阳殿,又走了三四公里回来,加起来总共是七八公里;于是我摔了三四公里到纯阳殿,又滑了三四公里回来,加起来我身上总共有七八公里的泥,路上还开始下毛毛雨……


刚到峨眉山市时,在山下吃了当地著名的小吃“冰粉”。冰粉和凉粉一般无二,放在大盆里,用纱布盖上;有人要冰粉时就用勺子挖出几块晶莹剔透、果冻也似的凉粉装在碗里。在浇上调好的红糖浆,用勺子挖着吃,十分美味,只是对我来说糖稍微有点嫌少。这是最普通的。还有一个叫什么“三鲜冰粉”之类的口味,是糯米丸子和米酒还有别的一些什么东西的。说也奇怪,在去峨眉山之前,还专门看过这里的各种冰粉,我记得最清楚的就是这个,不光是名字,连里面放了什么都记得一清二楚;可吃过之后就一点也不记得了,只模模糊糊记得里面有这几样。


后来有一次还去吃了同样很有特色的“串串”。有点像火锅,但食物是从冰柜里自取,不管是肉还是菜,都是用烤签一串一串穿好的,想吃哪个拿哪个;拿回来就搁在锅里涮,熟了之后吃时颇有一种吃烤串的感觉,十分新奇,味道也很不错。我最喜欢吃菠菜“煮串”。那家店的红糖糍粑也非常好吃,热腾腾的黄米糍粑上浇上两大勺浓浓的红糖浆,简直绝了!

 

最后要不来上两句?

 

云缥雾缈,

峰上轻烟绕;

松影竹印,

舍外细雨摇。

 

【点评:非常好!很灵动。最后两个句子,可以写成对联,放在书房里。古人就非常善于用天地之气来养精神。】

 


文四:

   异乡人  

学生:以岚

 

如果来到自己从不了解的异国他乡,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1996年,27岁的美国人彼得,来到了长江边的小城涪陵。内陆的小城镇,鲜少有外国人的出现,他把他在这两年内教书和生活记录了下来,因此就诞生了《江城》。


彼得给自己起了个中文——何伟,他用着两个身份、两个视角去看待这个正在崛起的国家。他很谨慎,在行为和言语,懂得如何不去触碰这个刚刚从压迫中走出来的国家。


比起何伟,住在涪陵的人倒显得冷酷无情,或者说缺乏敏感性。城市里充斥着灰尘,司机不断的按喇叭鸣笛,吵骂尖叫,但大家还是各过各的。


涪陵地处三峡大坝上游,建造这个大坝引起了相当大的争议,但这个话题对于我来说太陌生。不仅如此,对于涪陵人也很陌生,对于自家门前的事,居然没有表示担忧或是议论,像是故意遗忘。大坝的建造会淹没无数城市与古建,项目总工程师魏廷峥在接受《纽约时报》采访时说:“我老实告诉你,中国普通老百姓文化程度那么低,哪里欣赏得来这些文化古迹,恐怕只有这些专家才会去参观这些古建。”


何伟说:“在其他任何地方,我都没有如此强烈地感受到这两种不同类型的历史,一边是自然的,一边是人类的。在我看来,在长江之上,如果要把这一切通通捆绑成一体,硬把循环不止的江水阻滞在大坝上那长长的一汪死水里,是极其危险的违背自然之举。”


没有人觉得不对劲,何伟无法理解,他将这归于爱国与无知。“爱国主义的激发,即可能出于对祖国的真情实感,也可能是因为恐惧和无知,你可以操弄这种恐惧和无知,告诉人们尽管大坝可能会破坏江河与城镇,但却对中国意义重大。跟大多数中国人一样,历史教会了他们坚忍。”


人际交往方面是何伟的一大困扰,某次与擦鞋匠的争吵,那位擦鞋匠喊出:“我们中国不需要这样的外国人。”何伟事后说:“在这样的地方过日子,其中陌生的压力注定会改变你,而我内心的某种东西在很早之前,就已经变得坚如磐石了。”


他有很多不满,而不发泄出来,在自己身上改变。他开始去尊重、去理解国家之间的差异。他定力很强,在教书的两年,他很少外出,却喜欢静静地观察这座城市,他能从这座城市看到整个中国。他离别时写下了几句话给学生:“我希望他们会把这一点点东西藏在记忆的深处,并从那朴质的美感中寻到一点永恒的真实。这就是我对文学的信念:‘真实是永恒的不受日常生活所累。”


【点评:写得不错!从一个外乡人的视角,来重新审视自己,会有一种陌生化效果。所谓“陌生化效果”,就是从平日熟视无睹的生活中,看出新意。作家、编剧需要有这个本领。


何伟,这位《纽约客》的专栏作家,我曾见过一面,当时为的就是出版《江城》一书的中文版。他性情比较平和,但很坚持,不允许在正式出版时删减他的文字,因此没谈拢。后来在书店看到这本书印出来了,还是很为他感到高兴。曾有一段时间,我研究“非虚构写作”,对这类图书很推崇。中国古人也喜欢游历,但他们看待生命和世界的态度与西方记者不同。西方的“非虚构写作”强调冷静的客观观察,而中国古人注重一个“亲”字。譬如《醉翁亭记》: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又譬如《岳阳楼记》(作者尽管没到现场,但精神已经抵达)。

又如: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心里有了这份乐,有了这份亲,大概不会觉得庶民的愚笨和丑陋了,反而会懂得欣赏他们的憨厚和朴实。】

 

文五:

   不必流浪的主人公  

——《月亮和六便士》 读后感

学生:丹田


作者以第一人称,讲述了主人公斯特里克兰德的故事。斯特里克兰德原本是一个证券公司经纪人,有着漂亮妻子与一双儿女。可他却在婚后第十七年以后,决定离家出走,到外流浪。只因为他想画画,最后他漂到了一个岛上,娶了一个土著妻子。也是这个妻子一直照顾着他,也完成了他的遗愿,把他满屋的名画烧毁了。


原本我看的是英文版,后来感觉书里的很多话一看就印象非常深刻,怕自己理解不到,差那么点意思。就查那种名句翻译,查着查着,差不多就把中文版的大概看下来了。


“满地都是六便士,他却抬头看见了月亮。”这应该是印象深刻的话语里面,唯一不用翻译的一句话。“六便士”是世俗的生活,而“月亮”是真正的自己,包括对艺术的热忱。主人公究其后半生在思考艺术是什么。那些越是光鲜亮丽的艺术,在现实生活面前就越显得虚假。所以艺术是虚假的,只有我们对艺术的感受才是真的。所以,最后主人公嘱咐妻子烧掉他费尽心血的壁画,因为那也是假的。


主人公从现实生活里抽离出来,他想追求完全理想的生活。所以他抛下了妻儿,并且毫无愧疚。甚至于他与他救命恩人的妻子发生了关系,后又抛弃了她,最后这个女人自杀了,他的救命恩人也陷入了绝望。故事里的“我”对斯特克里兰德的劣迹斑斑表示十分厌恶。


“我不需要爱情。我没有时间搞恋爱。这是人性的一个弱点。我是个男人,有时候我需要一个女性。但是一旦我的情欲得到了满足,我就准备做别的事了。

我无法克服自己的欲望,我恨它,它囚禁着我的精神。我希望将来能有一天,我会不再受欲望的支配,不再受任何阻碍地全心投到我的工作上去。因为女人除了谈情说爱不会干别的,所以她们把爱情看得非常重要,简直到了可笑的地步。


她们还想说服我们,叫我们也相信人的全部生活就是爱情。实际上爱情是生活中无足轻重的一部分。

我只懂得情欲。这是正常的,

健康的。爱情是一种疾病。女人是我享乐的工具,我对她们提出什么事业的助手、生活的侣伴这些要求非常讨厌。”


这是斯里克兰德说的一句话,他恨这离不开爱情的情欲束缚了他,总是使他达不到那个理想境界。主人公在旁人看来的冷漠自私,也是我讨厌他的地方。但看到最后,无疑毛姆对这个画家,是赞赏的,赞赏这个为了自己艺术理想纯粹活着的人。对于那些道貌岸然的人,比如主人公的第一任妻子和他的儿子,在主人公死了出名后,把对他多年的仇恨掩盖起来,顶着一个艺术家夫人的名号,招摇撞骗。


毛姆也是赤裸裸的讽刺。但是他对于一个他喜爱的人,却也并不把他塑造的很完美。读毛姆的文字,感觉到他是尖锐的,他追求自由却又孤独,漂泊不定。


“The world is hard and cruel. We are here none knows why, and we go none knows whither. We must be very humble. We must see the beauty of quiteness. We must go through life so inconspicuously that Fate does not notice us. And let us seek the love for simple,ignorant people. Their ignorance is better than all our knowledge. Let us be silent, content in our little corner, meek and gentle like them.That is the wisdom of life.”


翻译如下:“世界是艰难残酷的。我不知道我为何存在,也不知道何去何从,也没有人知道。我要过得知足,体会平凡生活的美好。我要低调的安静生活,才能叫命运的磨难把我忘了。然后去体会平凡无知的人的生活乐趣。他们的单纯胜过我们的博学。让我们保持沉默,偏安一隅,这就是人生的智慧。”


或许我感到毛姆文字的失落,是源于这段话。毛姆喜欢剖析解读人性,可他也只是以一个其他人的角度去看其他人。他渴望美好,却看不见真正的美好。并不需要从无知的人身上找到美好与希望,我们自己就有这个原本的善良。上天也不会忽视我们,God blessed us.这里不是指哪个神,而是上天。


自我与世俗并不对立,斯特里克兰德并不需要不近人情的追求自己的理想。他可以依旧在自己的生活里,追求自己所想,改变着自己。“尽人事,知天命。”自然才是自由的最高境界。


【点评:灵魂不能安住的人,才会自我放逐。为什么我们会越来越感到中国文化的好,因为它能“化”。人与自我、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藩篱,皆可以化为无形。大明终始,故能大化流行。】

 

文六:

   人生,是一场绚烂的花事  

——读《李清照词集》

学生:尔安


李清照,宋代女词人,号易安居士,生于山东济南,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都说她是婉约派的代表,但在她的词里,又总不失豪爽气。年少时的明媚无邪,青春的多愁善感,新婚时候的情投意合,甚至是以后与丈夫相忘于江湖的孤独冷寂,无不深深打动人心。


李清照喜欢大自然,喜欢自然里的溪,亭,喜欢自然里的梅花,梧桐,仿佛它们总能唤起李清照心底温柔,细腻的诗意。溪亭泛舟,误入藕花深处,惊起的一滩鸥鹭;雨疏风骤后,海棠花的绿肥红瘦;还有那些说不尽、无穷好的水光山色,无一不是李清照对年少时候的美好回忆。


在最美丽的年华,遇见个好的人,而那个人正好深爱着你,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呢?“见客人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秀嗅。”这八成是第一次见赵明诚吧,多么甜蜜又清纯啊!十八岁那年,他们门当户对的在一起了,这种门当户对,不只是门第的相当,更是一种文化修养,人生观念的相似,初嫁的她,那么幸福!幸福在“自是花中第一流”的信心里,在“徒要教郎比并看”的娇嗔里,在“一面风情深有韵”的韵致里,在“香脸半开娇旖旎”的妩媚里,在与他在一起的点点滴滴里。


然而,好梦易散,新婚的绸缪浓情只有一年,就要面对各种家国变迁,新旧两党的斗争,激起她在爸爸和公公间的纠结,夹在二者之间,进退维谷;同父亲一起经历起起落落,还要面对与丈夫离别的苦……这时候的词,有缠绵婉约,借自然的春花秋月和闺房里的瑞脑,金樽,娓娓道来;有悲愁痛苦,却很少见个“泪”字。那么坚强——天然的贵气,安静的坚强!胜过多少须眉!


“后屏居乡里十年,养取俯拾,衣食有余。……”在《金石录》后序里李清照记录了后来在青州与赵明诚屏居的日子,那十年,他们是志同道合的知音,是倾心恋慕的爱人,赌书泼茶,倚楼听雨,日子平淡如水,但是,离别依然不能阻止,赵明诚终是重返了仕途之路,当时的不归路……


后来二十年,辗转三座城,“多少事,欲说还休”!却也只有“休休”!国家几度变迁,面对君王的懦弱,她有苦说不出,说出也没用。与赵明诚,渐离渐远,直到生离变死别……李清照自己带著文物,各地“游走”,直到1155年,逝于临安。


有时候想到李清照,脑海里第一个闪过的形象会是林黛玉,但其实,李清照的胸襟好像更宽广,她的关注点不止总在儿女情上,她身上,有些黛玉的“少女气”,有些宝玉的痴情,有些宝钗的沉稳,还有些史湘云的大气,直爽,不知若李清照要是生长在大观园,命运会如何?


【点评:黛玉葬花,顾影自怜,娇羞里有一种病态。易安写愁,借景抒怀,细腻中有一种韧性。“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贞之德,与元之德、亨之德、利之德贯通,都有生生之德。此乃天地间最可贵的精神。有了这种精神,故能正命。】

 


文七:

   跟着贡布里希看世界   

学生:一林


《世界小史》这本书是一本“写给孩子的世界史”。为了写给孩子们看,它的作者恩斯特•贡布里希把世界史尽可能的简化,这可能也是它得名的原因。我很喜欢这本书,因为它把原本有些复杂的世界史讲得简单,有趣。


在第一章里,作者把往昔和回忆比作是一个无底洞和一片燃烧的纸片,如果把纸片扔进这个洞里,它会一直往下落,往下落,越来越深。它会把周围照亮,于是我们便能看得见,那里都有些什么。如果它一直下落呢?它会变小、变小,直到我们再也看不见它,它还在下落。这就是许多故事开始的地方——“从前……”。


从前是无止境的,为了不被它弄晕,我们会问:“那是什么时候啊?”如果我们同时也问:“那时候发生了什么啊?”我们就会听到某一个特定的故事,这就是作者要讲的故事——世界历史。


作者从史前时期人类怎样发现了火、发明了工具、房屋、语言讲起,讲到尼罗河畔的埃及法老,两河流域的巴比伦人。到古希腊的英雄们以及与他们同时期的波斯。这中间,又跳到亚洲的印度和中国,讲了佛陀佛教和春秋战国时期的孔子、老子。


作者描述孔子的几句话很有意思,他说:“孔子建议达到目标的做法很简单……但是这里面隐藏的智慧可要比人们冷不丁一眼看到的多。”“也许你会认为,孔夫子只是教人一些显而易见的事情,而这恰好是他的目的。”“他说:‘人之初,性本善,所有的人都是天生善良,体面的人。’”原来外国人也能看懂孔子,而且总结的还挺像那么回事,为什么好多中国人反而对孔子一点不了解呢?


接着中国的,又是欧洲的故事。燃烧的纸片现在照到亚历山大大帝的时代,在他短暂的帝国之后是伟大的罗马帝国。这期间,欧洲史最重要的宗教——基督教——出现了。基督教从最开始被迫害,到成为罗马国教,再到繁荣昌盛。到中世纪时,已经成了几乎整个欧洲的信仰,并且开始排斥、甚至消灭其他宗教。宗教带来的战争和压抑,是“黑暗的中世纪”得名的原因之一。


但作者认为,这一千年的“黑夜”,因为“上帝”的存在,而繁星闪耀。希望重建“罗马帝国”的卡尔大帝、教皇与国王的权利之争、浪漫的骑士精神、十字军东征、以及真正意义上的“城市”,都是在那时候出现的。


黑夜后的黎明,是从文艺复兴和哥伦布的第一次航海开始的。从这时起,科学和发明的时代开始了,人类的脚步越来越快。1492年到1769年这不到300年时间里发生的事,几乎占了这本书的三分之一的篇幅。由于变化来得太快,人们的思想也转变得更快了。路德学说,伽利略的研究,启蒙思想,滑铁卢战役,机器工厂和马克思主义接踵而来,这时就算是作者表述清晰,我也有点晕头转向了。


然后,我们又回到了亚州,这里很快就变得和欧洲一样不平静了。鸦片战争、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来了。无休止的战争和飞速发展的武器给人类带来了太多的创口。而很多,到现在都没有愈合。


在“一战”结束的那一章,作者说:“大家都在期待着一个更好的未来,它必定会到来!”但有人会问:“它会来吗?”未来总是充满希望的。它有未知,有不确定,但正因为这样,我们才可以去创造。历史的长河里,从来都有不完满。有矛盾和战争,但也有和平和希望。在这个时代,世界越来越小,也越来越快,似乎增加了矛盾的因素,其实也增加了和平的可能。科学这把双刃剑是人类把持的,我们想给自己一个怎样的将来,想给未来一部怎样的历史,都由自己决定。


“在巨大的历史洪流中,根本看不到我们。一直有新的、更新的东西出现。我们称之为命运的东西,无非是为自己这颗水滴在浪花上的一次升落而进行的挣扎,但是,即便这只是一个瞬间,我们也想要利用好,因为它值得我们花费力气。”


【点评:写得很好!西方有博雅教育,注重人文、艺术的修养,可以从他们的脉络进一步体会。不过,由于宗教与世俗的对立,感性与理性的二分,还是不如直接走“中脉”。直上直下的中道,就在我们每个人的心头。多读中国经典,能遇到更多同道中人。】

 

文八:

  读《古文观止》随感   

学生:一林


幼时曾略观此书,或亦能背诵数篇。因幼小,不甚通文,只见其言辞美丽,固然喜爱。今春秋飞逝,又数载矣,为习经撰文,始细品慢读,自又是一番滋味。


从前读时,爱其华文雅辞,顾其表,而未体其中深意。虚长年岁,方可浅见其用心、品其丰润、而渐入笔者之神境矣。


如《左传》《公羊》乃至《史记》诸篇,逐字紧密,记述器皿,传载祭祀,具细繁多,于今人未免疏奥。予尝反复数遍,不现其意。或置之几时数日,事物间之隐逸,方微露。


如此方法,虽为迟慢。然若直取后人白话本,不体初心,易则易矣。文句之间,堪似强硬堆成,有质无神,索然无味,又全其失本来面貌矣。由此更觉古人文言之韵,层层高远,亦通深浅,非吾辈之所及。更欲译于白话者,穷思竭虑,不能得其一二,盖时境心思不同也。


见其用心,而品其丰润者,如太史公《报任安书》。幼时口中诵读,实全然不明于心意,如云里雾中。如此,因其朗朗上口,只囫囵吞枣,亦不曾为难。前日又见此篇,细览文字,方失笑前时无心,痛悲先辈际遇,叹服忍辱坚行。亦感世间纷乱,不测人心,苦海深愁,未有途经,今世经籍,古之事记,且慎且行。


忽入笔者之神境者,永叔之《秋声》,羲之之《兰亭》也。其行文澎湃,如江海回音,语间自在,如九天展翅。一旦现其放逸行态,潇洒神情,不思出入矣。

爱古人文字之精微,一情一物,皆有独心,词语所指,不虚一字。虽《阿房》、《滕王》、之属,繁华辞藻,瑰琦夺目,亦有所向。笔笔生花,绝无堆叠之疑。使人莫不失声而惊叹,敬羡古今之奇才。


古迹名篇,此皆古人之精灵,倚之纸墨以遗后人,吾辈方得穿帘入户,又现其心,何其幸也,何其幸也。自当勉之,亦宜慎惜。


【点评:好极了!】


延伸阅读

学生习作|《世界是红的》读后第一辑

学生习作|《世界是红的》读后第二辑

学生习作| 金华游学报告 第一辑

学生习作| 金华游学报告 第二辑




★  辛庄师范由立品图书董事长黄明雨创办,致力于“重建大人之学”。更多信息请登录

     "一滴水“的新浪博客

       "立品图书“微信公众号

    “辛庄师范”微信公众号

★  招生咨询及报名邮箱 xzsf_school@sina.com

★  扫一扫或长按二维码即可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