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魔鬼教练:魔法学校即将迎来本届毕业生

黄明雨 辛庄师范 2022-06-08

写在前面的话:


2018年6月,辛庄师范中学实验班有八个孩子毕业,为他们选编了一本作文选,作为毕业纪念。这本作文选,收集了这八个孩子自2017年5月至今,共104篇文章。


这些文章都曾在“一滴水”的新浪博客发布,连同当时的评语一并收录,没有做任何修改。在这本作文选的末尾,附了一组短文《我心目中的学校》,这是在上学期期末,应王帅老师的提议,请孩子们写自己对心目中的学校的看法,有23个孩子回应。


这是一所怎样的学校?

怎么有的孩子读了九年级就中学毕业了?

这个世界有没有一所让大家都非常向往、都特别满意的学校?

或者说,如何让大家心目中的好学校在世界各地落地、开花?



《哈利·波特》里有一所魔法学校,开设了许多神秘、古怪的课程,当从这所学校毕业,就有了普通人没有的特殊本领。


辛庄师范本来是为成人创办的一所进修机构,机缘巧合,于三年前开办了一个小小的高中实验班,只有5个学生,年龄最小的14岁,最大的18岁。


一年之后,这个班有了25个学生,最大的仍然18岁,最小的13岁。


又过了一年,这个班仍然是25个学生,最大的17岁,最小的才只有12岁。


天呐!怎么学生的年龄越来越小了?


我们这个学校没有校长,但有许多先生和一位魔鬼教练。


这个魔鬼教练冷酷无情,要求学生每天晨练、轮值做饭,还常常要求大家交文章。有时候是命题作文,有时候可以任意发挥。


这个魔鬼教练很狂妄,竟然说当代最伟大的作家还没出世,或者还在幼儿园穿开裆裤。他还逼着学生立志,说什么超越民国的那些大师是必须的。


估计是因为他经常喝酒,酒精中毒,老说胡话。不瞒您说,这个教练有个致命的弱点,就是嗜酒如命,据说曾经醉卧台北街头。


总之,这八个学生也没有经过考试,就糊里糊涂毕业了。每个人还背了一把木剑,很像道士下山的样子。



真得糊里糊涂就能毕业?

魔鬼教练才不会答应呢!

看看孩子们的文章吧!


文章节选:

怀民

我有个比我大三岁多的姐姐,有一个比我小十六岁的妹妹。跟姐姐就跟同龄人差不多,跟妹妹,有时候就觉得像自己的孩子一样,不知为什么,很奇妙的感觉,有时候就想我要怎么教她,长大做一个什么样的人。


这些问题就一直在心里转,有些我觉得是对的,我就跟爸妈说,他们也接受我说的,这让我很开心,因为希望妹妹长大后做一个“中”的人。而且觉得作为一个姐姐,我要求自己做到位,不光是为她做一个榜样,也是为了自己。


 最近在看《杨绛传》这,里面有一段讲的是她、钱钟书先生和他们女儿的事。一个下午,三个人都在家,但一点声音也没有,因为三个人都在读书,杨绛和钱钟书都在读书,他们女儿看见了,也学着爸爸妈妈读书。


 我们做的所有的事,小孩子他都看在眼里,他会模仿你。我们要做好,下一代才会更好。


嘉惠

文化,政治,经济,军事,从来都是密不可分的。中国要做的,不是以武力制人,而是以德服人。提高军事技术,也绝不是主动攻击他人。中国对于经济的理解是,百姓是否安康,不是掌控着股票走势的小部分人富了,国家经济就好了。作为领导世界的国家,关键在于文化导向。


中国文化不同于西方,国家走向与文化指向应当是一致的。即使国家灭亡,但文化依旧留存,并指引下一朝走向辉煌,世界正需要这样的文化。


中国带领的全球化,不光为了自己,而是与大家一起创立贸易体系,为了保障大家的安全。未来中国会与世界,建立出一套新的体系。不同种族,不同宗教的人民聚集在一起,都是为了一个更高的目标,这就是人类命运共同体。



慧中

近来,一旦做一件事情,就不想停下。无论练琴还是读英语,过程中感觉到美妙,就不想抽离出来。反观自己坚持做这些事的过程,甚是清晰:最初,见到一幅字画,听到一曲音乐,喜爱故心向往之,开始练习。后来,形似的字和乐可以由自己创造,便满足于技艺的日益增长。现在,能从笔与纸、手指与琴键碰触的瞬间得到喜悦,只可归因于当下心神的安住。


想到前几天,自从老师说要把我们抄的经文拿去装裱,之后就连连写错,甚至在同一处连错两次。同样是不够安稳的心在作祟。容易紧张和思虑较多是我的软肋,也是其他特质的一体两面,刻意去抑制是没有用的,但可以通过一些事来调整,慢慢“磨”。


练习本身就是一个内化的过程,进没进去只有自己知道。


有时把事情拆开来规划,反而看不到它们之间的共性。无论音乐、书画,包括“非艺术”的领域,以及一切最普通的小事,其实是同一件大事。每个行为举动,都能明心见性,无从造假。常看到“心术”和“心法”,少有人说“心道”。


如果心也有“术、法、道”之说,“心道”就是老师常讲的“用心之道”。张旭观舞剑即悟出书法之妙,摩诘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有些作品永远动人,其机在此。



怀玉

寒假去爬黄山,正巧山上刚下过大雪,太阳把雪晒化了,又冻成冰。树枝上,松针上,台阶上,四处晶莹透亮。不做诗词,简直有负美景。我虽然写不出什么所以然来,也要提笔试一试。先选定词牌,在想大概的句子,最后把字句逐个敲定。


这中间,又觉得有几个句子太近白话,于是又翻开《稼轩词集》来寻找灵感,发现他经常爱用一物来比喻另一个跟它貌似毫不相关的东西,而且比得又形象又有新意。还会用一个东西的样子、传说或特性代指它,读每一个字,都要想想作者到底指的是什么,很有意思。


比如一个月亮 ,就有玉壶、冰壶、冰轮、飞镜……不计其数的代称。但这些称呼,“冰”“玉”又都有特性,要用的恰当才行,这也是词吸引我的一个地方。把这些变化都用上,再写词,又能发现无穷无尽的奥妙。


这是我寒假填的两首词,跟大家分享:


江城子•黄山观雪                        

重峦顾盼斗奇峰                         

虎龙松,挂玲珑                         

散落天河,却为耀晴空                   

积素苍山格外是,跌宕里,傲云中         

细娟柔紫写西风                         

觅春踪,叹冬浓                        

手里盈盈,难与画相逢                   

笔下万层说千嶂,烟墨尽,玉屏东         

 

苏幕遮•忆临安

忆临安,秋正好

西子湖边,烟柳青荷绕

山色溶金波光耀

喜见经别,无故轻舟闹

试描摹,斜暮早

溅起光华,惹尽两边笑

浮浆游离欢声杳

笔墨休言,梦影年华妙


燕支

读毛泽东文选的时候,我感觉自己好像充满了希望,有一种被关心的感觉。我想,在那个动荡的年代,那时的人听到这些时的感觉,一定比我现在感觉到的更强烈吧。语言是有力量,毛泽东写出的这些文章中,有一种强烈的想要改变现状的十分坚韧的力量,支撑着他,让他能向上攀登。


其实,在我感觉到这些时,我还有一个疑问。确实,文章很有力量,很激荡人心,但是这些力量真的可以让所有人都安居乐业吗?或许在之前的抗战和跟国民党的内战之中确实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之后呢?“文化大革命”,那么多人被打倒,被批斗,中国的文化被抛弃,被认为是没用的东西,力量被这样使用真的是对的吗?


我不知道当时的人怎么觉得的,但我觉得,这样是不对的。力量,我觉得是可刚可柔的,可以像长矛一样尖利无比,也可以像水一样柔软,可以包容一切,同时蕴含着生命。既然是为了守护自己的国家,那就要好好的保护好它,不要让人们受伤。在我看来,力量应该是温暖的,明亮的,像妈妈的手一样的存在。


翰如

已经是来师范的第二个冬天了,而大家就像换了个人似的。翻看去年的照片,把大国老师吓了一跳:“这是咱们吗?”这学期还有许多新同学的到来,融入这里。从厨艺课到徒步,从浮躁到静下心了,进入到学习的状态中来。这个过程很慢,到最后两个版块才真正收了心。


大家每天的生活还是同上学期一样,晨练、早读、上课、站桩、午休、上课、晚自习、打扫卫生、睡觉,天天如此。看似简单,但难在坚持、胜在坚持,无一人可以对自己的作息打满分。这是最重要的,孔子讲“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我们大家还需再加把劲。


在学习方面,还是如上学期一样,但是现在定下了未来的方向,有了目标。虽然有些时候觉得自己离目标太远,想着已是不多的时间,就不免有些焦急,心烦意乱。


但想到黄老师给我们讲的那些话,以及圣人之言。虽仍然感到紧迫,但有一种自信,自信自己一定能走过去。自然、自明、自成,就是生生不息,我们这些学生们就是学这个“生”。学好这个了,对未来和现在就是期许和践行。


日中

中国自古也重视祭礼,但天人关系更像君子之交,“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不强调法律,尚教化的做法,就是向大自然的效仿。


落回到生活,“食色性也”,不必欺骗自己说不为台面上的事情所动,关键在于,尽管如此也不趋乐避苦,或者趋苦避乐。若真要说感受,好像这种无常,才是生活的真滋味。集贤鼓乐就有这个味道,有节,所以是真正养人的音乐。


今天不用再担心生存的问题,但对人而言也许未必是件好事。因此不禁问自己学习的目的何在?文王家训曰:“日就月将,学有缉熙于光明。”


读《春秋》,文中对于自然的记载有很多,从这些细微处,发现一些《春秋》中的“环境”。于是想起《论语》中,孔子说他最愿意见到的一副画面——“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时也,书之,褒;不时也,书之,贬。(除天时之外还包括农时,这方面涉及到统治者与民众的关系,所以有“春蒐夏苗秋狝冬狩,皆于农隙以讲事也”。)从完全的自然现象,到人与自然的交集,再到统治者和民众的关系,最后诸侯之间的竞争。所有的是非,放到天人之际这个背景下,“扣其两端而竭焉”孔子的好恶很清楚,很平常,但不是“习以为常”。


后来很自然地就联想到,中国自春秋以后,直到今天发生的一系列历史。忽然间觉得时间线模糊了,历史有好多重复,像可以倒回去的时光机,人类一遍遍地走同一段路;用镇华老师的话来说“文明是里程碑,文化是穿过去”。我不太能感觉到这一里一里的里程碑,但是千年前的用心,一下会上,就好像刚刚和现在。


这个月只读完了《左传》的上册,月末碰巧听行益老师和镇华老师的课,这些都在提醒我一点功夫,一点真东西。


玉铉

在历史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所有难解的问题、难以承受的痛苦,不是属于某一个人的。每个个体、每个时代都像一台放映机,把全人类共同的矛盾、情感投到大幕上。在不同的文化传统探寻人生的意义,最后都不约而同地走上“超越个体”的途径。这种超越有很多层面:如“国家机器”和“一元信仰”,就是不同层次的两条路。


直面生命的路并不平坦。“往圣”们从未要求后人为他们“继绝学”,更不曾给出什么允诺。选择效法前贤,是真的从心里生出向往,“效其所效”,才“行其所行”。


反之,即使立的是“大志”,行的是“好事”,最后未必能过得了自己这一关。朱子早年就立志要格物穷理,半生力行于注译学问、传道授业,结果晚年大悔——做圣人所做的事情固然没错,但如果不能与自己的生命紧贴,会很辛苦。


就连“反省”,有时也会成为“合理化”的工具。反省自己,最后反省到前辈头上,文化头上,何尝不是另一种轻佻!不被认可是痛苦的,把现象看的太重,对台面上的评判太当真,容易感到失望、疲倦。


《世界是红的》一书中有一个比喻:有盖的水盆上插了一个温度计,经济学家以读数来分析变化规律;而水盆中发生了什么,他们毫不关心。我们以自己作途径,直接去探究现象下面的源头,才能生出真正的痛悔与悲心。


《易经·艮卦》:“艮其背,不获其身。行其庭,不见其人。无咎。”


他人的认肯与助援都只是助力。所以毓老才说:“我不相信轮回”。直面此生的有限,无论其他人怎么看,自己每天都前进一点。这才是不留遗憾的人生。


更多学生文章,请点击公众号下端菜单教学实践—中学实验班—学生习作。


相关阅读:

学生习作| 行路人间,直面此生的有限

教学随笔| 学生岱川:数学板块第一周随笔

学生习作| 书读万卷,反求诸己

学生习作| 五月读书报告之一:信而行之

学生习作| 五月读书报告之二:日就月将,学有缉熙于光明




★  辛庄师范由立品图书董事长黄明雨创办,致力于“重建大人之学”。更多信息请登录

     "一滴水“的新浪博客

       "立品图书“微信公众号

    “辛庄师范”微信公众号

★  招生咨询及报名邮箱 xzsf_school@sina.com

★  扫一扫或长按二维码即可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